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论坛文字主题演讲实录

2014年01月11日 15:10  新浪财经 微博

  新浪财经讯 1月11日上午消息,2014年“第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文化力量:文化市场与改革红利”作为主题。以下为上午场开幕致辞和主题论坛文字实录:

  主持人向勇: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的北京虽值寒冬腊月,却无凛冽寒风,今年的北京没有被白雪皑皑覆盖,显得格外的暖意浓浓,2013年我们一起见证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新趋势、新特征,在去年胜利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文化产业迈向新的征程指引了方向。在过去的一年,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十年的一个新见证,我们签署了两岸服务贸易协定,我们文化产业增加值GDP的比例将会进一步的迈向新的台阶,今年我们出期迎接了第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召开,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产业精英齐聚燕园,共同探讨这个温暖人心的话题,分享我们激动人心的观点,在此我代表论坛主委会向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和最热烈的欢迎。

  首先请我今天为大家介绍莅临今天论坛的各位嘉宾,他们是: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先生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先生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周文彰先生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淼先生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先生

  世界城市文化论坛发起人保罗·欧文斯先生

  韩国文化广播公司《爸爸,去哪儿》制片人Kang Gung先生

  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教授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先生

  我们再次对以上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此外,参加此次论坛的还有来自祖国各地的地方政府的领导,来自英国、韩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各位学者,来自文化产业界各领域的企业精英,有来自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微博]等50余家媒体的朋友,还有新浪财经频道也为本次论坛提供了网络的图文直播,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各位媒体朋友、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由衷的谢意。谢谢大家!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教授,代表会议的主办方致欢迎辞。

  李岩松:尊敬的厉无畏副主席、李岩松副校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再次如约迎来了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的开幕,这里我代表北京大学向第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参加此次论坛的嘉宾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最美好的新年祝福。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文化传统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发展。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积淀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文化的重要证明,多年来北京大学始终积极服务于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事业,在教学科研与国际合作、政策咨询等分析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十余年在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搭建了文化产业研究院这样一个推动北大资源和校办咨询对接的文化产业平台,这一平台不仅是学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研究基地,而且成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发展文化产业重要的咨询机构,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是由北京大学主办的论坛,一直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省市领导及业界精英的重视和支持,为政府、研究机构、企业提供了沟通与学习的广阔平台,推动了文化产业重大政策和产业实践的发展。第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以“文化的力量:文化市场与改革红利”,通过主题研讨、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通过社会设计与公共创意,来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文化市场体系,我相信基于在座的各位探讨交流、思想碰撞,这次论坛并将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思想和贡献,也希望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能继续共享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这个交流平台,为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环境贡献力量。

  最后,在此向论坛的顺利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也衷心希望前来参加论坛的各位嘉宾、老师、同学们能从这一思想盛筵中满载而归,祝各位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主持人向勇:谢谢李院长!下面有请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先生致辞。

  叶朗: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领导,媒体的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北京大学参加第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新年论坛自2003年创办至今,已经举办了十届,十年来论坛紧跟国家建设和时代发展,以促进文化产业领域内的学术界、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宗旨,致力于推动文化产业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下面我简单回顾一下过去十届论坛的主题。第一届,2003年“多维视角下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二届,2005年“文化产业竞争力”,第三届,2006年“和谐社会与区域文化产业”,第四届,2007年“文化产业战略与发展模式的创新,第五届,2008年“创意时代的文化创新与软势力的建设”,第六届,2009年“改革开放3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文化产业机遇”,第七届,2010年“纪念建国60周年,全球视野下的产业融合与文化振兴”,第八届,2011年“面向2020中国文化产业新十年”,第九届,2012年“文化立国,我国文化发展的新战略”!第十届,2013年,“文化创新的新战略,创意与科技”。回顾十年的历程,可以说我们的新年论坛为国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了参考和建议,也为探索区域为了产业发展模式与文化企业商业模式提供了多方面的经验,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过去十年,新年论坛共邀请了各界政府主管官员以及各专业、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精英约900多人参加,其中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友人100多人,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丹麦等国家的国际友人近80多人,参加论坛的总人数接近1万人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加快和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这个精神,我们这一届的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以“文化的力量:文化市场与改革红利”作为主题,以推进对于文化创意时代和建设文化强国的理论思考,并深入的探索如何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

  我们相信,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我们这一届新年论坛会在激励和产生新的思想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果,我们希望这个平台所发出的声音会引导与会者做出更多的战略思考,唤起与会者以广阔的视野,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理论实践深入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唤起人们在高科技、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在座的朋友们很多人可能知道,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几年前承担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就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这个重大项目在总课题之下分设几个子课题,今年我们将胜利的结项,我们会发展出一个总报告,同时各地也发表分报告和出版专门的著作,我们在总报告的子项报告里头将会就我国产业发展从战略的层面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和建议。我们认为,像北京大学这样的研究型的综合大学,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和使命,就是要孕育和产生新的思想,从而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种整体性的影响。

  同志们,朋友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正在鼓舞我们,我们相信中国的崛起必将在文化上、在精神层面上对整个世界产生极其深刻、极其深远的影响。

  主持人向勇:开幕式到此结束。下面进入主旨演讲环节。

  各位朋友,本次论坛以“文化力量:文化市场与改革红利”作为主题,希望莅临论坛的各位领导、学者、各位同仁共同这个话题。今天第一位演讲住宾是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先生,厉先生长期从事产业经济、数量经济等领域的研究,是响誉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厉先生本次研究的主题是“为发展并完善文化市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厉无畏: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到北京大学参加文化产业的论坛,并和大家进行交流。今天的主题“发展和文化市场”与大家进行交流。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消费驱动型产业,其健康发展取决于文化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系统论述,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正处于升级转型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以政府主导向以市场决定为主导的转。三中全会提出也是要考虑到市场配置资源。二是,从以规模增长为目标向以质量效益为目标的转变。三是,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小循环向国民经济体系整体发展大循环的转变。文化产业可以渗透到各行各业,带动各行各业的升级与发展。

  所以我们在文化市场方面要考虑推动“五力”,包括活力、动力、魅力、潜力、合力,这五个“力”的推动,我想就这五个“力”方面做一个介绍。

  首先,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夯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个活力迸发的市场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文化市场的活力是来自市场主体,企业是市场当仁不让的主体,换句话说,激发文化市场的活力就是要激发企业的活力,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企业主体在文化市场上的重要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切实把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予以培育和扶持。

  文化创意产业区别于一般产业的显著特征是中小企业构成了产业的主体,是产业的主要支撑的。

  我们以上海为例,目前6万多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平均就业人数是21人,在英国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英国创意产业当中规模在10个人以下的企业占到94%,200人以上的企业大约占1%,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力军是中小微企业,因为许多大企业也都是由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和兼并重组而成的。这次三中全会也同意我们要兼并重组,通过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重组发展。

  特别强调的是,一个健全的文化市场是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的格局,在文化市场的培育当中,我们不能只是着眼于大企业,要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要着眼于那些为大量的中小微文创企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一是要通过创新、创意、创业,让大量的个体、小微企业冒出来。第二是要创造好的环境,通过孵化扶持,让中小微企业茁壮成长。中小企业是生力军。

  文创产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中小微企业的良好运行,中小微企业是文创产业金字塔的底座,文创产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之路,至关重要的是需要加大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发展活力的中小微企业,为构建专、精、尖、特的产业体系奠定发展基础。

  中小企业自身也要善于在市场当中发展和成长,打个比方,市场好比是一个箩筐,箩筐里的大大石头是大企业、小石头就是小微企业,随着大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大石头之间的空隙也会扩大,这就可以容纳更多的小石头,所以小微企业的自然生存空间就更大,它必须要有自己的专业和特色,哪怕是个人。在大企业做大的同时,也会带来另一度空间,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协作生存空间向像广度、深度扩展。

