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新型城镇化要解决资源承载问题

2013年09月10日 16:40  新浪财经 微博
“21TIME夏季达沃斯论坛”于2013年9月10日在大连国际金融会议中心举办。上图为陕西省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军。(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21TIME夏季达沃斯论坛”于2013年9月10日在大连国际金融会议中心举办。上图为陕西省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军。(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21TIME夏季达沃斯论坛”于2013年9月10日在大连国际金融会议中心举办。上图为陕西省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军。

  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军:21世纪经济报道非常好,在他们谈城镇化的时候,多数以发展经济为主题,来谈城镇化的必要性的时候,21世纪经济报道,我是看这个词来的,要从社会变革的角度看城镇化,这是切了当今城镇化的大问题,也不仅仅是人的城镇化的问题,人们的交流,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先进。城镇化也是人口迁徙,中国的城镇化特别是近30年,或者近20年的城镇化,将近5亿人由农村进入城市。改变了生存发展,生产方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人口迁徙。人类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怎么评价中国的城镇化,都不为过。

  我过去长期做宣传工作,我做过西安市的宣传部长,我想中国政府做了件伟大的事情,在贫困的情况下,推动几亿人这么大的人口迁徙,中国政府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谈新型城镇化就得谈城镇化的问题,老城镇化带来的好处,推动了中国经济总量的发展,这是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上一轮的城镇化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在坐这几位都是开发区的人,上一轮的城镇化模式来讲,大规模无论长三角珠三角,都是以开发产业区带动城镇发展模式,好处是尽快提高了生产力,但是缺点有很多问题。第一个是环境红利,这个不展开说了。第二个透支的土地红利,中央财力基本没有土地建设的费用,所以只好依靠土地财政,大家对开发区建设,对土地财政有很多非议,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中国的特殊国情。靠土地财力的积累,才使中国的城镇化大踏步的前进。但是土地财政也带来一个问题,直接的后果,我觉得和城市化有联系,因为从比较效益来讲,在城市周边进行土地开发,搞开发区是见效最快的,因为很多资源,可以和老城市共享。在这个基础上,搞一个开发区,五平方公里集中50个亿,把这5平方公里开发起来,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不赚钱,因为大多数开发时是搞产业园区,有很多政策补贴,所以不赚钱,第一个为了还这个帐,必须扩区,扩区的办法就是翻跟头。第二个赚钱,税收增长比较快,赚钱的一定是利益驱动,所以城市大规模的发展,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北京这么多年就是这么发展起来了,西安也是一样。所以这种局面和土地财政这种模式是相关的。第三个是透支人口红利,其实就是人的透支,大量的农民工,青壮年在城市,而他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全部寄托在一亩三分地上,造成了极大的差距。

  中国的城镇化最终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资源承载问题,第二个就是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从60年代上小学的时候就学三大差距,现在三大差距越来越大,这和我们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所以我觉得,新一轮城镇化最大的新就是两个,一个如何解决资源承载的问题,最小的资源承载,获得最大的人口承载。包括土地包括水,大家知道,一个农村人到一个城市,他对资源的消耗数倍,说不清几倍,至少生活方式的变革,光洗澡,冲马桶,所以如何以最小的资源承载,最小的资源消耗来承载70%的人口,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的城镇化不可能成功。第一个新应该在这。

  第二个就是城乡包容发展,一定是城乡一体发展,工农一体发展,一定是改变过去农村的的现象,中央一直限制,城市资本向农村转移,所以解决这些问题,不是说把农村变成城市,我想所谓的社会化引导,社会建设引导城市建设,包括城市资本如何回馈农村,城市消费如果引入农村,也包括农地怎么转,农民怎么转,社会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最高法:实证确定诽谤信息转500次判刑
  • 体育美网-纳达尔险胜小德 夺第13座大满贯
  • 娱乐独家:张馨予谢李晨包容 无法承载他的好
  • 财经女商人丁书苗从铁路捞百亿 刘志军不让动
  • 科技苹果明晨1时发布新iPhone 将全程直播
  • 博客玩弄女性的薄熙来和谷开来还有感情吗
  • 读书后宫之谜:秦始皇为何终生没有立皇后
  • 教育教师节家长送3000元礼品称怕老师记不住
  • 官建益:三中全会政策的内核
  • 太友:央企在外亏损实属正常的不正常
  • 张庭宾:美元复兴以人民币牺牲为代价
  • 齐格:经济转型为何如此艰难
  • 叶檀:刘志军丁书苗利益共同体
  • 舒颜:为什么国人买电视需求十年不变
  • 刘步尘:中国彩电轮番上演悲喜剧
  • 马光远:地王频出是地方政府有意托市
  • 沈建光:三大领域将释放改革最强信号
  • 罗天昊:上海仍有四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