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一:环境税是基于市场的 中国一直不敢征

2014年10月26日 17:07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图为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诗一。 图为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诗一。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将于10月25—26日在武汉举行,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诗一出席了会议。

  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诗一:各位老师、同学们:下午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资源、环境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我获奖著作里的一些主要的研究内容。

  正如刚才李佐军所长所讲,中国环境约束对经济增长可持续性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从这些基本数据可以看到,大概从2002年到前十年,经济从世界第六经济体上升到世界第二,但也要看到,在这样短短的过程之中,能耗和二氧化碳增速过快,我们现在是第一大能耗国、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从这个图形可以看到,本世纪以来,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速集聚增加,2007年我们成为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到2013年二氧化碳排放,当时超过美国,现在已经是美国的两倍,2013年的数据排放占世界总量的27%,能耗达到了22%,09年成为第一大能耗国。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能源环境的约束确实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再看到能源强度它是单位GDP的能耗和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家看最上面的数据,这是中国的走势,我们在不断下行,说明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有一定的改善,但跟其他的经济体相比较,我们还是比他们要高很多,也就是说能源效率、碳效率也好,还是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从单位指标的角度来看的。

  能源结构,左边是中国的能源结构,右边是美国的能源结构。显然我们的能源结构是高度依赖煤炭消耗的结构,煤炭消耗占到70%,从世界上各个国家来看,除了印度,都低于30%,因为煤炭是高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大量消耗煤炭,二氧化碳怎么能耗不高呢,对于清洁的能源,比如天然气,只有仅仅不到4%,美国达到30%,能源结构也是有很大的问题。

  行业结构,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业结构。最高的颜色代表着工业部门的排放,可以这样说,这里有大概六个行业,其中一个是居民部门,其他五个行业都是生产部门,五个生产部门的排放量的比例,从1995年的82%增加到2007年90%,也就是说生产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不断地增长,生活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例从18%下降到10%,在生产部门中间最大的比例当仁不让不是工业部门,其他还有一个不断增长的部门就是交通运输部门。中国的国情跟西方国家不一样,西方国家说我们要减排主要是生活部门的减排,但对中国来说生活部门本来就不高,还是应该注重工业部门的减排。

  我研究了一些案例,案例1,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因素分解,跟我刚才的结果一样,生产部门的排放对排放总量的贡献是最大的,生活部门是其次的,从中可以看到,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能源强度(能源效率),这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高最主要的因素,接下来是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再下来就是能源结构,不同的因素影响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案例2,大家都在讲全要素生产率,我把能源因素和环境因素引入增长核算,度量的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当然这里会有一些方法的演变。我们考虑了环境因素也好,考虑了能源因素也好,这是我们度量的基本结果,在90年代中后期,TFP有下行的趋势,本世纪前期是平稳的过程,恨不得有所缓冲。大家看增长核算表格,最后两列是传统的TFP,所谓传统的TFP就只考虑资本、劳动、GDP,最后一列GTFP就是环境TFP,考虑的是环境制约、能源要素制约,考虑了环境制约之后,能源增长大大降低了。大家都说中国TFP贡献很高,我这里来看是高估了,如果考虑能源的制约、环境以后,无论是TFP增长率还是对GDP贡献率都大大下降了。这是我们的主要发现。

  我们对TFP的影响因素分析里,也有一些基本的分析,一般国有企业比较高的行业TFP比较低,当然说中小企业、外企TFP相对高一些。

  案例3就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评估。今天主题是经济可发展 评估,怎么评估经济可持续发展?我这里提出新的评价指数,不用GDP评价,一般评价都是用GDP,我提出的指数就是一个分数,分子就是我刚才讲到的环境TFP的增长率,分母就是GDP的增长率,相当于这个指数是什么指数就是环境TFP或者考虑了能源环境因素之后,经济增长质量对整个产出的贡献比例。如果要素扩张的贡献更大,我们认为它还是粗放式的,这样一个新的指数估算下来以后会发现,大概可以分为五个部分,80年代指数比平均指数高于0.5%,是比较集约性的增长方式,80年代到90年代低于0.5%,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80年代国家对能源是鼓励政策,因为长期能源短缺,鼓励一些企业大家都来挖煤,能源短缺的问题解决了,但导致了能源的损耗浪费,导致环境污染很严重。从90年代开始,国家要规范煤炭市场,90年代初,大家知道80年代改革叫双轨制几个改革,能源市场也是典型的代表,94年煤炭价格第一次放弃了双轨制,完全放开,煤炭市场是全国统一市场,我们是三大块,一个是煤炭市场、二个是石油化工再就是电力市场,后面两块市场到现在为止还是高度垄断化的市场,煤炭市场率先市场化。90年代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朱镕基总理治理时期进行了国企改革,国企改革过程中关停并转能源密集型和排放密集型的小企业,大概有十万多家,这段时间可以看到,测算下来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是最好的一段时间。当然从本世纪以来,走势又下降了,也就是我们所讲的重化工业化,这个时期经济从第六变成了第二,但能源碳排放变成了全球第一,最近几年有所放缓,这与相应政策是匹配的。

