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报告(3)

2013年11月27日 22:25  新浪财经 微博

  调查分析发现,企业家个人综合学习能力强于组织综合学习能力,差值为0.33。在分项能力方面,企业家个人和组织的差距从大到小依次为:传递知识能力(0.72)、获取知识能力(0.46)、发明能力(0.44)、反思能力(0.36)、发现能力(0.32)、选择能力(0.28)、推广能力(0.24)、执行能力(0.21)。只有在知识管理能力上,组织略大于企业家个人(0.12)(见表6)。这表明,企业应在重视企业家个人学习能力的同时,特别重视提升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而且企业家要善于将个人学习能力转化成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

表5  企业组织学习能力情况(%)(2005年)

  非常弱 较弱 一般 较强 非常强 平均值
发现能力   1.0 5.3 30.2 36.8 24.7 2.0 5.18
发明能力 0.1 0.8 4.5 30.0 36.7 24.4 3.5 5.19
选择能力 0.1 0.5 5.5 25.9 39.3 25.7 3.0 5.29
执行能力 0.0 0.5 3.1 22.6 38.7 31.1 4.0 5.34
推广能力   0.5 3.2 25.3 45.1 23.7 2.2 5.30
反思能力   0.6 3.5 23.3 38.4 30.6 3.6 5.33
获取知识能力 0.0 0.9 5.6 29.7 37.5 23.9 2.4 5.15
传递知识能力 1.1 6.6 19.3 35.3 22.9 13.1 1.7 4.47
知识管理能力 0.7 4.6 15.1 33.2 28.1 15.9 2.4 4.71
综合学习能力 0.0 0.3 5.0 35.4 47.3 11.4 0.6 5.15

表6  企业家个人学习能力与企业组织学习能力的差异比较(2005年)

  企业家个人 组织 差值(经营者个人-组织)
发现能力 5.50 5.18 0.32***
发明能力 5.63 5.19 0.44***
选择能力 5.57 5.29 0.28***
执行能力 5.55 5.34 0.21***
推广能力 5.54 5.30 0.24***
反思能力 5.69 5.33 0.36***
获取知识能力 5.61 5.15 0.46***
传递知识能力 5.19 4.47 0.72***
知识管理能力 4.59 4.71 -0.12***
综合学习能力 5.48 5.15 0.33***

  注:*代表P≤0.1;**代表P≤0.05;***代表P≤0.01。下同。

  2005年的调查还发现,企业对培训较为重视,但在采用现代培训方式和对培训的考核管理上还应加强。调查表明,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实践总体来看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企业较为重视员工的培训(5.67)、在培训时比较会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进行(5.56)、培训既包含技术也包含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5.35)、在培训中较为强调解决实际问题(5.18)。但是,在将员工的培训成绩与其晋升奖励结合起来(4.79)以及采用现代化的电子化学习系统(4.11)方面,不少企业还有待提高。这说明,企业虽然较为重视培训,但在采用现代培训方式和对培训的考核管理上还有待改善和加强(见表7)。

表7  企业培训学习方面的情况(%)(2005年)

  均值 非常差 较差 一般 较好 非常好
企业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5.67     1.0 11.4 41.6 42.0 4.0
企业强调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进行培训 5.56     1.5 13.4 46.4 35.2 3.5
企业既强调技术,也强调文化和价值观的培训 5.35   1.0 5.5 19.8 43.0 27.2 3.5
企业强调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式学习 5.18   0.5 5.0 26.2 47.5 18.8 2.0
企业培训中强调把员工的培训成绩与其晋升或奖励结合起来 4.79   1.5 12.9 38.1 34.1 12.4 1.0
企业培训中建立了电子化学习系统 4.11   12.9 27.2 36.6 15.4 6.9 1.0
平均得分 5.11   0.5 5.5 35.6 49.0 8.9 0.5

  注:此数据源自2005年深入调查结果。

  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费用方面投入的多少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家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关于“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010~2013年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直稳定在2%以上。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企业盈利受到了较大影响的背景下,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并没有减少,这表明企业家对于员工学习成长的重视;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这对企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继续加大对员工教育培训的投入(见图6)。

图6 企业员工教育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情况(%)图6 企业员工教育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情况(%)

  (三)转型时期的变革领导力

  近年来,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期,对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12年的调查以企业家对于经济转型与创新的认识和态度为调查主题。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家意识到企业成功转型的关键是增强人力资本、提升创新和应变能力。企业的着力点要放在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全球化竞争力以及对网络经济环境下新商业模式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同时,面对转型,企业家亟需提升自身的变革领导力,其中团队影响力、战略领导力、精神感召力、创新管理力和资源整合力的提升尤为重要。可以说,企业家能力提升的第三个台阶,就是在做好日常管理的同时,提升创新领导力和变革领导力。

  201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认识到,人力资本和创新是确保企业持续发展最关键的因素。这里的创新包括“产品/服务创新”(53%)、“技术”(51.3%)、“研发、知识产权”(34.1%)和“业务模式创新”(25.8%)等,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71.5%)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基础(见图7)。

图7 要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哪些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2012年)图7 要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哪些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2012年)

  2012年的调查从研发能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对“网络经济”环境下新商业模式的适应等三个方面,了解了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的创新与应变优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对自身“创新与应变优势”的评价比较低,得分在2.81~3.13之间(5分制,见表8)。这表明,创新与应变能力是大多数企业的短板,要提高企业的创新驱动力,首先需要提高企业自身在新技术方面的研发能力、在全球化新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网络经济”环境下新商业模式的适应能力。

表8  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企业在以下方面

是否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012年)

  明显劣势 较小劣势 一般 较小优势 明显优势 评价值
强大的研发能力 7.0 18.9 38.2 26.4 9.6 3.13
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14.8 20.3 38.2 19.7 7.0 2.84
对“网络经济”环境下新商业模式的把握 10.6 24.6 43.0 17.0 4.7 2.81

  注:评价值是以5分制(“明显优势”×5+“较小优势”×4+“一般”×3+“较小劣势”×2+“明显劣势”)/100计算得

  出的,分值越高,表示企业在该项上的竞争优势越明显,反之则表示劣势越明显。下同。

  2013年的调查了解了企业家对于“能够领导企业在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企业家最应该具备的特质”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是“领导团队合作”(63%),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客户至上”(48%)、“有效激励员工”(47.4%)、“全球思维与战略眼光”(45.6%)、“为人坦诚,心胸开阔”(41.3%)等(见图8)。调查分析发现,选择比重超过20%的有11项特质,它们可以归为五类:

图8 能够领导企业在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企业家 最应具备的特质(%)(2013年)图8 能够领导企业在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企业家 最应具备的特质(%)(2013年)

  一是团队影响力,包括“领导团队合作”(63%)、“有效激励员工”(47.4%)、“包容尊重不同意见”(31.6%)。企业家认识到,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模式转变是一项艰巨持久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付出长期的努力和较高的成本,需要得到管理团队和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

  二是战略领导力,尤其是“全球思维与战略眼光”(45.6%)。如上所述,大多数企业家认识到,要建立“创新和应变优势”,企业亟待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往靠价格优势进军国际市场的做法已经无法持续,企业家需要了解国际市场的新趋势和新需求,通过新的战略定位,为国际市场提供新价值,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建立新优势。

  三是精神感召力,包括“为人坦诚,心胸开阔”(41.3%)、“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8.8%)、“魄力与毅力”(29.8%)。面对模式转型可能付出的较高代价,单靠物质利益很难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变革,企业家需要以身作则,凝聚人心,以高尚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激发员工的精神力量。