  第二,增强文化市场的动力,释放文化创意产业改革红利。

  文化市场的动力来自于改革,三中全会提出改革的重点就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其驱动力源于文化体制改革所释放的红利,如何改革体制技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形成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格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只有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规律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才能获得可见的红利,形成长久持续的发展动力。

  在这个当中有几个方面要说的。

  第一,要增强自内而外的发展动力。

  文化市场的发展动力可以分为两类,即生驱动力和外生驱动力。近10以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政府的推动下方兴未艾,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09年出台的,因为08年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看到这十大产业都是制造业,所以我们当时也提出一个建议,不能十大产业振兴都是制造业,应该有文化产业。第二年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文化创意产业亦将走向内生式发展道路,增强产业发展的内驱动力是必然选择。

  第二,我们还要增强自下而上的发展动力。

  文化市场的形成,文化创意消费的实现,都是基于个体的动机和选择,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路径。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政府的支持,部分地区甚至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路径依赖,由于缺少接地气的市场意识,以至于不少文化创意产品无法转化为市场价值,丧失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要转变观念,根据市场消费需求大力创造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就是说根据市场的需求,把市场的潜力挖掘出来。

  在2013年北京举办了“惠民文化消费季”,推出了九大专项活动、九大展销板块和16个区县专题活动,发放了100万张文化惠民消费卡,为企业带来客流,还带动了潜在的消费市场。当文化消费成为百姓的刚性需求,则会形成自下而上的发展动力。

  第三,还要彰显文化市场魅力,营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氛围。

  文化市场发展游离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加产业利润,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魅力型产业,文化具有感动人、打动人的特色功能。

  在体验经济时代,文化创意这一功能将有助于消费市场的扩展,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在实践发展中彰显文化魅力,营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将游离于促进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首先,我们要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提高大众的参与度和愉悦度。要让每个人参与。

  文化为大众所认同方显魅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是大众化消费的形成,面向广大的普通受众,提供多元化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能够培育市场,还能够创造社会经济效益,体现文化独特魅力,首先需要营造文化氛围,滋养文化沃土,浇灌文化的幼苗,才能盛开文化的鲜花,收获文化之硕果。

  比如上海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进程中,2013年制定出台了《上海城市文化氛围营造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实施文化与商业、旅游、交通、科技融合发展的战略,以全新的文化理念、视角和举措,打造形成“春之声,夏之魅、秋之恋、冬之韵”城市广场音乐会品牌,实施地铁工程,举办市民文节和城市艺术集市,使文化渗透到城市的广阔空间,不断提升上海城市的影响力和软实力,塑造上海城市的文化魅力。

  二,我们还要演绎历史文化魅力,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历史文化资源经过长期的积淀,既是中华民族共同财富,也是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认同,以历史文化资源创意转化为文化产品,具有广泛的市场消费基础,其魅力在于这些传统文化元素里具有令人感知、感受、感染和感动的文化基因,我国丰富的民间、民俗、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充满了文化魅力,我们要挖掘其魅力因子,增强故事力与感染力,善于用国际语言说中华故事,用文化解读与阐释中华传统。

  因为我们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还有他们的民俗风尚,看广西壮族民族的对歌,后来根据这个历史的资源开发出了《印象刘三姐》,这样不光是文化,关键还在于有效益,还在于增加了旅游收入,有魅力,吸引人,人们到那边去看《印象刘三姐》,多住一个晚上,旅游收入就增加,现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也都在用类似的方法,像开封也有,在西安也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编成舞蹈演出,每个地方现在几十个城市都有这方面的东西。

  比如说《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系列剧,用文化解读中国的餐饮,唤起了人们体验中餐食材、加工技艺的消费热潮。

  比如韩国的泡菜,从文化视角解读,韩国的泡菜变成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2013年联合国[微博]教课文组织保护费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正式将韩国腌制泡菜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际比如法国的美食、地中海美食、墨西哥传统美食、日本料理和食都列入文化遗产目录。

  而中国是世界很著名的美食烹饪大国,有八大菜系,四川也有泡菜,东北也有类似的酸菜,制作工艺和韩国泡菜都很相似,但是由于缺乏文化诠释和演绎的意识,还没有列入世界非遗,失去了创新发展的机会。现在我们开始,成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美食之都了。

  另外,我们有些文化也被外国人开发利用,比如说《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被美国人开发利用。

  可见文化魅力的创造还需要挖掘演绎,需要与现代市场对话对接,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提高资源的创意转化能力是有效的创新之路。

  我们有些文化也要经过创意的开发,跟市场结合,这样才能大力发展。

  第四,要挖掘文化市场的潜力,扩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

  我们都知道,产品的价值构成包括功能价值和观念价值两部分,文化创意创造观念价值,是拥有巨大潜力的蓝海市场。所以要挖掘文化市场的消费潜力,一方面可以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创造文化的信市场、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的价值。它也可以帮助其他的产业发展。

  首先,要挖掘引领生活方式的文化消费市场。

  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创新,把文化产业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使文化与生活完美地结合,让人们感受融入生活的文化创意。比如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期就强调,要通过发展创意生活产业,创造出具有文化品位和情调的创意生活方式,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消费需求,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大大地拓展了产业消费的市场空间。

  同时,提倡创意生活美学和把把生意做成文化的理念,在衣食住行育乐等方面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当中,我们注重文化与生活的传承,推进发展广泛的休闲生活产业和体验经济。

  比如说上海一直以来就是国内时尚潮流的引领者和风向标,近年来,加强传统经典产品与老字号产品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结合激活原有的企业活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以上海家化为例,作为一家拥有112年历史的中国民族化妆品企业,上海家化实施时尚产业的转型战略,力争成就能够代表上海和中国的时尚品牌,利用中药文化概念,推出了佰草集品牌的中高端扶贫品,并选用了消费者熟悉的太极、阴阳等元素时尚设计,打开了中国品牌的世界市场。

  另外上海的老凤祥、敦煌等一大批老品牌,以时尚设计为引领,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设计,研发出适应市场消费者的产品,在引领国内时尚消费潮流的同时,也焕发了老品牌的青春。所以上海也提出了,以前有很多老品牌,我们现在不能倚老卖老,要倚老卖新,可以做大。

  第二,挖掘基于互联网的文化消费新模式。

  迅速发展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利用互联网技术兴起的网络视频产业、网络游戏产业等新业态所开辟的蓝海市场,大大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利用互联网技术,也需要拥有优秀的创意和故事,并能够与现代人的娱乐需求相吻合,文化创意的功能更加凸显,以风靡全球的网络游戏比如说愤怒的小鸟为例,故事都在偷蛋、愤怒、保护蛋、再偷蛋的循环中发展,该创意的设计者认为,是利用新媒体在讲述一个故事,目前愤怒的小鸟游戏每半年都会升级,加入新的关卡和故事,玩家被吸引着不断的了解故事的发展进程。比如美剧“纸牌屋”的编剧,根据互联网用户的收视选择,进行新剧情的创作和设计。

  第五,形成文化市场合力,协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文化市场面向全社会和全民,是一个覆盖面广、层次丰富、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产品多元的体系。以市场规律完善和健全文化市场,必须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扫除一切阻止市场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各行各业各界的互动互融,形成文化市场的合理,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

  协同深化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部门合力。最近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总书记担任组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不是单兵突进,必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地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应着重从国民经济社会系统的整体发展中进行改革设计,创新各部门协同合作的体制机制,打破行政主导、行业壁垒和利益垄断,促进文化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营造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就是我们说要包容性的发展,强调公平竞争。

