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华:应尽快建立创新服务体系

2014年05月01日 15:17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中科招商集团投资人(韶山)年会”于2014年4月30日-5月2日在湖南省韶山市举办。上图为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中科招商集团投资人(韶山)年会”于2014年4月30日-5月2日在湖南省韶山市举办。上图为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中科招商集团投资人(韶山)年会”于2014年4月30日-5月2日在湖南省韶山市举办。上图为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

  以下为演讲实录:

  刘燕华:上午推介的项目都非常好,对于我来说特别看好的就是“Super  G”,恰恰我看好的这个项目最后融资总额又相当少,一方面我很遗憾;另一方面我也理解。为什么投资少?因为,这项工作在中国的创新体系中才刚刚起步,刚刚开始。这又和我今天的汇报结合在一起,单总要我来做一个创新的报告,我说谈一下国外创新模式的转型是什么,我报告的内容和Super  G又很吻合。我要说的是,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今天刚好吻合。为什么Super  G得不到那么多的支持呢?真是因为在中国刚开始,有很多人不太理解。所以,我今天来汇报长期以来研究科技,研究发达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些体会,跟大家做一些交流。

  今天,我谈四个问题:基础发展趋势举几个例子,最后谈一下启示。我理解在国外创新模式转型比较先进的有五个,硅谷、波士顿、以色列、德国、日韩模式,今天只讲三个模式。

  目前,世界创新正处于新一轮高潮中,有人说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最近一次革命就是要使人类走向一个新的时代。现在,有三本书大家可以看一下《第三次工业革命》、《大数据》、《创客》,这三本书基本描述了世界未来创新的基本态势。在这三本书里面归纳了一些基本概念,世界创新的基本方向有三个产业群,分别是绿色产业群、云产业群、3D印刷产业群。云产业群的推介项目在今天有了,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创新模式的转型是分布式的,指的是全社会都可以参与创新,垄断要打破。

  创新是从定义到形成价值的全过程,里面有研发过程,有产业过程,还有市场过程,每一个过程中都有很多的环节需要我们去开拓,需要我们去创新。现在的关键问题不是在某一个环节上取得什么进步,而是整个系统要取得进步,这是系统链。只有系统有效,才能够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形成螺旋式上升。

  在创新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几个大的方向,一是思维突破;思维的创新指的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打破传统,跳出传统。这里有一张图,横坐标是马拉车,纵座标是科技产生的交通工具,马拉车是拉动不了创新的,只有科技能够拉动创新。二是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要有竞争力,创新的竞争力。三是创新工具,创新是开展科学研究和实现发明创造的必要手段,创新武器要不断掌握。

  对于创新来讲分为很多层面,思维跨越、创新方式、关键技术、工艺改革、发明革新都是创新。但是,不同类型的创新在竞争中产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二、美国创新竞争力。

  竞争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设备、资金、数量、规模、技术;软实力是体系、制度、人才培养、创新环境等等,谈到创新模式的转型就是要创造软实力。单总上午举的例子非常好,大环境建设不好就要建立一个“塑料大棚”,在布局中建设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在大棚中把体系建立起来,这就是创新模式的问题。

  美国创新模式转型。美国有很多的优势,美国人评价自己有三个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是人才向美国流动;二是战略性物资以美元结算,以钱赚钱;三是文化价值观,就是软实力特别强。他们评价中国有三大劣势,一是中国有13亿人口,人口数量很大,与资源禀赋不相配,资源环境制约很强。二是中国是周边邻国最多的一个国家,历史问题没有解决好。也就是说,中国要想走向世界还早着呢,先把周边的问题弄清楚;三是人才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构建体系,就是软实力搭建的体系是相当弱的。那么,从这一点上我有一个体会,他是人才优势,我们是人才弱势,弱在哪呢?弱在体制机制上,弱在创新模式上。

  对于美国来说,美国的创新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引领了世界,是一波一波的创新。我归纳了一下,美国的创新有两个基地,一是硅谷,以斯坦福和硅谷为核心的创新标志;二是以波士顿、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的新型创新模式。这两个模式很值得我们关注。

  硅谷。硅谷在信息产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很多的报道和很多的研究,归结下来就是信息产业和风投。但是,我们经过许多研究之后,认为有另外一个因素并没有被中国人所重视,也就是硅谷之所以成功,是创新模式和软实力发展的作用,要归功于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类似于中国的清华,是最一流的大学,是私立的,但培养了大批人才。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发挥的作用,不是让教授创办企业,他们觉得教授创办企业是一种耻辱。那么,他们干什么呢?斯坦福大学是为所有的企业做商业策划书,商业策划书是非常大的学问,能够把创新的整个系统融在一起,这些教授就是专门的人才,他们对研究技术市场成熟度进行评估,对已有专利进行评估,还要搞法律咨询、技术风险咨询等等,把这些东西分析完之后给出一个基本判断,假如这个技术80%成熟了就直接给银行,由银行接手;假如50%基本成熟,就给投行;如果20%左右成熟,潜力又很大的话,就引进风投。企业有了技术之后,整个运作的大系统策划完了之后,交给企业去做,后续还有一些服务,他们就把这个事情做成了。他们的任何一个技术在起步阶段,都是企业来介入。所以,斯坦福起到的作用就是创新服务。那么,创新服务带动了大批企业的快速发展。

