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书岑:农商行不良贷款金额是3年前的3倍

2014年06月17日 11:45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由北京—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与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联合举办的“穆迪—中诚信国际信用风险会议”于6月17日在北京柏悦酒店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中国能否抵御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风险? ”。图为穆迪金融机构部副总裁高级信用评级主任郭书岑。(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刘海伟 摄)   由北京—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与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联合举办的“穆迪—中诚信国际信用风险会议”于6月17日在北京柏悦酒店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中国能否抵御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风险? ”。图为穆迪金融机构部副总裁高级信用评级主任郭书岑。(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刘海伟 摄)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与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联合举办的“穆迪—中诚信国际信用风险会议”于6月17日在北京柏悦酒店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中国能否抵御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风险?”。穆迪金融机构部副总裁高级信用评级主任郭书岑在发言时表示,股份制银行和农商行今年3月底的不良贷款的金额是三年前的两倍,农商行是三倍。所以,一些不良贷款的金额增加方面的数据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因为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带来的一些变化。

  以下是文字实录:

  郭书岑:大家好,我是穆迪的分析师郭书岑,很高兴每半年又回到这边来跟大家定期追踪一下中国银行业的一个发展。就像定期的健康检查一样,我们也是定期追踪银行业的一些主要的数据。

  首先,跟大家先过一下最新的一些数字上的状况。同时,我会提到穆迪对未来这些数据的一个发展趋势的看法。同时因为中国的经济在调整当中,我想各位也很关心银行面临这样的环境下主要的挑战是什么,然后我会再提为什么面临这样一个挑战的其他下,我们仍然对这个行业维持一个稳定的展望。最后花几分钟谈一下我们近期对中资银行的一些评级行动。

  从资产质量开始,在这张图上,下轴是不良贷款比率,左边是不良贷款只是准备金除以不良贷款的比率,这是覆盖率,从这个表上的十家银行的数字,还有行业的平均数字来看,各位可以看到不良贷款的比例都在1%上下,并不高,即使最高的农行也只有百分之一点二几。在从这个拨备率来看,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在百分之二百左右或者是以上。所以,从这两个数据来看,都是一个比较强健的水平。

  如果回到上一季,甚至一年前,这些数据其实是有些微的弱化的,但是程度并不是太大。这是不是表示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过程当中,银行业并没有受到影响呢?其实不是的,如果我们现在看右边的这个表的话,右边这个表是不良贷款的一个季度的环比的变化,如果各位看这个表的比较,下方最近几个季度的数字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从不良贷款的金额来看,其实最近几个季度都是上升的,而且增速似乎有加快的一个趋势。在今年的第一季度,五大行增加的是8%,其他银行增加的是11%。

  如果我们考虑到自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出售不良贷款,还有核销的力度加大的话,其实如果调整回去的话,这个环比的变化可能还要再更显著一点儿。

  如果我们从不良贷款的一个累积的金额来看,刚才这个是环比的变化,比较不明显。比较2010年底到现在,三年多一点点的时间,五大行不良贷款增加的比例大概在21%,不算太高,外资银行是22%,跟大行是差不多的,但是如果我们看的是股份制银行和农商行的话,今年3月底的不良贷款的金额是三年前的两倍,农商行是三倍。所以,一些不良贷款的金额增加方面的数据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因为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带来的一些变化。

  为什么大行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中小行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呢?无外乎还是因为毕竟大行他们比较侧重大型的对公贷款业务,大型企业在产业下行的时候,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比较强的。因此,大行在这方面的表现也相对好一点儿。

  另外,虽然我们注意到目前不良贷款的生成主要还是围绕在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行业,比如说钢铁、钢贸、煤炭、光伏、造船、纺织,体现出来的就是这些行业制造还有贸易的行业,我们并没有看到不良贷款大幅的扩散到其他的行业,所以,感觉上还好。但是毕竟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一朝一日能够完成的。所以,我们的看法是不良贷款应该还是会持续一个上升的趋势。

