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商业模式要么等死 要么创新(2)

2013年11月12日 10:31  新浪财经 微博
 2013年10月17日,中国服装大会第一场平行会议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会议主题为“重构商业模式,再造增长活力”。理实国际(中国)董事长、首席合伙人王颖先生参与会议并发表观点。(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2013年10月17日,中国服装大会第一场平行会议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会议主题为“重构商业模式,再造增长活力”。理实国际(中国)董事长、首席合伙人王颖先生参与会议并发表观点。(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所以面对这些诸多的变化,我们不得不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原来的做法,也就是整个商业环境在发生重大变化,相当于气候,包括我们的海洋的温度、生态环境在变化,那里面的生物要想生存,你必须调整自己,你必须进化,这就是根本的原因。

  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和方式来讲,这个我们引用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成果,商业模式在很多不同的理论在不同的阐述,这是一个很好的结构。这种阐述方式就是商业模式,从定位到业务系统到关键资源,到盈利模式,到现金流的模式,再到企业价值。商业模式跟盈利模式的关系,盈利模式是具体赚钱的方式,商业模式是从企业运行去获得利润的整体的逻辑结构,整个商业的逻辑结构,所以它里面包含了盈利模式这个环节,我们待会儿会谈到盈利模式,你在哪个环节怎么赚钱,但是商业模式整个构架里面还是包含着我是认可这样一种说法。

  这是我简单把一个结构的概念跟大家说一下。另外一个从结构的角度阐述三种经典的商业模式,这个超出了具体的商业模式来进行,从经济模式到商业运行复制的角度上,第一个叫标准化复制,可以说这种商业模式,严格地讲这不是一种商业模式,这是一类,可以这么说,标准化复制是工业时代通用的商业模式,你进行研究,研发完了定形,定形开模具,然后批量化的生产,降低成本,来适应了需求。所以最经典的当然就是类似于汽车行业福特公司最早生产黑色的T型轿车,所以生产线的鼻祖是来自福特公司,老福特对商业的一大贡献就是对生产线的流水线的贡献,原因就是那时候要拼命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这是工业时代最经典的,也是对99%的企业广为采用的。

  第二大类叫持续创新,持续创新这种方式最典型的就是艺术品,比如像大家看到的和绅,他喜欢文物,挖出来以后说两个盘子是价值连城,他会怎么办呢?换成你你会怎么办呢?两个盆子一模一样,但是确实是货真价实的文物,而且是价值连城,怎么办?都是奸商,一定会这么干,要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把所有的人都叫来,当众摔碎一个,创造唯一性,它不再是价值连城,而是无价之宝。艺术品都是属于这个类型,那一类的概念,所有的剧本即便拍成电视剧,拍成电影,你总要创新,要变化。画家都是要变化,如果仅仅是为了老远感觉到这个画把它拍成照片或者印刷就完了,一旦变成印刷品就很便宜了,用来装饰就完了。但是如果是那个画家亲自画的,比如说大家像齐白石画的,年轻时画的、中年时画的、老年时画的,完全是不同的风格,完全是个性的,这个就需要创新。这个就很像陈佩斯的话剧,标准化复制很像是刘老根的电视剧。

  第三种就是杠杆效应,杠杆效应实际上是第三大类的商业模式,这个最典型的就是资本运作通用的商业模式,以小搏大,最典型的就是期货,我可以启动资金很少,PE基本投资,这个溢价实际上就是杠杆。美国次贷危机也不过是杠杆加的太多了,加的太厉害了,这就是杠杆效应。所有的资本运作一定会用到杠杆的效应,企业的经营都是相当于杠杆的使用。这个相当于刚才说的冯小刚的华艺资本上市。所以我们在整个商业经营过程中都会不断地使用杠杆,包括过去买房子,贷款按揭,通过以房养房,都是在用杠杆。所以在刚才说的三大类典型的商业模式,服装行业是在如何在产品创新的情况下,因为服装行业是快速消费品,所以它是要求创新的,而且这个创新,按说服装行业要求也很高的,同样不光是产品要创新,你的季节、色调、面料要不断地创新。而且同样的一个商场如果有几位女士看好了这个服装,有一个看好了,你觉得价格合适,你也很喜欢,但是你看到过去一个女孩穿着同样的衣服,待会儿有一个女孩又穿了,你保证不卖了,你要求个性化,你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的明星叫撞衫,撞作一起很丢人,所以本身行业的产品又有时间和速度的限制,又要个性化创新,这是很难的事。后面制度设计又要求标准化,标准化又面临很大的困难,同时借助杠杆的效应,有些行业只把一件事做好就会做得非常好,生产制造总分生产性战略就可以统一。比如画家,就是一天或者一个月就画一幅,但是我要价很高,你一定是要价很高,把所有的其他成本都打平,这也行。或者是只用杠杆效应,但是服装行业的商业模式就是这几个问题都无法回避,只是创新,没有标准化复制,你很难做到,你没有创新也做不到。不能说像可口可乐,可以卖几十年,上百年,所以它的商业模式创新,这个反过来讲也是商业模式的必要性。

  从未来方向的角度上来讲,我先把大的方向点一点,我们更感性的是通过一些案例跟大家说一下。这是我们一个导向,我们要往哪方面去努力,作为服装行业跟商业模式创新。一个是客户价值非常好,所谓客户价值,无非他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东西,而且他愿意持续地买你的东西,这是客户价值。再一个交易成本更低,或者是运营效率更高,或者是成长速度跟快,或者是响应速度更快,或者经营风险更低,大概从衡量方向是我们的方向。

