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农业人口转移是趋势 需政策配合

2013年08月10日 14:23  新浪财经 微博
“2013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于8月10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巴曙松。(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2013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于8月10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巴曙松。(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2013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于8月10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巴曙松[微博]

  以下为演讲实录:

  巴曙松:我有半个小时的时间,重点讨论一下城镇化的一些相关的课题。

  实际上我们说的城镇化下一步新型城镇化现在以人为主线,并不意味着不重视产业,怎么解读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驱动力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同步推进的。我想从三个角度来讨论一下城镇化发展里面产业投资的一些变动趋势。

  大家知道,国家发改委的城镇化规划已在广泛的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我自己也参加了这些相关的讨论。在这些具体的问题上,我们看到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可能有他不同的看法,我把它归结为三个领域、三条线索。从产业投资布局的角度来说,一个是看人口是怎么流动的。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把劳动力从农业引向工业,接着从工业流向服务业。这个产业背后不同的变动的趋势、方向决定着不同阶段城镇化的特点。

  第二个线索我们用的是一个时间的线索。城市的一个产业的演进,它的一个本质是交通、技术、地理这三个因素相互的叠加,这个叠加背后会影响劳动生产力。中间带来的时间的节省、收入水平的提升会改变人们在工作和休息之间的时间的配置,然后带来了服务业、消费、休闲这些代表性的非生产性行业的发展。所以大家都在关注,为什么从去年开始一些电影的票房不断的创新高,放在这个时间线索维度来看,确实有一个收入水平上升和消费、休闲的需求上升这样一个客观的要求。

  与此同时还有第三个线索,我们讨论的是空间线索,交通、技术、通讯条件的改变,它不仅重塑了时间,也重塑了空间。这是不同的聚集的带来的成本的降低以及继续推动的土地成本的上升这两个因素就给了企业更多的选择,会推动不同的产业在不同的城市里面进行重塑选择。比如说高科技的这些产业,可能就会重点选择落户于城市的中心,而中低端的制造业可以选择落户在郊区或者中小城镇。这几个线索背后其实都跟我们的产业投资的布局直接的相关。所以我们看到在跟踪讨论城镇化问题的时候去总结这些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城镇化的道路,我们看到有很多从产业角度做出的一些判断。比如说从城市史的发展趋势看,在科特金的全球城市史里面强调这是一个汽车、电子通信和工业技术圈来圈定的城市地理轮廓的时代。同时城市也代表着人们不再依赖自然界的恩赐,而是另起炉灶构建一个新的可操作的城市秩序。

  就城镇化谈城镇化可以得出一些趋势,早期的工业城市、郊区化、高速公路和城市的扩散以及新福特主义发展阶段等等。但是就城镇化这一条线索来看城镇化的演进,我们很难看出它背后真正的驱动力,把它和背后不同的产业、不同的经济波动阶段和经济发展不同水平来做一个对照的话,我们发现背后有它内在的一些逻辑。比如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看到从自由竞争阶段到工业资本主导,到后来的比如说非组织化的发达资本或者服务业、金融业主导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经济时期它的产业主导的劳动力发展过程从早期的比如说制造业到机器制造业以及福特主义代表的汽车重型机械制造也,以及数字、电信、生物技术等等。相对应的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的主体也是不一样的,从早期的运河的建设到铁路繁荣到电车的繁荣、汽车的繁荣和第二次汽车的繁荣,背后再对照着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这其中是有其很强的逻辑联系的。所以我们简单只是照搬它的一些城镇化这一条线索是不够的,通常我们讨论城市群,我们看到城镇化规划本身是个保密文件,但是从目前已经公布的信息看,核心的内容大家应该基本上知道,比如说新型城镇化第一是以人为主导,以城市群作为主要载体,但城市群在不同的阶段蕴含的内容、覆盖的范围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早期的马车时代城市群我看一天往返的城市群距离不会太远,而现在我们在课本里通常说的城市群100公里那是汽车跑1、2个小时,现在的城市群的概念随着高铁时代、动车时代的到来,可能会延展到300公里。

  刚才说第一个线索是人的因素,人在城镇化过程中,在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地区之间重新的配置,这是背后带来产业演进、产业变化,不同产业兴衰背后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因为城镇化是为人来服务的。从国际的趋势来看,在农业、制造业、非贸易服务和贸易服务这些不同的产业里面就业的人数来看,从最开始主要在农业,其次是制造业,然后是非贸易的服务业,最低端的最少的是贸易的服务业。随着不同的经济体的逐步的发展,我们看到农业的占比在逐步的下降,制造业经过一轮上升之后到了一个顶峰之后逐步的回落,而整个非贸易服务业一直保持一个攀升的态势,然后在高位驱稳。最后一个上升的是贸易服务业,现在全球不同城市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不同就业方式的变化背后推动着不同城市的兴衰和变化。

  劳动力在三大行业之间的配置,从美国的变化趋势来看,可以找到其中的一些参考。农业的劳动力占比和GDP的占比它的演变的趋势,劳动力占0.1,GDP占1%。制造业劳动力占20%,而GDP占22%。主要是服务业,劳动力占到79%,GDP占77%。今年上半年中国的三次产业的对比里面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中国GDP推动动力里面的第一个产业。大家看克强总理在各个场合的讲话,谈城镇化,扩大内需、调结构,紧接着一句话说服务业是推动中国就业和经济转型的一个非常大的潜在的动力和资源,可以做一个对照和参考。

