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互联网是推动中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4年01月11日 11:50  新浪财经 微博
上图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长吴晓求。(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摄影:韩锦星) 上图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长吴晓求。(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摄影:韩锦星)

  新浪财经讯 “第十八届(2014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暨CCTV中国人民大学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研究基地挂牌仪式”于1月11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互联网与金融变革。上图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长吴晓求[微博]

  以下为吴晓求发言实录:

  吴晓求:各位来宾,各位朋友,欢迎参加第十八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论坛历经18年,尤其感谢年近90岁高龄的黄达老师,感谢带病而来的杨凯生行长,感谢赖小民董事长,感谢论坛合作单位——《中国证券报》社、《资本市场》杂志社、华融证券、央视财经频道和新浪网等,感谢清华大学李稻葵[微博]教授和廖理教授;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三位德高望重的教授——杜厚文教授、胡乃武教授和周升业教授,感谢陈雨露校长,谢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对中国资本市场论坛的支持。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互联网与金融变革》。互联网金融的确是2013年最火热的一个词。2013年,中国金融体系对内、对外改革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自贸区内金融全方位的市场化改革,允许民营资本参与商业银行的发起和设立,利率市场化的启动,股票发行制度向注册制方向的改革,互联网金融的蓄势而发等等,是这一年金融变革的重要标志。

  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趋向,影响着人们对诸多问题的思考。事实上,中国的金融市场从1983年央行成立之后就开始启动了,但是,全方位的战略性改革从2013年开始启动。而改革开始之后,就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思考。中国金融体系需要“三维”的改革:第一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推进金融体系的“宽度”改革;第二是通过改革和国际化推动金融体系的“长度”改革;第三是以打破行业垄断,促进适度竞争,提高金融效率的“深度”改革。互联网金融则对中国金融的“深度”改革,即打破垄断、形成适度的竞争结构,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它可能是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结构性变革的战略力量。那么,打破垄断只靠民营资本设立新的金融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它可能只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对中国金融体系的重大变革是不起决定性作用的。推动中国金融体系进行战略性改革的力量,除了利率市场化以外,只有互联网。我们需要从战略性的高度认识到这一点。

  由于这个原因,我曾经试图邀请这方面的几位重要人物,让他们交互一下,包括马云[微博]、马化腾、谢平,也包括杨凯生——互联网对金融的冲击主要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领域具有广阔的利润空间,一定是互联网最具发展潜力的地方。经过我的非常努力的邀请,他们有的来了,有的因故未来。

  今天我的话题是《互联网金融的逻辑》。一种新的金融业态的成长一定要富有逻辑,没有逻辑的话不可能长成大树。而逻辑的存在需要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甚至还要蓝天白云,充满“雾霾”的环境是不行的。中国的资本市场经历了20多年,但是我发现它很难发展。为什么呢?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上空”不是“蓝天”,而是“雾霾”重重。我从一个乐观派,逐渐变成一个忧虑派,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金融意识、财富观念、信用基础、法律体系、制度环境、政策取向等等都从深层次制约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不是在推动者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但是,互联网金融在中国会不会是一个处在 “雾霾”中的互联网金融呢?我想可能不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有深厚的逻辑基础。当然,互联网金融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一个不太熟悉的领域。在撰写本届论坛的主题研究报告之前,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研读有关互联网的书籍。如果我不了解互联网的技术结构,不了解互联网如何推动社会的进步,不了解互联网如何再造一个网上的社会结构,不了解互联网如何改变人们消费的习惯,不了解互联网如何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就不可能研究互联网金融。要研究互联网金融,就必须从历史的长河中了解互联网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能量,为什么会对整个的社会结构重新再造,为什么可以颠覆掉传统的产业帝国。互联网必有它的过人之处,互联网金融必有它的逻辑所在。我们不仅要研究成功的国家,比如美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历史经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金融意识、财富观念、信用基础、法律体系、制度环境、政策取向等。在思考了良久之后,我终于把互联网金融的逻辑想明白。今天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些观点。

