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2016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于6月4日-5日在青岛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出席并演讲。
蔡昉表示,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不强的根源在于土地规模太小。其引述世界银行的定义,“两公顷以下的农场规模叫做小型土地所有者”,而中国农户的平均规模仅有0.6—0.7公顷,“只相当于世界银行定义的小土地所有者的1/3,日本和印度土地经营规模的一半,和美国差距就更大了,仅相当于美国农场平均规模的0.4%”。
蔡昉表示,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我国农业正经历机械化进程,而过于小的经营规模会制约投资回报,“我们遭遇的资本报酬递减在农业中的表现非常突出”。
据研究表明,我国2007年到2013年的农业平均水平和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到1984年的平均水平做比较后可以发现,粳稻的资本投资回报下降了35%,玉米下降了34%,小麦下降了24%。“从全国的情况看,大约农民收入的2/3是和农业没有关系的,在增收的成分中,每年增量中大概78.5%是和农业无关的,都是非农产业的工资性收入的”。
蔡昉表示,没有规模经营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这对金融服务提出了很高要求。“我目前正在参加全国人大的立法工作,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法的制定,依法有据的推动农村金融改革”。
在提到劳动力资源时,蔡昉表示,从2011年开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59岁)已经进入负增长,而经济活动人口(纯粹劳动力概念)从2018年将会开始进入负增长。而在蔡昉看来,户籍制度改革对于劳动力供给来说,是“一石三鸟”的改革措施,可以带来非常及时的改革红利。
第一,可以增加劳动力供给;第二,可以继续发挥资源重新配置,对全要素生产率做出贡献;第三,扩大新消费者群体。
蔡昉还特别提到机器人的发展。“它改写了经济学中的一个最基本假设——资本报酬递减,有了机器人或许就没有资本报酬递减,因此,它对人的替代可能会发生得非常快,超乎我们的预料”。
蔡昉强调,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化为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新动能。其认为,过去一提到创新,政府就习惯于大手笔给企业补贴,甚至越俎代庖帮助企业选择新技术、新行业,“但是做完以后,我们发现有的时候,鼓励的产业变成了产能过剩的行业,政府觉得无能为力,使不上劲”。
蔡昉解释称,创新分两个层次,在企业层次上,应按照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选择最有竞争力的技术和最有竞争力的生产方式,应该是企业行为,政府不能越俎代庖。第二在市场层面,要发挥市场的选择机制,保持市场的充分竞争。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李彦丽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http://www.sinaimg.cn/cj/pc/2015-01-08/32/U2104P31T32D120111F651DT201501081629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