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理论:公有主导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

2013年08月26日 18:25  新浪财经 微博

  一、候选理论名称

  公有主导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

  二、主要贡献人

  陈宗胜、周云波

  三、推荐人/推荐机构

  投票揭晓前保密

  四、理论概述

  公有主导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模型,以中国经济的一些基本特征为假设条件,如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显著二元结构、严重劳动剩余、农村差别大于城镇等,建立起不同于私有经济的理论框架展示出,经济从低阶段到中等及高水平的发展过程中,居民收入差别会经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同时,中国经济是在制度变革中发展的,受财产制度改革、民营经济增长、多元资本积累、要素价值市场化、要素贡献分配、财税体制改革等影响,公有主导经济收入差别倒U轨迹的前半段会发生“阶梯”型变异并更快上升。这就是核心理论内容(以下简称“公有倒U”)。我国近三十年发展改革中的居民收入差别变动轨迹已经初步证实这一理论。

  五、推荐理由

  1、公有倒U理论创新植根于中国基本经济体制及其制约的现实。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改革开放推进十多年,针对当时社会上对我国公有制经济条件下收入差别扩大产生异议的现象,陈宗胜尝试提出了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陈宗胜,1991),有学者(Ranis 1992;胡鞍钢,1992)将其称为“陈氏倒U”理论,以区别于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按照这一理论,居民收入差别在我国公有经济从低收入向高级阶段的发展中,呈现为初期先上升、中后期转而逐步下降的倒U型大致轨迹,其基本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与我国公有经济和按劳分配制度相联系,及由其制约的劳动差别、行业差别、劳动力供求、较高生计收入、较大城乡差别及农村差别大于城镇差别的二元转换等特有经济变量,这些变量自身及对收入差别的影响都是先扩大后缩小的。

  2、公有倒U紧密反映了中国近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重大特征。我国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是在制度变革中推进的,因此制度因素由固定参数成为制约差别与发展的重要变量,如联产承包和股份公司的财产制度、民营经济发展、资本积累、要素市场制约分配及财税政策变革等,每一步改革都会对上升中的收入差别倒U曲线产生重大影响,这激发我们进一步提出“阶梯形”收入差别倒U理论假说(陈宗胜, 1994)。另外,还对改革开放的变革时期,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的产生机制及其对正常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程度,首度开展了系统的量化分析。总之是制度变革因素推动倒U曲线前半段阶梯式更快上升。

  3、理论模型系统创新补充了收入分配研究中的弱项。在经济学界大家公认,不论是对理解中国收入差别变动,还是对预测其未来走势,理论模型的构建都是非常重要的,但这恰恰是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领域的一个弱项(李实,2003),也恰好突出了公有主导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模型的重要贡献。它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在发展改革中对居民收入差别产生有统计影响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基本形式如下: ,其中,()为总收入差别,表示农业内部差别,表示非农业内部差别,为两部门间差别,表示两部门间人口转换(人口非农化);而两部门内部均受劳动差别()、劳动供求()和剩余/生计比()的影响;则代表城乡财产制度、民营资本积累和各种财税政策改革对收入差别的影响。这是收入分配领域较早的系统的理论模型构造。

  4、公有倒U理论模型结论和预测得到现实数据的基本验证。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与改革,我国人均GDP已经从200多美元提高到4000多美元左右,开始从初期进入中期的经济发展阶段,同期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在波动中从0.29上升到0.47多,因此可以说我国居民收入差别正在沿着公有主导经济收入差别倒U 曲线的前半段上升,同时呈现的“阶梯”形波动特点表明体制改革因素对收入差别的影响显著存在。自2009年后我国居民收入差别上升势头有所减缓,幅度有所变小,2012年略降为0.46左右,其中有些因素如城市化等导致的收入差别则出现更明显下降趋势(陈宗胜, 1999;陈宗胜、周云波,2002a;周云波,2009)。这是发展与改革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说,“公有倒U”理论初步得到证明。

  5、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本质上不同于库氏倒U。一开始曾有学者对我们理论的学术价值提出质疑,怀疑其是库氏倒U假说简单的翻版。但深入研究即可发现,除了借用“倒U”术语的相似性外二者有本质不同。学术理论的基本差异必须从其所由以推导的假设条件中寻找。“公有倒U”是分析公有经济中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因素、变动规律、变动趋势的全新理论,其基本假设与“库氏倒U”完全不同,即使涉及改革的因素也不同。库兹涅茨倒U理论完全依据于私有经济及其资本经济派生及制约的基本经济特征为前提,重点强调私人资本积累、资本化收入分配、具有私有经济影响的城市化、人口比重、行业结构以及政策措施等因素对收入差别的影响。两者有本质区别。