  当然,我们同时也注意到政府有很强的一个动力来协助,尤其是大型的企业如果他们面临困难的话,这当然是基于经济、社会或者金融稳定的一个考量。所以,我们判断虽然不良贷款会持续上升,但是恶化的程度不至于是很剧烈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银行的盈利情形。净利息收入还是占银行业收入的大头,比重大概75%左右,所以,我们首先来关心一下银行的净息差,红色是今年第一季度的净息差,灰色的是过去三年的数据。如果各位先看最右边的行业平均的话,可以注意到过去几年,乃至于到今年第一季这个净息差都是一个下降的趋势,并不是每一家银行第一季度都有揭露净息差的数字,但是往中间中型的银行来看,净息差下降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左边的大行在过去几年也是一个下降的趋势,但是今年似乎有一个复苏反转的情形。

  回想一下过去一两年的状况,净息差主要的下降有很大的一个程度反映的是2012年终的时候央行[微博]降息,还有存放款浮动区间扩大的影响之后,银行因为资产跟负债重新定价,所以,造成净息差的下降。但是其实重新定价的过程在去年中已经大致结束了。我们可以注意到不管是行业的平均或者比较中小型的银行,他们的净息差即使定价结束还是继续下降的,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来自资金方面的一个压力,也就是存款竞争这方面的因素。

  当然,接下来一个问题就是存款的利率自由化是不是继续的推进呢?我们的看法这个是必然的。当然,人民银行[微博]也提到在一些配套的措施上未完全到位的时候可能还是有一些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走,所以,不会一下到位的。但是毕竟利率自由化还是一个趋势,所以,我们感觉这个长期的压力仍然存在。

  看右边的表我们可以注意到银行业虽然净息差是有压力的,但是资产回报率目前看来还是能维持的,今年第一季是在1.4%的水准,这样的一个水平跟国际主要的市场比起来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水平。

  我们注意到银行在净息差的压力下,他们主要是依赖两种方式来提升他们的盈利或者是减缓盈利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当然拓展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主要是中金业务的方面。另外,贷款方面往下沉淀做更多的中小企业,还有小微的贷款。事实上这也是一部分原因,比较小的银行在第一季的时候看到净息差反转的原因,这体现的是一个贷款结构的改变。我们的看法是中小企业或者是小微的企业虽然在贷款利率是比较高的,但是过一阵子信贷成本也是会随之上升。所以,如果总的来看,其实再看一两年的话,考虑信贷成本之后的盈利不见得是真的能够改善的。

  所以,我们的看法,随着利率自由化进程的推进,银行的盈利仍然还是一个持续受到压力的状态。

  资本方面,虽然我刚提到不管是资产的质量,或者是盈利的方面银行都有一些压力,但是我们倒是认为在资本方面是能够维持的。一方面是因为银行目前的盈利能力还算是良好,同时也累积了金额比较高的贷款损失准备。所以,这些让银行有足够的能力能够来应对未来增加的信贷成本,不至于对资本金造成侵蚀。其次,我们也注意到几乎每一家银行现在在做资本管理方面都更为审慎小心,当然也是受到资本约束的关系。所以,其实信贷或者整个资产的一个增速比起往年是有下滑的。比如今年第一季前三个月大行的资产的一个增量是在9%,这是年化之后跟一年前相比,这样的一个增速已经有放缓。当然如果增速不要太高的话,对于资本消化就会有一些帮助。

  这张表是今年第一季各家银行的核心应急资本充足率,还包括所有资本在内的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是红色,各家银行都能达标,达标方面是没太大困难的,更何况2018年之间还有一段过渡期,中间银行还有缓冲能力。

  最近银行行业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也是有微幅的上升,第二季的时候也许会稍微有所下降或者至少不再上升,主要是因为分发红利的一个因素,但是基本上如果银行的信贷维持不要增长过速的话,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可以维持。