  还要协同推进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营,形成产业的合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通过知识产权的跨界授权和经营,可以形成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等内在的新兴产业体系。释放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其前提就是要形成各界各业协同推进的机制,把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授权经营的专业化服务、市场营销推广配套、以及产业链的构建等有序整合、有效推进,这样才能实现市场的共鸣。

  协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体系规划,形成政策合理。在国民经济体系的大框架内规划和设计产业规划,出台综合的一揽子政策,为市场各类企业主体提供便捷的政策服务平台和渠道。比如,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仅涉及科技部门和文化部门还与产业、工商税收等诸多部门相关,只有形成政策合理,给企业提供更多的时会和方便,才能把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推进新的台阶。

  这方面台湾有成熟的政策可以借鉴,以诚品书店为例,这个具有知名度的书店,实际是一个综合性的休闲文化平台,书店除了卖出,还出售百货,还提供咖啡、餐饮等配套服务。在政策上,规定卖书免税,销售的其他产品及服务只上交同业税收的50%,在这些综合配套政策的扶持下,诚品书店就实现了快速发展,品牌效应也显现,并在大陆开设分店,2004年诚品书店将进驻上海最高的建筑上海中心。

  主持人向勇:感谢厉的演讲。下面有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也是我们北京大学优秀的校友阎晓宏先生做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版权的价值与实现”。

  阎晓宏:各位领导、老师、专家、学者,我要讲的题目是和“文化力量”这个主题紧密相关的,我在几年前和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之父霍青斯在北京的文化创意贸易基地有一个小范围的交谈,我跟他讲我说您能不能讲一讲版权和文化产业的关系,他在黑板上给我画了一张图,他说版权就是文化产业的内核,在这个内核基础上生发有这样一个版权业。大家知道英国的创意产业发展是很发达的,很多甚至大多数是受版权保护的,比如说浙江电视台引入的《好声音》,这个是版权引入的一个模式之后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中央电视台专门做了一个栏目,我也参加了,他们专门讲了好声音版权引进的前前后后。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也专门研究版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指南,他也研究贡献,专门出了一本书,这本书我们授权翻译出版是法律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里面分析了20多个国家版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定量的进行分析,他的贡献量。在这本书里边这里要讲的是,他专门分析了什么是版权产业、什么是文化产业、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时间的关系我在这里不能展开讲,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这本书,他做了一个分析。

  一般意义上来讲,版权产业的概念大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大于文化产业,就以创意和文化产业来讲,文化产业主要加工、复制有厚重内容的文化产品,讲求的是规模性的服务和广泛产波,这里边比如说包括音乐、图书,但是创意的范围更大,比如说一些个体的工艺品、艺术品,这属于创意的范畴。版权产业分为四类,我这里不展开讲,美国的把它分成五类,核心的版权产业和相关的版权产业。

  我前几年访问了日本,日本有一个学者叫梅田久,他送了我一本书,这本书里面他特别跟我讲过,这个书里面有一个观点,说20世纪是专利的时代,21世纪是版权的时代,回来以后我一直在想,我说看不出来怎么说21世纪是版权的时代呢?特别我搞知识产权的,和专利局、和商标局我们打交道也非常多,我也不好跟他讲这个,但是应该看至少在文化领域里边脱离了版权就讲不了文化。为这件事情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就讲版权和文化的关系。因为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版权产生只有几百年,几百年怎么能说它脱离不了呢?因为我们这个时代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不是一个原始公有制,甚至也不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有形的财产受保护,无形的财产不受保护,在工业社会才提出了保护无形财产这个概念。

  所以我们讲版权至少在文化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好的作品都是依赖于在市场规则下形成转让授权之后才能进行加工、才能进行复制,我们很多的文化机构,昨天我在开一个我们出版集团的座谈会,主要是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也是要释放改革的红利,推动发展。在这个会上我就讲了我们这个大集团实际上基本上都建立在对作品加工复制这个基础上,如果没有好的图书、没有好的书稿、没有好的影视作品,要实现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要实现社会效应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第一个问题就要讲版权和文化是紧密关联的。

  第二个问题,我简单的回顾一下版权的价值。

  版权的价值从历史上来看,是工业社会以后的产物,到印刷技术发明以后,就发现了以前我们这个书稿都是手工来传抄,无利可图,当无利可图的时候法律不用来保护它,但是当印刷技术发展以后,就发现有利可图了,开始了法律的保护,保护出版商的,保护印刷上的,这个还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版权。直到1709年在英国出来了一个法律,叫为鼓励知识创作而授予作者和购买者就其印刷成册的图书在一定时期的保护,这里面把购买者和作者说的很清楚,作者就是作家,购买者就是出版商,他购买了什么呢?他购买了这本书的专有出版权,所以在国际上公认的世界第一部版权法的诞生,这部法典可以称为叫“安娜法”,安娜法典从法律层面确定了版权是有价值的,是受法律保护的,既保护他的人格权、也保护他的财产权。

  1887年在日内瓦又签订了一个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这个背景是什么呢?当工业化发展以后,国家和国家之间没有一定的约束,所以在欧洲特别是在美国盗版是很厉害的,美国人是很不愿意提这段的,事实上像狄更斯、雨果等的图书盗版非常严重,所以在这些作家的倡议呼吁下签订了这样一个国际的条约,这个条约对文学和艺术作品。相应的几乎在同一时期,早几年,在巴黎签订了一个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巴黎公约主要管辖专利权和商标权,伯尔尼公约主要管辖产权,所以大家习惯上把版权称为文学产权。现在由于版权的领域更加扩大了,所以大家也把它叫文化产权,应用在文化领域,工业产权应该说主要还是在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

  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出现了一个情况,美国经济衰退,当时美国总统就下令成立一个专家小组进行调研,为什么衰退?专家得出的意见就是,美国的智力生活没有把他变成相应的经济优势、经济规模,大家知道在这个阶段日本是发展很快的,日本主要是仿制,那时候一说东洋货就是假冒的,包括商标、产权、专利也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这样的背景下以货物贸易为主的“关贸总协定”,经过8年多艰难的谈判,乌拉圭回合的谈判,当时形成了三个方案,以发达国家为首形成了一个叫“十国方案”,占据一个优势地位,就签订了把关贸总协定货物贸易为主的就把它变成了一个货物贸易,特别是服务贸易,还有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协定。

  从现在来看,大家知道我们1994年WTO生效以后,我们在2001年也加入了这个,我们从被动的加入到适应,到现在通过WTO这样一个框架下,我们的发展还是很好的。现在又有新的情况就是,美国在推行我们的TPP“跨太平洋的战略合作伙伴协议”,这个协议推行的速度非常快,在美国来看,要建立一个更高质量的贸易合作伙伴的协定,这个协定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12个国家,包括越南,还有一些小国家,都已经签署了,据说美国计划在去年年底就把它基本完成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它这个TPP全面的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但是我了解好像没有邀请中国。TPP全面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以后,将对APEC带来很大的冲击。另外当质量更高的贸易协定将会对WTO这样一个国际规则,它是个区域的规则,WTO是全球性的规则,会使WTO有一定程度上架控。另外还在推APIC美欧的自由贸易区,这两个都谈成以后,美国计划两年完成,这个在经济总量上就占了很大的优势了。我要讲的是,在这里边谈判都会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这里边都是谈判的难点,摆在第一位的,因为知识产权是在后工业社会时代通过智力成果,包括专利商标和版权,包括其他的,商业秘密、地理标志,通过这个会转化成很大的经济优势和经济规模。

