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基督徒,甚至不知道圣诞节的来历;我是个彻底的中国文化迷恋者,始终坚信春节是一年当中最为珍贵的节日;我不喜欢崇洋媚外,不愿意沾上不伦不类的“洋气”……但我不反感圣诞节,至少它给了我一个快乐的理由。
我相信,在中国,甚至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一些像我这样的人。圣诞节,已经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派对,更成为了一个最成功的市场营销典范。 圣诞节,已经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派对,更成为了一个最成功的市场营销典范
圣诞老人:不经意间创造出的品牌代言人
圣诞节本是耶稣诞生纪念日,当然至今这个节日仍然保持着它的宗教意味。因着这个宗教含义,它才具有如此这般广泛性和延续性。但为什么这个节日能够扩展到基督徒外的更多人群?几乎在每片现代文明覆盖到的土地上,都能或多或少看到一些圣诞节的影子。这当然有一些历史和文化背景,但节日本身的宗教意义已经不能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圣诞节从宗教节日逐渐演变成为更多人群享用的节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因为西方传统文化在不经意间使用了镶嵌着流行文化符号的市场手段。如果翻查圣诞老人的来历,可以知道,这个红衣帽、大鼻子、白胡子的“搞怪老头儿”实际上来源于基督教的神话传说,但其目前已经约定俗成的形象却是经过艺术家的加工而成。随着时间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圣诞老人更多的成为教育儿童的良师益友:他坐着驯鹿雪橇四处漫游,观察小孩子一年的行为;他会在圣诞前夜,从烟囱里爬进小朋友的家里,在小朋友身边的袜子里塞满礼物……
如果圣诞老人只是大人们为了哄骗孩子的手段,那么这个形象必定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被越来越“精明”的小孩子们厌倦——实际上,美国“家庭教育”网站进行过统计,美国儿童一般在8至12岁的时候就开始不再相信圣诞老人的真实性。但这个世界依然是个童话世界,所有的成人心头仍然固执地为童话保留着一席之地。圣诞老人恰巧具备了能够为所有成人接受的品行。他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他可以看到一切,知道每个人的表现;他可以在一夜之间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他拥有巨大的魔力,可以带着无数的礼物行走天涯,并把礼物分发给有资格得到礼物的人。他又是博爱的,他不分富贵贫贱,更同情、怜爱那些弱者。更重要的是,他不是完美的,不是遥不可及的:他不是高贵的仙女,不是冷酷的神,他有点胖,有些“淘气”,但这正是他最“平民化”的一点……
如果放进市场的角度,圣诞老人的这些特点恰恰成了最有竞争力的市场形象——他能收买到男女老少的心。不经意间,圣诞老人成了圣诞经济的品牌代言人,并且长久不衰。与之相比,也许其他任何一个节日都无法找到这样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品牌代言人。圣诞老人每每出场自然还有相当多的“道具”:雪橇、驯鹿鲁道夫、圣诞帽、圣诞树……这些无一不具备了圣诞文化的鲜明特色,辅佐着圣诞老人在博爱众生的同时,又不遗余力地在现代社会为圣诞经济吹号擂鼓。这也许就是“气氛”的来源,更成为消费者在圣诞期间,心甘情愿掏钱包的源动力。
为自己的奢侈找个理由
刚刚进入12月,一个朋友就给我打电话,说自己开的酒吧会举办圣诞节狂欢派对,有乐队演出,有自助烧烤,有饮料畅饮……“看在你是老朋友的份儿上,给你打个折,原价每人380,只收你200好了。”