  虽然可以达标,银行仍然有补充资本的需求,这是来自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原来82以下发的一些刺激债会陆续到期,这些二级资本需要进行补充。另外,也是银行可以发优先股了,可能未来会更倾向基于股东回报率的考量,用优先股对一级资本作为一个补充,所以,不管一级资本还是二级资本工具的发行我们都会看到。

  我想提一下,不久前6家银行同时得到核准,可以用比较高级的内平法来计算信用的风险。所以,如果在其他的情形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这些银行是可以减少资本的计提的。因为这只是一个数学计算的改变,如果从实质而言,如果银行因为这样用比较少的资本来支撑同样的风险或者是用同样的资本来从事更大的风险的话,那从信用的角度来看还是一个负面的发展。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们认为银行业面临的几个主要的挑战。

  第一点我想提的是金融财务杠杆上升,刚才我们主权分析师也提到一些,我们把数字放在图上,这个图上是政府,以及金融机构以外部门的信贷总规模/名义GDP,信贷大头还是企业的贷款,除了银行业的贷款之外,非银部门的信贷其实也包括在这个数字当中。所以,是有部分的影子银行在内的。去年已经突破了180%,就这个绝对的比例来看,比如说像美国、日本这些国家,其实这个比例并不算特别的高,但是如果把我们的焦点放在过去五年的增长速度的话,这样的增长速度比起美国或者日本当初在发生金融危机之前的一个增速其实是已经比他们更多的。

  我也注意到今年前5个月的时候社会融资的总量相较于去年前5个月的累计是下降的,今年前5个月银行信贷的增长比起去年前5个月的累计也是稍稍有所放缓。所以,看来也许这个财务杠杆不会再像过去上升的这么快,如果这样子的话我们的担忧可能就会下降。

  人民银行业对涉农和小微做的比例比较高的银行有一些定向的调降存款准备率,我们目前并不解读为货币政策大幅的宽松。如果货币政策真的大幅宽松,推高企业的财务杠杆的话,那我们觉得可能将来银行在这方面面临的挑战就会增大。

  接下来想谈利率市场化还有金融脱媒。其实在去年之后,贷款利率已经全面开放了,除了个人住宅的贷款之外,其实即使个人住宅的贷款再放开也不认为会有多大的影响,因为目前那个下限是在基准利率的0.7倍,我们注意到银行因为关心到他们的盈利,还包括信息差等,现在银行业不大做0.7倍的这种住房贷款了。

  所以,我们觉得如果贷款利率即使再有放开的话,影响也不是太大。但是存款就不一样了,存款的竞争是远大于贷款竞争的,所以,影响也比较深远。在存款保险,还有银行推出的机制还没有到位之前,我们判断大概完全的开放是不可能的,但是逐步的开放其实我们都已经看到了,去年12月有银行间的存单开放,我们之前也看到媒体的报道有企业,还有个人的存单可能现在正在征求意见当中。所以,也许下半年我们就可以可能。

  所以,未来这样的趋势是稳步向前的。如果各位还记得的话,两年前存款利率幅度放开的时候,其实几乎所有中小银行都是一次到顶就浮到顶的,大行虽然没有一次浮到顶,其实也非常接近了。大家可以感受到存款的利率影响对银行的资金来说是更直接,对他们净息差的影响也是比较大。

  我们再来看看金融脱媒,右边这张表是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一个比例。所以,如果回到十几年前的话,当时资金主要的来源就是银行的贷款,那个时候银行贷款的占比是90%以上,回到今年的前4月或者到前5个月,这样的比例已经下降到百分之五六十左右,虽然这个比例不见得会再大幅的下降,但是我们的判断也不会逆转,它对银行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大型企业贷款方面银行的定价的能力会变的比较弱,毕竟大型企业在资金的渠道方面更多,不像中小企业或者小微。所以,影响是再贷款的方面。

