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虎城:外资依然看好中国

2015年03月22日 16:03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于3月21日-23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于3月21日-23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于3月21日-23日在北京举行。在新常态下的对外开放讨论中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示实践证明,外资依然看好中国,在选择中国,投资中国的潮流并没有改变。

  以下为文字实录:

  高虎城: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刚才主持人讲大家已经很累了,开了一天的会,但是我还想感谢主持人和主办方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和大家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想直接谈一下这个章节的主题,就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看法,我们刚刚结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做了全面的系统的阐述,今天我想围绕这个话题重点谈谈大家比较关心的两个议题,一个是中国的利用外资,以及如何把握新常态下中国扩大开放的市场机遇问题。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观点。

  中国的改革开放,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利用外资,它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政策,截止到2014年底,根据中方的统计,累计批准设立了外资企业81万余家,实际利用外资1.5万亿美元,外资企业创造了中国近一半的进出口贸易,1/10的城镇就业,1/5的财政税收,和1/4工业产值,事实证明外资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在中国的发展和建设当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上对中国的投资环境提出了一些看法,也有一些不同的议论,比如一些人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不再像以前那么友好,希望扶植更多的国有企业。还有的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在恶化,一些外资对中国开始失去信心,有些开始撤离中国,等等这样一些议论。

  但是这些看法并不是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我们看到2014年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下降8%的情况下,中国利用外资是逆势而上,增长了1.7%,利用外资的规模也首次成为全球第一位的,当然这里有些偶然的因素在里面。同时,利用外资的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服务业领域当中利用外资比例已经高达55.4%,高出工业制造业22个百分点,成为当前和今后中国利用外资新的增长领域。中国的中部地区利用外资增长7.5%,实际利用外资比重已经接近10%,产业梯度转移成效明显。今年的前两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831家,同比增长38.6%,合同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02.4%,实际利用外资的金额同比增长17%。

  实践证明,外资依然看好中国,在选择中国,投资中国的潮流并没有改变。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要素供给条件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中国土地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利用外资空间比较大,现在传统产业投资相对饱和,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再走大面积铺摊子的路子显然行不通了,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利用外资政策并没有改变,如果说有变,也是变得更加积极和开放,今后利用外资更多要依靠法律、制度、政策等软环境方面的建设,靠先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进一步扩大开放,今年的政策方向大体来说是三个领域。

  一是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的市场准入,重点是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的开放,前不久刚对社会发布的2015年版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就是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新目录总条目423条,比2011年版减少了48条,其中限制内条目减少了41条,大约减少了一半,有合资合作要求的条目从43条减少到15条,要求中方控股的条目从44条减少到35条。开放力度是历次修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当中力度最大的一次。

  二是健全外商投资监管体系,我们全面铺开,普遍备案有限核准的制度,并将大幅下放鼓励类项目的核准权,随着大门的放开我们将把管理重点放在准入后的环节上,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完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机制,提升外商投资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我想这里说明的是,安全审查制度是外资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国际上各国的通行做法,审查对象是真正触及国家安全红线的外商行为,并不是针对一般的外商投资的监管手段。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中国对外部世界影响在加大,同时外部世界各种变化,也对中国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把国情特点和开放程度结合起来,实现对外开放和经济安全的有机统一。

  三是修订外商投资相关的法律,重点制定外国投资法,实现三法合一,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以负面清单为基础,分有重点的放开服务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减少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等相关领域对外资的限制。最终的目的是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更加稳定、透明和可预期的法律环境。

  前不久外国投资法的草案正是对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受到了各方面高度的关注和踊跃的参与。我们将在充分吸收社会各界合理意见建议的基础之上,按照现行的有关立法的规定,完善草案,履行上报立法程序,推动外国投资法早日出台。