  四是创新管理力,包括“创新与冒险精神”(32.3%)、“创造力”(31%)、“风险承受能力”(23.6%)。模式转型需要企业家超越短期的利害得失,发扬企业家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并有效管理团队和企业的创新过程。

  五是资源整合力,包括“客户至上”(48%)等,即通过尊重、协调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权益来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共赢。

  调查多次请企业家对企业家队伍的数量和素质进行评价(见表9)。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家队伍的数量“非常充足”或“比较充足”的占32.2%,“一般”的占32.8%,“比较缺乏”或“非常缺乏”的占35%,总体评价值为2.97(5分制),明显高于2002年的调查结果,但仍低于中值3;认为企业家队伍的素质“非常高”或“比较高”的占15.6%,“一般”的占56.7%,“比较低”或“非常低”的占27.7%,总体评价值为2.87,要高于2002年的调查结果,但仍低于中值3。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家认为企业家队伍的数量在增加、素质在提升,但对企业家队伍的数量和素质的评价仍然偏低。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家队伍的数量和素质增长缓慢,而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家队伍的要求逐渐提高。同时这也表明,企业家群体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表9  对目前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状况的评价(%)

  非常充足 比较充足 一般 比较缺乏 非常缺乏 评价值
企业家队伍的数量 2013年 4.5 27.7 32.8 29.9 5.1 2.97
2002年 1.7 11.6 24.7 49.4 12.6 2.40
 
    非常高 比较高 一般 比较低 非常低 评价值
企业家队伍的素质 2013年 0.6 15.0 56.7 25.9 1.8 2.87
2002年 0.3 9.8 49.9 36.7 3.3 2.67

  第二部分 

  企业家的责任担当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持续多年的指导思想,相应地,企业的发展也将增强企业活力、提升企业赢利能力、打造市场竞争力作为重要目标。这种专注经济发展的努力,对于中国企业的做大做强无疑具有重要的贡献。不过,偏重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的一些负面后果逐渐显现出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建设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对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履行全面的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二十年的追踪调查从三个方面见证了企业家队伍责任意识的强化和责任担当的扩展。

  (一)企业家的职业目标与责任意识

  企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家最重视的职业目标,而且企业家对企业发展内涵的理解也逐渐丰富。调查发现,1993年和1994年的调查中,大多数企业家(82.8%~83.6%)都将“企业的发展”作为最重要的职业目标(见表10),同时,1993年的调查中,企业家认为“增加职工收入”(77.1%)是排在第一位的经营目标(见图9);在2003年和2006年的调查中,“提高企业竞争力”(65.9%~68%)是企业家最想实现的目标(见表11);在2007年和2011年的调查中,企业发展、员工的成长、服务社会与回报社会得到了很高的认同,其中,“企业的持续发展”(73.9%~85.9%)已成为大多数企业家的首要追求,对关心员工、回报社会的追求,超过了对企业利润的追求,也高于对个人财富与地位的追求。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家对家庭美满幸福的追求明显上升,从2007年的14.2%上升到2011年的35.9%(见表12)。

表10  企业家在工作中最想得到的(%)

  1994年 1993年
企业的发展 83.6 82.8
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11.1 11.2
满足个人事业成就感 3.9 5.1
其他 1.4 0.9
图9 企业家认为最重要的经营目标(%)(1993年)图9 企业家认为最重要的经营目标(%)(1993年)

表11  企业家最想实现的目标(%)

  2006年 2003年
提高企业竞争力 68.0 65.9
实现理想 50.9 41.6
被社会认可 48.4 46.8
证明自己有价值 31.8 37.1
增加收入 30.6 27.5
创业 29.1 33.0
为国创税 26.0 24.4
为他人创造机会 25.4 23.6
获得快乐 24.8 15.4
充实生活 24.7 21.4
证明能力 23.7 27.9
提高才能 18.8 20.1
保障家庭生活 16.7 15.4
积累经验 10.6 11.5
证明潜力 6.9 8.6
建立威信 4.9 5.5
维持地位 2.4 3.1

表12  企业家的个人追求(%)

  2011年 2007年
企业的持续发展 85.9 73.9
员工收入提高与成长 64.5 47.1
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52.0 40.4
实现个人价值 46.3 39.3
为股东创造利润 39.5 39.1
家庭美满幸福 35.9 14.2
提升生命意义 22.1
享受美好生活 13.8 4.5
较高的社会地位 9.8 3.4
个人/家族财富的积累 6.4 4.9
参政议政 5.8 3.7
实业报国 12.8

  2007年的调查显示,关于“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方面”,选择“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占42.4%,排在所有选项的第5位。对于“目前企业家最需要提升的方面”,选择“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占56.8%,排在所有选项的第2位(见表13)。调查表明,相当多的企业家已经意识到提高企业家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表13  成功企业家最重要的方面与目前企业家最需要提升的方面(%)(2007年)

  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最重要的方面 目前企业家最需要提升的方面
决策能力 70.7 57.3
丰富的行业与专业知识 56.6 47.9
良好的品德威望 54.5 51.2
识人用人能力 51.8 47.9
社会责任感 42.4 56.8
预见能力 29.7 32.2
沟通协调能力 27.4 25.3
创业热情 26.6 22.7
毅力与坚忍 26.0 18.9
学习能力 25.1 38.9
创新与冒险精神 21.6 26.8
良好的社会关系 21.5 16.9
心胸开阔 13.0 14.8
人文素质  7.5 22.1
其他  0.3  0.6

  企业家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也体现在他们最认同的行为特征上。2003年的调查设计了“对于下述企业家可能表现出的行为特征,您最认同的有哪些”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前六项依次是“信守承诺”(66%)、“守法经营”(61.3%)、“善于创新”(50.7%)、“尊重员工”(45.8%)、“回报社会”(35.2%)和“高瞻远瞩”(30%)(见图10),其中有四项都是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内容。

  2003年的调查还设计了“对于下述企业家可能表现出的行为特征,您最不认同的有哪些”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前六位依次是“不守信用”(75.3%)、“违法经营”(66.5%)“贪婪”(33%)、“不尊重下属”(31.8%)、“妄自尊大”(31.4%)、“自私自利”(31.1%)(见图11),其中也有四项是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内容。

图10 对于下述企业家可能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您最认同的有哪些(%)(2003年)图10 对于下述企业家可能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您最认同的有哪些(%)(2003年)
图11 对于下述企业家可能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您最不认同的有哪些(%)(2003年)图11 对于下述企业家可能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您最不认同的有哪些(%)(2003年)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的调查中,企业家最认同的行为特征是“信守承诺”,最不认同的是“不守信用”,这一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家都强调了信用的重要性。2001年的调查以企业信用为主要内容,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家认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的重要性,企业在商务活动中重视信用管理。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企业家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选择比重最高的选项是“诚实守信”,占63.6%。这表明,大多数企业家将诚信视为企业家首要的职业道德(见图12)。

图12 企业家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2001年)图12 企业家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2001年)

  2001年的调查还显示,企业家认为企业信用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有:“拖欠货款、贷款、税款”(76.2%)、“违约”(63.2%)、“制售假冒伪劣产品”(42.4%)、“披露虚假信息”(27.3%)和“质量欺诈”(23.5%)等(见图13)。这些问题直接破坏了市场秩序,使商业交换难以正常进行。此外,调查还发现,企业家认为产生企业诚信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严”(61.9%)、“部分企业经营者职业道德素质不高”(54.5%)、“企业普遍追求短期行为”(42.3%)、“体制障碍”(36.7%)、“监督不力”(31.7%)和“企业盈利不佳”(29.1%)等(见图14)。

