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经营报和社科院工经所联合主办的“2014中国企业竞争力夏季峰会”于6月1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经营报》社社长金碚发表了主题演讲,谈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金碚说“计划经济的思维就是上面的人能够看得准,越高级,市里面比县里面看得明白,省里面比市里面看的明白,中央比省里面的人看的明白,越上面的人越看得明白,这是计划经济的基本逻辑。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是越基层的人越看得明白,在我们制定各种各样政策的时候,哪怕是我们鼓励技术创新的时候,我们相应的是哪一种思维。”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金碚:各位来宾,大家好!很高兴今年又跟大家在这里就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我想讲的是关于中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创新的道路。我讲的内容跟樊纲讲的有非常大的一致性,所以有些问题我就不展开讲了。那么,我们今天这个论坛是讲新思维,新未来,首先我们要看一看,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英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历史学家叫艾瑞克·霍布斯鲍姆,90多岁,他对人类走过的工业化的时代写过三本书,其中讲到20世纪的那本书的书名叫做《极端年代》,20世纪是一个极端的年代,同时还写过一本书,叫20世纪的文化是一个断裂的时代,《文化的断裂》。他描述的这个时代,就是20世纪的时候,人类打过两次世界大战,一次冷战,到20世纪末的时候,整个一个社会,整个一个人类处于一个文化断裂的时代,他最后的结论是说人类如果不进行重大的改变,将处于一片黑暗,就是21世纪必须要改变,但是他对21世纪还是充满着乐观的希望,但是前提是必须要改变。中国我们想一想,正好也是处于这样一个时代,为什么我们要深化改革?全面的深化改革?中国确确实实处于一个文化断裂的时代,什么样的文化断裂,对中国来讲,跟霍布斯鲍姆来讲不太一样,我们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和市场经济的思维在我们这个时代同时并存的这么样一个状态。
所以,我们今天讲创新,首先我们要讲一讲中国到底企业到底具不具有创新性,我们看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说中国的企业非常具有创新性,外国人写的比较多,这个报告,说中国的企业家太具有创新性了,否则中国不可能一代人就做了两代人,三代人的事,把一个很贫穷的过程在30年的时间就变成第二大经济体,如果中国企业家不具有创新精神,不可思议,中国一点都不缺乏创新性,中国人非常聪明。
第二个看法,说中国的企业缺乏创新,而这个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所以我们现在讲的创新,创新的概念创新被中国人用的非常的泛,什么都是创新,科学也是创新,技术也是创新,企业也是创新,我们把他混淆了,但是混淆也没关系。
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似乎大家是认为我们讲创新是技术创新。确实,那为什么中国企业家具有这么大的创新的能力创造了这么好的业绩。但是我们说我们技术创新不行了,中国的企业家没能力创新,无力创新,还是无心创新,在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间,企业肯定是寻找一个对他来讲效益最好的一条路,那么他要进行技术企业创新,他选择的创新路径是什么?如果在我们体制中间有很多能够使得企业没有必要技术创新,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获得更大利益的这样的一种诱惑,企业为什么要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很难,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国家有这么多优惠政策,国家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招商引资的特殊政策。那么,为什么我不能够通过获得国家的优惠政策,获得更便宜的土地,获得更多的资源来尽快的获得我们的商业利益呢?
所以,在我们二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间,中国的企业家不是没有创新能力,而是他选择的创新路径是去寻找更多的低价格的资源,去寻找更多的政府的优惠政策,特殊政策,通过这儿,这样的方式迅速的扩大生产的能力,扩大市场的占有率,从而获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的业绩,没有不理性,都非常的理性。
那么,我刚刚讲的,我们是一个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两种文化在这个地方断裂的,并存的时代。这个时代里面的计划经济的逻辑和市场经济的逻辑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区别就是计划经济它认为等级越上面的人,层级越高的人越聪明,计划经济的思维就是上面的人能够看得准,越高级,市里面比县里面看得明白,省里面比市里面看的明白,中央比省里面的人看的明白,越上面的人越看得明白,这是计划经济的基本逻辑。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是越基层的人越看得明白,在我们制定各种各样政策的时候,哪怕是我们鼓励技术创新的时候,我们相应的是哪一种思维。在传统上,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上,为什么中国会走上一个很落后的国家,会很能够在一定时期里接受计划经济的逻辑呢?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宣传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如此,它这个思维和中国的文化思维是有契合点的,就是中国人从来认为官比民聪明,皇帝最聪明,这种思维和计划经济的思维在逻辑上是有一致性的。所以,我们最后的结果就是把资源配置的决策权越来越认为由上面来决定一定是比较正确的,比较英明的,这是计划经济的逻辑。