  女士们,先生们,市场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基础性资源,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供给瓶颈早已被打破,生产多少已经不是问题,产品有没有市场,能不能打开销路,是我们企业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多年来中国国际社会习惯了生产型中国、投资型中国的概念,在这里和大家谈谈在新常态下消费型中国的看法,我也认为新常态下的一个特点,就是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的机遇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市场潜力,几乎是在瞬间爆发出来的,我们从70年代的消费,家庭的自行车、缝纫机到手表,到八十年代的电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电,到九十年代的电脑、空调、录像机等等,再到新世纪,本世纪以来的住房、汽车等等,人们的生活可以说是水平越来越高。201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2万亿元人民币,是当年1978年168倍,按当年的汇率折算约为4.27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而且仍然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是电子商务的后起之秀,但是发展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2014年全国网购零售额增长49.7%,达到2.8万亿元人民币,根据有关部门的估算,如果将企业之间的交易包括在内,电子商务交易的总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同比增长25%。

  从消费结构看,消费的升级在明显的加快,随着4G通信的快速普及,激发智能手机更新换代的需求,通信器材保持30%以上的增长,文化旅游需求旺盛,出境游去年首次超过1万人次,随着消费规模的扩大,2014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率达到51.2%,比2013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的驱动力。看待中国市场既要注重现在时,更要把握好将来时,目前中国消费水平仍然很低,人均消费还不到发达国家的60%,去年消费占GDP的比重不到40%,而发达国家基本上在60%以上,从支出结构看中国城镇居民仍然属于温饱型消费,衣食住行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70%,发展和娱乐享受类的消费不足30%,而发达国家的衣食住行类的消费仅占45%左右,绝大多数为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所以,我们认为这就是中国经济的潜力。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精彩的市场潜力还在后面。

  对各国企业家而言,我们认为当前可以着重把握好以下的机遇:

  一是市场准入的机遇。统一性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核心,发达国家经验告诉我们,整合与加速国家市场统一,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以往中国市场准入制度以正面清单为基础,以行政许可为主导,这在实践中容易产生对个别企业的政策倾斜,造成行业或地方保护,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就是要逐步实行负面清单的准入管理模式,政府列出禁止和限制进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的清单,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随着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推行,政府审批范围将大幅度的收缩,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政府审批制度的改革,减少自由裁量权和相应的寻租空间,构建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更重要的是将为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更多的商业和发展机会。

  二是商业创新的新机遇。随着信息技术向生产、生活领域渗透,各类产业相互融合,制造服务业生产小型化、流通数字化、消费个性化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网上交易由日常用品扩展到生鲜、医药、汽车、房产等商品,以及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等领域,中国的商业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其中大部分是外商投资者可以进入的领域,我们鼓励各国企业参与这场创新的盛宴,推动各类创新要素交汇聚集,促进各类商业模式的相互竞争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三是服务消费的机遇。当前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的不相匹配,一方面传统产业的供应能力大幅的超过了需求,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急需的各类生活服务业供给又明显的不足,在发展服务业方面,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可以把国际上优质的服务资源引进来,既扩大了国内供给,也为国内服务业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环境和平台。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消费增长点,促进养老家政健康消费,壮大消费信息,提升旅游休闲消费,推动绿色消费,稳定住房消费,扩大教育、文化、体育消费,这些方面外资大有可为。

  去年以来,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修改了医疗、养老、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规定,开展了外资独资医院的试点工作,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华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举办盈利养老机构,放宽道路运输、国际海运等领域的准入限制,接下来我们将抓好三中全会布置的九类服务业的开放落实工作,以自贸园区建设为基础,选择金融、医疗、等重点领域做好服务业的扩大开放,逐步积累经验,为在全国更大范围推进服务业的开放做好准备。希望各位企业家积极参与中国服务业开放进程,更多更好的服务产品带到中国,与中国的消费者分享。

  四是商品进口机遇。中国平均每年进口2万多亿美元的商品,是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是20国集团当中15个成员的前三大贸易伙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居民对高端消费品形成了巨大的进口需求。目前中国消费品进口占货物进口总额的比重不到7%,而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在15—20%以上。“十三五”期间中国消费结构升级将进一步加快,消费品进口的潜力将会进一步释放,让更多的国外企业分享到中国消费品的市场红利。

  女士们、先生们,新常态下我们会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以积极有为的行动,让中国的对外开放更加精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持久的和平、共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各位。

  提问:谢谢主席,我想向高虎城部长请教一个有关“一带一路”的问题,我们知道三中全会决定其中对有关自贸区网络的建设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要构建一个高标准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如何落实有关和沿线国家商签自贸协定或者投资协定的部署。商务部目前在相关的推进方面有些什么样的考虑,是一些什么样的思路和路径,有没有一些具体的阶段性的目标?谢谢!