  在客户存款方面,我想各位一定经常收到手机上的信息,银行促销各式各样的结构性存款或者理财产品,所以,大家也可以感受到脱媒对银行的存款竞争加剧带来的影响。显然这样的趋势是会持续下去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也是银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挑战。

  提到存款方面的竞争,我们再来看看每个月新增存款的波动。这张图在过去我们已经给各位看了好多回了,老朋友一定还记得这张图。左边灰色的部分每个月新增存款在2008年到2010年之间那三年的数字,新增存款每个月都是正数,而且波动也是比较小,大致是一个平稳的状态。但是右边最近三年的数字,粉红色的柱子是每一季的第三个月份,红色的是第第一个月,粉红色的都很高,深红色的比较低,甚至往下。

  意思也就是说每一季的第三个月份银行的新增存款都会大增,但是因为新增的存款是来自不稳定的存款。所以,在下一个月又流出,周而复始,每一季这样又重新来一次,这三年来这个情形并没有改善。虽然银行现在也都更加重日均贷存比的管理,但是这个情形并没有改善。我们感觉毕竟每一家银行是在每个季度的时候才公布一个业绩数据。所以,他们特别关心这个数字,主要是基于同业的比较,同时也有来自股价或者分析师的压力。总之,在每个季底的时候,银行还是有冲时点的冲动造成这样的现象。

  当然,存款波动的时候其中一项调度方法就是透过同业间的市场。我们来看一下货币利率的趋势,从去年6月的钱荒之后已经趋缓了。大家可以看到中间的波动相较于钱荒之前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如果银行正好在市场比较紧俏的时候需要资金的时候仍然还是会遇到比较大的挑战或者是必须要承担比较高的一个资金成本。我们注意到今年6月,目前卡起来似乎情况也都还算平稳,目前不管是隔日一天的或者一周两周的利率都并没有明显的跳高,但是其实如果我们看一个月的利率的话,在6月初的时候大约3.7%左右,目前已经跳到5%以说。从这个看市场上还是碰到季底重要时点的时候还是有一些明显的变化的。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挑战,同时有经济增速的减缓,结构的调整,我们为什么仍然维持一个稳定的展望呢?这跟宏观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增速在减缓当中,但是我们的判断是中国的经济仍然会维持一个稳步的增长,不会有硬着陆的一个现象。同时,我们也认为政府基于各项稳定的要求,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动力。所以,是有势力的来处理一些措施,来确保这些挑战不至于发展成一个银行业全面的危机。

  此外,我们在考虑中资银行,不管是个体的基础的信用评估或者存款的评级,其实我们已经考虑到了这些银行可能会面临的一些挑战。当然,他们不管来自盈利、资本或者拨备方面的一些承受能力我们也是有考虑在里面的。

  最后是有关系统性支持的方面,我们不预期会有重大的变化,虽然将来银行退出机制完备之后,我们预计政府对比较小的银行的支持可能会逐渐的下降,但是我们预期在未来两年政府支持的力度应该不至于有明显的变化。

  把刚才提到的几点简要的摘要一下,基本上我们认为总体的环境是一个稳定的,资产质量是一个有压力的状况,另外有压力的是一个盈利的能力,其他是稳定。我提到融资跟流动性方面,随着波动还是很大,银行还是面临一些流动性方面的挑战,但是这个挑战的大的程度基本上并没有增大或者是恶化,只是维持跟去年下半年来一样的一个情形。所以,我们还是对于小项也是维持一个稳定的展望。

  接下来几分钟我想很快谈一下我们对6家中资银行的评级行动。今年4月底,5月间我们对6家银行的评级做了一些调整,这6家银行包括五大行,以及招商银行

  左边的四大银行可以注意到我们基本上是把这个基础信用评估调高了,但是对于最终的存款评级并没有变动,是维持原来的一个水平。但是对交通银行和招行我们是同时在基础信用评估,还有存款评级方面是有做了一个上调的动作。理由主要是在下面的两张PPT上。