图13 企业信用存在的主要问题(%)(2001年)图13 企业信用存在的主要问题(%)(2001年)
图14 企业信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2001年)图14 企业信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2001年)

  2001年的调查表明,企业家已经认识到其自身对于提高企业信用的责任和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有关因素对企业信用的影响程度”,认为企业家品格对企业信用“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占96.7%,排在所有5个因素的第一位(见表14)。

表14  有关因素对企业信用的影响程度(%)(2001年)

  影响

很大

影响

较大

一般 影响

较小

没有

  影响

企业家品格 64.2 32.5 2.5 0.5 0.3
现行体制环境 29.2 48.2 17.1 4.2 1.3
法律环境 31.4 40.5 21.7 5.3 1.1
企业管理制度 30.2 43.0 18.5 6.4 1.9
传统文化 7.1 32.9 43.0 13.7 3.3

  2007年对企业诚信问题进行了追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9.7%的企业家同意“在目前阶段,讲诚信的企业往往吃亏”这一说法,24.1%的企业家同意“本企业的合作伙伴中经常发生不讲诚信的情况”这一说法(见表15)。此外,2006年的调查还发现,关于“在和您周围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是否需要小心提防”这个问题,回答“需要提防”的企业家占61%,认为“不需要提防”的只占30.7%,“不清楚”的占8.3%,这一结果与2001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见表16)。调查表明,建设企业经营的诚信环境仍然任重道远,如何改善社会诚信环境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表15  对有关说法的认同程度(%)(2007年)

  非常

同意

比较

同意

一般 不太

同意

很不

同意

本企业的合作伙伴中经常发生不讲诚信的情况 5.0 19.1 40.5 29.8 5.6
在目前阶段,讲诚信的企业往往吃亏 6.8 22.9 19.0 37.8 13.5

表16  商务活动中跟人打交道是否需要小心提防(%)

  需要提防 不需要提防 不清楚
2006年 61.0 30.7 8.3
2001年 62.0 30.0 8.0

  (二)履行全面的企业社会责任

  2006年的专题调查以企业社会责任为主要内容,调查表明,企业家普遍认同“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95.8%),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67.9%),也在为社会创造财富(87.4%),促进国家的发展(78.4%)。同时,赞同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的企业家比重相对较低(见表17)。2007年的调查中,90.3%的企业家同意“企业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表17  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2006年)

  很不同意 较不同意 有些不

同意

清楚

有些同意

同意

非常同意 “同意”合计 均值
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3 0.7 1.7 0.5 5.8 22.4 67.6 95.8 6.46
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社会创造财富 1.4 3.3 7.3 0.6 18.8 29.6 39.0 87.4 5.77
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促进国家的发展 1.8 5.5 11.7 2.6 24.8 28.1 25.5 78.4 5.30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4.9 9.1 14.8 1.5 33.3 26.1 10.3 69.7 4.69
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 6.3 7.9 17.3 0.6 20.7 29.9 17.3 67.9 4.81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顾及的 16.6 20.3 21.4 0.9 18.0 15.3 7.5 40.8 3.59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基本责任之外的责任 28.1 24.6 22.2 1.8 11.7 8.0 3.6 23.3 2.83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大企业的事情 44.3 25.8 20.6 1.0 4.7 2.3 1.3 8.3 2.09

  注:表中第2至第8列数据为选择相应答案的比重,第10列为以7分制计算(非常同意=7,较同意=6,有些同意=5,

  不清楚=4,有些不同意=3,较不同意=2,很不同意=1)得出的,分值越大表示对该说法的同意程度越高。

  调查发现,企业家认同企业各个方面的责任,认为企业很有必要履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200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对履行这四类责任的必要性的评分在5.64~6.49之间(7分制),而且,对四类责任的必要性的评价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对经济责任的认同程度最高,对伦理责任的认同程度次之,对法律责任的认同程度居第三,对公益责任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见图15、表18)。

图15 企业家对企业承担各项责任的必要性的看法(2006年)图15 企业家对企业承担各项责任的必要性的看法(2006年)

表18  企业家对企业承担各项责任的必要性的看法(2006年)

企业责任 均值
企业经济责任 6.49
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 6.51
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力 6.62
依法纳税 6.48
保障股东权益 6.36
企业法律责任 6.23
守法经营 6.52
不从事贿赂、腐败等行为 5.98
建立健全企业治理结构 6.33
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6.43
不干扰企业所在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 6.16
在用工、招聘中提供平等机会 6.07
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和补偿 6.19
在同业竞争中遵守公平竞争原则 6.11
企业伦理责任 6.36
维护员工权益 6.21
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服务) 6.62
营造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 6.36
为员工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机会 6.26
企业公益责任 5.64
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 5.51
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 5.95
救助社会弱势群体 5.62
捐助慈善事业 5.45

  注:表中数据为以7分制计算(非常必要=7,必要=6,有些必要=5,无所谓=4,有些不必要=3,不必要=2,完全不必要=1)得出的,分值越大代表越有必要承担该项责任,反之亦然。

  在企业经济责任的各项中,对“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力”和“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的认同程度最高,打分分别为6.62和6.51。其他依次是“依法纳税”(6.48)和“保障股东权益”(6.36),这表明企业家把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摆在首要的位置(见表18)。

  在企业法律责任的各项中,对“守法经营”和“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的认同程度最高,打分分别为6.52和6.43,其他依次是“建立健全企业治理结构”(6.33)、“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和补偿”(6.19)、“不干扰企业所在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6.16)、“在同业竞争中遵守公平竞争原则”(6.11)、“在用工、招聘中提供平等机会”(6.07),最后是“不从事贿赂、腐败等行为”(5.98)。相对而言,企业家对企业内部运作相关的法律责任的认同程度,高于对企业外部法律责任的认同程度(见表18)。

  在企业伦理责任的各项中,对“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服务)”的认同程度最高,打分为6.62,表明企业家有很强的客户意识和市场导向。其他依次为“营造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6.36)、“为员工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机会”(6.26)和“维护员工权益”(6.21)(见表18)。

  在企业公益责任的各项中,对“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认同程度最高,打分为5.95。其他依次为“救助社会弱势群体”(5.62)、“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5.51)和“捐助慈善事业”(5.45)。这表明企业家认为履行企业公益责任的首要工作是提供就业机会,其必要性比参与公益活动、捐助慈善事业更高一些(见表18)。

  调查表明,企业家对公益责任的认同程度低于对经济责任的认同程度,对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促进国家的发展”的认同程度高于对“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认同程度(见表19)。

  调查还发现,不少企业家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存在一定的顾虑和误解。2006年的调查中,69.7%的企业家比较关注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40.8%的企业家同意“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顾及的”;23.3%的企业家同意“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基本责任之外的责任”(见表19)。这些顾虑与误解,可能是导致不少企业和企业家对于社会责任的观念和行动存在不一致的原因。

表19  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2006年)