如果在平日,这个价钱一定会让我们俩从此“恩断义绝”。但只要一到12月中旬,北京的饭店、酒吧、咖啡厅、娱乐场所几乎通通预定爆满,商家乘机高抬价格:想到酒吧来,门票150元,酒水另外收费!我竟然甘心情愿被狠宰一刀,决定纠集10个和我一样傻的朋友在圣诞夜奔赴那个人均消费200元的“便宜”酒吧。
实际上,像我这样的消费者在中国绝非少数。在一年当中,绝大部分时间,我们对自己是吝啬的,宁肯花一个小时挤公交车,也不愿伸手招来一辆以公里计费的出租车;在菜市场会为两斤土豆能不能便宜1毛钱与菜贩唇枪舌战……但我们也愿意能在一年当中给自己那么几个奢侈的日子。“去年圣诞我花了300多块钱,但我依然喜欢圣诞,需要圣诞,如果你也有压力需要释放,有朋友需要联络,圣诞节绝对是一个最好的日子。至于它是不是商家炒作的结果,是西方的宗教节日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有什么关系?”南开大学一位女学生的说法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春节的时候我们会买上一件像样的外套;生日的时候我们会到饭店“撮”上一顿;圣诞节的时候自然我们也不想脱离沸沸扬扬的热闹场面,三五成群去狂欢一下。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潮流”都不过是为我们的奢侈找来的理由。
这些理由,成就了我们心情的放松,当然也成就了商家所谓的假日经济。至少在中国,大部分人还是靠花钱买快乐的,于是乎,圣诞礼品、酒店娱乐、服装百货、旅游演出统统跟着一片红火。消费,消费,还是消费……
在商场而不是在教堂里度过圣诞
孙阿姨去丹麦过圣诞节了。她嫁给了一个丹麦人,自然要趁这个节日到北欧去过个纯粹的圣诞节。在她乘坐的班机上,有好几位都是趁着圣诞节的热乎劲儿,到欧洲去旅游的。“圣诞节到欧洲,才算纯粹的体验生活;圣诞节期间,欧洲商品都打折,到那里购物最合适不过了。”一位游客如是说。
确实如此,在欧洲、北美、我国的香港、澳门等地,圣诞期间是旅游和消费业的黄金时期。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在职工作人员,在这个期间可以享受一个难得的大假期,一群被称做“消费主义者”的人自然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实现一年当中最想实现的愿望。
我在澳门经历过一次圣诞消费狂潮。几乎所有的商店都在打折,这是实实在在的打折,最低折扣可以达到1折,平日里几百块钱的衣服在圣诞期间可以降到三五十块钱一件。所谓薄利多销,不管囊中是否羞涩,遇到这样的便宜,没有人会不心动的。
而在更重视圣诞节精神内涵的欧美国家,也无法摆脱圣诞节带来的巨大市场诱惑。欧洲人是最会享用圣诞大餐、最喜欢在圣诞期间出国度假的,除此之外,欧洲人每年还要花费大约100亿美元用于在网上购买圣诞礼物。其中,在消费大国德国,一项调查显示,33%的被调查者将用200欧元至1000欧元购买圣诞礼物,4%的被调查者的花费将超过1000欧元,而只有11%的人表示,他们用于购买圣诞礼物的钱不会超过50欧元。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今年立起了高达62米的圣诞树,更用了200万盏灯来装饰,这也无非是为了营造节日气氛、吸引更多游客的招数。
尽管最近几年,美国经济收缩使得很多人的荷包也有些紧张,但人们还是会拿出相当一笔费用作为必需开支用来度过圣诞节日。在美国,由感恩节至圣诞节期间被称为“购物旺季”,在这段期间零售商生意额占全年的25%至40%。据零售业研究机构ShopperTrak调查,从今年感恩节到圣诞节前一个星期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美国零售业销售额已经达到了67亿美元,除此之外,美国人每年还要花上大约120亿美元在网上购买圣诞礼物。美国零售业老大沃尔马公司在2002年11月26日一天曾创下14.3亿美元的惊人业绩。而美国2003年假日销售记录达到2260亿美元。因此,美国就有学者说,现在美国人的圣诞节是在商场里度过的,而不是在教堂。越来越明显的特点是,美国中产阶级在圣诞消费上同样追求新奇,并愿意为此花上大价钱。法新社的报道说,今年纽约最畅旺的圣诞礼品,是动辄以数万美元计、价格叫人吓掉牙齿的名师设计玩具以至珠宝首饰。汽油发动的小型法拉利(5万美元)、像电影《飞越未来》里的大钢琴(15万美元)、“建议给5岁或以上儿童”玩的模拟飞行驾驶器(30万美元)……都是热销的圣诞礼物。