  在知识产权之中版权是首当其冲的,这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发达国家是战略性很强的,我参加了多次的中美商贸联合会的谈判,在谈判里边知识产权的谈判里边谈的比较多的或者说最多的谈的是版权的问题,所以以前咱们国内有些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是私权,我写了一本书是我的事政府不要管,实际我们看出国家力量一直注重在知识产权的领域,所以我们国家在06年还是07年也出台了知识产权战略,应该说非常有远见的一件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讲这么一段来说实际上版权是有价值的,版权是会给文化带来发展繁荣的巨大的活力的,版权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贡献。我们很多的文化传播机构,大都是自己不创作作品,大多数都是依赖别人创作,刚才说的“愤怒的小鸟”是瑞典的,都说北欧人很懒,但是北欧人我去以后发现他们非常的善于学习,专注于读书和思考,他的创造能力是我们不能比拟的,所以在创造力、创新上来讲现在可以说中国是二流或者三流的国家,这一点来讲,作为一个文化传播机构来讲,如果没有能够挖掘、选择、判断好的作品,我认为文化的发展是没有力量的,文化的发展是没有可持续性的。

  实现版权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量有这么一些,一,国家要高度重视。大家多年都在讲科技的力量,我们改革开放以后最重视的科技,但是对文化淡漠了,没有注意到文化的力量,应该说这些您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就是讲文化,十八大也有专门讲文化,这一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里边,关于文化的篇幅虽然不多,但是都是真金白银,没有实际,我认为文化发展最好的时期到来了。

  文化的高度重视还体现在优惠政策上,这些年国家不断出台宣传文化领域的优惠政策,在去年的12月25日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又出台了“关于延续文化领域优惠政策的通知”,这个通知以前都是一年一延续,这一次一次延续是五年的,从2013年延续到2017年,而且除了延续以外还新增了一些内容,比如说海淀区,我就跟他说实体书店现在倒闭了很多,这也算文化领域的,他给了很大支持,但是从全国来讲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次政策里边就有以前没有的,就是在图书的批发或者批发和零售环节免征增值税,税负是13%,这个力度还是很大的。

  另外一方面,国家重视,就是应该国家各个文化执法部门需要履行职责,维护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市场秩序,版权作品的特征是什么?创作难,复制很容易,特别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比如说版权还有软件呢,软件有一部分不在文化领域里边,我参观过很多软件公司,比如说像金山,现在他那个老总叫雷军[微博],我邀请他每次他都很客气,现在他说国家推行软件政府化就是我们一这一个软件企业,他一个软件企业,中关村不是一家两家了我都去过,有一个企业几百人就研制一款软件,这个软件如果复制的话成本几乎为零,所以需要国家加大保护的力度。特别是由于国家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保护基本不适应,或者较少的是国际承诺的那一部分,我们也要保护。中国负责任,所以加入了国际承诺,但是更大的这一块保护的是我们自己的创新的东西,这一块的责任不能推给企业,也不能推给作家。因为我现在接触的作家非常多,比如说音乐家,目前来讲互联网里边的音乐盗版是很厉害的,做的比较好的是视频,视频这些年通过运营商、平台商和权利人三部分,权利人能拿到整个营业收入的40%,音乐大概拿到不到10%,而文字我估计也是这样。而互联网的传播受众这么多,特别是移动终端的发展,所以这一块必须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还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转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大家知道以前我们生产方式都是小规模的经验型的,我们编辑比如说知道这是叶朗教授就找叶朗教授,知道谁就找谁,当发展规模比较大的时候出现什么问题,优秀作品比较少,而大量的其他东西选择判断不多,也不是没有好作品,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文化创造力这么强的国家里面,怎么样涌现出来好的作品,把他选择出来进行登记、进行价值评估,可以作为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使交易实现快捷化和低成本化,现在具备这样的条件,叫低成本快捷。前些年大概五六年前我跟陈天桥聊天,他选择的方法,说我用脚投票,他盛大文学[微博]当时说只要点击量超过一定数量的就会签约,签约以后会进行深度加工,可以拍成电视,或者还可以出纸制图书,因为网络是信息传播渠道,纸制是作品的复制,这个方面我们也是比较薄弱的。

  最后,应该高度重视互联网。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创新能力,第二,高度重视互联网的便捷和选择的能力,如果有一个大型的数据库,大家知道有大数据、云的概念,这些有前瞻,也非常的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可能选择作品方式、交易的方式要发生转变。以我们这个领域来讲,我们当然也是和世界教育活动相关的,总署18个全国性的大型贸易活动,我们减为只办6个,减掉了2/3,其他的市场自己办,你愿意办就办。但是应该看到,互联网是不能低估的,他的运营能力和产生规模和效益我们不能低估的。所以我今天在这儿简单介绍一下关于版权的力量和实现。

  主持人向勇:非常感谢阎局长,围绕版权的力量为我们进行了深入浅出非常生动的阐释,对世界版权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和不同国家的版权战略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局长演讲中提到了十八大包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驱动,我们知道创新有两种创新,一种是软创新,一种是硬创新,硬创新就是局长刚刚提到的科技创新。知识产权里面商标其实是保护的科技创新,保护的硬创新,现在应该强调文化创新,所谓的软创新,而版权是非常重要的保护手段,所以就像局长演讲所指出的,版权的竞争是未来国家竞争的一种核心竞争力。让我们再次感谢阎局长的精彩演讲。谢谢!

  下面有请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周文彰先生发表主题演讲,他的演讲题目是“用改革给力文化强国梦”。

  周文彰:各位专家,各位嘉宾,我演讲的题目是“用改革释放文化的力量”。长期以来在我国文化的力量受到压抑,无论是文化生产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都受到压抑。这些年我国发起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释放文化的力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在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文化体制改革进行再部署,里面使文化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今天我就谈谈在这方面的学习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了哪些部署呢?

  首先,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是办新华书店、办出版社、办报纸、办广电,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还要办,但主要是管。而且要理顺与文化企业的关系,要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机构,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制的协调机制。因为在乡镇这一级,各个桥都通向乡镇,特别是有科技的、有文化的、还有党员教育的,所有这些中央布置将成立一个综合体。新闻媒体资源要进一步整合,新兴媒介的传播秩序要加以进一步规范,比如移动电视、手机报、楼宇的视频。特别强调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我们感到非常高兴的是,保留下来的文化事业单位也要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特别是要各方面的代理人参加,实际上是参照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来做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有职工大会、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继续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对按规定的的重要企业实行特殊的管理制。特别是提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在这方面我们想到的是,2007年我在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的时候,我们海南跟江苏凤凰集团的那次合作,竟然成了全国第一家跨地区的文化企业,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我感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文化体制的改革还不仅仅是这些,我们要想贯彻这个《决定》,把改革引向深入,不能只看文化体制改革这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决定》向我们传达的,中央关于全国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思路。研读中央的《决定》我感到,这次的改革思路有三点非常突出。

  第一,系统全面的思路。大家知道光一个领域的改革是难以有效的,因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环节都连在一起,比如我们试图搞国有企业,我们最早采取放权让利,觉得还不错,又采取企业三角债,接着又搞承包,承包不是一包就有,我们又开始搞股份制,国有企业的控股搞来搞去还是国企,我们感觉不行,要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这个摸索我们慢慢的认识到,我们想把国有企业搞活的措施是外需,但是过去想把国企搞死的传统措施却是连续的配套的。比如金融市场把国企搞死,比如政府部门之间把国企搞死,没完没了的检查、没完没了的统计报告,再比如说市场能把企业搞死,货真价实上不了市场,假冒伪劣厉害。还有,我们的组织人事制度就能把国企搞死,干的好好的调走了,来了新的什么也不懂。所以国有企业改革实际上就是围绕搞活国企进行的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的改革,这就是系统全面的思路。后来我们中央的历次改革,尽管叫专项改革、科技改革、教育改革、文化体制改革都考虑到方方面面。

  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这次改革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从宏观的层面来推进的系统全面的改革,这点让我们特别的受益,我们在考虑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不能就文化体制讲文化体制。