  很不同意 较不同意 有些不

同意

清楚

有些同意

同意

非常同意 “同意”合计
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3 0.7 1.7 0.5 5.8 22.4 67.6 95.8
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社会创造财富 1.4 3.3 7.3 0.6 18.8 29.6 39.0 87.4
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促进国家的发展 1.8 5.5 11.7 2.6 24.8 28.1 25.5 78.4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4.9 9.1 14.8 1.5 33.3 26.1 10.3 69.7
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 6.3 7.9 17.3 0.6 20.7 29.9 17.3 67.9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顾及的 16.6 20.3 21.4 0.9 18.0 15.3 7.5 40.8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基本责任之外的责任 28.1 24.6 22.2 1.8 11.7 8.0 3.6 23.3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大企业的事情 44.3 25.8 20.6 1.0 4.7 2.3 1.3 8.3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企业家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首要动因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2006年的调查请企业家从12项可能的原因中最多选择三项,作为企业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结果选择比重最高的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71.3%)。其他选项次是:“为社会发展做贡献”(38.9%)、“获得政府认同”(37.7%)、“建立持续竞争优势”(33.4%)、“树立企业家个人形象”(29.1%)、“实现企业家个人价值追求”(25.8%)、“更好地创造利润”(17.8%)、“减低法律风险”(9%)、“更好地为消费者创造价值”(8.1%)、“应对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5.7%)、“应对竞争对手的压力”(2.9%)等(见图16)。

图16 企业较好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2006年)图16 企业较好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2006年)

  (三)助推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

  企业家队伍的责任担当,还体现在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助推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方面。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家意识到:企业家应该带领企业迈上履行社会责任的新台阶,树立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良好社会形象,推动中国现代商业文明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方面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分别占77.9%和47.9%,在“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分别占33.9%和71.8%(见表20)。

  二是促进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其中,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促进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方面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分别占42.5%和62.7%,在“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方面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分别占38.5%和50.7%(见表20)。

  三是提升了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建立了一批世界级的中国品牌,形成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其中,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提升了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方面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分别占55.8%和22.3%,在“建立了一批世界级的中国品牌”方面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分别占27.2%和14.6%,在“形成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方面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分别占28%和43.8%(见表20)。

  四是推动对外开放与现代化进程,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促进了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方面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分别占29.8%和30.8%(见表20)。

  五是造就了大批优秀企业家,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方面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分别占17.1%和55.8%(见表20)。

表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做出的主要贡献(%)(2013年)

  民营企业 国有企业
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71.8 33.9
促进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2.7 42.5
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 55.8 17.1
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50.7 38.5
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47.9 77.9
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44.5 31.7
形成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 43.8 28.0
促进了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 30.8 29.8
较好地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 28.9 27.4
提升了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22.3 55.8
提高了中国商业文明的水平 15.3 10.0
建立了一批世界级的中国品牌 14.6 27.2
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1 55.8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贡献领域与民营企业的贡献领域不同,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如国有企业在“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方面得到的认可更高,而民营企业在“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得到的认可更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建立世界级的中国品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中国商业文明的水平”方面,贡献相对有限。调查表明,中国企业还处在成长期而非成熟期,需要迈向企业发展的更高阶段,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为社会发展和转型做出更大的贡献。

  调查发现,企业家认为,企业家群体对促进中国改革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主要贡献表现在:促进社会就业与社会财富创造、促进企业制度改革、推动所在社区发展、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与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参与社会文明建设等方面。

  关于企业家对促进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作用,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以5分制计算,按企业家评价值高低依次是“对社会财富创造”(4.33)、“对企业制度改革”(4.17)、“对所在社区发展”(3.97)、“对科学技术发展”(3.91)和“对社会文明建设”(3.77),均明显高于中值3,与2002年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当(见表21)。

表21  企业家对促进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作用(%)

  很大 比较大 一般 不太大 不大 评价值
对企业制度改革 2013年 33.0 53.9 10.5 2.1 0.5 4.17
2002年 39.4 48.5 9.0 2.5 0.6 4.24
对科学技术发展 2013年 19.8 55.8 21.0 2.8 0.6 3.91
2002年 19.6 52.1 24.8 2.9 0.6 3.87
对社会文明建设 2013年 15.8 49.5 30.7 3.5 0.5 3.77
2002年 16.7 50.4 29.2 3.2 0.5 3.80
对社会财富创造 2013年 42.4 49.7 7.0 0.7 0.2 4.33
2002年 44.5 48.8 6.0 0.5 0.2 4.37
对所在社区发展 2013年 25.6 50.0 20.3 3.5 0.6 3.97
2002年 24.5 46.0 23.4 4.9 1.2 3.88

  注:评价值是由(“很大”×5+“比较大”×4+“一般”×3+“不太大”×2+“不大”)/100计算得出的,最大为5分,最小为1分,分值越大,表示企业家对促进此项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越大,反之则越小。以下同。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在有关方面所发挥的作用”,200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以5分制计算,按企业家评价值高低依次是:“对促进社会就业”(4.36)、“对社会财富创造”(4.3)、“对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4.14)、“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03)、“对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3.92)、“对和谐社会建设”(3.92)和“对经济体制改革”(3.88),均明显高于中值3(见表22)。

表22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在有关方面所发挥的作用(%)(2007年)

  很大 比较大 一般 不太大 不大 评价值
对促进社会就业 43.3 50.5 5.6 0.5 0.1 4.36
对社会财富创造 37.2 55.7 6.6 0.4 0.1 4.30
对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31.7 53.6 12.2 1.9 0.6 4.14
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2.3 59.9 16.3 1.3 0.2 4.03
对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 19.8 55.3 22.2 2.3 0.4 3.92
对和谐社会建设 19.9 55.4 21.7 2.6 0.4 3.92
对经济体制改革 19.5 54.2 21.8 3.4 1.1 3.88

  第三部分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

  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变迁,同时,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增加,国际竞争环境日益复杂,企业和企业家不断面临多个方面的新挑战,时代对企业和企业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家不仅需要提升能力素质与责任意识,而且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不断创新,承担重任。

  调查从企业家精神和个人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考察了企业家的精神动力,并进而了解了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培养和商业文明建设方面的态度与行为。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家具有比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他们对人性、对员工有很积极正面的看法,重视企业的持续发展、员工成长和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同时,他们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关注整个社会的商业文明建设。

  (一)创新意识与企业家精神

  中国企业家队伍的成长,是在一个快速变革的环境下进行的,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围绕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进行了多次专题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家重视企业创新工作,把创新视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而且,对企业家精神自我评价越高的企业家,对企业家这一职业角色的认同度越高,勇于承担风险和不断创新的意识越强,更乐于主动捕捉市场机会、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更具前瞻性。调查还发现,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创新: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使企业的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面临较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大多数企业家强调创新,普遍重视前瞻性、主动性和快速行动,其中,民营企业表现出更强的创新导向。

  在1997年、2000年和2007年三年的调查中,都涉及了企业家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理解(见图17)。1997年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是“追求最大利润”(35.4%),排在第二位的是“勇于创新”(31.1%),到2007年,企业家选择“勇于创新”的比重上升到40.1%,排名也从第二位上升到第一位。调查表明,企业家已经逐渐认识到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图17 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图17 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

  调查还发现,企业家的创新动力有所增强,在创新方面有实际行动,创新投入持续增加。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与前一年相比,认为创新动力“有所增强”或“明显增强”的企业家占63%,“基本没变”的占28.1%,“有所减弱”或“明显减弱”的仅占8.9%(见图18)。

图18 与去年相比,企业家目前的创新动力情况(%)(2013年)图18 与去年相比,企业家目前的创新动力情况(%)(2013年)

  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五项分别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73.9%)、“增加创新投入”(61.5%)、“引进人才”(52.2%)、“开拓国内市场”(46%)和“更新设备”(35.4%),其中与创新相关的选项(包括“增加创新投入”、“引进人才”、“更新设备”等)的选择比重比2012年和2011年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见表23)。

