战略大三角艰难起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2日 14:16 《财经时报》 | ||||||||
□ 梁强 6月2日,中国外长李肇星、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和印度外长辛格的 “三方会晤”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这是三国外长第四次一年一度的非正式会晤,前三次都是利用亚信或联合国大会的机会捎带进行的,因此这也是三国外长首次在国际会议场合之外举行的专门会议。许多观察家们由此深信,酝酿已久的中俄印“战略大三角” 已从这次 “非正式”
不等边的三角形 “战略大三角”最早是在1998年,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里马科夫提出的。对于俄罗斯来说,如何协调与两个亚洲大国的关系一直是其东方战略的重点。作为“战略大三角”最为活跃的一方,俄罗斯在2000年和2001年分别与印度和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俄罗斯同时扮演着中印“军火库”和“石油供应商”的角色。中印的订单,占其军火出口额的75%以上;随着中印两国近几年对能源需求的急剧增加,俄罗斯也凭借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国际市场上的多年经验,将三国以能源经济为中心牢牢聚集在了一起。 作为战略大三角的第三条边,中印关系则相对虚弱。尽管在今年4月,中印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得战略大三角得以名副其实。但双方在许多问题上仍存有分歧。中国坚决反对日本入“常”,并决定在四国争常草案问题上投否决票,作为四国联盟成员之一的印度难免心生芥蒂。在此次会晤中,印度外长辛格就对俄罗斯支持印度入常表示了公开的感激,从侧面反映出印度在这个问题上对中国的不满。 中亚:大三角的“外心” 中印之间的分歧,还表现在印度希望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一事上。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接连发生的动乱让三国都感到了担忧,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称,“在中亚地区,不仅有乌兹别克伊斯兰解放运动这样的国际恐怖主义组织,还有塔利班原教旨主义的残余和车臣分裂势力的存在”。 居于南亚的印度出于自己的战略考虑,也对中亚地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去年的亚信会议上,当时的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就暗示,作为一个不断发展中的亚洲大国,印度也应该在中亚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在辛格出席此次会议前夕,印度《印度斯坦时报》发表文章称:在维护亚洲和平和稳定上,中俄印战略大三角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中国的立场,显然是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内部的合作来维护中亚局势的稳定,对更多外部力量的介入并不欢迎。 据俄罗斯代表团的一位高级官员透露,中方在此次会谈中明确表示,印度要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只能象蒙古一样以观察员的身份加入。在会谈结束后,一位印度代表团官员在接受《新闻时报》采访时也坦称,在当前的现实情况下,战略大三角在安全领域的可操作性很小。这位官员还不无抱怨地表示,“(关于中亚问题)什么都没有讨论。我们只是谈了谈如何在经济上帮助吉尔吉斯以及它的邻国”。 目前,上海合作组织的反恐中心主要从事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建立以反恐为宗旨的机动快反部队的想法,在一年前就已提到了桌面上,但成员国之间一直没有就此达成协定。 此外,俄罗斯代表团的一位官员称,吉尔吉斯新政权已经向莫斯科提出在吉建立一个新军事基地的请求,吉方的想法不仅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而且还希望借此来租用俄国的先进武器和获得培训。这位官员称,比什凯克应该也向北京发出了这样的请求,但双方可能未就具体问题达成协议,因此,中方否认了将向吉国派兵的说法。 经济合作:大三角“内心” 三国现在考虑更多的是经济领域的合作。中印都非常需要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在交通、农业和高新技术领域,三国合作的前景也非常广泛。三国外长商定,明年将在德里举行主要由商界领导人参加的三国商贸和工业洽谈会。三方还将在2005年进行一系列高层互动来促进这种合作。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在6月底至7月初访问俄罗斯,印度总理辛格也将在2005年底访问莫斯科。 此次三国外长会议选择在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也是为了体现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作为东道主的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州长达尔金,作了大量努力来消除当地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和排外情绪,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中印两国的能源投资商们来西伯利亚投资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在当地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几乎百分之百的被调查者都对中俄印以大三角形式的合作表示了支持。 虽然三国只是以经济为中心的集结,但亚洲这一新地缘政治现象的出现,不可避免地会刺激到本地区另外两个大国—美国和日本。三国在官方声明中表示,战略大三角的合作不会针对其他第三方;但在会谈中,三国外长都不止一次的提及到了为世界多极化而努力。很明显,这是对美国在新保守主义盛行下的单边主义思潮的一种反对。 此外,三国还再次抬出了联合国这面大旗,认为安理会的新一轮改革,应该促进其维护世界和平功能的实现,而不是削弱这个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的效率。最后,三国的接触也将为西伯利亚原油的开发带来新的变数,并对日本的亚洲能源战略形成制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