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中国科技财富》2005 > 正文
 

中国科技财富:我们是否有能力突破认证壁垒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9日 20:25 中国科技财富

  随着国际市场垄断与竞争的加剧,许多发达国家利用本国的科技优势,构筑技术壁垒作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认证就是其中一项措施。当中国企业有能力把产品销售到世界市场上的时候,一道无形的认证高墙却可能把我们隔离在外,我们有能力突破认证的壁垒吗?

  102年前,第一个认证标志出现在英国。

  14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认证管理条例》颁发,中国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始入法制轨道。

  其间98年,是一段遥远的距离。

  在这98年里,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从1922年为各级产品颁发英国标准标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它为飞机材料和零部件的标准建立做出了贡献,在改名为英国标准协会(BSI)四十多年后,它自己制作了电影“谁需要标准”,并在1980年英国电影节上获奖。到20世纪末,它已经在93个国家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

  美国最大的安全检测机购UL,其安全意识可以追溯到1894年。这一年,粗制滥造的电器在美国主要城市引起一连串火灾事件,UL以两位员工及价值三百五十美元的测验设备开始了发展。在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认证相关的工作也相继开展,并形成了国家标准以及有关组织。

  认证的初衷,在于促使众多企业遵守行业内的一个共同标准,提高产量质量。

  以德国为例。德国是欧洲汽车工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是欧洲车型认证最多的国家,每年处理新车认证及老车新改进认证达14000多个,根据德方官方资料,车型认证是为了采用共同标准,减少贸易壁垒。

  德国的汽车认证制度建立在完备的法律法规基础之上,作为大陆法系的典型国家,德国法律一直以结构严谨、成文法体系发达在世界上享有声誉,其法律对日本等许多国家有过较大影响。整个认证体系都是由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组成的,第一层次是国际条约及法规,主要有欧盟阿姆斯特丹条约、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1958年协定、1998年全球统一技术协定、欧盟指令清单等。第二层次是德国法律,主要有德国国家道路运输型式认证法规(STVZO)及德国联邦议会或州议会制定的法规。

  从实践看,欧盟及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有关汽车认证的法律法规,对欧洲汽车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对汽车全球化发展中降低贸易壁垒、完善汽车配件管理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现在,企业的社会责任、全球环境的保护等也逐渐成为认证中的一部分。

  1920年代,质量认证制度开始跨越国界,质量认证成为国际贸易中消除技术壁垒的一种手段,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1970 年成立了认证委员会(CERTCO),以此来指导国家地区和国际认证制的建立和发展。1985年ISO理事会将CERTCO更名为合格评定委员会(CASCO)。

  但是,随着人们对产品的要求更多更挑剔,新产品又层出不穷,再加上某些人士了解并有意刺激认证需求,认证市场越来越庞大。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标准的诞生,其效果离初衷越来越远。

  认证壁垒

  就个案来说,是否做某个认证是企业的自身行为,跟其他企业并无关系,但是合在一起看,一旦获得认证的产品或企业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未经认证的企业将很难参与竞争。由于产品认证涉及的标准和技术要求相对复杂,各类产品的差异又很大,各国对涉及安全、健康、环境和国防安全类的产品采用的强制性认证也有不同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认证在有意无意间形成为贸易的壁垒。

  借助标准认证,可以轻易甩掉某些竞争者。据《IT经理世界》报道,指甲钳大王梁伯强就是用此计一下子跳出了国内同行的纠缠,一跃占据中国国产高端指甲钳市场的50%。1999年,通过模仿韩国的标准进行工艺改造,梁伯强成为众多小厂商中的冠军。于是他向国家标准化中心提出,对应用了10多年的指甲钳国家标准进行修改,并获得了独家起草标准的资格。梁伯强参照韩国企业所设定、且自己完全能胜任的标准一下子超越了国内企业的生产能力。有关部门也认同这一标准。结果是,大部分同行的产品由于不符合国家标准无法进入商场,沦落到地摊销售。

  这种策略应用到国际贸易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贸易的技术壁垒。

  19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市场垄断与竞争的加剧,许多发达国家利用本国的科技优势,构筑技术壁垒作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认证就是其中一项措施。如欧共体(欧盟前身)成员国规定,凡要进入欧共体市场的商品必须有欧共体标准化委员会的认证合格证书。从1995年1月起,没有质量认证和“CE”标志的电器就“别进来”。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世界贸易中因认证不一致造成的技术壁垒竟占25%左右。

  当中国企业有能力、有野心把产品销售到世界市场上的时候,一道无形的认证高墙早已把中国隔离在外。

  在制定标准法规的过程中,谁在起作用?“过去来自于企业巨头,利用技术优势来占据市场,打击对手。”国家认监委国际合作部黄首耘告诉记者,“现在变了,在国外,尤其是以欧洲为代表,绿色组织和消费者保护组织是法规标准的最大推动者,他们要求制定更为严格的安全标准,并要求供应商达到标准。这是一个趋势。”

