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11:16 新浪财经
中车株机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清和 中车株机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清和

  新浪财经讯 11月30日消息,中国企业联合会于2017年11月29日-30日组织召开“中车株机管理创新经验”推广交流现场会。中车株机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清和发表主题演讲。周清和表示,中车株机公司大力整合创新资源,引导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集聚,快速育成自主创新能力。其中,在科研经费上舍得投入。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初,就提出了1:3的投入理念,即每花一元钱引进技术,公司就要投入3元钱进行消化吸收。持续的研发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力支撑。

  以下为会议实录:

  尊敬的邵主任、朱理事长、腾飞书记、大洋书记,以及各位朋友们、专家教授,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今天在这里与大家相识,中国企业联合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把管理创新经验交流现场会放在中车株机召开,这是对我们的肯定,更是鞭策和激励。我们这个行业特别不一样,我们面临的客户是大客户基本上是政府采购的市场主体,对我们株机这些年的发展起了关键、基础的作用。我们压力很大,不是来自市场的竞争。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和实践对我来说就是向大家分享中车株机的想法和实践,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创新管理、技术创新,我们企业发展有两个轮子,一个是我们的管理创新,一个是我们的技术创新,这两个轮子来驱动我们的市场。

  同时我们的安全保卫部的部长会就中车株机公司就企业的大安全文化体系向大家做个分享,为什么讲大安全体系、大安全文化,我们是个传统的制造业,我们几十年来还在讨论生产安全、制造安全,制造安全和生产安全是我们企业基础的管理和基本的要求,在制造安全的前提下怎样实现我们的产品安全、员工安全达到我们的用户安全,通过我们的财务风险控制等等一系列手段实现企业经营安全,所以我们叫大安全文化。我们探索了很多年,形成了体系。

  从部门管理到绩效管理怎么深入,标准化体系建设跟大家分享,通过这个标准化体系的目的是我们任何一个员工不管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拿到这个体系以后要干什么,需要哪些技能。我们在实践中摸索了很多推动管理的方式和策略,由于这一点时间不能一一的跟大家汇报,相信通过这一次会议我们将有更多的机会来进行交流。我作主题报告之前,花几分钟时间给各位就中车株机企业做个简单重复的介绍。从我们的文体设施、文体建设、到建设体系,产品的参观考察我们是全方位的向各位开放。我们株机公司起点很高,有院士的水准,因院士而生,是院士的摇篮,先后又诞生了刘友梅院士,2001年研究所的所长也获得了国家轨道牵引网络变流领域的院士,我们是院士的摇篮。我们在90年代以来生产了动车组蓝箭和中华之星,是我们刘友梅院士的牵头人,同时我们在60-70年代生产了第一条地下的铁路机车车辆,这是中国地铁最原始的地铁。

  株机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总部的高度重视,先后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德国、苏联、法国的合作,是非常有特色和实力的气色,形成了株机公司现有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

  我们株机公司得到了两级政府在企业的经营环境,我们腾飞书记陪我上北京、深圳跑市场,对我们高度的信任,高度的支持。两级政府和总部的支持是我们株机公司成长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株机公司有底蕴,有底气企业把事情做好,也必须做好。

  把株机公司的特点简单的归纳一下,使大家对我们的株机公司对我们的田心有所了解,田心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保持千亿的产值,湖南省政府要求我们的产业集群在2020年做到两千亿,这个任务太艰巨了,但是我们还在谋划。

  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讲创新,介绍株机公司的创新,打造轨道交通装备的民族品牌。 

  一、为什么要创新——创新驱动成就行业“代表作”

  说到创新,大家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创新无处不在,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就是企业间竞争而言,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谁就能掌握主动。最近,财富中文网进行了“中国最具影响力创新企业排行榜”的评选活动,跨行业评选出40家兼具“创新”与“影响力”的优秀企业,中国中车位居第7名,并在制造行业明星榜中位居第一名。可以看出,中国中车在评选中得到了受访者的高度认同,代表了新时代“中国制造”的形象和“金名片”。