  第二,文化导向的思路。我研读《决定》觉得每句都有力量、都很新颖,没有大话、空话,说的很实在,就在他针对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针对问题把文件讲话搞改革才不会空对空,才能解决那些需要迫切结果的问题,这些对我们搞管理、讲课都有启发。

  第三,突出重点思路。尽管是全面改革,但是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政府全面的改革。我们得到了三个重点,第一个以改革为主线,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在改革当中也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使我们得到第二个改革中,在经济体制改革当中也涉及到很多内容,这一次我们突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就使我们得到了第三个层次的重点。

  我觉得在文化领域,政府与市场的管理同样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解决的伟大问题。资源配置到底是什么作用?这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核心,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所以要载入我们党的历史史册,就在于它确立了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在这之前市场经济铁定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从此之后我们每次党的代表大会,十五大说“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大说“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说“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十八大说“更大程度更广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第一点,我们对市场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化,第二点,有一点始终没变,就是市场只能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两字之差意义重大,是这次改革的最大亮点和最大创新。市场政府关系首要在这儿。

  政府重要的弊端就是审批干预过多。弊端很多,我归纳了一下,一是效率低下,耽误无数时机。二是主观随意,批出重复建设。三是权力寻租,导致许多腐败,四是缺位错位,造成该管不管。

  我们政府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文化市场也是如此,现在比较起来,我们在文化方面还保留着较多的审批手段,我相信随着市场的完备、随着生产主体的自律,我们文化审批项目也会进入逐步适应的过程,这样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会将进一步得到解决。

  《决定》特别讲到公有和私有的关系,更是值得我们文化体制改革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公和私的共产使我们迈不开步子,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消除私有制,曾经我们的市场什么都凭票供应,物质匮乏,生产力释放得到了压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公有和私有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正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和非公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有人通俗理解,已经没有老大老二之分了。

  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对我们很有启发,在我们管理协调文化实践当中,我感到我们文化对公有、私有的认识还要进一步加深,因为我们常常把比如广电、新闻、出版、报纸当成我们自己的亲儿子,而社会文化企业常常不在我们的会议、文件光环的关照范围之内,如何对体制内外的文化企业单位一视同仁,让他们平等竞争,这是我们想要进一步探索的,而且体制外的企业给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在这一方面纯粹的经济领域做的比我们文化方面好一点。

  我们高兴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有一系列关于鼓励非公文化企业的发展措施,要引起我们我们的高度重视,比如《决定》指出,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比如降低门槛,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的改制经营。比如,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比如,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文化交流项目。比如支持各类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比如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相结合。这些部署为我们平等的对待公有和非公的文化企业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问题就是我们要如何贯彻落实下去,使得这些政策不至于出现看得见进不去的现象。

  我们搞文化体制改革的新任务是什么?核心就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我的记忆当中,我们国家明确提出强国的就是两个方面,一个叫人才强国,一个叫文化强国,像经济、科技、军事都没提,这些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在文化强国方面很有信心,也很有把握。为了实现这个就要加快改革,完善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文化生产经营体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到全国整个改革的目标是一样的,明确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就是为什么把我的题目临时改为“用改革释放文化的力量”。

  主持人向勇:周教授今天我们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辅导报告,再次给我们详细的阐述了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路和系统全面的顶层涉及。周文彰先生是从高校系统成长起来的一位高级领导干部,无论是他在中共海南省委担任宣传部长,还是在国家行政学院担任副院长期间,都一直关注我们的文化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刚才他用系统详实的概念理解梳理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措施,尤其他用了一针见血、直言不讳的思考,也让海外嘉宾了解我们中国关于深化改革的决心,让我们再次感谢周文彰先生。谢谢!

  下面欢迎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淼先生做主题演讲。

  张淼:尊敬的各位前辈、专家、学者,各位来宾,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2014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伟同志,代表北京市委宣传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大家长期以来对首都文化建设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文化改革纳入到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并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指导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行动纲领。本届论坛以“文化市场与改革的红利”为主题,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行研讨交流,体现了各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的关切,对深化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刚才厉主席、阎局长、周院长,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对如何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我听后很受启发。下面我想结合北京市工作的实际情况,向各位朋友汇报北京市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探索。

  近年来,北京文化产业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2012年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统计标准,北京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474.9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2%,居于全国各省区市首位。2013年前三季度,我市规模以上文创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同比增长7.3%,仍然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

  我向各位就简单的进行分析,我们前些年,就像刚才阎晓宏局长谈到的,我们文化产业的统计口径实际上是一个行标的统计口径,北京市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口径,这是一个大的口径,去年年底国家统计局对我们整个文化产业进行了国标的统计口径,也是在前些年,在去年的8月份公布了2012年的国标统计的一个口径,我们在大口径自己的行标统计口径中,连续6年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比应该说都突破了12%,2012年12.3%,增加值突破了千亿,我们的总收入突破了万亿。按照新的国标的统计,我们的增加值是1474亿,占GDP比重是8.2%。我们也知道,作为基础产业,达到5%就成为我们国民经济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北京这几年讲,无论按行标还是按国标应该说我们整体增长态势还非常明显。

  随着我们北京市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战略实施,以及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文化产业对于推动首都产业化的优化升级、提升首都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引擎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产业又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刚才有一个口误,文化产业我们还不是一个产业化,还是一个产业体系,只是体现在我们首都的产业化升级。

  当前首都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增效的特征日益明显,我们在政策引导和实际工作中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新兴业态的培育引导,坚持从产业发展中要质量、要效益,坚持走融合性、内涵性、集约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这个我做一点简单的说明,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发展文化产业应该说北京文化中心的重要领域,但是发展文化产业我们也要有所得、有所失,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北京市的土地资源,包括我们现在的环境、人口、交通诸多方面的压力,在北京来讲需要我们文化产业引领,也向枢纽型、平台型、带动型进行调整,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是粗放型的发展,文化产业也需要我们对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有所新的行动。

  下一步我们将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激发首都文化创造活力与中心环节,聚焦深化文化改革,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深化要素市场的培育,深化人才体系的建设,发挥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着力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所以借助今天我们这个主题“文化的力量”,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应该说一个重点是政策的力量,政策的力量就像刚才谈到的,我们的文化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政策的引导,我们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也需要政策的引导,在培育发展的初期,我们的政策可能是在探索阶段,到今天有这么一个基础发展的前提下,我们的政策应该更聚焦,更应该像刚才周文彰教授谈到的,政府该管的地方我们要管,该放的要放,我们的政策引导要把市场和政府的两层作用科学的规范。

  在总结政策的基础上,研判产业的新趋势、新特点、新业态。昨天我和一个老总进行工作交流,我认为非常解渴,为什么?我们现在一讲新媒体、全媒体、大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大家无论在探索还是在规划,还是在实际的我们在运行方面,都有很多的提法,但是我们要看到,新媒体的发展首先是由技术进步带动的,新媒体的发展有很多的要素是我们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我们传统媒体很多作为内涵式的传统媒体的阐释,新媒体也是不具备的。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两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第一就是产品的形态,第二就是盈利模式或者叫商业模式,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产品形态,就形成不了一个产业,也形成不了一个很好的我们产业要素市场的底蕴,也不会有一个很好的市场,因为路走的远。

  但是我们也看到,更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认识到新媒体要有内容、要有渠道、要有技术、要有人才、要有资本,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我们运营管理的能力。做内容的人未必了解做管理的人,做管理的人未必了解我们的内容,特别是我们强调内容管理的体制科技的创新,为什么,就是媒体担当的社会责任,这就是需要我们进行探索的。

