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持续攀升 高油价对各国震动到底有多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5日 13:56 环球时报 | |||||||||
有经济学家认为,2005年可能引发经济衰退 也有经济学家认为,高油价固然令人不安,但情况在掌控之中 ●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唐勇
国际油价持续攀升,目前已突破每桶53美元,比年初上涨了50%以上。不少西方媒体警告说,高油价使得“世界政治和经济的神经为之震颤”,世界“即将面临新的石油危机”。高油价到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什么?记者为此请教了美国的一些能源问题专家。 高油价可能引发经济衰退 高油价给世界经济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使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约0.3个百分点。有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如果油价维持在目前的高位,“2005年可能引发经济衰退”。 高油价给消费者带来了冲击。低收入阶层不得不节衣缩食,减少消费开支。中产阶级也感到了压力,因为能源支出占家庭预算的比重很大。今年上半年,美国家庭的汽油开支额外增加了440亿美元,占全部消费支出增长量的26%。今年冬天利用燃油或天然气取暖的每个美国家庭将多付500美元的费用。能源开支大幅增加,美国居民在别的方面就得省着花钱。六七月份,美国零售业的销售额遭遇重创,一些吸引中低收入人群的折扣店更是损失惨重。一家零售店的老板无奈地表示:“消费者把多余的美元都给了石油公司。” 高油价对就业市场也产生了影响。在公司总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能源价格持续上扬,公司的盈利空间就会减少,公司被迫寻找提高效率的新方法,最简单的一招就是裁员。美国陶氏化学公司首席财务官莱恩哈德日前指出,陶氏希望产品价格能与成本开支保持同步上涨,因此准备继去年解雇3500名员工后,今年再裁减3000人。 航空、航运、汽车等领域的企业日子最难过。由于油价大幅上涨,耗油大户日本航空公司和全日空公司本财政年度的利润将分别比当初预计的减少300亿日元(1美元约合109日元)和130亿日元。为此,日本航空公司已经将欧洲航线的票价提高了5%。三井、川崎等日本海运公司决定从10月开始将运费提高4%到6%。主要从事公路运输的日本通运公司,今年因石油涨价至少要增加100亿日元的开支。汽油价格的上涨,一些日本人已考虑尽量减少汽车的使用。 高油价导致亚洲通货膨胀 分析人士认为,受打击最大的,是那些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西方国家已经摆脱了制造业的沉重负担,它们主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这些国家对高油价早已具备了一定的免疫能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情况刚好相反:它们接纳了从西方国家转移来的大量制造产业,同时由于节能措施不足,导致对石油的需求猛增。最近20年里,印度的石油消费量增长了240%。 分析家们认为,本次高油价风暴对亚洲经济的冲击要比对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经济的影响更严重。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如果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并保持下去,一年内,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下降0.3、0.4和0.5个百分点,亚洲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8个百分点。 到目前为止,高油价还没有使亚洲经济增长明显放慢,但导致的通货膨胀压力已显而易见。据最新统计,8月份,韩国的通胀率达到4.8%,为3年多来的最高纪录;斯里兰卡的通胀率高达10.5%,印度的通胀率已升至8.17%。一些分析家担心,如果油价长期居高不下,亚洲经济有陷入“滞胀”的危险,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加剧并存。 西方国家承受高油价的能力大大增强 不过,这次“石油风暴”再次降临,没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那么大的“政治杀伤力”。第一次石油危机是1973年中东战争,欧佩克国家为制裁西方,联手削减石油出口量,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上涨到每桶12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是1979年,伊朗为报复美国支持伊朗前国王,宣布石油禁运,油价从每桶15美元上涨至35美元,引起全球经济衰退。 专家们认为,西方各国除了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大大增强外,其他几大因素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卓有成效。从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主要西方国家便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减少经济增长对石油的直接依赖。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起,美国便制定了信息技术发展战略,并不断增加其在经济中的比例。据统计,2000年信息产业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上升至30%。美国还通过节能和把高耗能传统产业转移到海外,大大降低了传统工业部门在该国能源消耗中的 比例。日本和欧盟近30年来也调整了各自的产业结构,在节能方面甚至比美国做得还好。经历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一方面将制造业向海外转移,一方面大力推行节能政策,努力提高能源利用率。日本政府于1979年专门制定了《节约能源法》,要求企业在保证同等产出的情况下,每年必须以1%的速度递减能源消耗。现在,核能、天然气等替代能源和新能源在日本能源结构中已占到1/3以上。 石油来源转向多元化。美国制定了面向全球的能源新战略,把石油进口来源从中东转向拉美和非洲;日本也逐步减少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欧盟则加紧向里海地区进行石油投资。 战略石油储备显示威力。美国政府从1977年正式开始储备战略石油,截至2004年3月,储备量已升至6.59亿桶,居世界各国之首,预计以后将逐步增加到10亿桶。目前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量约相当于美国目前6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加上商业石油储备,可以替代160天的进口量。日本政府拥有的战略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储备可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 美国卡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能源问题专家杰里.泰勒就认为,如果将通货膨胀因素考虑在内,今天的油价还不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1972年的实际油价是每桶1.28美元,今天的实际油价是每桶1.73美元。考虑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情况就不同了。1972年,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万美元,现在为3.6万多美元。这说明,1972年以来,美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几乎翻了一番,实际油价却只上涨了35%。专家甚至建议,美国政府不必对目前的高油价感到惊慌失措。 经济学家认为,全球对石油价格波动的预警能力普遍增强了,全球经济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脆弱,无需担心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引起的滞胀会重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副主任罗宾森也认为,“高油价固然令人不安,但情况在掌控之中。” 亚洲国家如何有效应对高油价 各国政府为了应对高油价时代的到来,目前已经纷纷从安全和发展两个方面制定了国家能源战略,将石油保障纳入国家安全战略。 最近,亚洲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减轻高油价带来的影响。印度日前降低了石油产品的进口税以减轻油价上涨的压力。泰国政府今年拿出了4.8亿美元作为汽油和柴油价格的补贴,最近又采取了强制节能措施,要求商店和加油站缩短营业时间。菲律宾也采取了限制私人小汽车使用等节能措施。此外,在日本,丰田等汽车公司正大力研究开发使用汽油和电能的混合动力车,高效利用能源成为政府和民间共同的目标。 从长期看,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只有采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新能源、加强节能等多管齐下的措施,降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才能更有效地应对油价波动的冲击。 《环球时报》 (2004年10月13日 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