  作为中国中车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中车株机一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让中车株机从跟随者转变为领跑者。没有创新,就无法与国际高手同台比拼,在技术上就只能处于“跟随”地位,不能实现在全球工业技术地位的上升,也不会有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版本”的轨道交通装备,“让出了市场却没有换来技术”,国内就会成为外资企业的“沦陷区”,铁路干线和城市轨道交通将受制于人,国家的战略、军事和经济利益将得不到保障;没有创新,我们就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掌握不了核心技术就无法引领市场,再造新株机就会失去发展动力,企业将无法从百亿平台迈向更高的发展目标。中车株机因铁路而生,1936年在湘江之畔、原粤汉铁路之侧创立,1958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1978年全面转产电力机车,是中国第一家轨道电力牵引装备制造企业;我们因创新而强,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与开放创新相结合,研制出53种累计近9000台各型干线电力机车,为国内外21个城市提供城轨车辆约10000辆,“中原之星”、“中华之星”等代表了我国电动车组技术的原创,中低速磁浮列车、储能式现代电车等新型装备抢占同类技术制高点,是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依托于创新发展,我们以积极的姿态开展国际合作,建立了我国在海外的首个铁路装备制造基地,代表我国电动车组首次出口海外,挺进欧洲,拿下国内轨道装备行业的出口之最,20年来累计出口17个国家共500亿订单,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先锋。可以说,中车株机81年来从零起步到创造诸多世界第一,就是一部在学习中追赶,在创新中超越的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发展史。

  二、从哪里去创新——创新驱动的逻辑与主线

  分析那些不久不衰的企业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勇于创新,不断超越,与时代同行。中车株机以振兴民族轨道交通装备为己任。将企业战略与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融合,形成了勇负重任的责任与敢为人先的领跑文化。“责任”体现在对国家负有振兴民族工业的责任,对社会展现可持续发展的运输方式,对用户提供舒适、安全、可靠的产品,“领跑”就是要做行业的领头兵,勇争第一,追求完美,致力于成为引领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发展的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服务商。

  “责任·领跑”的文化基因融入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过程,推动着中车株机平稳快速发展。从修理蒸汽机车到全面转产电力机车,我们完成了“一”的奠基;在新世纪的前10年又孕育了城轨产业,取得了“一生二”的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展第三次创业,动车组率先走出国门并获得国内制造型号许可,磁浮列车、储能式现代电车、维保服务等新产业也争相“绽放”。“二生三”“三生万物”蓄势待发。与发展同行,我们始终把确保产品安全摆在最根本、最关键、最核心的位置。每年,我们的电力机车承担国内铁路50%货运、30%客运牵引任务;每年,全国30多亿人次乘坐我们的地铁车辆达到目的地。我们的产品直接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安全是我们时时刻刻必须确保的底线。我们这个企业跟很多大数企业不一样,质量就是安全。

  在中车株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明显的感受到有四股力量在推动;技术创新注入了不竭的动力。精湛制造提供重要的支撑力,经营创新释放发展的潜力,管理提升激发内在的活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文化引领—创新牵引—管理强基”为主线的企业管理模式。

  文化引领:我们立足于振兴民族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在“责任·领跑”的文化内核中汲取营养,致力于成为引领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发展的全面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服务商。

  创新引领:我们围绕企业的价值链,紧扣技术创新、制造创新、经营创新、锻造系统集成能力、精湛制造能力、经营发展能力,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管理强基:我们倡导“管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持之以恒的强化管理基础,在管理创新中提升效率效益,增强企业素质,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去创新——从不停于想象、而是不断付诸行动

  与创新同行,中车株机不停于想象。是不断付诸行动,特别是在轨道交通系统集成能力、精湛制造、国际化经营以及基础管理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一)技术创新让中车株机成为行业领跑者

  我们是向用户提供整车的系统集成商,我们实力最有力的表达就是整车性能的优势。专注于系统集成能力更有助于建立稳固的竞争优势。我们坚持培育和提升轨道交通装备系统集成能力,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全自主创新的三步曲,从“引狼入室”到“与狼共舞”,再到把狼赶走”,推动中国民族轨道交通装备在创新的轨道上加速。中车株机由“追随者”、“同行者”到“领跑者”,源于全程创新、全产业链创新、全要素创新的自主创新模式。

