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商业银行最大的挑战来自金融脱媒

2013年09月23日 12:20  新浪财经 微博
“2013·中国金融改革国际论坛(北京)”于9月23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2013·中国金融改革国际论坛(北京)”于9月23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2013·中国金融改革国际论坛(北京)”于9月23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

  以下为演讲实录:

  曹远征:其实这是潘教授给我定的题目,刚才三位教授对我们商业银行提出很多批评意见,我必须要应对一下,所以下一个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做,我们怎么干?我想说的题目是“利率市场化,金融透明跟经济发展”,这是银行遇到的挑战,以此回应一下三位教授对我们的疑问。在座的大概就我一个来自商业机构的经济学家,确实三位教授发言很重要,中国金融到了改革的时候,而且正在进行改革,商业银行的机制和经营正在发生一些转变和变化。

  这个PPT是我6月份准备的,当时正是要利率改革的时候我们讨论的。利率市场化一直是中国改革中间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我们说要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今年十八大又特别提出,稳定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的改革。利率怎么理解?对金融机构说,我们说利率是基准定价,如果从利率上理解,既是利率水平的变动,同时是风险释放的定价,同时是金融产品的设计,未来应该是基准利率+风险溢价+运营成本。这只是一个基准利率,一是个期限,但是利率市场化最重要是风险价值的释放,对风险的定价就变得最重要了,而中国金融机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现在的风险定价能力还是比较薄弱。所以,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最大,但是并不一定最强,而银行最核心的问题是风险的处置能力,就是风险的定价。主要反映在产品的设计和创意上。

  这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从90年代开始,中国利率已经开始在市场化,到现在已经大概持续20年了。总体思路我们观察到它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推进的原则是渐进式的,刚才潘教授和黄教授都提到了,渐进式我们总结叫放得开,能形成市场利率,最重要调得了,是可调控的利率。那么,这是有一个红色,一个绿色,红色的线是贷款的基准利率,绿色的线是存款基准利率,它都在变化。但是,更重要的是07年提出蓝色的线,是上海的Shibor,是同业利率,这个利率是最重要的利率,而这个利率开始发挥明显的作用。我们银行感到的压力是Shibor这个的变动,它们不是存贷利率的变动。

  那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间,这是去年年末我们的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但是今年这个情况就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去年年末的时候,当时存款利率有上限,贷款利率有下限,今年7月20号人民银行把贷款利率下限取消了,贷款不再存在控制了,目前的控制只有一个存款利率的下限。如果从去年的观察来看,我们发现整个利率市场体系正在形成之中,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大家会看到,就在信贷市场利率还有某种管制,但是在货币市场利率是不管制的,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是不管制的,而且货币市场的同业利率开始在形成。从我们的测算,如果从整个资金规模来算,去年年末大概利率市场化进展已经很快了,就存贷管制的资金规模只占整个市场的44%,于是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开始形成了。这个PPT是当年6月份做的我们跟央行建议就是可以放开贷款利率。

  那么,7月20号以后,贷款利率放开了,下一步这样一个“V”字型的存款利率的问题,存款利率我们预计未来两年会形成,因为就存款来说,他现在第一是新的品种取代长期大额存款,最后是小额短期的,这需要一个存款保险制度,如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就放开了。从这个意义上,利率市场化已经是接近尾声。但是,同时想强调的这个是叫政府管制意义上的利率放开,但是能否形成一个竞争性的市场利率,有待金融机构的竞争,当然有待于风险管理和金融产品的创新,然后它才能在三个市场中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曲线,我们现在看到这个曲线并没有形成,中间差很多产品。举例来说,银行存款之间的利率有很大的断档,意味着中间差。利率市场化如果从政府管制意义上来讲,似乎看来只剩最后一公里了,但是如果真正形成市场利率,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刚刚开始。

  对中国来说,对商业银行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利率,最重要是金融脱媒了,这对我们是最大的挑战。我不想讲更多的问题,我们看看这张表,这是社会融资规模总量,这张表,红色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如果在09年有90%,去年52%,今年已经低于50%了,这是对商业银行最大的挑战。中国金融机构正在转型,开始向直接融资方向转变,尽管我们不能断定未来中国金融结构是以直接融资为主,但是它至少间接融资的部分正在大规模下降。那么,对银行什么挑战呢?举个例子,如果你们观察一下中石油的年报,你突然会发现在2008年以前它的资金来源90%来自于银行,现在资金来源90%以上是来自市场。发中小短融,而不是靠银行贷款。那么,这迫使银行现在都提出一个问题,必须得发展客户,再朝下做,向中小商发展,因为突然发现大的企业已经不再依赖我们的服务了,那么这是融资结构的一个变化。

  那么,这个变化是金融脱媒开始出现。这个脱媒的出现,这个是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远超过贷款的发展,最后是中国资本市场发生变化,刚刚潘教授特别提到。我们说债券市场规模已经在今年4月份超过股票市场,它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主体市场。那么,中国的债市品种也相对比较齐全,但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债券不仅持有者是银行,而且主要是银行间市场,这是今年7月份,银行间占债券的托管量。其中证券市场1/3的债都是信用债,然后中间最重要是中小短融,然后到信用债的一半以上,其中银行只有六成。你们观察到脱媒变成什么了?是银行变成债券最大的投资商了,它不再完全靠存贷了,而且变成在资本上做的。