与我国情况相似,日本人中大多是年轻人热衷于过圣诞节,他们一般会选择去圣诞气氛浓厚的娱乐场所或餐厅同情人共度圣诞夜;此外,不少年轻人还爱坐在家中一边透过窗户欣赏街上火树银花的圣诞夜景,一边进行网上购物。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称,今年12月前半个月该公司的圣诞礼品和食品销售额已超过5亿日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0%。日本的商家现在也开始注意到圣诞节带来的巨大商机,在圣诞期间把商场打扮得格外亮丽惹眼,“哈罗凯蒂”这些日本经典的卡通形象也换上了圣诞装,精于细节的生产厂家则推出各种圣诞版的产品——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商家财源滚滚。
在意与不在意之间
其实,消费本身并没有错。因为消费背后就意味着市场。在芬兰,8成以上的圣诞装饰品都是中国制造。今年1至10月,智利从中国内地进口的圣诞饰品和礼品金额达到5390万美元,占同期该国圣诞饰品进口总额的近90%。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圣诞树”产业链,从人工雪松、挂件、串铃、玩具、彩灯、彩条到圣诞老人服装等各种圣诞用品,全球70%的圣诞礼品都是“MadeinChina”,世界上80%的人造圣诞树来自深圳。这说明什么?说明圣诞经济的蛋糕中国已经能够分上一大块。这当然是好事。
当然,从消费者来说,鼓励理性消费自是应该。其实,在圣诞消费的大国,理性消费也是越来越响亮的一种声音。美国许多购物者揣着信用卡在各大商场“血拼”,脑子里头也会想着那些迟早要付的账单。美联社近期进行的一份民调显示,有半数美国人表示对自己欠下的钱感到担忧,而很多人说大部分时间自己都在牵挂着自己的负债。在一项调查中,超过1/4的美国人承认圣诞期间为送礼而花费的大量金钱和精力已经使他们不胜烦扰,很多人就是在圣诞期间因疯狂购物而导致全年个人财政赤字的。美国人信用卡上的债务总额超过了36000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圣诞节前后造成的。
在我国,也因为跟风过洋节的气氛渐浓,饭店、旅行社、商店都搞出了一些陷阱噱头,比如某某酒店几千元的圣诞大餐,比如某某商店“圣诞节购物返券”促销。惹得每年圣诞,都有媒体忿忿然抨击:“中国传统节日日渐萧条,中国人过洋节却怎么那么出手阔绰呢?”
在很多国家,“无消费圣诞节”已经成为圣诞文化中的强势。倡导者宣扬,人们在过圣诞假期的时候,多考虑一下与家人感情上的沟通,而不是花钱买礼物;即使是送礼物,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心意礼品,或者是参加公益活动等等体现人文特点。在这些倡导者眼里,圣诞节除了是个宗教节日,更是一个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这些都是金钱买不到的。“无消费圣诞节”现在已经扩展到几十个国家。
从赤字消费到无消费,这似乎走了两个极端。在消费观念上,人们往往是从平淡走向奢华,又从奢华回归平淡。但无论怎样,其实无非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所以,心态很重要。
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没有必要把圣诞节的红火与否当回事儿。你越在意,商家越容易想出揩油的办法;你越在意,越容易头脑发热。商家也别把消费者都当作任由摆布的“傻瓜”,诚信为本,既然要鼓舞大家过圣诞节,就拿出点节日祥和的气氛来,别因恶性竞争搞得市场硝烟一片。如此以往,待消费者清醒过来,圣诞节也就没什么可以念的经了。(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