  第一,互联网金融有它独特的运行结构。在运行结构方面,我认为互联网金融和现行金融是不一样的,否则它就没有意义。如果互联网金融只是在金融领域加入了技术手段,那么,只能称之为一种创新,而不能称之为一种革命。互联网金融一定是“基因式”的革命,它和现行的金融所做的事情可能一样,但它们在“基因”上是不同的。就像一种玻璃和另外一种透明物品在外观上是一样的,但是内在的结构是不同的。因为它们赖以存在的运行平台不一样,所以它们的运行结构是不一样的。

  在此基础上,一个新的概念被引发出来。现在很多商业银行也借助了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它是不是“互联网金融呢”?我认为它不是。因为它的平台是传统的平台,包括互联网在内的这些信息技术只是完善商业银行运作过程的工具,它的基因是没有变的,它的盈利模式没有变,它的观念没有变,它的理论基础没有变。所以,我认为它只是手臂的延长而已,当然这也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如果我们建立一个新的平台,来完成现代金融的投融资活动,我认为它的基因发生了变化,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所以,我创造了一个词叫“金融互联网”,是相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的。但是,我同门师弟杨再平[微博]严重地不同意我的看法,他认为没有“金融互联网”,只有“互联网金融”。我为什么强调这个呢?因为现行金融如果在运行结构上不变,只是添加了一个在线的系统,不能称为互联网金融。现行金融,借助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信息技术进行运作,就好比夏利车变成奔驰车;而如果以互联网运营平台构建新的投融资活动,包括财富管理、信贷、支付等等,就好比汽车变成了飞机——他们在基因上不同的。所以,我们第一个要研究的就是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结构。

  第二,要研究互联网金融,必须要研究它的理论基础。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与传统金融的理论结构有交叉的部分,但绝对不是传统金融所赖以存在的理论结构。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除了和传统金融相同的方面外,更为重要的是其他方面,比如它的理论技术和对于信息不对称性的解决。互联网金融和现代金融如果有一个更大的差别,那就是它进一步地解决了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因为从理论上说,传统金融(比如商业银行)从信息角度来看,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就如同传统的商业对消费者来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一样。比如,一个消费者到市场上买一件价值100元的商品,卖家要价2000元,而旁边的商店只需要200元。由于消费者不知道这个信息,他只能花2000元购买价值100元的商品。为什么电商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电商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性的问题,解决了时空约束的问题,它给予消费者充分的选择权。互联网使资本市场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开始向信息的对称性方向前进了一步,使信息基本上接近于对称。但是,由于受到透明度的约束,而透明度是基于财务信息的披露,使得互联网金融在信息的对称性方面,虽然比传统的商业银行更进了一步,但是还没有达到让投资者和消费者完全认可的程度。

  互联网金融又在资本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使信息接近对称了,于是它解决了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因为信息的对称性是合理定价的前提,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定价是歪曲的,是损坏效率的,也是损坏服务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互联网金融实际上二次脱媒,二次脱媒是金融的巨大成果。由于互联网金融解决了经济学中最难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所以它具备了解决金融面临的最难问题的技术性手段。金融最难的问题是什么呢?是风险。在不同的金融结构下,风险的类型和形态不一样。比如,虽然商业银行面临着三种风险,但是最基础的风险是信用风险。银行发放贷款之后,最担心的是借款人是否违约。而在在资本市场中,透明度是最大的风险。那么,基于这两种风险,如果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对于风险的识别和解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那么它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因为互联网金融进行了信息流的整合,从而形成了一个大数据的时代。这个过程蕴含了一个巨大的命题:大数据就是信息,大数据会衍生出新的金融中介,大数据是所有交易主体行为的表现。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它可以解决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资本市场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就是信用风险和脱媒的风险,特别是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识别。目前,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识别,主要看借款人的财务报表、资产状况、信用记录等。这些手段很好,但是它有一个潜在的规则,就是富人大体上具有良好的信用,穷人大体上具有不好的信用。所以,富人借钱很容易,穷人借钱很难。而在现实的经济的生活中,并非完全如此。有一些很小的企业、一些很穷的人,他们的信用可能是很好的。可是我们用什么技术手段甄别他们信用的好坏呢?大数据的交易。为什么阿里小贷根本没有见过借款人,就可以发放贷款呢?因为它通过频繁的交易,发现此人是有信用的。所以,我们要研究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当然,互联网金融还有它的金融中介理论,它可能产生新的金融中介——基于大数据平台的金融中介。