表23  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将采取的措施(%)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加强管理降低成本 73.9 72.8 74.4
增加创新投入 61.5 60.8 59.5
引进人才 52.2 46.9 53.0
开拓国内市场 46.0 45.9 44.0
更新设备 35.4 34.9 41.8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34.3 34.4 34.7
改变经营模式 30.9 26.4 22.8
开拓国际市场 27.3 27.0 26.6
减少用工 24.1 21.9 18.1
投资其他行业 16.5 15.3 17.0
股权投资或并购 8.1 7.0 8.1
寻求上市 6.4 7.7 8.1
投资其他地区 5.4 5.5 5.8

  从企业的研发投入来看,认为2013年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家占42.5%,比“减少”的多27.4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上升了6.6个百分点,并且近几年一直保持在20个百分点以上。同时,调查还发现,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这表明近年来企业的研发投入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见表24、图19)。

表24  相对于去年,企业今年的研发投入情况(%)

  增加 持平 减少 增加-

减少

2013年 42.5 42.4 15.1 27.4
2012年 37.5 45.8 16.7 20.8
2011年 43.1 42.4 14.5 28.6
2010年 46.5 44.2 9.3 37.2
图19 企业的研发投入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图19 企业的研发投入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调查还发现,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竞争加剧等各种原因,企业家的创新需求和标准也在不断提高。2004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管理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感到满意的企业家分别占40.8%、37.9%、36.9%和25.9%(见图20)。与200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2004年对于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感到满意的企业家比重都有所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企业创新中应该加强的方面,2004年认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应该加强的企业家比重比2000年分别增加了14.7和16个百分点(见图21)。这表明企业家对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机越来越强,标准越来越高。

图20 企业家对各项创新工作感到最满意的(%)图20 企业家对各项创新工作感到最满意的(%)
图21 企业家对各项创新工作感到应加强的(%)图21 企业家对各项创新工作感到应加强的(%)

  综合来看,中国企业的创新虽然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不少方面的创新还处于初级阶段。200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制度创新还存在多种障碍,主要包括:“政企职责不分”(40.4%),“产权制度改革滞后”(39.1%),“社会保障不健全”(30.8%),“改革法律法规不配套”(27.9%),“没有形成职业企业家队伍”(24.6%),“缺乏创新动力”(22%)等(见图22)。

图22 企业制度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障碍(%)(2000年)图22 企业制度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障碍(%)(2000年)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企业还存在明显的瓶颈。2000年的调查中了解了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结果显示,“创新人才缺乏”是第一位的因素,有59.4%的企业家选择此项。其它依次是“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40.7%)、“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36.8%)、“难以获得合适的技术”(25.4%)、“创新风险与收益不对称”(24.7%)、“创新动力不足”(23.2%)、“缺乏健全的创新组织体系”(20.1%)、“难以选择创新目标”(20.1%)和“知识产权保障不力”(16.1%)(见图23)。

  调查表明,企业家认为企业在推动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少需要突破的瓶颈。其中,既有外部的制约,如政企职责不分、社会保障不健全、改革法律法规不配套、缺乏鼓励创新冒险的社会环境、创新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知识产权保障不力等,也有内部的制约,如创新动力不足、缺乏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文化有待培育等等。

图23 企业家对妨碍企业技术创新因素的认识(2000年)图23 企业家对妨碍企业技术创新因素的认识(2000年)

  (二)企业家的精神境界与价值取向

  2003年的调查以企业家的价值观为主要内容,调查发现,企业家强调事业第一,对企业发展的重视超过对个人利益的关注;企业家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视超过对企业短期成功的关注。调查还发现,企业家在希望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的同时,对精神与品格的追求要超过对金钱权力的关注,看重在工作中获得快乐和满足;诚信、守法和创新是企业家最认可的行为特征,最不认可的是失信、违规经营、贪婪、妄自尊大、自私自利等。

  关于企业家的品格价值取向,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认同“做事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有精神追求的人生活更幸福”的企业家比重最高,分别为98.8%和98.1%;认同“任何时候都不应为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公共利益”和“帮助陌生人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品行”的比重也较高,分别为95.8%和89.4%。用6分制计算,各选项得分在4.74~5.52之间(见表25)。

表25 企业家对品格价值取向的认同程度(%)(2003年)

认同倾向 否定倾向 均值
非常同意 比较同意 有些同意 小计 有些不同意 比较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小计
做事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61.0 31.5 6.3 98.8 0.6 0.3 0.3 1.2 5.52
有精神追求的人生活更幸福 50.7 38.1 9.3 98.1 1.3 0.4 0.2 1.9 5.37
任何时候都不应为自己的利益而

  不顾公共利益

49.1 36.1 10.6 95.8 2.2 0.9 1.1 4.2 5.27
帮助陌生人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品行 24.6 37.9 26.9 89.4 8.6 1.6 0.4 10.6 4.74

  注:均值为以6分制(非常不同意=1,比较不同意=2,有些不同意=3,有些同意=4,比较同意=5,非常同意=6)计算得出的,分值越小代表越不同意。下同。

  关于企业家的金钱权力价值取向,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企业家不认同“人活着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有钱什么都能买到”、“崇拜权力”、“金钱是衡量个人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等说法;同时,不认同“有权就有一切”、“有物质享乐生命才有意义”、“选择工作的是重要因素是工资待遇”、“地位显赫的人令人羡慕”、“金钱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幸福”等说法的比重也较高。以6分制计算,上述选项得分在2.27~3.34之间(见表26)。

表26 企业家对金钱权力价值取向的认同情况(2003年)

认同倾向 否定倾向 均值
非常同意 比较同意 有些同意 小计 有些不同意 比较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小计
做人就是要出人头地 8.0 17.7 29.3 55.0 23.0 13.1 8.9 45.0 3.58
金钱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幸福 3.1 15.3 29.7 48.1 25.9 16.7 9.3 51.9 3.34
地位显赫的人令人羡慕 2.8 11.0 26.7 40.5 26.9 19.6 13.0 59.5 3.11
选择工作的最重要因素是工资待遇 1.5 7.6 20.7 29.8 40.4 22.0 7.8 70.2 3.03
有物质享乐生命才有意义 1.0 5.0 19.2 25.2 32.2 25.8 16.8 74.8 2.73
有权就有一切 4.4 6.7 12.9 24.1 24.2 23.4 28.3 75.9 2.60
金钱是衡量个人价值的最重要的标准 1.3 4.8 13.6 19.7 27.0 27.3 26.0 80.3 2.48
崇拜权力 0.8 3.6 12.4 16.8 28.8 28.2 26.2 83.2 2.41
人活着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 0.6 2.8 10.9 14.3 32.2 27.6 25.9 85.7 2.39
有钱什么都能买到 1.8 4.4 8.9 15.1 25.3 23.4 36.2 84.9 2.27

  此外,关于企业家精神的调查显示,1997年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是“追求最大利润”(35.4%),而选择“乐于奉献”的仅占19.6%。到2007年,企业家对“乐于奉献”的选择比重明显增加,而对“追求最大利润”的选择比重显著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家对于企业家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见P28图17)。

  2011年的调查了解了企业家的人性观及精神境界。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家对人性、对员工有很积极正面的看法,重视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员工成长,同时对自身的精神境界有很积极的评价。而且,越认同人性向善、精神境界自我评价越高的企业家,其信心和发展动力越强,幸福感越高,同时企业的综合绩效也较好。