  至于案例4碳税征税对中国经济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对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影响,我跳过去了。

  考虑了二氧化碳排放的情景下,我也做了对未来的维持,对GDP的预测,我这里针对的是工业部门,GDP高于平均GDP的平均水平,大概在未来十二五、十三五工业增长达到8.14%的水平,二氧化碳下降到2020年会下降42.7%。

  最后一个案例就是所谓节能减排不同的路径情景下,做了对经济增长的预测。设计了不同的节能减排的路径,预测的结果也是这样。环境政策对短期经济产出是有影响的,但放开一段时间负面影响会逐渐消失。也就是说从这个角度来讲,现在环境政策(大家一直说会对产出造成影响),地方政府在保GDP的情况下,节能减排方面放不开,从我们预测来讲,环境政策在一定时间、长度来看,它对经济影响是不会那么负面,节能减排政策还是要执行的。

  前面就根据前面研究的结果提出基本的政策方案,也是我今天演讲的第三部分。如何从环境政策的角度来解决经济可持续的问题。我们会讲这样几点,昨天前天晚上刚刚从丹麦回来,参加了全球可持续科学发展大会,为什么请我去,就想知道中国的态度是什么,想听听中国的声音,全球二氧化碳形势压力很大,按照他们的逻辑思维,他觉得中国好象不作为,中国不参与,所以他给我提了一个问题,中国什么时候可以成为加入者,我的回答是其实中国从90年代初开始,节能环保意识带逐步加强,2002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包括2008年4万亿里面,虽然大家垢病很多,但用于节能环保相关投资的比例达到38%,也就是说4万亿里面对节能减排这一块还是有所倾向的。09年哥本哈根的峰会,温总理答应40%的减排比例,这是中国的力度,我说中国正在执行节能减排的政策,不久的将来,中国节能减排的效果就能看得出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比较难的,从一些具体的政策来讲,我这里提出一个政策方案,首先要执行基于市场机制的环境规则政策。环境污染收费只是一个简单的政策,这种收费是基于行政命令的环保政策,我们提出要基于市场机制的环境规制政策。第一条就是提高能源效率和进行能源价格改革,刚才说了煤炭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但石油化工、电力市场到现在市场化程度不是很高,没有成为很好地配置能源要素的基本市场,这一点还要继续加强改革。

  再就是环境税。这在北欧国家已经开始征收,比如说碳税,中国学界呼唤了十年时间,但国家一直不敢征收环境税,一征收企业负担会更重,但从长期来讲,环境税是基于市场的。如果这个企业不愿意减排,不愿意提高技术就交税,如果不想交税,就发展各种低碳技术,内生推动企业进行节能减排。

  再就是碳排放权的交易。中国目前已经有所试点,比如说在五个城市、两个省进行一些试点,但目前市场还比较小,将来碳金融市场、碳排放市场是一个可以有效从总量上降低碳排放的正确手段,未来要有所加强。

  第三个方案就是配套的经济政策。第一条就是评价指标,习近平总书记也说不以GDP论英雄,可能需要一种新的评价指标,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指数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指标。当然包括一些经济结构的优化,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第四个方面能源结构优化,也是重要的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能源结构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影响,但长期会发生影响。首先就是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天然气。其次是发展新能源,我们知道中国的新能源,风力发电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光伏产能也是全国最大的,当然还有很多内在问题需要解决,发展新能源未来也是一个有效的政策手段。

  我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章关键词: 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张培刚奖陈诗一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刘金国任中纪委副书记 妻子一直是临时工
  • 体育西甲-C罗进球苏神助攻 皇马3-1逆转巴萨
  • 娱乐田朴珺回应与王石婚期:太不现实了
  • 财经万钢: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世界第二
  • 科技Facebook扎克伯格蜕变:宅男到明星CEO
  • 博客石油价格暴跌产油国怎如此淡定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2015国考竞争烈度创新低 国考热职
  • 陶冬:央行动作多发 欧债风险有限
  • 徐洪才:八项目获批 稳增长信号明确
  • 姚树洁:四中全会法制建设三突破口
  • 易宪容:房贷新政可能恶化财富分配
  • 共道:中国对全球经济影响被严重低估
  • 李光斗:马云是最成功的洗脑大师
  • 龚蕾:索罗斯如何看俄罗斯与欧洲经济
  • 余丰慧:不必对GDP增速回落大惊小怪
  • 许一力:沪港通问题关键在资本利得税
  • 洪榕:四中全会公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