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企业的在华发展策略”圆桌讨论实录

2014年05月14日 11:31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由经济学人集团主办的“2014经济学人智库中国论坛”14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圆桌讨论“重估企业的在华发展策略”。(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锦星 摄)   由经济学人集团主办的“2014经济学人智库中国论坛”14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圆桌讨论“重估企业的在华发展策略”。(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锦星 摄)

  新浪财经讯 由经济学人集团主办的“2014经济学人智库中国论坛”14日在北京举行。论坛的主题为:“迈向全球—中国:把握机遇。”上图为圆桌讨论“重估企业的在华发展策略”。

  以下为完整实录:

  Andrew Staples:我在东京负责经济学人企业组织工作。首先请Alexander谈谈你的观察。

  Alexander:这一节主要讨论中国市场环境变化。相信多数来宾知道,在今天中国的经济环境和五年前、十年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下面我们回顾不同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看看各个企业如何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以及变化对各个企业的含义是什么。

  这是《功夫熊猫》,最终打败敌人,拯救了中国。大家在谈中国经济放缓时不要太过沮丧,就像这个熊猫一样。中国经济确实在放缓,GDP增长率从2007年13%的高峰降到2013年的7%。今年预计增长率和去年差不多。

  放缓的不只有GDP,像出口、个人收入、投资、信贷都在各个年份出现了它们的高峰。政府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其他方面,这个是在金融危机之前出现。另外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也在慢慢减少。

  谈到这些坏消息感到沮丧之前,像经济学人早就预见到这样的放缓。投资、消费是中国两大增长引擎,在过去几年中投资慢于消费增长。中国是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过去几年中消费增速超过投资,这是非常积极的现象,告诉我们消费支出和消费者的信心都在增长,而不为全球经济衰退所动,这是很乐观的。这样的变化使得不再完全以投资拉动,而是由消费推动的增长模式。

  在这个时点上中国是投资过度的经济体,在座有很多投资人,投资回报越来越低,没有在最优最好的情况。虽然投得多了,但是产出未必同步增加。新兴国家和成员国情况,增量和投资产出不太一样,投资回报越来越低,每增加一个单位人民币投资产出越来越少。2007年以后,和印尼差不多,当然也还不错,但是在现在的趋势下中国投资回报率回到美国这样的水平。中国是个新兴市场,投资回报率应该更高点才对。这样的趋势应该消耗更少,产出更多,对于各个企业也希望两方双管齐下,从供需双方进行努力,既要应对需求下降,也要应对成本的上升。

  大家非常担心中国工资的增长,我也在计算单位劳动成本,这样会影响劳动力的竞争力,每一块钱工资所产生的GDP越来越少。美国100,作为基准额,中国在单位劳动成本和劳动竞争力相比,和美国已经差不多,并且将超过美国。并不是说中国劳动力比美国更贵,而是劳动力竞争力如何。每发1块钱人民币工资能产生多少产出,这是评价标准,也就是投得更多产出更少,这是我们不希望的结果,我们希望的是多快好省。

  主要区别在于未来的十年和前十年相比,挑战在于如何提高生产率,这需要提高效率。期待政府大规模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去年11月宣布要进行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出改革的号召,决定开出了很长的改革清单,问题在于能不能把这些很好很对的事情落实到位。

  改革到底是什么?需要什么改革让中国经济再次得到推动?这样有助于企业提高效率。我们所需要的改革增长模式能够从旧到新实现转变,过去所谓旧模式是前十年投资拉动型模式,在建设方面效果非常好,各个行业,比如铁、水泥、玻璃、电解铝、发电等等和建筑相关的行业一片欣欣向荣。

  新的模式是什么?所谓新的增长模式,比如农业要进行关键的改革,也就是政府宣布的土地改革,当然土地改革还没有出时间表,期待中国再次出现农业革命。一旦推行土地改革会出现土地的整合,大规模生产单位的出现,实现土地的职业化经营。

  再比如建筑业,需要一种新模式,目前建筑业仍然很活跃。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建的房子比整个欧洲加一块还多,但是很多房子质量都比较差,在今后几十年中需要重建、改建。又出现很多豆腐渣工程、超大型工程,也听到大家对三峡工程不无争议。很多建筑业产生了很多浪费,在未来会看到越来越多高效、清洁的建筑物不断涌现,有助于实现中国效率和生产力的目标。

  又比如制造业,要进行重新革命,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工更贵,大家开始投资搞机器人。比如富士康宣布,今后几年要上100万台机器人。

  物流也需要改善,中国分销物流非常分散,需要进行整合。制造业方面需要减少政府主导投资,减少产能过剩的现象。如果政府能够退出某些行业的投资,这样企业的利润率承受压力会减轻。

  服务业方面,这也是政府需要加以努力的关键方面。

  金融改革方面,在过去几个月有很多迹象,中国银行发布的建立数字金融的出现,金融服务的开放。这些将会使得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会更好提供服务,对资本分配、贷款评估等等。数字经济就是要破除,也是整个全球经济发生的重要问题,比如阿里巴巴[微博]的上市,重要的一点还是要不断减少,破除壁垒。