  一是全程创新,坚持以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在电力机车和城轨车辆技术上,我们国家比发达国家可以说晚了100多年。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方式。但如何能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不丧失自我?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走引进消化吸收之路,接受“输血”一方面坚定的走自主创新之路,自我“造血”。

  电力机车方面,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车株机先后学习前苏联、法国、德国、日本技术,边引进、边学习的同时,自主研制了90%以上的韶山系列直流机车。我们以前的机车叫韶山号,除了毛主席以外,我们株洲市是火车拉来的城市,在50年代以前,他是湘潭的一个小镇不到七千人,我们的电力机车是以毛主席家乡命名的韶山系列产品。2000年后联合西门子研制大功率交流传动HXD1机车,在此基础上再创新HXD1B机车,自主研制HXD1C到HXD1G机车,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升级跨越。大功率交流传动系统集成能力实现了追赶和超越。有实力,在市场上才有主动权。2014年为南非定制的双流制窄轨六轴机车,填补了世界双流制窄轨领域的技术空白,一举击败了国际竞争对手。

  这个很多同志们不知道,轨道分三大块,标准轨、宽轨、米轨,前苏联的宽轨1.5米左右,南非、印度尼都是米轨,一米的轨道轨距。要求的动力性能非常高,同时设备控制非常的困难,我们出口马来西亚的动车,它是密轨的,160的速度相当于标准轨在220公里的速度,很难的。

  城轨车辆方面,中车株机2001年获得城轨车辆制造资质。国内此时已有3家企业从事城轨车辆的制造。我们要用好院士。怎样发挥后发优势,做到后来居上呢?我们全盘引进西门子的成熟城轨车辆制造技术,高起点打造基地,集中力量开展A型、B型、C型和不锈钢地铁车辆的系统集成研究,打造了城轨车辆自主创新平台。2007年我们将掌握集成创新技术运用于上海地铁102号列车升级改造中,成功将这列90年代进口的直流传动A型地铁改造为交流传动列车,开创了国内企业改造进口地铁列车的先例。2015年下线深圳11号线地铁,又成为国内首创的时速120公里、8节编组的地铁列车,加上蓝天白云的内饰,让车辆既有内涵又有颜值。

  现在回过头看,我们的电力机车和城轨车辆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无到有,现在可以自主研制,可以说是得益于长期向先进国家学习。在进行引进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三个关系:引进技术和合资合作的关系。在合资合作中牢牢把握住企业的控制权。坚持以为主、为我所有、被我所用。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的关系。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了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消化吸收,进行技术引进的配套投入。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引进技术后,快速建立基础的研发平台、制造平台和产学研联合开发平台,给自主创新预留空间。

  二是全产业链创新,协同合作提升技术创新的速度。过去的很多企业搞的是“封闭式创新”随着创新速度和复杂性的提高,创新越来越体现出开放性、跨领域、多元化、网络化,仅仅靠孤军奋战是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对创新发展的需求,需要打通创新链,发动多主体协同创新。中车株机作为产业链中游的骨干企业,立足于市场需求导向,带领产业链上下游的骨干企业,以联合研发、战略合作、产业联盟等形式,组成产学研“创新共同体”逐步建立了关键核心元器件到核心部件、核心系统再到整车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我们牵头的企业产业链成为全国唯一“轨道交通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90%的零件核心部件和系统在这里(田心)集成,这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

  以磁浮技术为例,我们利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方式,用数年时间攻下了世界前沿的中低速磁浮列车技术,完成了中国首列、国际先进的中低速磁浮列车研制,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自主掌握该技术的国家和企业。对于一些较前沿的科研项目采取“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模式,使新产品开发周期更短,成本更优、竞争力更强、效果更好。