  北京市是在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出台了一个“1+X”的政策体系,就是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加快创新政策体系,这些文件相对来讲是一个长远的政策,这个政策核心的要点就是两大战略,一个是思想道德引领战略,一个是我们文化创新、科技创新驱动战略,“1+X”的政策体系,也是我们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的政策也在释放改革的红利,我们的工商注册登记门槛在降低,在适应我们文化领域的一系列的企业发展。我们的金融出台了金融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25条政策,我们的相关委办局都按照中央的精神,按照我们市委进行配套体系完善,梳理我市重点的文化产业细分门类,研究各门类的发展基础、发展前景、税收贡献、资源消耗、社会影响诸多因素,制定适合北京市情的文化优势产业目录和文化产业的配套政策。

  二是,着力推进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中关村(4.98, 0.09, 1.84%)(4.92, 0.00, 0.00%)文化科技示范园区、对外文化贸易基地、CBD定福庄传媒走廊、新媒体出版产业园、天桥产业区等这些领域要重点推进。

  三是,着力建设文化要素市场。我们将充分利用首都的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文化要素市场,营造良好的政策市场环境,促进产权、版权、技术信息、人才和文化生产要素,探索建立无形资产评价体系,继续用好国家级的交易平台,办好北京文博会、北京电影节和北京摄影周等重要的展会,积极的促进文化产权交易平台的建设。

  四是,着力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重点培育扶持带动竞争力、影响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

  五是,着力筛选储备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扶持一批复合型、创新型辐射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

  六是,着力提高文化的开放水平。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我们将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的优势,创造出符合世界水准的产品服务,加快培育一批外向型的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机构,规划文化保税区,充分发挥保税区综合服务平台和政策的优势,发挥对于文化贸易区和示范区的作用。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非常欢迎大家畅所欲言,奉献真知灼见,为首都的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共同促进首都文化改革发展的新成长,新进步,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

  主持人向勇:谢谢张部长的致辞!06年以来北京市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我们国内其他的兄弟省市、甚至海外的很多城市发展文化产业都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而且根据刚才张部长的演讲,包括阎局长的演讲,我们也非常高兴的看到在此前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产业相关概念在业界、在政府部门发生了争议,现在基本上都达成了共识,在这次三中全会相关的政策指引下,我们相信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会取得更大的成功,我们再次感谢张部长。

  下面有请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做主题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三好文化传媒企业”。

  陈少峰: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交流,这次题目是“三好文化企业”,三好的概念大家都很熟悉的,我们以前要当三好学生,现在中国很缺三好企业,所以我们来谈谈怎么样做三好企业。

  大家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是一个对我们整个社会,当然也包括对文化产业带来巨大影响的一个会议,在这个会议当中有一个《决定》,我对这个《决定》的理解把它叫做“三个面向”,一个是面向社会,一个是面向市场,一个是面向人民。就是说我们过去社会是以行政资源作为核心的,行政机构在配置资源,今后行政机构怎么配置资源,要发生转变,他不再是自我为中心,把别人控制在自己手里,而是要调整,要面向社会。

  面向社会或者是面向市场或者是面向人民,都需要实行两种做法,一种,重新调整我们的减法和加法,现在大家都知道,最近行政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强,有的人说现在是官员的冬天来了,其实可能过去我们这方面的思考比较少,现在我们会发现行政改革一个基本的方向就是减法和加法,先把减法最近一直在减掉。同时今后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需要加法的部分。大家都知道,减法有一部分波及到我们现在文化市场,现在包括各种礼品、艺术品、旅游甚至高端的东西现在都受到一些影响,但是这个影响今后很快就要通过市场补回来。政府要面向市场和面向人民,这个就会有一个巨大的转变,就是以后政府不是自我考核,而是由服务对象来考核,就由别人来考核,我们把它叫做反向的问责制,就是说以前的问责政府都是考核官员,都是一批官员加上一批接近官员的人,都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等,反正总之就是官员或者准官员自己在那考来考去,现在不行了,现在由服务对象来考核。所以今后比如说你管市场,那就由企业来考核政府,如果是你做事情,就要由普通老百姓来考核这个官员,所以现在反向问责制今后会确确实实的进入一个问责的阶段。

  在三个面向当中,不管哪个角度都跟我们做文化产业有密切的关系。面向社会,大家知道我们有一阵子做文化产业其实是面向政府资源,并不是面向社会,也不是面向市场,也不是面向消费者,我们现在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中也全局思考一下。

  在这种面向市场的过程当中自然就有三个转向。一个转向我把它叫做市场转向,转向以企业为主体,大家都知道过去的市场叫做以市场的机构为主体,比如大家都知道金融机构、证券交易所、政府等等为主体,现在的市场转向面向企业为主体,就是说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今后他都是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这个主体活动当中有很多政策,包括金融政策,金融政策将会有很多的转变,包括扶持企业的融资和促进创业和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等等,所以在金融领域里面现在也开始进行一种转向。

  我们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也有一种转向,就是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政策将会转向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核心,也就是说我们的管理体制机制现在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原有的已经改制的企业现在面对着非常大的问题,另外一部分就是市场化的企业接下来也会面对的一种竞争的问题。也就是说以前有好多人只要搞定政府或者搞定某种资源就可以了,但是接下来你必须实实在在的具有这种竞争力,我个人一直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的商业模式,就是你有好的商业模式,或者是把商业模式做好,我想这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的过程当中,金融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其实我们以前有很多钱都流向了房地产等行业,我们好多人都认为文化产业没有赚钱的地方,其实我们现在都知道,中国现在最有名的,现在就有一个企业就是腾讯、百度[微博]、马云[微博],以前我说文化企业好多人都说不是,他们说我是要把这个企业拉进来,现在成立了中国民营企业产业商会,百度的李彦宏担任了会长,大家说他是文化产业。然后腾讯,腾讯主营业务是游戏,占52%,现在的游戏一年达到180亿以上了,广告大概占到7%左右,腾讯也是文化公司,腾讯的文化收入可以顶好多家文化收入。马云,大家都知道,现在新浪的微博有18%是他的,他现在在做一个购物平台,这个购物平台还卖电影票,接下来他要卖广告,现在他要先把物流建好又搞了菜鸟,所以他物流网络搞好以后,大家看到2014年马云肯定全面进攻文化产业,大家不信等着瞧。就是说中国这三个公司是什么公司呢?三个公司都是文化公司,这三个公司的市值加起来相当于中国前20位房地产最大开发商的市值,就是说房地产开发商干了那么多长时间也就是三个公司的市值还不如他,所以我们现在发现过去的钱都转到哪里去了,我们的钱全部转向买石头或者卖石头,都转向钢筋水泥,中国建了无数的场馆,建了场馆之后又建了场馆配套的设施,场馆建完以后还要场馆每年补贴钱,补贴钱也不行,最后又把钱给了文化公司,像保利这样的文化公司帮着歌剧院、舞剧院通通盘活起来,就是说我们过去的钱都花在硬件上面,都花在房地产上面,这个是有问题的,资金的投入效率不是很高,好多人把文化产业园都做成了二房东、做成了房地产,最后做成了次房地产或者后放,总之好像拿着石头就能赚大钱。

  我想今后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渠道会畅通,文化传媒企业的上市板块壮大,估计在2014年之后会形成一个很大的文化传媒企业的上市板块,大家知道2013年中国的股市是下跌的,只有文化产快上涨了100%多。大家都能看出来,我在去年差不多同一个时间在这里做发言的时候,讲了文化科技的融合,现在我们发现,去年2013年报业、报刊的广告收入平均下降8%—58%不等,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文化科技,将来文化产业的上市板块可能以文化科技为主,今后文化产业投资更倾向于优秀企业,我们我们这个企业不是差钱,是差优秀的企业,我们文化的力量要怎么发挥出来,怎么让企业真正的更优秀。所以今天跟大家讲三个方面。