  具体的方式来讲,我们有几个不同的思考的角度来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一个是价值链,从价值链的调整,产业链的调整,待会儿我谈到的案例很多都是在产业链条方面不断地调整,大概几种方式,第一种是延展,我延续这个产业链,我原来主要是OEM制造,我延伸,往下游的渠道或者怎么延伸,这样一种延展的创新方式。再一个就是分拆,原来这事儿大家都干,后来我专业模式创新的时候把这个环节外包出去不干,让别人去干。或者在产业链条里面找到我适合干的,比如说像美特斯邦威,他就看好了,你不是生产过剩吗,我外包出去,这就是产业链条的外包。

  第三个是产业链的创新,就是创新这个链条我根本就没有了。大家知道在电信行业最近流行的一个词叫OTT,叫过顶传球。就是因为随着商业业态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就是过顶传球,跟篮球一样,谁动了我的奶酪,工信部应该给腾讯发电信运营商牌照,给苏宁、国美发虚拟运营商牌照,我们用那么贵的网速去享受那么差的服务,中国是几乎世界上最慢的网速、最贵的网费,很差的服务,就是体制改革需要做的。

  再一个是价值链的延展与分拆进行组合,或者混合的,总而言之,这几种不同的方式,你就是举一反三,都是在产业链条上的一种调整,有的链条是不是必须做,这个链条是不是可以拿掉,这是在产业链条的一种方式。在考虑产业链条的方式的时候,我们重要的一个着力点,就是把握价值链条上的利润区的变化。所有的行业,一般在利润区里面都有几种布局,一个是高利润区,一种是利润区,一种是零利润区,一种是负利润区。大家知道现在战略流派里面一个经典的人物就是麦瑞尔波特,他里面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观点,如果你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行业,你在里面做得一般你也可能是赚钱的,但是如果你选择了一个不好的行业,你做得很努力,也有可能是不赚钱的。反过来把这句话进一步地延展一下,因为整个产业链里面随便掐一段,你选择一个合适的好的价值链你做得一般也是赚钱的,但是你选择了一个很糟糕的,你做得很努力也可能不赚钱,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你就要努力地把你的利润区推高,推到利润区域更高的位置。利润从制造环节向销售环节来转变,很多行业都是如此。30%在制造,70%在营销,这是价值链,产中销这个链条来看。

  从销售环节再到消费环节来转变,这就是趋势,就是客户的体验,客户的参与,客户自己的定制这种参与价值链的,再往这方面转变。还有就是利润从制造环节向研发环节转变,其实这个很容易理解,大家知道微笑曲线,最底下当然就是组装,最简单的加工,然后简单制造,这边是集成,再往上就是研发。这边当然就是分销,然后再往上就是品牌,再往上就是运作,整个微笑的曲线往上肯定价值越高。整个形成的一个概念就相当于杂技罗汉,底下的要求当然下盘功夫要稳,不能踩塌了,上面要轻巧。上面的利润是下面的4倍,下面要求成本和质量要做得好,上面是品牌和资本要做得好,这就是刚才符合微笑曲线的角度,往两端移动。

  另外是从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向下转变,物质生产向非物质生产领域转变,你看到这个就很明白为什么IBM[微博]公司不再做PC了,卖给联想,前段时间打算只做小型机了。IBM是转型比较好的,过去的几大竞争对手,康柏都已经没有了。在好些年之前它的营业收入和利润的贡献早就超过了50%以上,所以IBM早就是一个咨询公司,早就是一个服务公司。

  再就是大家最近看到的最典型的就是诺基亚[微博],诺基亚150多年的一个企业就被干掉了,过去从造纸变成了高科技电信,到下面这个局面。后面排着队的就是摩托罗拉[微博],再后面就是爱立信[微博]最容易脱颖二叔,因为爱立信是电信运营服务公司。已经作为一个因为IBM也是这样,在加拿大、哥伦比亚实际上是外包给了IBM,每年交给他一两个亿加元,这就是商业模式在发生演变,它的定位在发生演变,就是这个环节,向物质生产到非物质的角度。

  第二个重要的视角就是构成的要素,从定义,不同的客户定义,不同的产品路径和改变模式,支持这些变化。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复旦将研究孔子和尧舜禹是否为真实人物
  • 体育策划-恒大模式能否救中国足球 高清特刊
  • 娱乐独家:冯小刚点将春晚 为杂技姐妹感辛酸
  • 财经公积金提取难演变成养老金 被指劫贫济富
  • 科技阿里“双十一”全天交易额350亿
  • 博客海南博主:台风海燕吹烂广告牌(图)
  • 读书谁贪杀谁:杀贪官最多的皇帝朱元璋
  • 教育女大学生光棍节出租自己 新浪教育盛典
  • 郭士英:大宽松的中局可能是大萧条
  • 李罗力:如何看待中国的人均GDP
  • 郎咸平:全会能否开启中国变革新纪元
  • 姚树洁:习李新政如何触及改革深水区
  • 章玉贵:经济改革4.0确立增长新逻辑
  • 安邦智库:全球央行已经转向刺激通胀
  • 江濡山:习李改革新政的十大改革理念
  • 潘英丽:如何看待人民币自由兑换
  • 沈建光:四季度货币政策或将略紧
  • 张庭宾:人民币贬值楼市泡沫必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