  6、公有倒U理论把劳动收入和劳动差别作为重要变量。在我国公有制主体、或公有主导经济中,劳动差别是影响收入差别的最基本最重要因素、主体因素,是改革前期作为以按劳分配的基本依据、也是至今多种分配制度的主体依据;统计数据表明我国95%以上人口的主体收入是劳动收入即可反证,劳动收入差别是居民收入差别的主体部分;从而劳动供求和影响劳动剩余的较高生计收入也就有了中国特色。而在美国式私有制经济中,尽管劳动差别、劳动供求和剩余/生计比也存在并且也会对收入差别产生影响,但相比于其私有基本经济制度制约下的资本积累对收入差别的影响就太小了。即在基本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下,形式上类似的因素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作用机理是根本不同。

  7、库氏倒U把资本积累及收益作为重要影响变量。资本积累为资本家占有并作为其收入源泉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是导致私有经济收入差别扩大的根本因素和最大因素,私有经济资本积累(扣除企业再生产积累)不断增加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收入不断积聚于私有阶级的过程。而在公有或公有主导经济中,国有企业资本积累和收益由国家或集体进行和占有,不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分配,当然通过积累与消费比例会间接影响到,但其影响方向与私有经济中正好相反。而我国在改革中鼓励发展的民营资本积累,相较于主体私有经济中比如美国的资本家阶级积累,其规模和影响力显然不能比(不排除今后更快)。

  8、公有倒U阐明了库氏关于城镇化影响的推理错误,并证明不同制度中城乡内部差别呈相反关系与倒U无关。就人口城镇化的影响而言,库氏的论证逻辑强调,在私有经济中城市非农部门居民收入差别大于传统农村农业内部,随着人口向城市非农部门转移总收入差别即上升,然后只是由于实施各种税收政策才转而下降。公有倒U理论发现,中国社会由于城乡所有制关系不同,城市居民收入较高但分配平均,农村集体居民收入低且差别更大,这与私有经济中的情形正相反。如果按库氏论证逻辑,人口城镇化应使收入差别先缩小后扩大,呈“正U型”。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合。公有倒U正确地廓清楚,是人口城镇化与城乡间收入差别的结合引致总收入差别呈倒U变动,而其与城乡内部差别的孰高孰低没有直接关系(只间接影响差别高低)。

  9、两种理论均强调行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但库氏强调其引起资本收入的差别变动,而公有倒U强调其引致了劳动收入差别变动。在私有经济发展与增长中,库氏认为是私人资本投资推动了行业结构的复杂化和高级化,因而投资于传统行业与现代行业的资本所有者的资本积累和收益差别会扩大,从而收入差别也会变动更大。在公有主导经济中,公有倒U强调劳动者处在不同所有制范围内,因而行业结构变动引起的收入差别变动,往往不如财产制度变动引起的变化更大,并且行业变动更多的反映为劳动差别和劳动供求对收入差别的影响。即不同环境中相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可能差别很大。

  10、库氏理论特别重视人口变动因素对收入差别的影响,而公有倒U则忽略之。库氏把经济发展中的人口变动作为重要因素专门进行了讨论,认为私有经济中居民自主进行生育决策,最先实行计划生育的往往是最富裕阶层因而其人均收入更高,而穷人阶层则无节制越生越多也越穷,因而收入差别更加拉大。然而在我们国家相比其他因素比如教育这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在我国经济中实行全民计划生育(少数民族地区除外),虽然在城乡略有差异,但其对收入差别的影响可能不大以至很少人讨论,可以忽略。

  11、公有倒U为库氏重视政策机制作用而正名,并强调在我国改革中政策机制促进收入差别先扩大后缩小的重大作用。库氏深切认识到,为防止私有财产和资本积累导致收入差别过分悬殊引起革命,私有经济在国家资本主义阶段或者福利国家阶段,通过征收各种财产税及建立社保体系等政策调节,促成收入差别倒U转向下降阶段,延长了资本主义寿命。可惜后来渐成主流的数理学派将其完全漠视并与倒U现象相对立。公有倒U理论在研究中为库氏上述思想恢复正名,并依据中国情况指出政策机制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几年中是推动收入差别阶梯扩大的重要因素,而今后在促进收入差别转向倒U下降段也必是重要变量,并且将其视为“规律性”变量。比如累进所得税以及社保体系等政策我国已经实施,需要不断完善并且其影响已经内含于差别变动轨迹中;遗产税等政策在经济发展更高阶段也必实行。这些都是必要、必需、必定要施行的规律变量。当然这些政策的作用范围和程度在不同制度中可能也有较大差别。

  12、公有倒U理论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关注和影响。公有倒U模型一经提出,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和关注。综其要者,有学者认为“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差别理论模型和倒U假说,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收入差别的系统的实证分析,在经济学文献中均属首次尝试…填补了经济学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谷书堂);有的学者认为公有倒U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无论是我国还是国际学术界,没有多少直接资料可资历借鉴”(李森林);有的指出“陈氏倒U曲线独立地提出了公有经济发展条件下的收入差别规律,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差别变动特点和趋势,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是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学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胡鞍钢);有学者指出“这一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强调了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劳动差别及劳动供求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可称其为劳动差别供求论倒U曲线”(王光伟);有的学者认为,此理论为邓小平提出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李平文)。如此等等(可见后面所附文献)。