  三是全要素创新,资源整合打造技术创新高地。我们在院士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取得了成功,突破了部分行业核心关键技术,收获了大批成果,秘诀在哪里。我们认为,技术可以引进,技术创新能力却要靠自己培育,只有具备这种创新能力,先进技术才能为我所有、为我所用。中车株机公司大力整合创新资源,引导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集聚,快速育成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在科研经费上舍得投入。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初,就提出了1:3的投入理念,即每花一元钱引进技术,公司就要投入3元钱进行消化吸收。持续的研发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力支撑。

  第二,在人才资源上舍得投入。坚持一边做项目,一边打造人才工厂,通过做项目把人才队伍快速培养起来;每年选拔优秀技术人员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博士以及做访问学者、与国外公司联合设计;实行研发人员项目工资制、稀缺人才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工资分配形式,每年绩效投入向技术研发人员倾斜。

  第三,在技术平台上舍得投入。建设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完善了设计技术平台、制造技术平台和产品技术平台三大平台建设。形成了完整的产品设计、研发、检测体系;推进“四化”(平台化、模块化、简统化、标准化)建设,强化设计、工艺、制造、市场的联动及一体化建设,打造面向市场和制造的精益设计创新体系。我们成立了“四化”的专门委员会,更快地响应市场非常的有意义。我们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生产制造的设计体系。

  (二)“精湛制造”让民族轨道交通装备品牌更亮

  有了国际一流的技术,能否按照国际标准产生国际一流的产品,是对我们的又一考验。机车、地铁的研发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零部件过万,前后经历数百个工艺流程,任何一个环节的小小失误都可能导致产品的致命缺陷。瞄准精品,我们从“文化引领——战略推进——机制保障”三个层面构建精湛制造体系,为中车株机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是倡导“产品如人品,动手即负责”文化引领精湛制造。企业以前工艺水平低、工艺纪律执行不严等问题比较明显,制造境界与国际水平差距大。我们认识到,如果不自我革命,迟早会被市场革命。2001年起,我们在员工中推行“三精一认真”(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精打细算、认真负责)行为准则。进入2013年,中车株机迈入发展快车道,机车、城轨几十个项目并行成为常态,研发制造周期紧张增加了工作的难度,新形势下、新要求下,我们在“三精一认真”的基础上提出“产品如人品,动手即负责”的理念。将东方人本文化与西方管理理念完美融合。

  我们当时与西门子合作了四年的时间,员工和西门子的专家说什么叫责任?他说“动手即负责”。产品如人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利用这个文化来激励员工,产品是人品的表现。

  “产品如人品”的理念准确把握了部分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差的痼疾,从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这一环节入手,将人品(人的品牌)和产品(产品及服务质量)紧密联系在一起,旗帜鲜明反对马马虎虎、粗制滥造、不按工艺操作、不按程序办事的不良习气。这个理念将产品质量形象化为人的品质,将隐性的人品转嫁到显性的产品上,人品如何靠产品说话,从刺痛灵魂入手,让员工时时刻刻把产品质量放在心上。“动手即负责”是西门子质量理念,更加强调工艺纪律,质量标准和标准化作业等管理标准,要求员工以“我对质量负责”的行为确保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围绕“产品如人品,动手即负责”我们抓住人这个根本,着力打造精工细作的工匠团队,精打细算管理团队,以人为本精益求精的工艺团队,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工艺制造的技术创新团队,培养全体员工敢于担当的认真负责精神。几年下来,产品如人品,动手即负责的要求融入了到了每名员工的工作之中,灵魂之中,打造精品已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二是大力推进“提质增效”工作,战略推进精湛制造。向用户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是赢得市场的关键。从2013年开始,我们把“提质增效”融入公司发展战略,一手抓产品的可靠性,一手抓产品的效益,推动着中车株机更有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