  这样的三好企业我想其实说白来讲就是社会效益优先的三好企业。过去我们都把社会效益优先看成是好像我们不做市场、不做产业,光是要做事业,其实我们现在发现,我们中国投入了很多钱,我们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最后好多钱花完以后会发现,我们好多东西都走不出去,我们每年走出去的电影份额在下降,为什么我们花了那么多钱、投了那么多钱,我们的企业做了好长好场时间,最后反而产品水平越来越差,我们最后花钱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到底是为了做文化产业,还是什么样的产业,我们到底是提升别人的水平,还是要把别人搞傻,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非常需要重新去反思的问题,我觉得我们需要让自己有责任感,才把企业做好。

  我想三好企业大概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由企业家主导的企业,第二个标准,顺应生活方式的企业,第三个标准,他的产品能够雅俗共赏的企业。三个合一当然是好企业,但是如果不合一至少有其中一项,如果哪一项都没有肯定是坏企业了,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一个角度。

  社会效益优先我先说一下,我们社会效益优先其实好像感觉是一个什么框框把我们套住了,不是,我所理解的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要求,主要意思是,第一个,创作和生产文化产品的时候应当优先考虑是否满足社会效益的正能量,就是说不要什么都做了,只要卖钱的都做,还要考虑你有没有正能量,如果正能量的话你做来干什么。第二个,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必须要考虑经济效益,我们并不仅仅考虑社会效益。第三,在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冲突的时候,要考虑究竟有什么社会影响。第四个,没有经济效益也是不行的。第五个,社会效益优先考虑,但是主要的目标还是要遵循产业效益。换句话说,我们优先考虑社会效益,但是作为企业他的主要目标可以是追求产业效益,但是这个就像是一个质量标准,社会效益就像一个质量标准,你的产品会符合经济效益,但是不符合标准的东西是有害的,我想这样理解就可以。

  三好,第一个是由企业家主导的。由企业家主导的企业有这些特点,第一,追求事业和金钱的统一。所以他要把事业做好钱自然就有了,所以他不差钱,你只要做好事情就不差钱,大家都知道,现在只要做好一个企业,就算自己不上市也可以卖给别的公司,你是不差钱的。第二,重视企业的未来。就是说你要重视长期发展,而不是氮气利益。第三,注重创新,特别是重视做的比其他的同行企业做的更好。第四,重视人才,特别是重视聘请在各个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才。第五,把资源用在主要业务上。只要赚到钱赶快投入进入公司的业务,而不是把钱到处买房子或者到处投资股票,换句话说真正的企业家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孩子养,养到老的时候舍不得卖掉,这就是企业家主导的企业。企业家主导的企业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有长期性。

  第二个角度,要顺应生活方式的变动。现在大家都知道,文化推动融合,特别是与互联网有关的文化产业现在快速发展,快速发展倒过来就会冲击我们的传统产业,在我们考虑产业选择的时候要考虑这个产业一定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离不开的,就是说我们看一本人们生活方式当中对人们的生活来讲意义重要的,人们某天都跟他发生某种关联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朝阳产业。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传统文化产业,从媒体到报纸到某些地方台的电视,人们跟他离的越来越远,大家都转向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个情况下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今后大型的百货商店很可能都变成了线下的体验店,他没有独立的空间,所以我一直在说,在座的各位做文化产业的朋友们,以前物业很贵,接下来百货商店里面就没有商品可卖了,他们的商品大家知道网络购物,网络购物里面不需要实体店去体验,今后只需要在互联网上体验就行了,不需要在实体店去体验。百货商店就会空出来,空出来正好我们做文化产业,因为今后有前途的就是做体验的店,体验的东西不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因为互联网上也是做体验的,我们线下也要做体验的,这就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所以大家看一下互联网或者是网络购物,网络购物在往前走一步的时候就是实体店很多要倒闭,所以原来王健林跟马云打赌,现在也不打赌了,现在自己快速的往上跑了,往文化产业跑,大家知道像王健林先生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往哪里跑我们大家跟着跑一般不会错。大家看网运往哪里跑,大家跟着跑,肯定是绝对正确的。所以好多人都在关注我们究竟往哪里跑,就是往人们生活方式离不开的地方跑。

  现在大家发现文化形态发生了很多变化,包括快餐文化、圈子文化、宅网文化,很多文化发生变化,所以人们要关注消费者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还有一个是好是产品雅俗共赏的好。我们过去经常讲文化产业是面向大众主要是做娱乐,但是这种娱乐要有一定的度,这个的就是说你做出来的东西精英人士或者雅人也给你好的评价,而不是说只有很低俗的人说好,所有雅人或者精英人士都认为你是在搞乱社会核心价值,你这个是在迫害儿童,你这个是很不健康的。所以我想雅俗共赏是以服务为基础的工商,但是服务为基础的工商就要得到雅人的赏,所以我想这应该是作为我们一个好。也就是说他一定是要有很强的吸引力的娱乐性,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品位,这个品位不是说思想性和艺术性,越是精英越好或者越高雅越好,不是这样的,但是一定要有某种东西认为你是在不做好事,而不是认为你是坏蛋,你一定要为年轻人着想,因为现在的主流消费者就是年轻人,而年轻人就要求你不要太过急功近利、不要太过唯利是图,要有一定的责任感,要有艺术追求。所以我们现在发现,以前好多人都是搬石头出身的,现在搞文化产业,所以你要怎么做,不要把文化产业做成石头,不要把文化产业做成迫害青少年的东西,倒过来来说你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双重的实现,这个企业就是好企业。

  主持人向勇:谢谢陈老师的精彩发言。他重点谈到了文化企业的三个好的标准,一个是企业家为主导,一个是虚拟生活方式,还有一个是兼顾雅俗共赏。我们知道有一个数据,美国前400家企业有72家是文化企业,网上也在传马云的一句话,他说如果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不起来中国就是暴发户,可见现在以文化市场以企业为主体是我们现在文化产业发展一个重要趋势,当然我们能符合三好的标准有多少企业、怎么提升,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思考,再次感谢陈少峰教授。谢谢!

  接下来我们将有两位外宾的同志发言,首先发表演讲的是世界城市文化论坛发起人保罗·欧文斯先生,保罗·欧文斯先生是英国BOP创意产业咨询公司的总裁,是伦敦市政府的创意产业顾问,也曾经获得2012年中国创意产业年度大奖、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贡献奖,下面有请保罗·欧文斯先生。

  保罗·欧文斯:…(英文)

  主持人向勇:保罗·欧文斯通过非常详实的数据和丰富的案例给我们展示了英国文化市场的现状,他认为三个方面,一个是文化市场的尤其是文化消费市场具体的数据和比例分布,第二个是我们强调了在英国这样一个环境下,资金组合的含义,第三个,通过丰富的案例,有些案例各位可能都耳熟能详,从一本书到他的舞台剧,后来拍成电影,这样一个发展,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借鉴。大家知道英国文化创意产业1997年,中国1998年文化部成立产业发展司,两个国家的市场环境、资源禀赋,包括人文资源的情况都有很大的区别,同时我们又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化、文化商业模式等等,包括这里面提到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和驱动,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示,让我们再次感谢保罗·欧文斯先生。

  今天最后一位发言嘉宾是来自韩国文化广播公司《爸爸,去哪儿》制片人Kang Gung。

  Kang Gung:大家好!我是韩国文化广播公司《爸爸,去哪儿》的制片人,我在这儿主要谈《爸爸,去哪儿》的策划初衷和制作过程以及成功之处。

  大家看过《爸爸,去哪儿》吗?左边是韩国版《爸爸,去哪儿》,右边是中国版的《爸爸,去哪儿》,在起初韩国版的《爸爸,去哪儿》是周末的黄金时代开播,收视率倒数第一,经几周之后彻底收视率第一,最终年底荣获文化大奖。中国版《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最后第一部也获得5.48%的收视率,同时间创下最高收视率。