  13、公有倒U理论从提出至今,经过团队合作不断得到完善和实证检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带领我的研究团队一直紧密关注和跟踪中国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中的收入差别变动现实,不断对公有主导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进行完善和检验。团队成员互相支持,相互协作,到各级统计部门收集数据,到省市城乡开展典型调查,到国外机构大学访问学习,与国内友邻单位相互切磋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一系列重要文章,出版多部中英文著作。这些文章和著作的引用率在国内名列前茅(见后面所附文献)。经过全体团队成员的艰难持续努力,大量依据我国统计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别正沿着“公有主导经济收入差别倒U 曲线”的前半段逐步上升,体制变革使其呈现出“阶梯形”上升的特征,但上升的趋势已经开始符合理论预期地变缓。就是说“公有主导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已经初步得到证实。

  当然,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中等阶段,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也日益深化,居民收入差别必定发生相应的变动,其变动轨迹是否最终并完全符合公有主导经济收入差别倒U理论预期,要求我们持续进行长周期的跟踪研究。

  六、文献与材料目录

  1、陈宗胜、武洁,《收入分配差别与二元经济发展》,《经济学家》,1990年第3期。

  2、武洁、 陈宗胜,《天津农村二元经济转换状况》,《南开经济研究》,1990年第3期。

  3、陈宗胜,《库兹涅茨倒U假设理论论争评析》,《上海经济研究》,1990年第3期。

  4、陈宗胜,《公有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別理论模型与假说(Ⅰ):劳动差别——生计剩余模型》,《南开经济研究》,1991年第3期。

  5、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出版

  6、陈宗胜,《库兹涅茨倒U理论统计检验评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第2期。

  7、陈宗胜,《公有经济中减低贫困的理论与实践》,《南开经济研究》,1993年第6期。

  8、陈宗胜,《倒U曲线的“阶梯形”变异》,《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9、陈宗胜,《论中国经济运行的大背景──双重过渡》,《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10、陈宗胜、 高国力,《沿海地区“民工潮”及其对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11、陈宗胜,《增长方式转型与技术进步及劳动密集技术的选择》,《管理世界》,1996年第3期。

  12、陈宗胜,《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现状、趋势及影响因素——以天津市为案例》,《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14、陈宗胜、赵仲平、陈新,《天津市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分配差别》,《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15、陈宗胜、陈晓东,《关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研究》,《环渤海经济瞭望》,1999年第6期。

  16、陈宗胜、曹桂全,《中国地区差别研究与西部大开发》,《环渤海经济瞭望》,2000年第2期。

  17、陈宗胜、李明,《关于非法、非正常收入及对收入差别的影响的研究》,《河北学刊》,2000年第4期

  18、陈宗胜,《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深入研究——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19、陈宗胜、周云波,《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20、陈宗胜、周云波,《文化程度等人口特征对城镇居民收入及收入差别的影响——三论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21、陈宗胜、周云波,《体制改革对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天津市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别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22、陈宗胜、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23、陈宗胜、周云波,《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及制约其变动的某些因素——就天津市城镇居民家户特征的影响进行的一些讨论》,《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2期。

  24、陈宗胜、周云波,《中国的城乡差别及其对居民总体收入差别的影响》,《南方论丛》,2002年第2期

  25、陈宗胜,《关于收入差别倒U曲线及两极分化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26、陈宗胜,《关于总体基尼系数估算方法的一个建议——对李实研究员<答复>的再评论》,《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七、主要理论材料部分扫描件

  略。(如需查阅原件请于秘书处联系)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薄熙来:王立军暗恋谷开来 不能自拔
  • 体育孔卡绝杀广州德比恒大胜 国安4-0 视频
  • 娱乐曝马伊琍怀二胎 文章再当爸双喜临门
  • 财经传广州多家银行暂停房贷:额度已用完
  • 科技84%网友认为微软CEO鲍尔默应该退休
  • 博客李庄:薄熙来犯罪证据链已经形成
  • 读书荒诞之举:宋高宗为何用十个处女选太子
  • 教育家长痛诉:小学面试害得全家开学恐慌
  • 金岩石:新股发行制度变革关键是啥
  • 朱平:解读A股移动互联企业
  • 马宇:反垄断之剑将挥向垄断央企?
  • 幽灵礼物:A股T+0是福还是祸
  • 叶檀:光大证券与中国市场的下一步
  • 徐斌:滞胀形势后的经济沙盘推演
  • 管清友:新兴市场十年梦醒
  • 尹中立:中国人口城镇化潜力已很有限
  • 王东京:政府为何鼓励出口
  • 石建勋:什么墓地是俄罗斯人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