  我刚才也提到中资银行有不错的财务资源可以吸收这些压力,针对这6家银行我们列了一些数字,第一行是有关盈利方面的,就是他们税前拨备前的收入对平均风险资产的一个比率。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从2.5也好,或者3.3,3.4也好,基本上这样的盈利能力是还不错的。再加上第二行拨备和第三行资本方面,把三个因素都加起来之后,即使这些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上升,我们估计他们也还是能够承受。

  此外,我们也认为中国政府能够采取各式不同的政策性工具,比如如果真的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协助不良资产的处置或者有一些其他政策方面容忍性的措施。总之,我们认为中国政府会采取这些措施来避免大行被认定为如果不进行公共部门注资或者提供比较大的支持则无法生存。当然我们认为主要适用的是五大行,对于招商银行可能在这方面能得到支持的力度是无法跟大行相比的。

  这6家银行有一个共同的优势就是存款的资金成本方面的优势,这张图上的下轴是去年全年的平均存款利率,左边是资产的规模,各位可以注意到,其实大行也都比较普遍的向左移,也就是大行有这个规模的网络上的优势。所以,带来比较低廉的资金成本。我刚也提到随着市场逐渐自由化的过程,资金的成本的优势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觉得这是这6家银行未来的一个重大的优势。

  我要特别提起的是招行,虽然它规模跟五大行是不能相比的,但是因为招商长期耕耘零售业务,所以,有更多的来自个人的活期存款。所以,它总的平均存款的利率比起这些大行来说是毫不逊色的。

  我总结前面的结论,首先我们是维持中国银行体系的一个稳定的展望,虽然在经济调整的过程中,我们认为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是有压力的,随着利率的自由化,银行的盈利也会受到一些挑战,但是我们觉得多数的银行还是有良好的盈利不错的准备跟资本金,所以,能够有较强的能力来吸收一些相关的压力。

  同时,我们觉得政府对于一些大型的借款人,比如企业、平台公司,还是会有某种的支持的举措。所以,可以降低银行业资产质量迅速恶化的可能性。

  另外,随着这个市场化的推进,我们预计中国银行业的业绩会有所分化,而这五大行在分化中会持续受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采取评级行动的一个原因。

  各位可能关心我们对其他的银行是不是也要做什么样的调整,但是我想提出的是目前我们维持一个稳定的展望意思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期间,我们虽然不排除对个别的银行重新评估,但是对大部分银行我们目前并没有计划做正向或者负向调整的行动。

  以上是我今天的报告,谢谢大家。

  郭书岑:这个问题很大,他提的问题是中国宏观经济中最大困境,以及解决之道。我想宏观可能要由我们主持人分析师来回答,谈一下银行业最大的困境跟解决之道吧,如系统性风险的预防,房地产等等,地方债,跟银行业都是非常相关的,银行现在面临的是两方面的压力,我刚刚提到不管是资产质量,或者是盈利,很大原因是跟我刚才提到第一个挑战是有关的,也就是企业金融的财务杠杆不断的上升,企业的财务杠杆不断上升跟影子银行也是有关的,而且使用影子银行很多的,正好就是这位提到的房地产跟地方债的公司,这些都是相关的问题。

  我想提到的是说如果金融杠杆持续上升的话,将来可能出现的状况第一利率上升的时候,这些不管是什么产业的公司在还款方面会发生困难。其次是即使利率不上升,如果资金方面比较紧的话,他们同样也会有资金断链的可能性。所以,会对银行业造成比较大的信贷上的压力。

  至于解决之道,我们穆迪是不能提供这个建议的,但是我想你如果从反面来看的话,如果我们在金融杠杆方面能够得到一个舒缓,不要再继续不断往上急速推升的话,对于信用泡沫化的可能性就能降低,对中国银行业来说我个人觉得是第一大问题。我刚才也提到利率市场化的因素,那个过程虽然是一个确定的方向,但是毕竟那个过程是缓的,银行对那方面是有能力可以消化的。所以,不要导致成信用泡沫对银行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点。

  第一个问题,外资银行在国内的子银行的信用一般与母银行信用差几个等级?

