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于2013年9月4日在南宁召开。上图为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
以下为演讲实录:
曹远征:感谢主办单位邀请中国银行参加这次盛会。昨天中国总理李克强阁下提出了五项倡议,其中第四项就是加强中国-东盟的金融合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就是推进本币化进程。
我们知道,15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人们在反思过程中发现其中有自己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错配,第一是货币错配,亚洲区的计价和结算主要都依靠美元。第二,亚洲是经济高速成长的国家, 需要大量的资本,但是很多资本的进入是短期资本。第三是结构错配。这三个错配使亚洲经济对区外货币高度依赖。如何减少这种高度依赖,就变成亚洲金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自从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亚洲国家开始加强这种合作,我们也看到了取得很多的成果,比如说清迈机制就是合作的具体体现。
2007年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由于区外货币的波动,导致本地区流动性出现严重困难,使投资贸易受到严重伤害,使人们认识到加强区域内的本币化进程更加关键,这是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的巨大背景。
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人民币还不是个完全可兑换的货币,但是一个货币一旦被国际使用不能不说是国际化的货币。
第二我们也知道,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预示着顺差是巨大的,表现为两个顺差:贸易的顺差,基本项下的顺差。那么补充流动性是一个国家义务,不仅仅是本国的利益,在国际上要形成一个逆差,这对中国也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
第三,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基础设施本身比较薄弱,中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金融机构的发展还在成长当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资本项目开放,本币的国际使用一定会带来很多的波动,要求宏观经济政策更加稳健,而政策的实际落实依赖于对金融市场的建设。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国际需要,中国政府决定开始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大家看到了就是2009年开始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首先是对东盟国家。当时决定就说了,珠三角、长三角、广西、云南对着东盟和港澳地区进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
当时开始试点,只有5个城市,365家企业,短短4年的时间,跨境贸易结算不仅有于贸易,也用于投资,不仅是个别城市、个别区域,而是全国。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进程远远超过设计者的预期。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已经占到对华贸易的14%左右。
与此同时,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均衡使用也在蓬勃发展,有了香港人民币市场,还有新加坡人民币市场,同时在伦敦也在酝酿人民币市场。人民币进一步的国际使用也促进了中国的改革。上海自贸区建设恰恰为这样一个兑换创造了条件。这意味着人民币有更广泛的国际使用的国内基础,那么下一步怎么办?
刚才各位讲者都谈到一个问题,很多国家的金融市场出现波动,例如东盟中最大的人口国——印度尼西亚的货币已经开始发生波动。有个合理的推测,会不会这次又是资金大幅外流引起亚洲金融新一轮的困难各危机?昨天李克强总理特别提到可能会发生一些不可预测的事情,那么这要求我们更进一步加强金融合作。今天各位讲者都提到了,金融合作表现在两个层面:
一方面是各国监管机构和当局的合作,这不仅仅是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更有金融稳定政策的协调。易纲先生提到,在中国政府方面希望加强本币的互换合作,在多边方面推出清迈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发挥亚洲货币储备库和亚洲债券市场的作用,稳定亚洲的经济。
那么宏观层面如此,在微观层次就要求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金融机构密切合作。在金融市场、金融产品,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乃至在融资方面更好的合作,防范风险。
我所服务的中国银行与东南亚国家有着深远的渊源,早在20年代中国银行就在东南亚国家设立了很多的银行,一同见证了东南亚国家的兴盛和发展。我们相信在今后中国-东盟合作的机制下,中国银行愿意与各位同仁携手合作,加强协调,共同为中国-东盟未来的“钻石十年”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