  企业需要做什么?在等待政府不断推动改革的时候,有些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投资要不断调整劳动力,因为他们在不断变老化。企业还需要在培训管理方面进行投入,这点至关重要。生产力提高并不是让他们工作更辛苦。

  很多企业领导人认为中层管理人员是不合格的,因此人力资源是重大问题。当然还有其他一系列重要问题,比如有些企业研究过去几年中国战略,以及过去十年在中国的扩张。现在经济已经减缓,另外一种方法是要重新看看核心战略、核心市场,重新调整重点,有些客户会在风险管理方面加大投入,有些客户有新的格局。有关拖欠、违约的势头也更加值得我们关注,信用、风险问题越来越严重。

  自动化的问题,在自动化方面进行投入是更好的领域,更好地进行分配、物流,进一步巩固这种环境,我们有新的机会进行并购。这些已经老生常谈了,很多企业在不断应对变化的新环境,我的讲话结束,谢谢各位。

  Andrew Staples:你们在中国的战略如何应对变化的环境,如何在经济中定位发展模式?首先请Melanie Alshab简单介绍一下。

  Melanie Alshab:针对不断在中国新的经济环境中看到的种种问题,不但要提高效率问题。从战略方面,还需要如何捕获经济格局所带来的情况。

  我们在中国房地产方面开展了很多活动,房地产开发预计占地方政府收入20%到30%,这是比较大的蛋糕。房地产开发会影响中国地方政府的收入,会对地方政府的资金带来影响。

  房地产方面也有一些好消息,有关住宅是房地产的重要部分。住宅价格的下降已经连续四个月了,下降在不断加速。地方政府的公共收入,财政收入也比去年有所减少,当然这并不意外。

  地方政府的实际收入来自房地产的要比以前少得多,这也是他们第一次看到收入在下降。因此其他地方政府要建设基础设施,这些都会引起经济方面的震动。

  我们也受到一些政策影响,好消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好,坏消息是并不是所有的都那么坏。长期以来住房价格不断上升,好在现在执行的政策开始发生了效果,我们也看到了政策的效果,虽然不知道今后会怎样。

  在中国很多房地产都是做住宅的,也有做商用地产,这是必须的要求,我们主要注重零售,当然也做其他商业,像办公楼等等。很多房地产主要是做住宅的,一旦有了新的政策以后可能会影响我们针对的商业地产的开发。我们也在密切关注着,随着不断收紧,有一段时间住宅市场也许会冷却。

  商业地产在这样的时间段如何应对?我们所采取的措施,住宅也会影响到商业地产,我们进入了冷却期,还在密切关注和等待到底下一步是什么。尽管如此目前有几方面我们在做一些工作,比如注重效率、效果、零售资产。

  现在在中国有这样的态度,越来越好。如果建2000平米,对零售来说并不是这样,有时候我们需要提高零售资产的效率。通过市场研究,提供市场所需要的。还有一些其他问题,例如工资、电能价格不断上升等等,这不是我们的问题,其他也一样。购物中心内外部设计要灵活,这是中国的挑战。我们所研究的可以满足新技术趋势、技术服务,这点可以大大减少电的成本,这样有利于更好管理成本。

  在零售方面,租户、业主、社区、政府的要求在不但变化,对此我们要不断研究需求,这对我们来说有非常多的挑战。

  Andrew Staples:下面请王颖谈一谈。

  王颖:由于中国经济的放缓,效率等方面受到挑战。在柴油机、金融服务等方面,我们在中国有三十几年历史。

  在某个具体情况下,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证中国的战略要依据它的增长前景,以此为依据。除此之外,中国的增长前景在某个具体行业方面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我们的中国战略有两个大趋势,一是土地集中,二是城市化。针对于这两个大趋势有五个动力,技术、食品安全方面、农村中心成立、就业、农村人口质量不断提高。

  还有一点非常关键,竞争日趋激烈。由于本地竞争不断加强,在中国的跨国企业需要再评估如何更加有效在市场中取胜。用我们的术语来说,DCU和DCV,代表深入了解客户,提升客户价值,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了解客户对我们的需要。

  我们作为一家跨国企业没有自然、历史、文化、语言方面的关联,因此我们需要真正了解市场的需要,以及客户的取代。

  速度很重要,我们有企业产品交付过程这样一个程序,要求三到五年开发一个产品。很多企业设计和开发产品非常快,我们希望全球的速度能够跟上中国的速度,既不牺牲质量,也能跟上速度,这样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

  技术领先尤为重要。在改革之初跨国企业来到中国,当时占据了技术的高端。无论他们做的是哪个行业,但是现在未必如此,有很多本地企业发展迅速,他们的技术、经验也增加了很多。另外就是对技术研发大笔投资,大力培养人才,甚至直接从海外购买技术,包括从欧洲、北美建立研发中心。因此跨国公司必须重新思考维护他们技术的领先,确保为未来中国市场需求做好技术准备,未必需要高、精、尖,需要匹配本地市场的需求,而且得到消费者乐于接受的价格。

  需要恰当平衡全球流程和中国实物。我说的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经营,这也像中国人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国公司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可以利用在全球各地的资源、经验。但是那些经验在海外行得通,在中国内地未必行得通,因此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同时放眼全球资源,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才能在中国的市场立足。

  Andrew Staples:跟进王颖所讲的最后问题,把全球的做法和本地特色相结合。所有企业都面临和您一样的经营环境,有没有什么例子?怎样考虑本地企业,他们的竞争是否越来越激烈?你对竞争对手怎么看?