  前段时间,特别是提出大数据之后,硅谷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华丽转身,他们利用信息技术,研究世界各个领域可能使用云技术的产业,他们来进行全面策划和全面整合,他们在全世界布局,核心在硅谷,硅谷要实现新生。那么,我们搞军工产品、电子信息产品,而忘记硅谷这种雄心勃勃的布局,那我们可能很快被他们吃掉。

  美国新一创新模式转型。以波士顿为核心,重新打造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他们认为,20年之后,目前在世界上50%的传统产品都会被他们所替代,他们组织了大批年轻人参与未来消费品和未来产品的研究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有四个基本方向:

  一是让创意的火花四溅。什么是创意的火花?创意是一种自由的想象。还有一种有时代代沟,他们认为真正的创意是属于年轻人的,年轻人的消费喜好和偏好都是不一样的,让这些大学生们参与创意,让他们无限想象,想象今后是什么样的产品,这就是新的创意。他们为了推动年轻人的创意,改变了教育模式,让年轻人时刻想着自己的未来。他们有一个理解,目前世界上有80%左右的研究效率低,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研究“正确的问题”,先定好方向去进行研究,目标是瞄准市场,通过年轻人的创意,年轻人设定目标之后,帮助年轻人组织学习课程,这是一个基本方向,带着未来的目标去学习。

  他们认为,激情、想象、辨别、判断、捕捉机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这种教育模式转变了之后,那些很聪明的年轻人有很多的突发奇想,有很多奇怪的想法,尽管现在没有实现,但他们通过努力做出了很多的成绩。

  二是人才培养,让理想的愿景落地。有些人有了理想,比如当科学家,要么就是创业,创业成为了年轻人的理想之一,先设立理想,再为你想干的事情来设定课程。他们还特别强调知识嫁接,他们认为世界上的知识甚多,每个人都只想搞自己学科的小学问,没有把各种各样的学问整合在一起,嫁接在一起成为新知识。所以,他们提出知识整合和知识嫁接是当今的最好机会。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MIT已经有了大批的创业教授,创业教授的学科知识非常广泛,对市场也非常了解,他们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就是说,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成为有信心、有能力的企业家了。但是,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还找不到工作,还要先就业,这是非常不同的一件事情。

  另外,他们还采取了云教学模式。云教学模式可不能小看,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是可以得到的,我们如何挖掘这些知识被我们所用?这是一件大事情。所以,通过云教学和知识嫁接,能够使年轻人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成功。

  三是让创新的链条进行衔接。创新有很多的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环节都需要创新。但是,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坎儿,或者使产业发展受阻。所以,他们有一批人专门研究一个产业发展过程中哪个环节会遇到阻力,加速整个系统的运行,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创新服务。类似于今天提到的Super  G,任何一个企业或科学家有一个技术之后,只对本专业起作用,但是在法律咨询等方面是一个外行,不能让一个外行搞内行的事情,恰恰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很多行业集中在一起,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所以,这就需要有一个特殊的专业群体,能够把各种各样的能力或者各种各样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帮助他去完成创业,这就是一种创新服务。

  我们到波士顿就可以看到,这种创新服务公司或者创新服务体系深入到企业,深入到大学,就是排忧解难一站式服务,既然要做这件事情,就全方位地为你做下去。也就是说,一个创新者能够很容易地使他的产品或者技术进入创新体系。

  四是让未来生辉。在创新初期要有一个专门的队伍去研究市场,在创新过程中就开始在市场上布局,在开始就为市场的突破做前期准备。因为,市场突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形成市场新的格局就要打破传统格局,对方会反攻的,就要制定一个进入新市场的策略,这种策略的研究往往使他们更容易成功。美国的制造业在2000多项新技术中,有1500项产生于波士顿,他们很快形成产业或战略,占领世界市场,希望大家关注。

  以色列是创新创业的国度。犹太人是美国金融界的大佬、电影界、艺术界的大佬,都是犹太人,有这么一句话,世界的钱在美国人手里,美国人的钱在犹太人的兜里,说明犹太人在本质上有创新的独到之处,很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可再生能源新技术、云计算、脸谱、谷歌[微博],都是犹太人创新的,由美国人接手,再发展到全世界,犹太人的创新之处很值得我们学习。

  去年,我们专门访问了以色列,谈到了创新服务问题。他们说,犹太人靠脑袋赚钱,不是靠血汗赚钱。犹太人在创新服务方面之所以成功,他们总结说创新服务产生的利润要在整个创新产业过程中得到10%-20%的利润,他们很看重这个利润。