  关于对人性“善”、“恶”有关说法的认同程度,201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同意“人是可以被信任的”这一说法的企业家占85.6%,同意“人天生善良”这一说法的占80.1%,同意“人不愿意做违背道德的事情”这一说法的占71.8%。总体来看,企业家对“人性本善”的三个说法的认同程度都较高(见表27)。

表27  对人性“善”、“恶”有关说法的认同程度(%)(2011年)

  非常

  不同意

比较

  不同意

有点

不同意

有点

同意

比较

同意

非常

  同意

人是可以被信任的 3.0 3.9 7.5 24.4 34.4 26.8
人天生善良 4.4 4.9 10.6 25.8 25.1 29.2
人不愿意做违背道德的事情 3.4 7.5 17.3 28.0 26.3 17.5
没有法律的约束,人的犯罪行为会大大增加 3.8 4.2 5.3 11.4 22.9 52.3
人是自私、利己的 5.3 8.1 14.1 27.5 25.5 19.5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人会不择手段 13.1 17.9 24.2 22.5 14.3 8.0

  关于对员工本性的假定,201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同意“员工是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这一说法的企业家占79.1%,同意“员工能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这一说法的占55.6%,评价值分别为3.66和4.47(6分制),均明显高于中值3.5,此外,同意“员工都愿意主动承担责任”这一说法的占36.5%,评价值为3.1。同时,企业家对“员工不会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员工都是懒惰的,尽可能地少做工作”、“员工是不可信任的”这三个说法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评价值分别为3.12、2.79和2.03(见表28)。

表28  对员工本性的假定(%)(2011年)

  非常

  不同意

比较

  不同意

有点

不同意

有点

同意

比较

同意

非常

  同意

评价值
员工是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 3.4 6.7 10.7 22.8 30.9 25.4 4.47
员工能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5.3 12.2 26.9 29.8 18.2 7.6 3.66
员工都愿意主动承担责任 11.4 20.1 32.0 23.8 8.7 4.0 3.10
员工不会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 15.3 22.4 23.4 20.1 11.3 7.5 3.12
员工都是懒惰的,尽可能地少做工作 21.7 24.2 24.5 17.4 7.8 4.5 2.79
员工是不可信任的 45.1 24.9 17.4 8.5 2.5 1.5 2.03

  关于对个人精神境界的评价,201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自我评价最高的是“感恩”,评价值为5.32(6分制),其次是“尊重人和自然”、“内在平和与和谐”以及“寻求生活意义”,评价值依次为5.26、5.21和5.19,均明显高于中值3.5(见表29)。

  2011年的调查还分析了企业家对人性的看法、精神境界与企业家信心和动力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家对人性的看法、精神境界与企业家的信心和动力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越认同人性向善的企业家,信心和动力越强;对个人精神境界评价越高的企业家,信心和动力也越强(见表30、表31)。

表29  企业家对个人精神境界的自我评价(评价值)(2011年)

  评价值
感恩 5.32
生命中有很多值得我感激的事情 5.33
  我对人生旅途中的很多人都充满感激 5.31
尊重人和自然 5.26
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尊重 5.52
我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5.30
我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真情 4.94
追求内在平和与和谐 5.21
我追求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 5.24
精神世界赋予我内在的力量 5.19
寻求生活意义 5.19
我有一种使命感 5.31
我所经历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5.30
我很高兴我成为现在的自己 4.94

表30  企业家的信心及动力与人性的相关关系(2011年)

  对人性的看法
企业家的信心 0.16**
企业家的动力 0.28**

表31  企业家的信心及动力与其精神境界的相关关系(2011年)

  寻求生活意义 尊重人和

自然

追求内在平和

与和谐

感恩
企业家的信心 0.26** 0.15** 0.15** 0.12**
企业家的动力 0.30** 0.16** 0.12** 0.17**

  调查分析同时发现,企业家对人性的看法、精神境界与企业综合绩效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越认同人性向善的企业家,其企业的综合绩效越好;对个人精神境界的评价越高的企业家,其企业的综合绩效也越好(见表32)。

表32  企业家对人性的看法及精神境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2011年)

    企业综合绩效
对人性的看法 0.19**
精神境界 寻求生活意义 0.23**
尊重人和自然 0.15**
追求内在平和与和谐 0.13**
感恩 0.13**

  (三)企业文化与商业文明

  2004年的调查以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家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多数企业已经采取了实际有效的措施来建设企业文化,部分企业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逐步由基本制度的形成向精神层面的深化推进。后续的调查进一步发现,随着企业发展和企业家的成长,不少企业家不仅重视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而且关注整个社会的商业文明建设。

  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以6分制计算,企业家对自己所在企业文化建设五个方面的评分依次是:顾客导向(5.19)、社会责任感(5.00)、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4.75)、制度标准化(4.65)和创新与变革(4.57),均明显高于中值3.5。调查表明,企业家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五个方面均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其中,顾客导向的得分最高,表明大多数企业家对顾客更加重视(见图24、表33)。

图24 对本企业企业文化的自我评价(2004年)图24 对本企业企业文化的自我评价(2004年)

  具体来看,企业家对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顾客导向的评分排在第一位,调查涉及的四个选项按得分高低依次是:“真诚服务客户”(5.29)、“向顾客提供一流的服务”(5.21)、“最大限度满足顾客的需要”(5.18)和“客户的利益高于一切”(5.05)(见表33)。

  企业家对社会责任感的评分排在第二,调查涉及的三个选项按得分高低依次是:“具有社会责任感”(5.10)、“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5.01)和“具有服务于社会的使命感”(4.90)(见表33)。

  企业家对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的评分排在第三,调查涉及的八个选项按得分高低依次是:“培养团结协作精神”(4.97)、“注重团队建设”(4.91)、“重视员工的建议”(4.87)、“理解、信任员工”(4.79)、“注重开发员工的素质与潜能”(4.75)、“关心员工个人的成长与发展”(4.60)、“员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4.56)和“注重员工之间情感的交流”(4.53)(见表33)。

表33 对本企业企业文化的自我评价(%)(2004年)

