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坚:我国财税金融外贸普惠政策力度非常大

2014年10月27日 00:03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新浪财经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4浦江创新论坛10月25日在上海开幕。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胡志坚院长出席会议并发言。

  下为发言实录:

  胡志坚: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的题目是:中国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与中俄科技合作前景展望,过去30年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后进入本世纪以后,取得了特别快的速度发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研发投入方面高速增长,我们从2003年-2012年看出斜线非常陡,我们到2013年已经达到1.19万亿元人民币,占国民生产总值研发强度达到2.09%,已经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对于人均6千美元国家的水平来说达到这个水平非常不容易,有非常显著的成就,人均开发经费像人均GDP一样远低于国家发达国家,研发多了,从事研发企业科研机构多了,从事的人员大幅度的增长,正在进入人才红利期,2012年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6950万人,是2006年的1.8倍,2012年我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全职人员达到324.7万,从绝对值来说是世界第一多,但是从人均来说并不算多,对自己来说不是很多,每万名从业人员的比例中研究开发人员还是低的,从2003年-2014年普通高校1亿多,是高素质廉价劳动力,对中国未来发展是优势,科技资源人员中30岁以下人员达到62%,所以非常具有创新活力的队伍,创新产出也在不断提升,经费和队伍的扩大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同步提高,论文的量占全世界比例SCI论文大幅度提高,论文的引用数量篇数也接近欧盟的平均水平了,国内有效发明专利达到59万件,是2006年的8.1倍,全世界每年2010年-2012年新增的专利申请中72%中国,全世界三分之二新增专利在中国申请,授权专利中33.4%是在中国,中国的专利授权已经达到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加速推进,原始创新理念大幅度提升。不管人力还是成果里面我们很多通过和俄罗斯国家合作取得的。

  创新能力我们现在有一个说法叫做进入零跑并行奔跑新阶段,在10年前不会处于跟跑的发展,通过十年发展我们最近做了研究,我们是抽样1000多项技术做了统计分析,2000名专家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个数据,我们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达到17%,处于跟世界同步发展并行的技术水平达到31%,我们还在追赶落后的还有52%,总体上还是在追踪,但是我们进入的新的追踪的阶段,如果比喻来说把美国科学技术水平比作100分,我们目前大概是67.1分差距,但是不是非常严谨,是科研项目的意见,我们在科研成果产业竞争方面差距更大,因为很多技术还是在实验室或者运行阶段,在市场竞争就是在价值链上面偏低,创新体系这10年发生变化,不仅是过去10过去以科研院所为核心或者主体系统转向了以企业为主体创新系统,不管是企业投入占的比重还是企业产出,论文的专利,特别是专利方面占的比重超过60%,研发经费现在达到70%多,政府只有20%几,企业研发活动广泛开展和积极推动,过去10多年是非常鲜明的特征,中国创新系统特征,中国经费总量也好,专利的总量也好,在世界上显著的飞速增长,大部分是靠企业贡献出来的。从企业对外支出,就是企业寻找合作伙伴和企业参与技术交易表现可以看出,所有凸现了企业是中国创新网络的核心,是一个不可或缺主体。在制度环境上面我们也有了大幅度改进,形成从中央到地方激励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府的政策体系,所以我们把所有国家各类政策工具进行过反复比较挑选,中国进行制定。公平竞争环境也得到大幅度改善,创业成本和创新企业准入门槛大幅度降低,特别是最近从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这方面所做得力度非常大,完善了科学技术法律法规建设以及科学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和统一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尤其对创新的效率提高有很大帮助。