  欧盟关于电子元器件有毒物质的限定就是这样产生的。一些消费者保护组织发现,索尼有一款游戏机的机柄含有重金属元素铅,小孩子经常玩游戏机,就可能产生铅中毒。因此欧盟对电子元器件中的有毒物质进行了更严格的限制,并规定企业必须回收元器件,以最高程度地减少危害。

  中国出口商有无办法越过种种认证,绕道而行呢?“没有办法,你要进入别人的市场,就得在技术层次上跟着别人的规则走。他设定限制后,你若达不到限定就进不了市场。”黄首耘表示。基于种种原因,中国企业出口商品,必须经过国外一些知名的检测机构或认证机构的检测与认证。当然,这也跟进口国壁垒心理作怪有关系:“由于中国产品的迅速进入,市场的迅速扩张,他们担心本国工业的发展。实际上,它就是一种贸易壁垒,贸易的技术壁垒。”

  不幸倒在壁垒前,什么滋味?四川一家阀门制造商沮丧地说:“我失去了一个大单子。”两年来,他一直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供应输油管道上的阀门。因为质量可靠供货及时,他已经取得采购商的信任,晋身为一类供货商。毫无疑问,中石油在海外石油版图的扩张,也将给这家制造商带来发展机会。但是,当中石油在委内瑞拉和苏丹获得石油开采项目,大量采购管道阀门时,他被排斥在名单之外。“想到国际市场上,必须要有API认证,而我们没有。”

  API由美国石油学会制定,在国际市场上,“没有API认证,质量就不为业内人士承认,尽管你有这种实力。”接下来,从了解API到获得API证书,这家阀门商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做完API认证,心里就有底了”,一方面是对产品质量更有信心,另一方面清除了前进中的暗礁。

  把握认证时机

  临时抱佛脚的事情并不少见。当记者问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正,对中国企业出口认证有什么建议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把握认证时机。”

  UL是一家产品安全测试和认证机构,它也是美国产品安全标准的创始者。在美国,对消费者来说,UL就是安全标志的象征。在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里,UL已对成百上千种产品和部件进行了相关的安全标准测试,并按照国际标准评估其管理系统。

  美国的购买商大多要求产品有UL安全标志,美国海关有权拒绝没有UL安全标志的商品入境。从这种意义上,获取安全认证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行证”,企业不可忽视或轻视此问题,而应未雨绸缪。但是,不少企业往往是在产品已经生产并取得国外订单的时候才开始递交申请资料,甚至有的企业在已经签定购买合同、准备交货时才申请认证,从而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认证资格,很容易造成由于产品不符合安全标准要求而重新设计和生产,结果延误了商机,浪费时间和金钱,造成被动。

  钟正说:“作为认证机构,UL建议厂商在开始生产设计之初,有进军国际市场的计划时,就应向认证机构申请产品安全测试,使其产品设计和生产符合产品安全标准,可以缩短评估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成本浪费。”

  前几年常能看到类似的新闻:某企业产品不符合认证标准或者未经认证,被拒国外市场,即使进入,也进不去商场,只能地摊销售,价格远低于所在国通过认证的产品。

  几乎在所有的行业,企业除了遵守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外,还必须追踪各行业和专业的标准变化。2003年,西安市科技局曾对近1000家企业的标准化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分析报告表明,部分企业技术标准水平偏低,企业使用的标准老龄化现象较严重,有近40%的标准是在十年前制定的,有的甚至还在使用已废止或未被重新确认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不高,在调查的2149个标准中只有404个标准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标率为18.8%。

  中国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历经多次挫败,中国企业的认证意识被迫加强。

  2005年初, 陕西省周至县有机种植技术生产的猕猴桃,首次通过了欧盟食品组织认证,取得欧盟26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资格。该县是我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猕猴桃产量占全国的1/5占全世界的1/8。去年,全县猕猴桃总产超过1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06亿元,出口0.7万吨,出口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为扩大海外市场,周志县早早开始为认证做准备。2003年7月,作用西安三个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基地之一,周至县有机猕猴桃园区开始按照有机食品认证标准进行生产。通过欧盟认证后,周至县一举拿下了4500吨猕猴桃鲜果的外销订单。

  据国家认监委黄首耘介绍,国家一直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壁垒。两年前,中国就和欧盟建立了合作机制,通过研讨会,向中欧企业介绍两国对产品的不同要求,为企业进入双方市场搭建平台。据他说,目前国际合作部主要是帮助中国的机电、汽车和医疗设备企业进入欧盟市场。

  出口企业认证提示

  一批订单亟需进入国外市场,获得相关认证需要花上一段时间,可能由此而使这批订单延误,甚至交易失败。UL的历史数据显示,认证申请中48%的申请存在问题或者存在不符合项;23%的申请失败需要重新测试,这直接导致了认证时间平均延迟18.25天,按照认证要求重新设计产品的时间是原先2.5倍,并且有成千美元额外费用的支出。这些情况也许很多中国制造商和出口商都碰到过。如何做到“未雨绸缪”?提供详尽的申请资料等方式只是缩短了产品的检定过程,要真正加快产品通过UL产品安全认证,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要把握认证时机

