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开行主任经济学家万广华:中国收入分配不均等在下降

2014年10月26日 11:54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图为亚开行主任经济学家万广华。 图为亚开行主任经济学家万广华。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将于10月25—26日在武汉举行,亚洲开发银行主任经济学家万广华出席了会议。

  以下为文字实录:

  万广华:首先也是感谢张培刚基金会邀请我来参加会议,尤其是建华和长生院长的邀请,时间有限我接着上面张主任、黄所长的话往下讲,他们都提到了中国的经济面临着结构转型,尤其是黄所长讲到咱们进入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所以整个经济转型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他们讲的主要是中国经济增长,从效率方面来讲,我接着他们讲的是这个结构转型对中国所谓的平等的问题、效率与公平两个方面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首先先看一下,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我国三产的结构,它有什么现象呢,从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80年代初,工业比重不断增加,农业比重在下降,三产比重也有所增加,近几年基本上没什么变化。从现在开始,根据张主任和黄所长讲,还是要发生一些变化的。

  对照的是我国所谓不均等的问题,这是我自己构造的收入分配的走势图,有一个巧合,从80年代初期跟中期不均等大幅度上升,这样让我们来想,这两个之间究竟有没有联系。这个图还有什么现象?从03年到05年开始,中国不均等在下降,图中也反映出来了,这究竟跟结构调整有没有关系?其实不均等的下降,不只是由基尼系数反映出来,如果从泰尔指数反映更加明显,06年、07年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在城乡差距上,我们看城乡收入比例,也有下降,所以下降可能是真实的。而且我们要从区域差异角度来看,下降也是特别明显的,是黑的一条线,代表中国整个区域差异的走势图,从04年、03年来说都有明显的下降。这个图给出了三个不同产业的基尼系数,不同产业在地区间分布的状况,我们看到什么?不同的产业在地区间的分布差异也是不同的。从这个图知道,如果结构转型的话,自然而然的就会对区域差异有所影响,为什么我们认为经济结构的转换与收入分配会有关系。

  一个就是不同产业GDP的分布是不同的。当结构发生变化时,比如说工业制造业的比重在过去三十年大幅度提升,将来很多年服务业会继续提升,因为服务业跟制造业在分配上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这样的变化有可能带来收入分配的变化,这是一个方面。

  二个就是任何一个人包括一个区域,从结构转型当中的收益是不一定相同的,经济发展的时候尤其是经济转型的时候会带来很多机会,但这个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

  三个就是我国经济结构变化跟城市化紧密相关,城市化率、城乡差距是收入分配的很大部分。

  如果我们从理论上讲,可以假设一个经济有两个部门、两个产业,最初的时候是均衡,不同产业、不同部门拿到的收入是相等的,但由于某种冲击,某一个部门、某一个部门的产品劳动力需求上升,同时如果劳动力供给跟不上的话,这时候这个部门的工资就会上升,偏离了原来的所谓均衡工资,不均等就会发生了。当然经济可以自身调整,劳动力会不断转移,这样又带来了平衡。这样就勾画出了一个关系。

  从实证角度来说,怎么样做分析?一个是用计量模型来做,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不均等分解来做,这是过去十多年做得比较多的方式,分解核心就是把结构效应分离出来然后获得反事实,我们知道经济研究很多是做反事实的。基尼系数是等于不同产业所谓集中系数的加权平均。如果这样来说,就可以看每个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根据每个产业不同状况,跟总的基尼系数比,就可以判断某个产业是增加还是减少的。同时可以把各个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算出来,我国基尼系数是0.48还是0.45,我们可以把不同产业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算出来。再就是算变化,变化是可以推到出来的,在加总的程度上,可以把它归到两个效应,一个是结构效应,一个是由于GDP构成的变化,带来对基尼系数的影响,另外是其他的效应。

  这是一个框架,数据就不用说了,我们是用GDP来做的,但你想做产业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我们拿不到数据。

  说一下结果,看一个产业对整个区域差异的影响,或者对不均等的影响,就看基尼系数和总的基尼系数的差别,黑线是总基尼系数,其他是不同产业的基尼系数,从中对比可以看出,网上红的这条线是制造业的基尼系数变化,一直在大幅度下降,尤其05年、06年下降比较快,09年已经从增加整个区域不均等变成减少区域不均等,这当然跟产业转移有关系。绿线是服务业对整个不均等的影响,有一个下降的过程,但下降很少,而且从80年代初期一直在上升,而且它在06年时已经超过了制造业对整个不均等的影响。