  王颖:我们这边有好几个例子,如何能把全球资源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比如我们做的一个重要产品是四年前的,当时做了玉米采摘机,这在北美是没有的。在北美地区是直接采用脱粒法进行收割,在中国不是直接进行脱粒,而是先把玉米棒子摘下来再进行脱粒。我们用了全球产品开发流程,再用中国团队做开发,做了三四年非常成功。

  还有一个例子,37年来,我们公司一直由外籍员工做CEO,去年我们有了第一个由非常本土的中国化人做CEO,他是东北本土的,对中国有非常深入了解,在国外上过学。有很好的背景能够把全球的制度流程,和对于中国文化、市场、语言的理解完美结合在一起。这也说明我们为什么在中国和全球间取得平衡。

  Andrew Staples:这也体验了您的30年经验,作为外资企业越来越本土化。Melanie Alshab谈谈你们的情况。

  Melanie Alshab:我们是中外合资,但是主要以中国股权为主,这也是公司架构的实际情况。我们的视角比较多,代表各方的想法。那么如何把国际经验和中国经验相结合,下面给大家举例说明。

  在中国市场,无论什么情况,都没有同时推出这么多零售产品,这种情况在其他市场也没有出现过。后来我们开发一个指数来评估不同地方的竞争对手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十年前不存在这个问题,那个时候我们搞购物中心没有必要这么搞,不用做地点研究,也不需要研究竞争对手。而现在必须有竞争化的精细管理,必须评估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很多,而且各种类型企业都有。我们希望做今天的竞争,希望在未来的多少年我们的零售产品也能有竞争力,到那个时候可能零售市场又不一样了,所以必须有更好的经营纪律。

  Andrew Staples:下面进入自由提问环节。

  提问:我来自仲量联行,我想问Melanie,您估计二线城市商业地产的增速如何?和一线城市相比,这个情况是不是您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所谓的O2O是很热的话题,作为开发商、业主如何应对O2O挑战,还是我们应该和网上商城合作,以便有全面的O2O体验,对购物体验进行全面的打造。

  Melanie Alshab:在二、三线城市当中,特别是有些地方很难预测未来的消费,我们有方法论这么做,但是很难,底线在于必须要在当地做。就算EIU这么好的单位,不可能光在屋子里看看报告就能解决问题,必须实地考察,看当地实地店铺情况,这样才能了解实际情况,我们有方法预测。不止是销售收入,包括各门类的零售情况。

  客户体验非常重要,中国有非常独特的竞争态势和环境,因为有这么多新店开业。而且中国消费者非常乐于采用移动技术,网上网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而且中国有些购物商城帮助商户和下意识联系,这样能把网上和网下联系起来,这方面是非常有趣的事,在这方面中国有它的优势。

  提问:我来自于北京Acess,我有一个问题是关于零售业的。关于近期阿里巴巴在美国的交易,对你们有没有什么影响?

  Melanie Alshab:电子商务已经存在很久了,中国的电子商务已经超过了美国。国际零售商也好,国内零售商也好,都会越来越精进。最有价值的客户是既在网上也在网下购物的人。在电子商务方面有很多新闻见诸报端,但是谁家的体验更好,谁能将网上网下客户连接起来是最好的。谁能够做到这点会取得长期成功。

  Andrew Staples:在新的环境中,需要质量更高、效率更高,生产率更出众。要更了解市场,更贴近市场,实际考察,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决策。时间已经到了,感谢各位嘉宾。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山东兖州网友骂“交警孬种”被拘留
  • 体育恒大负总分5-2进亚冠8强 止主场逢日全胜
  • 娱乐周迅男友前任疑曝光 叫板:爱她干嘛招我
  • 财经传天津松绑限购救市:或将放开第三套住房
  • 科技尴尬P2P:八成用户对高收益说“不”
  • 博客深圳大暴雨学生们满街抓鱼(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工科男迷中医为女生解痛经 被称妇科圣手
  • 郎咸平:“新政”能否改变中国
  • 易宪容:央行的“出口术”能有作用吗
  • 叶檀:高度重视经济“新常态”提法
  • 童大焕:楼市远未到拐点时刻
  • 说钱:习近平提“新常态”的6个猜想
  • 许一力:为何菲律宾爱挑衅中国
  • 水皮:“新国九条”是块试金石
  • 叶荣添:必须买进 这次反弹最少500点
  • 陶冬:反贪腐对经济的冲击浮现
  • 吴晓波:宋林悲剧的来源于国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