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熏得中国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1日 15:05 新华网 | ||||||||||||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周庆安报道 毕菘是美国某报驻北京记者站的中方雇员,这位新闻学研究生最近不得不开始着重关注经济新闻,这是因为他的老板,记者站站长告诉他,中国的经济新闻会是今后美国读者重点关注的话题。 经济中国!——值得警惕的友善
从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媒体在中国报道中的政治化倾向,已经成为了中国学术界有识之士批评的主要内容。然而近一两年来,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重点,却开始逐渐向经济领域转移。引用一位学者的话说,就是“在不承认中国政治进步,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为此做出复杂的描述”。 《华盛顿邮报》前驻京首席记者穆夫森曾经将该报对中国的报道划分为广义上的政治报道、经济报道和社会文化报道。他认为《华盛顿邮报》给予来自中国的经济报道的版面越来越大,对中国经济报道的重视显然超过了前些年。 事实上的确也有这样的倾向,举例来说,记者发现,同样是在1月1日到12月1日这个区间,《纽约时报》2000年对华报道总数与2004年的差距不大,但是2000年涉华经济报道数量则只有2004年的57%。 在机构设置上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西方媒体开始设立专门的经济报道记者。而像《华盛顿邮报》在上海记者站的报道,更多都是集中在经济议程上。最近改版的经济类英文媒体《远东经济评论》甚至传出消息,要将编辑部设到中国北京或者是上海。 经济议程的报道,是不是意味着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真的友善起来?看上去的确有这样的“美景”。毕菘告诉记者,在报道中,西方媒体越来越重视数字上的增加,包括中国经济能力的提升,并且将其视之为中国崛起的指标。 但是学者认为,经济报道上正面报道数量的增加,一方面的确是西方媒体对华报道姿态在事实面前某种程度上的改善,另一方面也与报道的议程设置有直接的关系。多年来对中国报道中的政治话题,报道框架上已经陈旧,无法达到客观描述事实的作用;西方媒体重视中国的经济新闻,并不能完全将其概括为承认中国经济的发展,他们还会将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与社会产生的矛盾中,并且重视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采取清华大学学者李希光所形容的“正面议程的负面报道”方式。这种对于报道的新议程设置,在今天的西方媒体中并不少见。 中国已发达!——先入为主的定位 记者随便调阅了近两年的海外舆论,发现其中不乏对中国发展地位“重新定位”的言论: ——去年秋天,高盛研究所在一份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报告中指出: 在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经济顺利发展的情况下,在2025年以前四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日、美、英、德、法、意等六国的1/2,在40年内将超过六国集团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从结果来看,在四国当中,发挥作用最大的是中国。中国在高投资率和劳动人口众多的支撑下,经济规模将在2015年超过日本,在30年后中国经济将居世界第二位。 ——日本《世界日报》在年初题为《中国摆脱了发展中国家身份》的报道中指出: 在未引起人们多大关注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去年终于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可以说,中国已经摆脱了发展中国家身份,进入了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美国《商业周刊》则在12月6日的“中国价格”的专题报道中说: 中国的突然崛起是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如果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中国只要10年左右的时间就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将比美国的崛起更壮观。 记者发现,尽管各种对中国“高度评价”所依据的数据的可能差距很大,但结论却非常接近。对中国发展的认可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有关学者指出,作为中国人自身,更应当冷静下来,正确认识中国发展的现状和远景,并需要警惕这种评价中的观点先行。 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勇看来,这些评价不排除一些人通过夸大中国的发展来达到某种目的。他认为,目前在美国国内夸大的声音就比较多,他们是在警告美国政府,不要沉湎于伊拉克战争,这会为中国扩张自己的影响创造极佳的机会。“这些人企图以夸大中国的方式来‘唤醒’布什政府”。 另外,也确实存在因为看到中国发展对他们来说是机遇,所以对中国进行正面评价的情况。比如一些国际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为了吸引投资者到中国投资以便其从中赢利,所以会有意宣传反映中国正面的东西。 (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