  犹太人之所以在创业中成功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创意。创意是兴趣驱使的,每个人都有独特性和独创性,可以挖掘很多的潜力。他们在挖掘潜力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有一个好的想法,一篇好的文章,一个好的技术,不是由研究技术的人去研究市场,而是有一批队伍专门去研究这个发明或发现在市场上可能会有什么前景,这就是专业化的。也许一个科学家写完文章发表完就完了,但会有一批人研究它的市场前景在哪里,也就发生了有创意的可能性。然后,去挖掘创意的潜力,再进行专利分析。既然有这种技术了,在专利上是不是已经形成了系统?专门去分析专利,并分析已有的专利是什么样子?还有哪些专利可以为它进行补充?另外,有些专利在题目上给他什么启发?也许有好的专利只覆盖了一部分,申请一个新的专利就可以把原专利给涵盖了。那么,他们利用这些研究发现了很多新创意,创意不是由一个人产生的,而是由一个群体通过不断的过程来产生的。

  二是在怀疑和争论中获得新知识。犹太人本身有一个特色,不愿意承认别人的成功,他们总是从已有的成功中找不足,找漏洞。然后,发现别人成功中的漏洞去找到他们的机会,这就是怀疑。再就是,已有的成功产品,他们主要研究市场销售很好的,可以有什么样替代品?以替代品来走向一个新的时代。再就是他们特别注重任何一个产业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三代的储备,所以他们进行了很多代级的技术研究。

  三是从危机和未来两个角度去开拓。也就是说,犹太人不愿意做旧事,别人做的事他不愿意做。比如,旁边的邻居种大蒜赚钱了,第二天全村人都种,蒜价就降了,他们不做旧事,要做新事。所以,他们认为做新事是为了减少可能的竞争者。但是,他们注重市场开拓,即:前瞻布局。

  四是方法引领创新。没有金刚钻不要揽瓷器活,方法是犹太人的金刚钻。1990年以后,前苏联解体了,大批前苏联的科学家带着在前苏联创新的知识返回到以色列,他们成立了大批的创新咨询服务公司,也就是“出点子公司”。这些人知识很丰富,而且他们有一套前俄罗斯理论,叫做“发明创新原理和方法”体系,他们掌握了这套体系,遇到企业的不同问题都可以支出很多高招,这就是方法体系的一种服务。现在,在以色列非常流行,主要是前苏联的专家在做,而且已经对全世界的创新进行服务,值得我们关注。

  五是发达的创新服务业。与Super  G的设计很类似,上午很多同志对Super  G没有完全理解,我也希望Super  G的理念能够让更多的人再次理解。

  我举以上三个例子想说明什么问题呢?创新服务体系是一个国家创新的软环境,就是单总说的“塑料大棚”里面的管理体系或者服务体系,这个体系不建立起来的话,可能会出现一些毛病或弊病,在发达国家已经运行了三十年。从硅谷开始,韩国、日本也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运行了,发达国家运行了三十年,中国没有重视软环境,我们刚刚醒过来,刚刚要起步去做。所以,我认为这种软实力对中国的创新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受到冲击,今后的竞争主要靠精英。未来人才的基本特点,他必须有足够的兴趣,是跨越性的,年轻人要有潜力,注重要让年轻人打破传统思维,不能让他们禁锢在传统思想中;人才是图钉式的,所谓的专家应该是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在座的很多企业家就是这类人才,你们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很多其他的知识。但是,只有一门知识的人也是专家,但他们不是参与市场竞争的这类人才。所以,新的人才要懂得知识更新、知识加工,还能达到资源优化回执。

  对于当前来说,经营比生产更重要,研究用户比研究单项技术更重要,拉通产业链比提高生产能够更重要,知识加工比知识生产更重要,创造消费比实际消费更重要。

  汇报到此,结束。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乌鲁木齐火车站暴恐案致3死 习近平批示
  • 体育埃神两球恒大5-0上港 陈志钊破门国安胜
  • 娱乐曝柯震东萧亚轩已分手 双方各有小三
  • 财经业内:饲料靠国产非转基因大豆无法满足
  • 科技三星第一季智能机出货量超四大对手之和
  • 博客陶舜:纪委书记王晓玲被冤枉了吗?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中学公开曝男女拥抱视频 禁交往过密(图)
  • 钮文新:中国金融稳定最大的敌人是谁
  • 罗天昊:青山绿水到底值多少钱?
  • 唐钧:养老保险基金“亏空”真相解读
  • 刘杉:南宁救楼市打响逃跑第一枪
  • 黄凡:股市为何视IPO为洪水猛兽?
  • 孔浩:房价暴跌崩溃是拯救中国
  • 朱大鸣:楼市还没到紧急救市关键时刻
  • 别志平:中国大妈被套牢是误读
  • 冉学东:国泰君安预测的窘困和不安
  • 叶檀:赴港上市会否压垮香港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