  第二个问题,如果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子银行信用风险时,对母银行的国际评级有何影响?

  外资银行跟母行的关系,我想在穆迪来说,我们做银行的评级一般来说都是由下往上的,所以,它跟母银行的评级差几级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首先要看外资银行本身的财务实力基础信用评估,其次还要看是什么样的一个母行,有的母行有很大的能力支持,但是毕竟外资银行强弱也有很大的区分。其次是即使在外资银行,他们对中国境内的子行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所以,最终信用能够因为母行的支持加到什么程度,其实跟母行本身的实力,还有支持程度是有重大关联的。所以,它并没有一个简单的关系。

  至于外资银行在中国子银行如有信用风险时对母银行的国际评级有什么影响呢?外资银行一般都是多数拥有或者百分之百持有的,意思也就是所有的风险其实都会合并到母银行的风险里,如果中国的子银行占母银行的比重比较大的话,自然来自中国的风险也会对母银行形成一定的压力如果中国的子银行占母银行的比重很小,可能这个影响的层面就不那么重大了。

  问题是对中小银行如城商、农商的展望如何,如果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人行接管重组的几率吗?

  这上面有一个我们穆迪授予评级的国内银行,目前有评级的银行主要都是规模比较大的银行,所以,您提到的这些中小银行、城商、农商、农村合作社正好是我们没有评级的银行。所以,我并没有办法告诉你展望为何,但是我能提到的是目前我们对整个银行业的展望虽然是一个稳定,但是我刚才介绍资产质量的时候我也提到了,其实不管说是小的城商行或者农商行,他们过去两三年资产质量,不良贷款其实是有一个明显的上升的,是过去三年前的两倍、三倍。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感觉他们的展望可能会不如大行来的稳定。但是具体是不是就是一个负向或者稳定呢?这个我不敢说,还要看其他的数据。但是我感觉在经济调整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的压力是比较大的。

  至于出现问题需要人行监管重组吗?我们的看法是在存款保险或者银行退出的机制没有到位之前,还是需要来自政府的支持的,这主要是基于金融稳定的考量。但是那个支持是什么样式的支持,可以是多样性的。所以,也许人行出面是一种方式,但是不见得是人行,很多其他的方式,比如地方政府可以加入注资或者可以安排诟病或者是协助处理一些不良贷款的剥离。所以,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处理。所以,人行的协助是一种机率,但不见得是唯一的选项。

  以上是我的回答,谢谢大家的时间。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吉林3名原副省长退休后去企业拿高薪(图)
  • 体育NBA-马刺4比1热火夺第5冠 莱昂纳德MVP
  • 娱乐黄奕老公称手握监控录像 否认打女人
  • 财经三峡集团原一二把手同时被免疑因不和
  • 科技任正非首次国内媒体专访:家人不接班
  • 博客李静:八八我没心没肺的男闺蜜戴军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北大女生全年级仅一人 毕业合影走红(图)
  • 徐小明:期指换合约提前了
  • 朱大鸣:谁在制造中国房价崩盘的假象
  • 冉学东:人民币汇率是否已经形成走廊
  • 苏鑫:一线城市哪些房子会降价?
  • 钮文新:不同意吴敬琏的观点
  • 刘姝威:房价降下去 股指升起来
  • 叶檀:中国大妈买金输给了美联储
  • 时寒冰:IPO重启下的股市困局
  • 方泉:“微刺激”出吃饭行情
  • 陈思进:驳任志强“房价拐点未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