否定倾向 认同倾向 均值
  非常

  不

  符合

比较

符合

有些

符合

小计 有些

符合

比较

符合

非常

符合

小计
社会责任感                 5.00
具有社会责任感 0.4 0.7 3.1 4.2 16.1 44.2 35.5 95.8 5.10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0.6 0.8 4.3 5.7 19.2 41.4 33.7 94.3 5.01
具有服务于社会的使命感 0.5 1.2 6.2 7.9 21.6 41.2 29.3 92.1 4.90
创新与变革                 4.57
鼓励创新 0.4 0.7 2.7 3.8 17.3 40.2 38.7 96.2 5.12
鼓励员工具有竞争意识 0.3 0.6 1.9 2.8 17.9 42.8 36.5 97.2 5.12
鼓励员工具有进取意识 0.3 0.7 1.6 2.6 20.3 47.3 29.8 97.4 5.03
注重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 0.4 1.4 3.8 5.6 18.5 41.8 34.1 94.4 5.02
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0.3 1.1 4.5 5.9 24.0 46.9 23.2 94.1 4.86
大胆引进高新科技 1.2 3.3 11.9 16.4 28.4 32.6 22.6 83.6 4.55
鼓励员工不要安于现状 5.0 7.3 11.9 24.2 32.3 31.6 11.9 75.8 4.14
鼓励员工大胆冒险 23.3 17.4 30.6 71.3 19.0 7.8 1.9 28.7 2.76
制度标准化                 4.65
具有完善的规章制度 0.3 0.8 5.2 6.3 22.0 44.8 26.9 93.7 4.91
具有严格的工作纪律 0.4 1.2 6.5 8.1 26.5 42.1 23.3 91.9 4.79
有明确的奖惩标准 0.6 1.8 6.7 9.1 25.5 42.4 23.0 90.9 4.76
根据工作表现付给报酬 1.1 2.6 8.4 12.1 24.6 41.4 21.9 87.9 4.68
具有明确的奖惩系统 0.5 1.7 10.2 12.3 27.8 40.9 19.0 87.7 4.64
奖励、晋升的程序公开,透明 1.1 3.0 10.2 14.3 27.8 39.9 18.0 85.7 4.56
为员工设立明确的工作角色 0.4 2.1 10.9 13.4 32.8 39.7 14.1 86.6 4.52
具有公平公正的工作表现评估和晋升体系 1.5 4.0 13.3 18.8 31.2 36.7 13.3 81.2 4.38
顾客导向                 5.19
真诚服务客户 0.4 0.5 2.4 3.3 11.9 36.3 48.5 96.7 5.29
向顾客提供一流的服务 0.5 0.5 3.5 4.5 13.8 36.0 45.7 95.5 5.21
最大限度满足顾客的需要 0.5 0.6 3.3 4.4 13.7 38.9 43.0 95.6 5.18
客户的利益高于一切 0.7 1.0 5.4 7.1 17.6 36.4 38.9 92.9 5.05
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                 4.75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0.4 1.1 3.3 4.8 19.5 47.4 28.3 95.2 4.97
注重团队建设 0.5 1.5 4.2 6.2 20.8 46.5 26.5 93.8 4.91
重视员工的建议 0.3 1.3 2.3 3.9 24.0 51.1 21.0 96.1 4.87
理解、信任员工 0.4 1.4 3.9 5.7 22.8 55.8 15.7 94.3 4.79
注重开发员工的素质与潜能 0.5 1.7 5.9 8.1 27.0 44.4 20.5 91.9 4.75
关心员工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0.7 2.5 6.6 9.8 28.9 48.6 12.7 90.2 4.60
员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0.4 1.5 8.8 10.7 33.4 42.9 13.0 89.3 4.56
注重员工之间情感的交流 0.2 2.1 9.1 11.4 34.2 42.4 12.0 88.6 4.53

  注:均值为以6分制(非常符合=6,比较符合=5,有些符合=4,有些不符合=3,比较不符合=2,非常不符合=1)计算得出的,分值越小代表越不符合。下同。

  企业家对制度标准化的评分排在第四,调查涉及的八个选项按得分高低依次是:“具有完善的规章制度”(4.91)、“具有严格的工作纪律”(4.79)、“有明确的奖惩标准”(4.76)、“根据工作表现付给报酬”(4.68)、“具有明确的奖惩系统”(4.64)、“奖励、晋升的程序公开,透明”(4.56)、“为员工设立明确的工作角色”(4.52)和“具有公平公正的工作表现评估和晋升体系”(4.38)(见表33)。

  企业家对创新与变革的评价排在第五,调查涉及的八个选项按得分高低依次是:“鼓励创新”(5.12)、“鼓励员工具有竞争意识”(5.12)、“鼓励员工具有进取意识”(5.03)、“注重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5.02)、“乐于接受新生事物”(4.86)、“大胆引进高新科技”(4.55)、“鼓励员工不要安于现状”(4.14)和“鼓励员工大胆冒险”(2.76)(见表33)。

  2013年的调查表明,二十年来企业自身不断发展成长,经历了一系列的突破。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在各项成就之列,不过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五项依次是:“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59.5%)、“为员工提供了很好的职业发展空间”(56.2%)、“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45.6%)、“技术创新上有明显进展”(39.6%)、“打破‘三铁’,增强了企业活力”(37.6%),其次是“建立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33.5%)、“形成了良好的企业文化”(31.5%)、“建立了高效的经营机制”(29.8%)、“培养了优秀的管理人才”(29%)、“确立了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26.2%),而“建立了可以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19.8%)和“企业家精神得到发展和强化”(19.2%)的选择比重则相对较低(见图25)。

图25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2013年)图25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2013年)

  调查表明,企业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基础管理和基本制度建设方面的进展尤为明显(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员工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技术创新、激发企业活力),在长期发展的机制方面也有所进展(包括持续竞争优势、企业文化、经营机制、管理人才、企业战略)。不过,在最根本的发展动力方面还比较薄弱(包括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和企业家精神),需要更大的突破。

  商业文明的建设和完善,不仅需要企业和企业家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参与与支持,共同营造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和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家选择比重较高的选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环境不完善,包括“部分行业垄断”(70.2%)、“不良企业的违规成本低,恶性竞争严重”(40.6%)、“外部竞争环境不公平”(33.2%)和“企业短期行为现象比较严重”(28%)等(见表34)。

  二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包括“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34.2%)和“政府干预较多”(32.5%)(见表34)。

  三是法律制度不健全,包括“对企业家个人财产、权利的法律保护不够”(17.6%)(见表34)。

表34  中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2013年)

  总  体
部分行业垄断 70.2
不良企业的违规成本低,恶性竞争严重 40.6
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 34.2
外部竞争环境不公平 33.2
政府干预较多 32.5
创新动力不强 29.6
企业短期行为现象比较严重 28.0
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25.2
对企业家个人财产、权利的法律保护不够 17.6
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 17.5
接班人选拔与培养难 16.4
企业家个人修养有待提高 16.4
企业运营效率不高 16.0
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完善 13.8
国有资产流失 13.8
缺乏国际视野 13.5
企业决策失误较多 8.5
应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锐 7.7
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7.7
国有企业经营者职位变动频繁 5.9
大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不协调 5.0

  此外,调查还发现,企业家对成长环境的各个方面的评价一般,均值在2.94至3.77之间(5分制)。其中,2013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对“经济体制”的评价最高,其次是“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而对“社会舆论”和“法律环境”的评价相对较低。而且,对比2002年、2007年、2011年和2013年四次调查的结果可以发现,目前企业家对成长环境的评价略高于2011年,但要明显低于2002年和2007年(见表35)。不仅如此,2007年的调查数据还显示,对于“不少人对企业家存在误解”和“不少人对企业家有一种仇富心理”的说法,均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家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见表36)。

表35  对企业家队伍成长环境的评价(均值)

  2013年 2011年 2007年 2002年
市场环境 3.14 3.03 3.62 3.42
经济体制 3.33 3.10 3.77 3.38
政策环境 3.16 3.02 3.54 3.17
文化环境 3.14 3.05 3.28 3.15
社会舆论 3.02 2.94 3.25 3.09
法律环境 3.00 3.03 3.27 2.97

  注:表中数据是以5分制计算(很有利=5,比较有利=4,一般=3,不太有利=2,很不利=1)得出的。分值越大,表示对此项的评价越高。

表36  对有关说法的同意程度(%)(2007年)

  非常

  同意

比较

同意

一般 不太

同意

很不

同意

不少人对企业家存在误解 13.0 43.2 29.1 14.0 0.7
不少人对企业家有一种仇富心理 15.1 37.9 31.2 14.4 1.4

  调查表明,目前中国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部分企业家对其成长环境的担忧值得重视。因此,全社会应当共同努力,为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各级政府部门的作用至关重要。2007年的调查表明,大多数(71.8%)企业家积极评价政府部门的工作成效,认为国家经济政策得当是近两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见图26)。