  所以,一个合理的推测,是不是银行的行为正在发生变化,会不会转成批发银行的行为,比如大银行,很可能变成美国的浦发行银行,它不以存贷为生,如果将来是货币市场再出现新的品种,比如同业存单,它很可能会变成这样,在同业市场发行存贷,在资本市场进行投资,不再是利差经营,而是变化息差收入,这个现在正在探讨。

  从银行来观察,什么叫金融脱媒?我们说金融脱媒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从实体经济观察,金融脱媒意味着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丰富化,使企业拓展了融资渠道,完善其资产负债表,即金融产品。从金融部门观察,利率市场化使风险得以释放,为应对风险,金融部门需要提供不同的风险合约。我们做的两件事,如果中国经济刚刚像胡永泰说的已经到了工业化的一个重后期,它突然发现资产负债表巩固变得非常重要,如果在小企业的情况下,更需要巩固资本。现在对中国企业来说,现在补充资本的渠道似乎都有了,可以私募,可以上市,但是突然发现长期债务的获得渠道不通畅,它只能靠银行贷款。规模变大的时候,一定要跟长期资本相匹配的长期债务,才能跟发展战略相支撑,与此它一定要巩固资产负债表,这是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时候银行突然发现,我的贷款被债券所取代了。

  第二、我们发现是居民收入的一个变化。假如说现在进入一个中等收入社会了,尽管可能还有一个中等收入陷阱,但是毕竟人均收入超过6000美元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在发生变化,居民的风险偏好也发生变化。如果在低收入阶段,吃穿用可能是完全消费,现在除了消费以外,还有闲钱。银行怎么理解存款?存款是为了满足未来消费放弃当前消费的一种行为,这个行为的选择的代价是利息,这是银行理解的存款。但是,如果它支持未来消费以后,还有闲钱,变成投资行为,投资行为一定是说在承担一定风险下,追求更高回报。这个银行看的非常清楚,就是理财产品,存款理财化,于是突然发现银行存款的增长速度在持续减缓,甚至出现绝对额的下降,这迫使银行必须进行改革。

  那么,贷款和存款这两方面就是我们说的它突然发现它需要金融创新,它需要提高定价能力,它需要提供金融服务,而不再是传统的只靠利差能生活的机构。从利率上来说,利率市场化在我们的理解就是从此开启了一个新局面,这个新局面结束了过去60多年,黄教授说30多年银行千人一面的局面,银行按照自己的风险定价能力,自己的战略来设计未来的经营。其实我们注意到,在资本市场对这件事情已经有积极的评价,请你们注意一下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民生银行它是中小客户,把风险内部化,从而得到一个风险溢价收入,基本上对这种模式给予了比较好的评价,它的共性比较好。兴业银行是横过来了,完全做同业了,我不能够保证这两家引来这个模式未来是否成功,但是它恰恰证明银行开始风格化了。我服务的这家银行,中国银行现在也提出我们要进行新的改革和安排,我们希望从综合化方向发展,而不再是单纯做一家商业银行。我想这是对利率市场化和新的经济发展对银行提出的新的要求,尽管我们不知道这个路未来能否走通,但是至少改革的必要性不再是外部所呼吁要改革,而是内部已经产生,内在的压力和动力,是必须为他生存而战,必须进行改革。

  从未来来看,其实方向已经很明确,银行已经开始由过去的所谓被动负债开始向主动负债管理,开始主动向资产形成来转变,而不再是说单纯的依靠被动负债,然后扩大信贷规模,这个转变非常非常之深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在未来金融风险肯定在加大,但是同时银行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那么,尽管金融风险在加大,但是这恰恰是这个市场的本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中国金融改革抱有很高的期望,这也是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必然要求。那么,如果通过这样的改革,我们会说国有银行和其他的金融机构可能它的行为正在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希望外界能给予积极的评价,谢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薄熙来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图)
  • 体育英超-曼城4-1曼联 丁俊晖10-6肖国栋夺冠
  • 娱乐34岁吴佩慈未婚先孕4个月:生女儿后再嫁
  • 财经汇源安德利等用腐烂瞎果榨果汁
  • 科技新iPhone中国销售调查:还没到糟糕地步
  • 博客石述思:中国人为什么抗日?
  • 读书林彪坠机克格勃两度掘墓分尸研究
  • 教育一年级男生入学半月获同桌示爱 家长惊呆
  • 苏鑫:地王疯狂是否预示楼市危机
  • 江濡山:高层如何破解13个执政难题
  • 朱大鸣:国人为何砸钱80亿买全球房产
  • 叶檀:宗庆后女儿的本土化
  • 陈虎:中国首富被砍后的安全辨识
  • 孙立坚:上海自贸区投资价值在哪里
  • 雷思海:美国QE退出可能需要20年
  • 黄祖斌:民资银行只是个炒作的概念
  • 张明:本币贬值是天使还是魔鬼
  • 赖伟民:未来十年世界经济将怎样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