但是,市场经济应该是说下放的,让基层看得最明白。我们回想一下30年来走过的路,一方面是走市场经济的道路,但是由于各种各样力量的汇集,特别是当我们要解决困难的问题,复杂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全民族都想这个东西应该由中央做出英明决策,这不能怪政府,老百姓也是这么想的。这么想的一个结果就是资源配置的分配,配置越来越集中。我们做出的哪怕是基层做决策的时候,他也高度的依赖于上面的意图,上级的意图,首先做决定的时候看看这个是不是国家认定的需要扶持的产业,首先看看这是不是国家认为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不是国家的规划里面有鼓励的产业,是这么来做出商业选择的。这样一个思路就导致了我们整个一个技术创新的活力不足,它的思维在这儿交结。
这样一个思维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时候,应该说现在我们试图要有新思维。试图是说,你既然搞市场经济,那你就要承认市场经济最基本的逻辑,最基本的逻辑就是信息是高度分散的,特别是在创新的过程中间,未来是非常不确定的,政府是看不准的。那怎么办?所以,唯一的办法是说要让市场来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要这样,这是一个重大的一个思维的改变。但是,改变这个思维逻辑,对于整个一个中国人来说是不容易的。我们有的时候老是怪政府,其实也不是光怨政府,政府也是一样,如果大家都认为我聪明,都认为应该我来决定,都认为我应该制定一个产业发展的目录,如果我不制定,这个政府好像就失职了一样,大家都盯在这上面。所以,就严重地遏制了中国的企业,当然我们不讲到经济以外的一些领域,就高度地扼杀了中国的创新过程所需要的那样一种想象力。想象力受到了约束,当然我们教育体制也一样,都是认为学生什么叫好,就是要你跟老师的意见一致你就是好,学生不能够想象。我们整个一个体制,我们整个一个系统都是存在这样一个创新乏力这样一个状态。
这个状态不仅中国如此,有美国的一个学者他做了一个研究,就认为,以美国为例,美国经济的成长为什么到现在整个西方都会变得乏力,他就认为是创新不足。而这个创新不足,他讲的报告的意见,跟刚刚樊纲讲的很类似,就是他忽视了新一代,就是新的技术,我们现在讲的所谓高新技术的产业,实际上对于发达国家来讲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甚至再早一点那个时候形成的,以电子信息产业,网络经济为基础的形成的那样一种技术,我们认为那个新的技术可以推动世界经济不断的高速的增长。一直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西方国家都这么认为,说人类进入一个新经济的时代。他们研究的结果说不是那么简单,说现在为什么到了21世纪以后,整个经济增长的乏力是因为技术创新的支撑力不够。他们还做了一个具体的研究,我们现在讲第三次工业革命,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支撑了美国高速经济增长81年,而现在我们当代所处于新经济的所谓高技术时代的现在这个经济,这个技术创新只支撑了美国经济八年的高速的经济增长。就是根本的原因是技术创新的支撑力使得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增长乏力,这是美国学者的一个研究。
那么,这个研究在中国来讲也是,刚刚樊纲也讲到,我们总认为所谓的技术创新就是企业要转换你的主业。我们可以想像,我们在座的有很多做企业的,我们只有二三十年做企业的时间,但是我们很多很多的企业已经变换了很多的主业,而且也认为我们现在好像技术的创新是需要到了一个好像第二产业要向第三产业大幅度的转型,而第二产业里面传统产业要向高技术产业迅速转型,好像都是这么一个舆论。其实情况远远不是这样。如果我们深入到企业的内部,产业的内部去看,表面上看,是干什么,什么都产能过剩。我们经常说,政府说有什么可搞的,什么都产能过剩了,你是站在上面看,是好像产能都过剩,但是你到基层看,我们用市场经济的逻辑看,到基层去看,可以告诉大家,要什么什么没有。什么叫要什么,什么没有?你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技术产业,你当这个产业在往下走的时候,在升级的时候你发现中国绝大多数产业,比如说手机,我们说都在中国制造,但是手机里面的零部件,中国能够制造的很少。不仅手机如此,很多产品它的原材料,零部件,中国都做不好,哪怕小到圆珠笔,因为中国的化工不行,所以圆珠笔的墨汁不行,中国加工材料不行,所以圆珠笔的圆珠不行,这是小小的东西。各行各业都行。
然后我们虽然向高技术产业去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得平衡,当然有高技术产业本身的核心技术问题,但是中国现在的整个工业体系很难支撑高技术产业真正在中国能够发展的很好,还得有依赖。做的一个学生,他研究核电,说中国的核电和国外的核电,中国核电不是什么新技术,在国外就是传统的技术。但是,做核电站对中国来讲是一个新技术。为什么核电站都要摆在沿海,为什么法国就能把核电站摆在内陆呢,中国人认为核电站一定是靠沿海,内陆不能搞核电。他说法国人大部分的核电站就是内陆的,为什么它能摆在内陆,我们就一定要摆在沿海呢?关键是我们的制造技术达不到,如果制作技术达不到,就只能摆在沿海安全一点。如果制造技术,零部件,各个方面都做到很高端,没有问题,法国就把核电站放在内陆。中国各行各业都存在这个问题。
所以,我就想中国现在的企业,产业发展的空间是及其巨大的,但是我们表面上看已经全国产能过剩了。原来我写过一篇文章,就讲中国过去走过的30年的产业的发展是一场平推式的工业化路径,就是部队进入了一个开阔地,开阔地的迅速推进,占领市场,但是所有高地都绕过去了,现在开阔地我们占领了,然后非常的拥挤,但是山上我们都没有占领。所以中国产业面临的创新要解决什么问题,我觉得对中国来讲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后,我们规模这么大以后,我们各个产业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国各个地区它能不能够扎根,还是说等比较优势变了以后他就会走,它是一个漂移性的产业,还是扎根的产业,这是中国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各个产业技术的制高点,中国的企业能不能上去,还是永远只能落在平地上拥挤,还是我们可以占领各个产业的技术的制高点,能够占领高低,这是中国现在创新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显然要达到这么一个新的产业发展的路径,我们的政策,我们的体制,特别我们的思维一定要真正的转换到市场经济的这样一个道路上。谢谢大家!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