  我们先谈《爸爸,去哪儿》的诞生,早期它的策划和制作。开始准备《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的2012年有机会给陪我的父亲、母亲一家人出去旅游,但我发现我的父亲显得非常独特,之前由于工作奔波,可是父亲失去了家庭中的立足点,他说他一个人要留在家里看电视据,怎么会这样呢?起初是宏观环境,策划这一部周日晚上的节目,要求制作一部能够取得共识的节目,要不然取得收视率是不大可能的。接下来第三是管理层的要求,要有感动,要求家庭因素,要求有农村,就是说管理层的要求是去农村把家庭的故事给观众以感动,这是多么美妙的场景,能想像吗?要去农村陪爷爷们、奶奶们在田里干活吗?在家里要给爷爷、奶奶揉揉背,这貌似之前已经都看过的,如果是大家会怎么想呢?家庭是MBC电视台的传统主题。

  右边的是之前在韩国没能回国的东南亚的劳动者请他们的家庭来团聚的节目,左边的是一家人的艰辛故事,装修房子的节目,这就是传统节目家庭因素和感动的结合。策划前期,主要是这种想法,比如说远方劳动的女儿们会给妈妈亲手做感动饭,有感动的泪水,但是这种故事还能奏效吗?这都是十年、二十年前的节目,现在是2013年,我们都忙着,我自己就这么的劳累,怎么会想看这样的故事呢?2012年一年里,韩国常谈的话题是机遇,政治上、社会上发生太多的变化,年轻人的事业、老年退休等书畅销,对着劳累的人们而言家庭和感动到底会是什么,在这时候想起了我的父亲,韩国家庭里最为不亲密的关系是父亲和儿子,我们来恢复家庭里父亲和儿子的关系,2013年的家庭意味着团聚。撇开妈妈,一家里最为不熟的爸爸和儿子两个人在一起,在哪里?去农村,管理层要的农村,既然去农村,不要去有冰箱、微波炉的地方,去传统的农村,在大冬天里手洗衣服的真正的农村。

  去那儿做什么?爸爸发挥厨艺,给孩子们换衣衣服,哄孩子睡觉,照顾孩子,陪着玩,学习,把妈妈主要担任的所有的事由爸爸来做,可是不要拿电饭锅,用铁锅做饭,加热烧水让孩子洗澡,两天一夜,妈妈不在,爸爸和儿子两个人在一起。MBC在连续几年以来,是周日晚上的收视率倒数第一,没人想上场,打经纪人的电话,不愿意就找人见,哪有一边能赚钱一边能陪着旅游的机会,孩子们大了就不会陪你玩了。

  只要有大于5岁、小于10岁的儿子,任何名人,不管是演员还是歌手,还是运动选手,我都会见过,跟我同龄的五位父亲相聚,严格的爸爸,自由奔放的爸爸,像朋友的爸爸,疼女儿的爸爸。第一次旅游,冬天里由于大雪堵着路,只能穿过去。看到宿舍就开始哭,孩子们被安排到了100年历史的宿舍,闹着不能睡这里,哭着又饿了、睡不够,很难进行拍摄。跟爸爸在一起的样子非常的尴尬,大家一起吃晚饭的时候很高兴,到比赛孩子们不愿意参与,晚上跟妈妈一起通电话,又哭出来,爸爸又第一次照顾孩子们。回到公司部长静悄悄的叫一声,辛苦了,准备新的节目吧。

  记得在首映式播放了片断,火爆的令人惊讶。受众分布也符合我们的初衷,图上红色的就是《爸爸,去哪儿》的收视率,其实各种年龄段都有。《爸爸,去哪儿》的模板也非常流行乐,也拍摄出了许多跟它相同的节目。比如军事体验观察节目、社会观察节目、甚至有了爷爷和孙子一起去旅游的节目。《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因素又在哪里呢?这些孩子们非常可爱,通过节目重新发现的世界也非常新奇,这些撒娇的孩子们也都有规则,其实所有人都明白,他们非得要强调自己是姐姐、自己是弟弟,这些足以令人大笑。第二,爸爸的共鸣。跟孩子玩了,跟孩子吵架了,但这些名人在这个节目中却是一个平凡的爸爸。想要比妈妈还要爱孩子的爸爸,想表达而不善于表达情感的爸爸,我们看到他们感到心酸。

  图上的这对父子,他的孩子觉得别的爸爸都比他帅,因为尴尬不愿意领爸爸的手,但后来不是这样了。有一次要睡觉时,儿子一直说喜欢爸爸,虽然我们看不到爸爸的表情,但他的心情可想而知。一味灌输自己方式的父亲,开始理解儿子,儿子还安慰爸爸说,忘了过去,重要的是未来,拿这种话来激励父亲,人们喜欢这对父子。还有名人的私人生活,我们都目睹了,名人的孩子们,他的房子、衣柜、妻子,他们日常的样子,他们的睡衣,都分享给我们了。

  还有饮食文化,当孩子们在吃的时候收视率绝对不会掉下来。当《爸爸,去哪儿》的成员去炸鸡、吃面,吃炸酱面的时候曾经有人问你长大想当什么,他最终想当模特。《爸爸,去哪儿》的教育意义,结合历史可以直接的运用到日常生活。文艺传统大家庭,人们喜欢温暖的故事,我们看到日常当中的人们为他们加油。受众通过电视节目获得安慰,我们回忆小时候,有很多都是我们共同的回忆。

  最后,《爸爸,去哪儿》的成功方式。韩国有很多搞笑的节目,《爸爸,去哪儿》跟这些节目不一样,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爸爸们、孩子们非常认真、非常严肃,可是在旁边看来他们是非常搞笑的。

  《爸爸,去哪儿》开启了真人秀的新时代,为我们带来搞笑,也同时为我们带来感动,也会令我们思考,将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获得了成功的结果。

  据说,中国版节目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注重文化背景和文化教育的环境,人认为中国制作方恰当的做好了本土化。其实受众们想要看的不仅是宏大的景观,其实也可能想看来自爸爸的温暖,要注重父子关系间的爱,最后中国也拿出了本土化的适合自己国情的一个新的节目。世界上并没有从零开始的创作,综艺节目也是,中国通过与韩国的文化交流吸取了一些长时间的挫折和代价的教训,中国的明天又会引发出新的,我在一方面有些害怕,但又是对他们的期待,希望我们能一起走向更高境界。谢谢!

  主持人向勇:谢谢Kang Gung!也感谢我们两位翻译,她们分别是我们文化产业管理的硕士生和韩国人,感谢他们三位韩国人给我们解读了韩国原版的《爸爸,去哪儿》的创作初衷、成功模式,通过翻译大家对内容也能够有所了解,再次感谢三位。

  亲爱的各位朋友,今天上午我们的主论坛到此结束。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今日起网订火车票票面不再显示姓名
  • 体育C罗力压梅西里贝里荣膺2013FIFA金球奖
  • 娱乐崔永元回呛方舟子:你的黑账敢不敢公开
  • 财经资本瞄上土地流转炒农地就像炒房
  • 科技谷歌32亿美元收购智能家居公司Nest
  • 博客女童遭十余村民性侵令人发指细节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生偷食禁果结婚 休学生子后重读大四
  • 江濡山:国企命运最终得由市场来敲定
  • 肖磊:中国央行秘密增持了多少黄金
  • 姚树洁:解放军带头促进国产汽车发展
  • 易宪容:股市制度改革是漫长的过程
  • 叶檀:土地车牌都是高租金
  • 张化桥:印度今天和明天的问题在哪
  • 徐天舒:互联网金融热背后的冷思考
  • 美国客:留美中国学生兴起代购热
  • 姚树洁:张艺谋被罚是没有交代的交代
  • 谢作诗:春运拥堵缘于城乡二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