图26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2007年)图26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2007年)

  同时,企业家也对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了更高的期望。1997年和2013年的调查都设计了“在办企业的过程中,您认为最经常、最容易和最难打交道的部门分别有哪些”这一问题,其中关于最难打交道的部门,1997年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六个部门依次是:税务(38%)、电力(36.9%)、银行(28.2%)、公安(23%)、环保(20.2%)、法院(20.1%),到2013年则变为:税务(46.9%)、环保(29.2%)、公安(24.9%)、技术监督(23.3%)、电力(22.9%)、法院(20.7%),并且选择税务、环保和技术监督的比重比1997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见表37)。

  关于最经常打交道的部门,1997年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三个部门依次是:银行(83.6%)、税务(72.9%)和上级主管部门(63.3%),到2013年则变为:税务(89.3%)、银行(72.1%)和工商(44.7%)(见表37)。

  关于最容易打交道的部门,1997年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三个部门依次是:银行(49.7%)、工商(38.3%)和上级主管部门(27.8%),到2013年则变为:上级主管部门(52%)、国资委(40.8%)和新闻单位(27%)(见表37)。

  调查表明,一方面企业家认为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一方面企业家期待政府相关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的步伐,做到“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同时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加强各类公共服务的提供,真正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表37  在办企业的过程中,最经常、最容易和最难打交道的部门(%)

  最经常打交道的部门 最容易打交道的部门 最难打交道的部门
  2013年 1997年 2013年 1997年 2013年 1997年
工商 44.7 17.5 38.3 23.9 18.7 11.3
税务 89.3 72.9 20.4 12.4 46.9 38.0
银行 72.1 83.6 49.7 23.0 18.4 28.2
公安 3.8 2.6 5.4 4.6 24.9 23.0
检察院 0.6 0.3 1.1 1.9 8.3 10.4
法院 1.4 2.8 1.6 2.2 20.7 20.1
发改委 5.1 2.8 12.4 18.3 9.2 1.9
国资委 2.5 17.1 4.9 40.8 3.7 0.9
交通 2.5 3.0 7.2 5.9 6.8 9.7
邮电 0.9 0.7 19.5 14.3 1.4 4.4
上级主管部门 22.1 63.3 27.8 52.0 11.6 10.0
技术监督 13.0 3.6 9.6 7.3 23.3 9.6
新闻单位 0.7 3.5 10.8 27.0 6.8 6.6
商务部 2.0 3.1 9.2 6.6 1.2 3.0
电力 11.0 9.3 14.2 4.6 22.9 36.9
环保 11.2 2.1 3.3 2.1 29.2 20.2
审计 1.1 1.6 2.8 5.9 5.5 10.1
海关 5.9 3.0 3.1 2.0 10.1 10.1
街道 4.5 0.9 23.6 5.4 4.2 15.5
社会群众团体 1.1 1.6 22.7 21.6 4.3 5.3

  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并提出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政府职能转变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

  第二,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企业持续发展和企业家健康成长,需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各种法规制度的支持配合。2012年关于企业经营环境的调查显示,以5分制计算,企业家对“不同企业是否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2.74)、“对市场准入有没有过多的限制”(3.40)、“企业合同能否得到正常履行”(3.45)的评价值比前几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经营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否有保障”(3.58)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是否得到保护”(3.36)的评价值比前几年略有上升(见表38)。

表38  对当地的企业经营环境的评价(%)

  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评价值
不同企业是否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 2012年 2.4 17.3 41.8 29.0 9.5 2.74
2010年 1.7 20.9 48.4 22.8 6.2 2.89
2008年 4.8 30.0 41.8 18.2 5.2 3.11
2006年 2.7 22.2 41.8 24.9 8.4 2.86
企业合同能否得到正常履行? 2012年 7.1 44.5 37.1 9.3 2.0 3.45
2010年 5.0 54.2 32.9 6.9 1.0 3.55
2008年 8.6 54.3 29.0 6.8 1.3 3.62
2006年 6.2 50.4 34.6 7.5 1.3 3.53
经营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否有保障? 2012年 9.9 49.0 32.2 7.0 1.9 3.58
2010年 4.9 45.9 39.6 7.4 2.2 3.44
2008年 9.9 48.9 32.2 7.3 1.7 3.58
2006年 4.5 42.3 40.1 9.9 3.2 3.35
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是否得到保护? 2012年 6.4 39.0 42.0 9.7 2.9 3.36
2010年 2.8 33.3 49.9 11.4 2.6 3.22
2008年 6.5 44.5 39.1 7.7 2.2 3.45
2006年 3.3 33.2 47.0 13.9 2.6 3.21
 
    没有 很少 有一些 较严重 很严重 评价值
对市场准入有没有过多的限制? 2012年 12.3 33.1 40.2 11.2 3.2 3.40
2010年 14.0 40.1 36.0 7.6 2.3 3.56
2008年 9.5 42.8 38.9 7.2 1.6 3.51
2006年 3.9 29.2 50.2 13.8 2.9 3.17

 

  调查表明,企业家期待政府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切实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加强政府在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作用,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落实创新的财税和金融政策体系,健全激励自主创新的法规和风险补偿政策,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要从建立信用制度入手, 创建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和现代商业文明。

  第三,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的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

  关于对企业家成长环境的评价,201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以5分制计算,企业家对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的评价值分别为3.02和3.14,略高于中值3,但要低于2007年和2002年的调查结果。调查表明,企业家期待进一步完善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见P41表35)。

  企业家是社会中的稀缺资源,全社会要形成尊重企业家、理解企业家、关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社会氛围,尊重企业家的特殊劳动,重视企业家的社会价值,充分肯定企业家队伍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社会舆论要尊重企业家发展的历史,多一些报道和表彰在经济领域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做出成绩和贡献的优秀企业家,鼓励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发展、用心创新”。

  结语 

  迈向企业家队伍成长的新阶段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二十年的跟踪调查,不仅刻画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脉络,也记录了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壮大的轨迹,尤其是在能力培养、责任担当和精神提升三个方面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展望企业家队伍未来的发展前景提供了基础。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步,为中国企业家队伍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推进、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财富显著增长所支撑的旺盛的国内需求等,这些条件为中国形成一批世界级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为企业家队伍的进一步健康成长和发展壮大提供了新的空间。

  中国企业家队伍的建设任重道远,我们期待并相信,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和全面改革的新的历史阶段,企业家将在能力培养、责任担当与精神提升方面努力实现新的跨越,为国家繁荣富强、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凡引用此报告者均需注明引自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2013·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二十年调查综合报告》)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李某某涉轮奸案终审仍判10年
  • 体育15分钟5球!足协杯恒大6-3国安进决赛
  • 娱乐王力宏曝光女友:27岁学生 爸妈喜欢
  • 财经人社部:2012年3.09名职工养1退休职工
  • 科技360诉腾讯庭审综述:多疑点引激辩
  • 博客青岛博主:爆炸事故中失去老婆和胎儿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两成大学生恋爱为满足生理 99万人国考
  • 曹彤:突破人民币国际化的瓶颈期
  • 钱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刻不容缓
  • 安邦智库:中国经济去杠杆注定漫长
  • 张明:企业走出国门为什么这么难
  • 周彦武:房地产调控会越来越严厉
  • 叶檀:价改为何每次都是涨价
  • 张化桥:股市中人都是拉拉队员
  • 孙大午:中国经济重心应向乡镇转移
  • 郑风田:如何让农民财产成为下蛋鸡
  • 宋文洲:把伤人的油老虎关进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