  三个产业对不均等的影响,有三个组成部分,下面是第一产业,中间是第二产业,上面是第三产业,90年代初期整个收入不均等的贡献是第三产业引起的,我们知道第三产业要进一步提升,就可以猜到第三产业对不均等的影响或者我国不均等的走势,从产业结构角度来判断大致就可以做一个想象了。

  这是三产对区域差异变化的贡献,刚才是水平,整个基尼系数多大,看结构,现在看变化,看不同年代间三产的影响。淡蓝色是第二产业,所以第二产业早期影响特别特别大,到了中期影响有些减少,到了后面就变成了减少不均等的影响因素了,特别到最近几年,大家看到了都是在0以下,所以中国最近几年不均等的变化至少是从区域层面来说跟工业转移是紧密相关的。

  这是结构效应与集中效应,为什么要讲结构效应,我个人认为结构效应是长期、稳定的贡献,其他的贡献可能是短期的,要判断我国将来不均等的走势,一定要看结构效应影响有多大。结构效应在早期的时候很大,越往后面越小,到了近几年是负的。第二,结构效应和集中效应在早期是相辅相成的,往往是一个方向变化,到了中期有所减弱,到了后期向相反方向变化了。把每一年的年度变化做加总就有意思了,结构效应是实线,早期变化比较大,到了今年已经趋向于0。但集中效应不断地上下升,总的量上有所变窄,但还是上下变化的,尤其近几年不均等的减少基本上主要是由集中效应的变化来引起的。05年06年,咱们国家不均等都在下降,我就想看看,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看一下,这几年下降究竟是什么状况引起的?我们看到什么,这几年下降大部分是由集中效应引起的,你看到的负值大部分是集中效应,结构效应这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少。再一个,第三产业对近几年不均等影响在结构效应里面相对来说比较大。

  根据这些发现,我们可以做几个总结:一是我们看到了2004年之前整个不均等、整个国家收入分配与结构效应高度相关,但结构效应在波动中趋向于0,这就验证了我们早期理论的推断,以及后来做的模型。第二,集中效应从82年开始变得比较显著,但从2003年已经变成了一个负值,06年开始成为不均等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我们看到,从整个来说,跨越这么多年,不均等下降主要是由结构效应来决定的,所以我个人认为这几年不均等的下降可能是暂时性的,而不是长期性的,有可能随着咱们国家经济转型,不均等有可能还要攀升。第三,第一产业发展总是减少不均等的,第二产业在09年之前是增加不均等的,虽然效果在减弱,90年代早期,它的对于整个不均等贡献是50%以上,但第二产业一直在收敛,2009年以后它已经变成了帮助减少不均等。第四,服务业总是增加不均等,除了特殊年份以外,从83年开始又发散,发散的程度到2003年、05年超过第二产业发散的程度,已经成为区域差距最大的贡献。特别是从66年总不均等的变化,一直跟服务业不均等高度相关,尤其是94年到03年期间,所有不均等增加都是从第三产业来的,如果今后咱们国家第三产业还要继续往前发展,要从现在比例40%增加到50%、60%的话,我们可以想像我国的整个收入差距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充分注意服务业不均等发展。

  谢谢大家!

 

文章关键词: 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张培刚奖万广华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香港“占中”策动者称明日发起广场投票
  • 体育西甲-C罗进球苏神助攻 皇马3-1逆转巴萨
  • 娱乐田朴珺回应与王石婚期:太不现实了
  • 财经万钢: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世界第二
  • 科技Facebook扎克伯格蜕变:宅男到明星CEO
  • 博客石油价格暴跌产油国怎如此淡定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2015国考竞争烈度创新低 国考热职
  • 陶冬:央行动作多发 欧债风险有限
  • 徐洪才:八项目获批 稳增长信号明确
  • 姚树洁:四中全会法制建设三突破口
  • 易宪容:房贷新政可能恶化财富分配
  • 共道:中国对全球经济影响被严重低估
  • 李光斗:马云是最成功的洗脑大师
  • 龚蕾:索罗斯如何看俄罗斯与欧洲经济
  • 余丰慧:不必对GDP增速回落大惊小怪
  • 许一力:沪港通问题关键在资本利得税
  • 洪榕:四中全会公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