  第三,要研究互联网金融,必须研究它的商业模式。金融和商业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是服务业,只不过金融服务业更高端一点。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数产品可以标准化,这就为互联网金融这个领域提供了先天的条件。因为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可以标准化,所以它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成本。产品的标准化可以使成本大幅地降低,而定制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往往很高,可是这个社会99 %的消费者只需要标准化的服务,不需要定制服务。互联网金融把金融产品的标准化纳入其中,从而使得大多数人能够接受标准化的金融服务。在现行的金融结构下,有些人接受不了金融服务,尤其是收入较低的人群。余额宝的出现延长了资产管理的客户端,原来资产管理是是富人的事,比如私人银行只服务于资产达到一定规模的高端客户,而余额宝可以服务于多数人。所以,我认为余额宝的商业模式非常成功。当然,互联网金融在一些方面是做不到的,它无法运营需要高度认知的产品,比如亿万富翁可能很少参与到互联网金融当中。所以,互联网金融是大众金融,而金融正好需要更多地为大众服务,不能只为高端客户服务。

  最后,我们还要解决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点,而且它已经有了衍生性的风险。互联网金融需要有一个道德底线,一风险底线,那就是保证所有人的财富的安全,而不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非法集资,不能成为旁氏骗局。

  当然互联网金融还有替代边界,它不能包打天下。金融系统具有六项基本功能:①跨期、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配置;②提供支付、清算和结算;③提供管理风险的方法和机制;④提供价格信息;⑤储备资源和所有权分割;⑥创造激励机制。在这六个功能中,互联网金融可以涵盖前四个功能,而后两个功能它难以企及。

  互联网与金融在基因上是耦合的,而且金融领域的利润空间非常大——工农中建四家商业银行的利润已经超过中国所有实体经济利润的总和。基于如此庞大的利润,在金融领域做标准化产品一定会有发展,互联网金融一定比互联网在传统商业领域发展得更加绚丽。当然,有很多领域互联网金融是无法进入的,比如具有一定限制的领域,特别是商业银行,它具有客户的优势、定制的优势以及感知的优势。在中国金融文化的背景下,很多人偏好于传统商业银行,尤其是老一辈人,而不愿意参与到互联网金融当中。这也与商业银行广阔的资源体系、良好的风险管控等相关。

  互联网金融和现代金融是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介入,中国金融的业态和结构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能规避它、躲避它。与此同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标准需要调整,如果用监管传统商业银行的标准来监管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永远发展不起来。所以,根据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以及它的风险结构,制定一个适合互联网成长和发展,同时又能保证人们财产安全的监管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谢谢大家!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揭秘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家世
  • 体育NBA-杨29分湖人连胜 英超切尔西3-1曼联
  • 娱乐媒体曝春晚联排节目单 董卿玩法式深吻
  • 财经2013年GDP超56.9万亿元增速为7.7%
  • 科技传运营商杀入基金电商推类余额宝产品
  • 博客谁在妖魔化当代日本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中国大妈海外寻子:妈不逼你结婚(图)
  • 郑风田:1号文件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 刘石:制度效率才是第一生产力
  • 易宪容:中国股市乱象的根源在哪
  • 姚树洁:新年中央一号文件三大要点
  • 海啸希望:中国究竟是钱荒还是钱多
  • 叶檀:中国持有大量美债没啥可指责的
  • 雷思海:中国增持美债的战略账
  • 姚树洁:萨科齐50步笑奥兰德100步
  • 陶冬:股票初现分歧 澳元再积疲弱
  • 杨再平:2013年中国银行业十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