  高虎城:谢谢你提的这个问题,大家知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下半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尼前后提出的。那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是一个包容开放、互利共盈的战略构想,它以贸易、设施、政策、人文、金融等五大领域作为核心,以丝绸之路这样一个有着历史符号的标志,把当今合作的理念推出来,它不是一个排他性的,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包容性的战略倡议,是一个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还有国家不同的自然禀赋和发展诉求,寻求利益的契合点的一个合作倡议。所以说“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建议,是中国的倡议,但是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地区的,和沿着“一带一路”有关的区域展开的合作性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倡议,在这项战略倡议当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周边作为依托,推动建设高标准的自贸区网络,这是包含在“一带一路”战略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开展合作,特别是推动贸易的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创造更好的制度安排和政策环境。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区域的多双边的自贸协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大家最熟悉和了解的是中国和东盟的自贸协定,现在正在着有效率的,加快自贸协定的谈判,我们争取和十国一道,按照双方领导人达成的期许,在年底前结束这一谈判。

  与此同时,我们还和东盟,以及东盟和六个国家,通过五个自贸协议,在一起商谈的,我们叫做10+6的RCEP的谈判,这里包含东盟十国和中日韩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个设定的目标也是争取在今年年底前收官。当然如此规模之大的谈判,这个是需要各方面共同作出努力的,但是我愿意告诉大家的是,这两场重要谈判的进展势头是良好的。这是一个。

  除此之外,与此并行的,我们大家知道我们已经实质性的结束了中韩和中奥的自贸协定,并且进行了草签,有望近期正式签署中韩和中奥的自贸协定,大家可以看布局上来说都是在“一带一路”的范围里。除此之外,我们目前正在南亚、中亚,包括西亚一些地区,和有关的国家,和地区组织,就自贸协定的商谈,或者进行联合性的可行性,或者已经启动磋商或者正在谈判当中。

  我们一个总体的考虑,是从现在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使中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能够将近一半以上通过我们自贸区实现,现在这个水平将近30%,与此同时,自贸区当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是投资领域,这个是非常契合“一带一路”的战略合作。我们可以看我们“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伙伴,有很多的共同点是在投资领域,无论是属于自然资源禀赋好的国家还是处在工业化发展当中的国家,还是正在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都跟中国的整体发展有着高度的契合,所以我们认为在“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框架和战略构想之下,进一步推动和加快建设高标准的,以周边为基础的全球和区域的自贸区网络是有效的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抓手。谢谢!

  提问:谢谢,我是尼古拉斯·斯特恩,我是来自伦敦经济学院,我想问两位嘉宾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关系如何,因为这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北京和德里之间的航班也不够过,这样抑制了两个国家的贸易关系,鉴于这两个国家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那么要深化和印度的贸易和投资,是否应该从增加航班开始呢?

  古利亚:是的,需要做很多工作。我觉得印度现在有新的领导班子,有更多的一些实干精神,中印两国都意识到了他们作为大国需要肩负的责任。这种责任是跨越他们自己国境的,他们对于国际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体系以及治理框架,都有他们需要来参与的地方,同时在环境这块还有企业社会责任,这个世界的一个发展取决于他们两国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及这两国在整个世界中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我们到20国集团开会的时候,我们看到有两个喜事,一个是中美在贸易便利化方面达成的一项新的协议,在巴黎达成的一项协议。中美两国也同意对于气变或者温室气体的减排作出更多的行动,同时我们刚才讲到20国集团的峰会,在这个峰会上领导人也是充分领会了这种合作的重要性,当然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直航,但是这个直航跟运力有关,有多少人会去坐。当然这并不会影响两个大的经济体之间的互补性,两个国家都是在迈入知识型社会,所以他们会在很多领域成为非常强大的竞争者,但是也会在其他很多领域成为合作者。

