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金融生态系列之——将政府视作企业破解地方融资困局
大金融联盟 李姜元鸿
目前,地方政府在经济上问题缠身:大量长期基础设施需要投资但短期无法见到效益,经济增速放缓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的并行,地方债与平台贷所依赖的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等等。一家家类企业的“地方政府公司”入不敷出、赤字扩大,可依然需要持续经营,甚至需要经营的更好。如何才能解决好这个困扰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大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定位上考虑。
老子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将地方政府从纷繁复杂的众多角色中抽丝剥茧后,我们会发现如今中国的地方政府在行为上已明显“公司化”,公共管理角色之外兼具了更多经济体功能。成为了一家从事“经营空间”的企业,一个准经济组织,中央政府(调控主体)和企业(发展主体)之间的中间结构,市场竞争的催化剂。
将地方政府看作类企业的“地方政府公司”,不是为了夸大地方政府在城市资本上的利益追求,这近乎离经叛道,只是更有利于我们利用“市场的视角”对地方经济实践进行重新审视,并找到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新突破。
如果我们同意将地方政府作为一家市场化的企业、一家公司,那么顺理成章的,我们就可从这家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入手,来寻求这家“企业”融资难的解决之道了。
资产负债表思路入口之一:盘活土地资产
城镇化机会中的土地资源盘活。土地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关系,实现“土地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完美转身。盘活农村土地巨大的价值资源——允许土地的流转,放开土地使用权的交易,就能让土地在经营和流通中发现价值,把城市经济推向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的新高。笔者大胆设想,物权化土地使用权是否可行?
资产负债表思路入口之二:市政债
债券类间接融资模式下的市政债,从事权与支出责任、资金使用和债务主体相一致出发,未来市政债让真正使用资金的城市自主发债。这一块央行潘功胜行长在近期有论述。
利润表思路入口之一:盘活地方国资存量
进行直接融资模式下地方国资改革,利用存量的、僵化的国有资产开展多层次市场化发展。这部分可以参照上海模式下的产业投资公司、投资控股公司、国资运营公司的分层改革模式。在保障部分国企公益功能的前提下,通过股权资本运作带来部分国企的效益最大化。
利润表思路入口之二:民营资产证券化
根据要素禀赋开展地方性多层次金融市场解决民营资产证券化,使处于金字塔底端的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活水涌动,企业的收入增加,自然使得地方各项税收收入增加,从税收根基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