  获取安全认证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行证”,企业不可忽视或轻视此问题。不少企业往往是在产品已经生产并取得国外订单的时候才开始递交申请资料,甚至有的企业在已经签定购买合同、准备交货时才申请认证,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认证资格。并容易造成由于产品不符合安全标准要求而重新设计和生产,结果延误了商机,浪费了时间和金钱,造成被动。作为认证机构,UL建议厂商在开始生产设计之初,有进军国际市场的计划时,就应向认证机构申请产品安全测试,使其产品设计和生产符合产品安全标准,可以缩短评估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成本浪费。

  2、要评估认证周期

  一般产品的平均认证时间为6-8周。但不同的产品要求有不同的周期。 准确评估认证周期需要了解适用于申请认证的产品的UL标准,以及所需要经过的测试等。

  3、要有充分的技术准备

  制造商可以备自己的测试设备,培养自己的测试人员,能按照安全要求和质量流程及标准进行简单的预测试。

  4、保持与时俱进的姿态

  21 世纪,是新事物、新知识、新发明层出不穷的时代。企业的未来发展凭借的就是紧随涌现的新技术,预见新的挑战和市场需求。UL产品安全标准在不断地修订与发展之中,国际产品安全认证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新科技和新技术也在不断的涌现,企业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时代环境中处于领先地位,除了自身的创新之外,更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站在先进技术的前列。

  5、要进行咨询服务与政策引导

  在产品的安全设计中,经验起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制造商自己累积的经验,另一方面是向从事安全检定的机构咨询。这些机构长期进行各种类型产品的安全测试,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产品认证流程(以UL认证为例)

  1、申请人递交有关公司及产品资料

  申请人应以书面方式要求UL公司检测其产品。申请材料中应该包括公司资料:每个送验产品都将涉及申请公司、列名公司、生产工厂,请用中英文提供它们的详细准确的名称、地址、联络人、邮政编码、电话及传真等信息;产品资料:由于UL检测的产品种类繁多,产品的结构、部件、材料、性能等都可能会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提供产品的详细资料,以判断所需进行的测试、依据的UL标准、工程服务费用、测试的时间等。

  2、UL公司根据所提供的产品资料作出决定

  当产品资料齐全时,UL的工程师根据资料作出下列决定:实验所依据的UL标准、测试的工程费用、测试的时间、样品数量等,以书面方式通知申请人,并将正式的申请表及跟踪服务协议书寄给申请公司。申请表中注明了费用限额,是UL根据检测项目而估算的最大工程费用,没有申请公司的书面授权,该费用限额是不能被超过的。

  3、汇款、寄回申请表及样品

  申请人在申请表及跟踪服务协议书上签名,并将表格寄回UL公司。同时,通过银行汇款,在邮局或以特快专递方式寄出样品,请对送验的样品进行适当的说明(如名称、型号等)。申请表及样品请分开寄送。对于每一个申请项目,UL会指定唯一的项目号码,在汇款、寄样品及申请表时请注明该项目号码、申请公司名称,以便于UL查收。

  4 、UL开始产品检测

  收到申请人签署的申请表、汇款、实验样品后,UL将通知该实验计划完成的时间。产品检测一般都在UL实验室进行,UL也可接受经过审核的参与第三方测试数据交换计划的实验室提供的测试数据。实验样品将根据要求寄还或销毁。

  如果产品检测结果符合UL标准要求,UL公司会发出检测合格报告和跟踪服务细则(Follow-Up Service Procedure)。检测报告将详述测试情况、样品达到的指标、产品结构及适合该产品使用的安全标志等。在跟踪服务细则中包括了对产品的描述和对UL区域检查员的指导说明。检测报告的一份副本寄发给申请公司,跟踪服务细则的一份副本寄发给申请公司及每个生产工厂。

  如果产品检测结果不能达到UL标准要求,UL将通知申请人,说明存在的问题。申请人改进产品设计后,可以重新交验产品,您应该告诉UL工程师,产品做了哪些改进,以便其决定所需的检测,一般不必重复所有的检测,因此费用会比初次的申请低。

  5、产品获得授权使用UL标志

  在中国的UL区域检查员联系生产工厂进行首次工厂检查(Initial Production Inspection i.e. 以下简称IPI), 检查员检查产品及其零部件在生产线和仓库存仓的情况,以确认产品结构和零件是否与跟踪服务细则一致,如果细则中要求,区域检查员还会进行目击实验。当检查结果符合要求时,申请人获得授权使用UL标志。

  继IPI后,检查员会不定期地到工厂检查,检查产品结构和进行目击实验。检查的频率由产品类型和生产量决定,大多数类型的产品每年至少检查四次。检查员的检查是为了确保产品继续与UL要求相一致,在计划改变产品结构或部件之前,要先通知UL,对于变化较小的改动,不需要重复任何实验,UL可以迅速修改跟踪服务细则,使检查员可以接受这种改动。当UL认为产品的改动影响到其安全性能时,需要申请公司重新递交样品进行必要的检测。

    相关报道:

   翻开认证的历史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认证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