  从工艺质量入手,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工艺提升方面,学习国际先进工艺制造技术,分步打造优秀工艺体系。一是推进工艺文件和工艺装备升级,实施工艺文件标准化,建立工装标准化模块库,提高工装的通用性,二是以点带面推行标准化作业,在手工工序和装备工序全面推行精细化作业;三是开展工艺技术攻关,产品更加高大上。过去的油漆是普通的喷漆,现在采用静电喷漆,对油漆的用量减少了40%。工艺手段降低了制造的成本。质量提升方面,按照“不接受、不制造、不流出不合格品”的“三不”原则,推行产品质量“四零”管理,(员工操作零违章、确保工序质量零缺陷、达到产品运行零故障、实现客户零投诉),实现企业形象与实物质量零损失,同时通过执规考核、质量大会等方式强化质量压力,推动产品质量水平提升。

  向管理要效益,增强产品综合竞争优势。2013年以来,我们全方位探索成本管控新思路,从设计、采购源头要效益,从工艺、质量、物流等制造过程要效益,四年分别降成本1.89亿、3.99亿、3.83亿、3.2亿,有力地支撑了利润指标的完成。在设计部门推行简统化设计,提高部件通用性,在采购部门消除独家供应商,实施海外代理转直采、中国中车集中采购、战略合作采购和建立通用件价格平台等措施,工艺、制造、物流等部门采取了工装平台化、优化工艺定额、优化库存策略等措施。如果不严格推进这些措施,公司的利润不可能迈入10亿级平台。

  三是多举措践行“大安全”,机制保障精湛制造。安全,对内关乎员工生命和公司财产的安全,对外关乎铁路运输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们始终把安全作为对员工、用户的最大承诺。中车株机在2013年提出“大安全”观,倡导将“大安全”观念贯彻经营管理全过程,将设备、产品、现场等物的因素当成生命来看待,确保“现场安全、设备安全、产品安全、员工安全、用户安全、”进而保障企业的经营安全,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从2013年首次提出“大安全”观以来,到2014年将其确定为安全战略,再到2015年启动“大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数年来,全体员工积极践行大安全文化,“大安全观立于心,四零一无践于行”已逐渐深入人心,员工的职业化素养和职业化习惯得到大改善,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达到最佳水平。

  (三)经营创新打通走出去的“任督二脉”

  为什么要走向海外?从大的方面说,是履行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使命和担当,从自身来说,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铁路“黄金十年”过后,国内铁路市场增长放缓,单纯依靠国内市场,远不能满足我们“再造一个新株机”。反观世界上任何一个行业的引领者,无一不将国际化经营作为重要战略。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来,更是提供了拓展全球市场的好机会。我们顺势而为,在海外经营上积极创新,通过“走出去、走进去、留下来、走上去”四步曲,积极融入全球市场网络,海外业务成为公司重要的增长极。

  一是“走出去”,让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与世界接轨。在国内同行中,我们较早意识到“走出去”的重要性,1995年就设立进出口办公室,现在产品覆盖亚欧非17个国家。在“走出去”阶段,我们主要是单一的产品出口,市场进入策略主要是分而治之。对不同的市场实施不同营销策略。根据市场区域的重要性、可开发潜力,将全球市场划分为重要区域市场、密切关注市场和关注市场。在“走出去”的初始阶段,对重要区域市场派遣“游击队”紧盯目标项目,寻机突破,攻入市场;从97年开始我们的现在先后进入了伊朗、乌兹别克等,对密切关注区域市场,主要是寻找机遇,集中力量多好重要项目,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如通过在土耳其、马其顿市场的示范效应,先后打开了奥地利、捷克和德国市场,对关注区域市场,通过分析高端市场的最新动态来研判全球行业发展趋势,为未来进军高端市场做好准备、打好基础。我们还借船出海,与合作伙伴携手共拓海外市场,有力促进了中车株机的市场开拓。

  二是“走进去”,从产品贸易向国际化经营转型。我们从2013年开展进入国际化经营阶段。这个阶段,订单获得手段更为多样化,市场开拓模式更为丰富,从产品销售的单一模式,逐步向“产品+服务+技术+管理+资本”的组合转变。采取的方式主要有:

  组合出击,打好“产品+服务+技术+管理+资本”的组合拳,我们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一般以产品销售为起点,待时机成熟时,则与当地政府和知名企业合作,综合运用自身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扩展“产品+技术+服务+资本+管理”“五位一体模式,提供全寿命周期服务,实现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向海外平移,从“游击战”向“阵地战”转变。在出口产品的同时,我们在马来西亚、南非等多个国家建立新造及维保基地,提供生产制造、技术咨询、员工培训、配件支持等一站式服务,实现了从“走出去”向“走进去”的转变,目前在马来西亚的市场占有率达85%,在南非5年累计获得订单超过45亿美元,实现了“走出去”“走进来”的转变。

  联合出海,与优势企业抱团经营海外市场。随着海外市场开拓经验的不断丰富,我们采取的合作模式也逐步从“借船出海”向“联合出海”转变。以南非电力机车项目为契机,我们联合株洲所、中车电机、联诚集团等企业在南非设立联合体公司。与西门子构建新型合作关系,将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联合拿下马来西亚全自动无人驾驶轻轨项目。我们还通过并购手段,利用对方成熟的市场运作及营销网络进入目标区域市场。我们正在做的每一个项目,在市场的开拓、技术开发方面进行深度的合作,快速的对欧洲市场布局。

  三是“走上去”,打造受人尊敬的本地化企业。海外20年打拼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具备持续获取市场订单的能力才能长期留下来。破解这个难题,我们开出的“药方”是推进“五本”(本地化制造、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服务、本地化营销)就是要走上去、成为座上宾,只有这样才能经营好海外。

  本地化制造、采购、用工构建比较竞争优势。本地化制造、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虽然是目标市场所在国的政策要求,但对我们来说也涉及交期、成本和物流优势的建立。以马来西亚为例,如今本地化率85%,较全部从株洲派出员工每年节约用工成本5000万元,如果再将其他海外派出员工80%的岗位用本地员工替代,每年还能节约大量人工成本。

  本地化服务拓展公司产业价值链。我们坚持“产品走到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培育客户对我们的信任、依赖,技术依赖和服务依赖。当我们的产品进入某个市场后,我们会立即谋划将维保业务承担起来,通过维保业务带动当地化投资,可以与业主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我们获得马来西亚认可后,借鉴汽车“4S服务”模式,在吉隆坡设立中车株机维保公司,运作6年来,不仅有效地确保了公司动车组在当地的良好运营,以此为依托,获得了源源不断近百亿订单,现已成为马来西亚乃至东盟轨道交通装备的最大供应商。如今,这种模式已移植到南非、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项目中。

  本地化营销提升在当地的品牌形象。通过“两级营销”机制,注重发挥海外基地及本地员工的营销作用。我们在海外基地建立了一套适应当地国情与企业发展需要的公共关系维护体系,有层次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干系人进行管理与维护,对敏感信息进行快速跟踪与响应,为本地化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马来西亚,大选期间为选民提供72小时不间断运营服务,宗教节日为马来60万信徒民众提供无故障运输,塑造了在当地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在南非,我们克服跨国、跨文化合作中的困难,采取非常措施帮助南非按时完成了95台机车项目的当地化生产,赢得了南非业主的高度肯定,祖马总统欣然为机车下线剪彩。

  (四)基础管理创新夯实企业永续发展根基

  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过去工业科学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已经过时了,现在需要的是想象力,是颠复。真是这样吗?纵观全球知名企业,唯有拥有强大的“内核”方能支撑永续经营发展。这个“内核”就是基础管理。从2013年起,我们绕“人”这个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从提升人的素质、人的质量、人的行为、人的效率,人的关怀以及降低人工成本入手,全面启动基础管理提升工作。