  我们在普惠政策,推动企业创新核心方面,普惠政策财税、金融、外贸力度非常大,中国面临着形势和挑战,中国当前面临的形势也是非常严峻,GDP增速从10%左右下降到7.5%左右,是中国政府主动调控,又是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不再盲目或者不再追求量的规模的扩张,而是更多强调增长的质量,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创造价值来推动发展,所以这也是主动的调控,但是给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新的常态,在经济结构方面高新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好于制造业,第三产业比重增长超过第二产业,经济增长效率超过第一动力,制约约束方面以高投入、高排放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面也带来了挑战,对我们的创新战略的推动带来了要求,一个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第二是对产业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这方面我们过去30年来没有创新,我们的创新特征不一样,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廉价的环境,创造了财富,未来有更多靠更复杂,更高附加价值、更可持续、更加绿色新的难度更大创新转变,同时这样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的要求对我们的政策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怎么样社会的利益的分配、资源的调整,价格的形成,怎么样有利于创新的发生?对生态环境提出要求。

  科技创新活动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包括参与主体的方式多元化,生产销售模式转变,企业创新群发展,创新网络形成,创新主体之间互动,分工协作和全球网络形成,跨国创新系统的形成,都对我们创新的管理和创新政策的制定提出了非常新的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创新竞争对我们竞争广泛开展也是挑战,特别是创新资源全球配置资源流动已经成为常态,创新资源很难有国界,大家各个政策都在纷纷制定政策争夺创新资源,所以创新环境的优劣决定创新活力的强弱,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格局不断演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争前恐后争夺跨国公司的挑战,如何增强与国外的跨国连接?也是新的挑战,下一步我们关注的几个方面,第一个新的挑战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中国未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产业,要加强重点突破,同时为整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改革,在推进改革方面着重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的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第二个方面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人的创新积极性,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占据主动,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集聚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主要给予人才更多报酬、支持参与分配报酬奖励。

  第三个方面健全创新政策体系,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创新政策协同,包括科技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各方面政策都协同一致,形成合力推动创新。加强创新政策落实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地方政府如何落实下去?落实到具体层面企业层面?需要监督和加强协调,强化基础制度的建设,包括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整个社会的创新是强有力的支撑。

  根据前面的情况未来中俄科技创新合作谈几点意见,第一中俄的全面合作从政府意向方面不是问题,下一步怎么样全方位落实,这个落实不是挑几个重点,应该是全方位,从战略层面到战术层面,从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到地方政府、到产业园区、到个别园区应该是全方位渗透、融合,这样才能形成多元化遍地开花的结果,由多主体多方面互相选择,互相决策才能避免有的时候单一化找不到共同交叉点缺陷,应该全方位是需要的战略思考方向。

  第二要加深战略合作,特别是政府间磋商,很多问题一时半会凝练不出来,应该多开展政府间科技创新论坛,吸引更多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参与,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合作,加强政策之间协调、沟通,互相学习,还有增强双向开放,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双向开放与合作,加强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广泛合作,以及高层次人才双向流动。

  最后促进区域创新合作,因为中国和俄罗斯合作落实到具体项目上面,所以区域间合作针对特点的特色,比如跨境合作,丝绸之路带、中俄经济走廊、友好城市合作等等,以及科技园区的合作。

  谢谢!

文章关键词: 俄罗斯外贸金融

相关专题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刘金国任中纪委副书记 妻子一直是临时工
  • 体育中超邵佳一任意球绝杀 国安胜恒大救赛点
  • 娱乐田朴珺回应与王石婚期:太不现实了
  • 财经万钢: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世界第二
  • 科技Facebook扎克伯格蜕变:宅男到明星CEO
  • 博客石油价格暴跌产油国怎如此淡定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2015国考竞争烈度创新低 国考热职
  • 杨红旭:房价全面停涨发出什么信号
  • 陶冬:央行动作多发 欧债风险有限
  • 徐洪才:八项目获批 稳增长信号明确
  • 姚树洁:四中全会法制建设三突破口
  • 易宪容:房贷新政可能恶化财富分配
  • 共道:中国对全球经济影响被严重低估
  • 李光斗:马云是最成功的洗脑大师
  • 龚蕾:索罗斯如何看俄罗斯与欧洲经济
  • 余丰慧:不必对GDP增速回落大惊小怪
  • 许一力:沪港通问题关键在资本利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