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8日13:42 新浪财经
IFF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摄影 崔楠)IFF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摄影 崔楠)

  新浪财经讯 第14届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年会于11月17日~19日在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召开。IFF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打造世界一流创新经济城市群。

  粤港澳三地在现有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要打破行政区划的掣肘,全面对接各地体制机制,提高区域治理水平。

  要完善政府间协商协调机制,健全管理协调机制、信息反馈机制。要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委员会,以定期联席会的形式,对重大合作事项进行磋商与决策。

  具体如下:

  女士们、先生们,我演讲的题目是《粤港澳协同打造世界一流创新经济湾区》。

  湾区是全球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和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策源地,是世界创新发展的高地。今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亲自出席并见证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订,该协议明确提出粤港澳三地将在中央支持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十九大报告指出,香港、澳门发展同内地发展紧密相连,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要实现互利合作、协同发展。推进粤港澳湾区城市群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不仅有利于深化港澳与内地融合、带动泛珠三角区域的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培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创新中心,为中国引领新一轮创新发展和新型全球化提供重要的空间载体。

  湾区经济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有研究表明,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海口区域,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目前,国际一流湾区有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其中旧金山湾区被称为“科技湾区”,东京湾区被称为“产业湾区”,纽约湾区被称为“金融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如何定位?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打造世界一流创新经济城市群。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GDP总量超过9万亿人民币,相当于韩国的经济规模,常住人口6800万,人口规模超过法国总人口。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经济实力雄厚、区位优势明显、创新能力突出、国际化水平领先、湾区内合作的基础扎实,具备成为世界级创新经济湾区的发展优势与巨大潜力。

  我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一)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发达的港口群,具有“拥海抱湾”的区位优势与广阔的经济腹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心脏”和“一带一路”的主引擎。粤港澳大湾区以环珠江口湾区为核心,包含了深圳港、香港港、广州港珠海港、惠州港等多个港口,2016年湾区港口总吞吐量达6232万标箱,名列世界第一,其中深圳港、香港港、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十,分别排序为第三、第五、第七。从地理位置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南接东南亚、南亚,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台湾,北接长江经济带,西接北部湾经济区,区位优势突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发挥内外联动、海陆统筹的重要支点和枢纽作用。通过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广阔的腹地将开拓巨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广东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合作,为当地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仅2016年,广东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比重就超过了20%。

  (二)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完备的高端产业群,有健全的现代产业集群和金融服务支撑体系,有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有利于培育利益共享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不仅有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产业,而且还有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具有国际化水平的金融服务业。就金融产业来说,粤港澳大湾区中有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同时也有金融中心指数日渐上升的深圳与广州,湾区金融实力强大。其中香港具有成熟的金融市场、完备的金融体系,金融基础设施健全,金融机构分工明确,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构建了强大的金融信息聚集、金融研发和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融资、投资以及专业化金融服务。随着资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香港相继推出沪港通、深港通、新股通和债券通等联通机制,打通了内地、香港与国际的金融市场。同时,香港是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七成人民币离岸交易在香港进行,有效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地位。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聚焦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致力于从过去的“世界工厂”转向“智造经济”,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逐渐向中高端迈进。

  (三)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发达的城市群,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核心城市带动区域的分工合作和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有以香港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的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圈,有以深圳为核心的“硅谷”创业创新高端产业中心圈,还有以整个区域为基准的智能制造及教育文化旅游产业圈,湾区发展兼顾经贸、科技、教育、文化和生态环保等各类领域,推动了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在核心城市的引领下,粤港澳大湾区将广东省的制造业与港澳两地的服务业有机结合,构建了三大都市圈,分别是以深圳和香港为核心城市、以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创新科技为主导的深莞惠都市圈,以珠海与澳门为核心城市、以旅游业、绿色经济、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珠中江都市圈,以及以广州为核心城市、以现代制造业与工商服务为主导的广佛肇都市圈。各大核心城市加强产业分工与优势互补,推动了区域内协同发展,不断提高湾区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着力打造多样化、互补性的世界级城市群。

  (四)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网,拥有丰富的教育与科研资源,具有一大批创新性的国际化领军人才。《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粤港澳地区的创新指数位列世界第二,创新水平非常高。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是城市群中的核心科教资源,大科技企业和高校是创新的“发动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数量较多,共计173所,虽不及纽约湾区的227所,但多于东京湾区的120所,旧金山湾区的73所。其中香港高校的实力尤其雄厚、国际影响力巨大,在世界前50名的大学中占有3~4个席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7)》,近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数量已经超过旧金山湾区,而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其中深圳的专利数量发挥主要作用。深圳是创新型经济的“龙头”、“主引擎”和“领头羊”,其研发强度高达3.5%,是新加坡的1.7倍,香港的5倍。在产业配套方面,深圳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制造一个机器人,在硅谷集齐零部件需要一个星期,而在深圳只需一个下午,成本相当于硅谷的1%到5%。在人才集聚方面,深圳有8万多海外留学人员,能为深圳带来国外尖端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公司管理经验。在企业发展方面,深圳90%的创新资源集中在企业,有逾350家上市公司,不仅有华为、中兴、腾讯等创新型大企业,还有近110万家小微企业,逐渐形成了由“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组成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在资本市场支持方面,深圳构建了支持创业创新的金融体系,形成了创业、创新、创投铁三角,截止至2017年6月,深圳VC/PE机构近5万家、注册资本约3万亿元,深圳的创投机构数量约占全国1/3。