  着眼“人的素质”我们除了每年各项业务的培训,还常态化开展全员应知应会培训和考试,告诉员工应该做什么,让员工清晰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和内容。四年5.7万人次参加应知应会培训考试,员工职业素养和公司形象显著提升。我们目前把员工的培训常态化。着眼人的质量,制订了工程技术,市场营销、专业管理和机能操作四类人员200多个专业的任职标准并开展任职能力认可,有效促进了员工履职能力和职业化水平的提高。选拔国际化人才赴内地合资大学、欧美国家进行高端国际化培训,选送青年骨干到南非、马来西亚海外基地轮换培训。四年来参训850人次,为中车株机储备了坚实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将“四历(力)一品”(经历、阅历、资历、能力、品德)为必要条件,业绩为充分条件,品德为一票否决条件,培养好、选好干部人才。着眼人的行为。在技能员工中推行标准化作业,每一道工序、每一台设备、每一个工装、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作业规程;在技术、管理人员中逐步推进岗位工作标准化。通过将优秀的工作经验显性化,并形成知识产权,告诉员工怎么做,避免新人走弯路,老人不安规矩走路,确保员工一次把事情做好,倡导现场就是市场的理念,员工在工作中出现问题绝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主张小题大作。用现场案例让员工受到深刻教育和反省,确保员工行为在正确的频道上。着眼人的效率,构建机遇战略的全员绩效管理体系,四年开展一级考评2万余项,考核力度为项目实施前的数十倍,300多场次6万人次参加绩效发布会,800场次7万人次参加现场案例教育会。绩效管理的深化,推动执行力和工作效率、质量大幅提升,企业和员工面貌焕然一新。着眼人的关怀,通过绩效手段纠正员工不安全的作业行为和不规范的作业习惯,让无情考核胜似有情。践行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是为了员工的福祉,为员工建设洗衣房、书吧,发起设立轨道交通行业首个公益基金会,联合各方对所有小区进行提质改造,建成省内一流的幼儿园、改造多个休闲广场和运动场馆,改善员工及家属医疗、教育条件,大幅提升了员工幸福指数。企业感恩员工,员工感恩企业形成良性循环。着眼人的成本。针对人员结构不合理、工作效能低、增产人不增效等问题,聘请咨询机构系统开展了定岗定编项目,通过多技能培养、转岗分流、辞退劝退等方式,四年消化冗员1105人,有效控制了人工成本。通过四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的基础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构建了坚实基础。下午我的同事们、总经理他们还会就基础管理的话题进行具体的交流、分享。

  四、创新的下一站——融入“中国制造2025”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制造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是《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的重点工程和重点领域。中车株机公司将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和机遇,推进生产制造和产品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一是向智能制造转型,我们提前谋划并实施“株机智造”工程,在行业内率先启动了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建设项目。该项目在国家工信部51个“国家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中位列第一名。从2015年开始,我们建设了转向架智能制造信息化平台,当前正在开展智能化生产线和智能化物流配送系统建设,明年建成世界上第一个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届时,在生产组织、能源利用、人工成本、产品质量、柔性制造、示范效应等多方面为公司创造相当可观效益。

  二是向智慧列车进军。智能装备和产品具有“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等特点,符合轨道交通装备绿色、智能的发展方向,是我们创新的主攻方向。近三年,我们精心建设三个“国字号”实验室,建立更加开放的校企(所)联盟和外部专家库,联合骨干企业推进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我们正在打造国家的创新中心。着力开发一批智能系统和智慧列车。当前我们正在自主研发“基于大数据的车辆全寿命远程跟踪、诊断、维护系统”,为客户提供全面增值服务;与外部设计机构联合开展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车辆研制。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将通过协同创新,打造高度信息化的智慧列车。对于一个零件上万的轨道交通车辆来讲,打造智慧列车需要很多核心部分实现智能化。我们可以畅想未来智慧列车是这样的:车窗拥有OLED显示屏,旅客通过指尖在车窗上滑动,就可以看到车速、到站时间等列车运行信息;乘客可通过触摸操作实现视频或者电视节目的播放;座椅安装娱乐系统,旅客可以在旅途中收看视频、读新闻、逛网店及列车的运营者则可以根据车载无线局域网系统获得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用户行为习惯,推动产品设计更新,提高旅客乘车舒适度。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是谋未来。对于我们做企业的来说,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人优我精。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要“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认定了目标就要一心一意的走下去,这样一定能取得更大成功。

  希望这次会议能做到,通过我们的努力做到零风险,通过我们的努力生活方面做到零投诉,体现服务好。通过这次充分的交流使我们的零距离,我们的感情更好。

  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李彦丽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