  高虎城:我赞成古利亚秘书长的看法,可能从经济角度来看,这两个大国的发展才是代表着真正的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从经济的相互联系来说,中国和印度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经济合作的互补性是非常紧密的。我们现在看到除了贸易以外,实际上中国的很多优势的行业是印度所需要的,印度的很多发展优势产业是中国所需要的,这方面的互补性非常的强,所以我们一直在和印度方面保持着密切的工作协作机制,共同探讨在投资和贸易当中发展的领域和合作。而且我相信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入,这种关系会越来越密切,我赞成这位英国朋友提出的,人员交往以及交通便利方面提供方便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愿意向您说明一点,现在人员交往每年增长的速度是很快的,当然我们也希望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为两国的人民,旅游者和商人和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便利,包括运输条件,谢谢!

  提问:非常感谢高部长和古利亚秘书长的发言,我是来自日内瓦的代表,借此机会请高部长分享一下在新常态下的改革进程,那中美现在处在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就是所谓的二十一世纪全球贸易投资体系的共同的构造,中美双边投资,还有RCEP、TPP这些机制中方的参与,这些机制都是多边贸易体系的推动,在这个时机上我们可能需要在这些机制上进一步开展合作,所以我想能不能请您来回答一下这个机制超前推进的结果如何?

  高虎城:这是大家目前议论很多的题目,其实我觉得看多双边的关于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实际上我们应该历史的去看,多边和双边并行不悖的发展是战后全球贸易体制和投资体制的一个普遍性的规律,那么它有几场标志性的转折点,大家可以看得出来,其中我们说得最近的一点,就是说在乌拉圭回合之后,就是世贸组织[微博]的成立,实际上一直以来都有着区域、双边和多边不同的场合在推进全球贸易的便利化。

  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烈,由跨国公司和世界投资所推动的价值链的越来越长,各国之间合作的分工越来越细,所以无论和贸易和投资已经变得非常紧密,难以区别。这个时候我们就面对着这样一种形势下,如何去在多边或者双边当中有效地整合现有的规则,包括贸易和投资的规则。这种情况下,我们从历史上看和现在有着惊人的相似,当多边的贸易规则,特别以世贸组织为代表的,进展比较缓慢下,比如说乌拉圭回合谈判,比如说进行了13年的多哈回合谈判,区域的和次区域,和双边的甚至多边的谈判就会加快。但是反过来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又使多边或者双边或者区域的整合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贸易和投资的规则,我以为我们现在就处在这样的时代当中,有一个轮子可能快一点,有一个轮子慢一点,但是到最后一定会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则和标准,因为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共同为全球的贸易便利化和投资自由化创造公平、透明、包容的环境,才能实现共同的繁荣和发展。

  所以我以为目前无论是TTP、TTIP、RCEP,还有其他的自贸协议,包括WTO[微博]项下的谈判,我以为都是朝着这样的目标去推动和发展的,我并不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排斥的,或者相互封锁的。更何况我也愿意告诉诸位,这么重要的谈判,无论中美的BIT,中欧的BIT,包括TTP、TTIP,全球主要的经济体都在保持着相互的信息沟通和必要的交流,共同来推动为全球新的形势下全球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更为公平、透明、包容的贸易环境和投资环境。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文章关键词: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新常态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福建打下首虎!副省长徐钢被查(图/简历)
  • 体育NBA-纳什正式宣布退役 英超-阿森纳2-1
  • 娱乐王思聪爆粗疑暗指大S遭家暴家庭不幸福
  • 财经人民日报整版文章三论中国经济为什么行
  • 科技BAT共话未来:下一个风口在哪?
  • 博客中日安保对话都谈了些什么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十万游客挤爆武大赏樱花(组图)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陶冬:美联储剔除耐心仍有耐心
  • 水皮:亚投行是中国和平崛起试金石
  • 麒元:外汇储备与货币估值
  • 永新人:为什么希望自己的货币贬值
  • 天天说钱:中央救楼市必出这10招
  • 齐俊杰:股市涨起来 中国事情才好办
  • 傅蔚冈:出租车公司为何干不过个体户
  • 冉学东:美元100点之上舞步并不沉重
  • 刘光宇:房价跌回一年前为何感觉不到
  • 郎咸平:渐进延迟退休怎能让人不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