  (五)粤港澳大湾区是优质资源和要素栖息地,有开放多元的包容环境和“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与城市融合指数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总体对外开放水平是最高的,这与“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息息相关。“一国”是靠山,“两制”是特色。香港充分享有“一国”之利,同时也有“两制”之便,通过发挥自身“所长”,将有效解决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所需”。根据2016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香港已经连续22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香港依托其自由港的地位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将成为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枢纽、配置全球中高端资源的指挥中心。香港国际化程度高,是协助粤港澳大湾区连接世界的“超级联系人”,是化解国内市场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制度差异的“翻译器”、“转换器”和“变压器”,有助于将内地的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为粤港澳大湾区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吸引更多要素聚集。据统计,内地60%的对外投资要经过香港,香港为内地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打造了国际化、市场化的综合服务平台。

  (六)粤港澳大湾区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网,有高效的物流体系和便捷的优质生活圈。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群与航空市场规模领先全球,有国际化综合枢纽的重要地位。2016年大湾区航空客运量达到1.85亿人次,货运量达736万吨,均超过其他三大湾区。随着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基建项目的实施,湾区将构建海陆空通达的交通网络,营造更加高效便捷、互联互通的物流体系,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2017年底港澳珠大桥将全线贯通通车,香港至珠海的交通时间将从现在的水路约1小时、陆路3小时以上,缩短至20-30分钟,形成珠三角“1小时生活圈”,将更好地辐射周边地区,打造内联外通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如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机制?构建与完善区域互补协同机制,推动各城市、各区域从各展所长到协同共进、从各有精彩到共造繁荣,不仅是突破区域间合作限制、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湾区创新经济发展潜力、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与深度融合发展依然面临区域本位主义、部分产业同质化竞争、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深入推进区域合作要逐步消除粤港澳三地的体制差异与文化落差。要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原则,打破行政地域壁垒,充分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产业的合理分工布局。要联合各方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互补互惠机制、协同发展机制、利益分享机制,以更完善的体制机制对接、更高水平的互利合作,打造湾区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我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互补机制:

  首先,在优势互补基础上深化分工合作,实现湾区资源要素和产业各方面优势的高度整合,进一步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大湾区内各城市有不同的资源优势与功能定位,协同互补的空间巨大。深圳最鲜明的是科技创新产业,香港最突出的是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业,广州是区域制造业中心和科教中心,佛山、东莞等城市的制造业实力也非常雄厚,这种差异形成了湾区产业融合和互动合作的良好基础。三地政府应制定协调统一的区域经济发展方案和配套政策,整合各方产业优势,推动区域联动发展,鼓励企业跨区域进行有序合作与竞争,增强要素互补效应,提高产业衔接水平和市场一体化水平。要通过深化分工合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以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支撑起以金融、贸易、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推动整个湾区形成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其次,在互利互惠基础上拓展提升区域融通联通层次,实现路通、人通、商通、财通、政通,探索更为完善的区域利益共享长效机制。资源要素高度自由流通下的城市间功能协调互补是发挥湾区城市群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创新溢出的基本前提。粤港澳之间有着长久的合作历史与经验,以CEPA各项合作协议为代表的跨区域合作框架在不断完善与深化,但各方合作中“大门开小门不开”、“人才进得来留不住”等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合作协议往往因各方利益诉求不一致,而无法真正落实,市场准入门槛仍偏高。粤港澳大湾区各方必须坚持“互惠互利”、“互利共兴”原则,探索各城市在产业转移、交通、教育、医疗、技术等多方面的利益共享与利益分配长效机制。要进一步扩大自贸区的改革试验范围,从推进小范围城市圈的一体化,逐渐过渡到整个大湾区城市群的一体化,加强区域基础设施“硬联通”和制度文化“软联通”,促进整个湾区路通、人通、商通、财通、政通,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打造区域自由经济区和利益共同体。

  再次,要以产、学、研、企的深度合作为主要载体,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未来世界湾区发展趋势。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实力雄厚,世界一流的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众多,拥有成熟的产业集群,具备完备的产业链和快速响应的制造能力,产学研企合作空间巨大,科研成果产业化条件优越。粤港澳大湾区应加强区域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要发挥市场机制在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提高湾区内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要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深港科技走廊、广佛科技走廊和珠澳科技走廊为主要抓手,加快形成一批特色科技创新产业园和支撑性的科技产业带,打造大湾区创新要素、产业要素汇聚的高地,增强对区域创新的服务和辐射功能。

  第四,要构建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国内外创新创业型人才,打造湾区“创新人才高地”,真正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第一资源”作用。创新发展的核心是人才,湾区可持续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要创新人才合作机制、出台高端人才政策、搭建高水平的人才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与社会文化环境,推动国际高端人才向区内集聚和交流合作。要加大对湾区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业企业的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力度,建立覆盖整条创新链的产业研发网络,以人才资源为核心强化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培养国际化、高端化人才。深圳作为湾区创新高地和主引擎,特别要解决空间局限对人才高生活成本的影响,更加重视一流大学和研发机构源头创新的重要作用。

  最后,以更为完善的区域协调机制,全方位推进湾区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粤港澳三地在现有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要打破行政区划的掣肘,全面对接各地体制机制,提高区域治理水平。要完善政府间协商协调机制,健全管理协调机制、信息反馈机制。要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委员会,以定期联席会的形式,对重大合作事项进行磋商与决策。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要加快三地法律体系、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治理等方面的跨区域合作与协调对接,打造湾区优质生活圈,推动整个湾区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要发挥粤港澳地区商会、协会、咨询机构和智库等中间组织的作用,鼓励工商企业界、劳工界、专业服务界、学术界等社会各界共商共议、深化合作,共同促进大湾区创新发展。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