  美国另外一个参考的经验即资本和农业的投入大量释放的农业的劳动力,这就为城市的繁荣提供了大量的人口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其实也是类似的趋势和变化,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你很难把城市化和农业割裂开,仔细看中国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在很多年份往往农产品是丰收的,结果农产品价格还持续的上涨,其实背后的因素农产品价格不能仅仅就农业来谈它,那是看不清楚的。我们看到在中国的波动趋势里面,实际上对农产品价格影响更大的一个因素是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特别是城市工作的收入水平的波动。所以,往往在城市里面非农产业这些劳动力城市的上升、收入的上升会相应的改变农业的比较优势,然后带动农产品价格的一轮上升。所以我们现在城镇化的提法里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放在一起提的,是很难把它割裂开。

  下一步我们说以人的城镇化来推进,实际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城市里面已有人口的适龄化,第二是农业人口要继续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这个流动的过程就是重塑不同城市价值的一个过程。我90年代刚到北京工作的时候,查了一下北京的人口,1949年北京市的人口大概100万人,跟去年底2230万人做对比,改革开放30年是一个重要的人口流入的城市。过去改革开放30年庞大的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不是很均匀的同等的增长,从统计口径看,前100个城市占据和吸引了这些转移人口的百分之七、八十,前50个城市差不多占了40%多。这个趋势从下一步来看可能还在强化,只要原有的制度条件不做变化。所以劳动力在不同背后的影响因素,从产业角度来看是不同城市它的产业比重的变化。

  未来产业演进的一个线索,在有的地区人口从农业向工业在转移,有的地区开始由工业向服务业在转移。所以,不同地区它的劳动力的配置变化导致不同的产业的比较优势是不一样的。前面是劳动力占比和GDP的占比,从PPT可以看到,中国的劳动力在农业里面的占比还是高达35%,而GDP的贡献只有10%。在制造业里面劳动力的占比是30%,而GDP的占比是47%。服务业它的劳动力占比是36%,GDP的占比是43%。所以从趋势上来看,农业人口继续的降低和转移是一个大趋势,背后需要配套的户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这些调整,要不然这种转移很难被城市所接受、所吸纳。

  从不同的城市来看,这种不同产业的比例关系也表明了下一步人口从农业向工业以及向服务业继续调整、配置这种必然性和趋势。在一线城市里面我们看到农业人口已占到1%,第二产业占到37%,而第三产业占到63%。二线城市农业还占比4%,第二产业占到49%,第三产业是47%。三、四线城市分别是6%、54%和39%。所以人口的再配置背后实际上和产业的再配置息息相关。从去年开始,深圳人口的净增长出现了负增长,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背后的原因就是大量的制造业向中部和西部的转移。这些都是和城镇化过程中的产业变动直接相关的。

  这些流动人口我们缺乏相应的统计,但是我们自己要去找数据是能找得到的,我经常用的是两个数据。一个是我们有一个上市公司涪陵榨菜,榨菜主要的消费群体是流动人口。涪陵榨菜比如过去连续十年它在不同地区的销售占比的变化,你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华南地区在十年前占涪陵榨菜销售的半壁江山,现在降到30%以下,而中西部地区大幅度的上升。我本人是中国移动[微博]集团战略委员会的委员,我尝试着用电信的一些数据来看,这些流动人口通常用的一些通话的套餐,神州行的这些套餐,这一部分用户占整个用户的占比在不同地区的变化,可以看到在华南地区长三角地区的比例在持续的降低。

  第二个线索是时间的线索。时间的节省和收入的提高,城镇化的发展催生和服务和休闲的需求。大家读《资本论》马克思有一句话说一切的进步最终都表现为对时间的节省。

  从1850到1956年全球劳动力平均的工作时间看,工作的时间在持续的降低,中间线是所有的产业,蓝色线是非农产业,红色的线是农业产业的变化,工作时间在持续的减少,收入在上升,城镇化在进一步的集聚,这样带来大量的服务和休闲的需求。看这五个发达国家每年平均工作的小时数,从1970年到现在,这五个发达国家年平均工作的小时数在持续的下降。从这些走过的道路来看,这些服务业,特别是休闲娱乐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口在向城市规模的扩张和集聚以及休闲时间不断的增加,本身就是推动服务业上升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驱动力。主要原因在于工业技术它推动了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在北京建城的时候那种交通技术、建筑技术的时期,城市人口支撑大概就是二环以内,随着人类20世纪技术的进步,服务业的崛起,它带动了工业时间的进一步的减少。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多,新的行业不断的以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服务和消费的需求。

  最近大家讨论的接连几个影片,大家觉得拍的不是怎么样的影片,结果票房上升的很快。有很多人做了不同层次大数据的分析,我曾经和几个导演界的人交流,从万达院线调研的情况来看,万达院线的经理跟我们讲,说从一线的情况来看,以前大家花个10块钱路边买个盗版碟看看就可以了,随着收入的增多,休闲时间的增多,忽然对电影音响的要求增多了,觉得花50块钱不贵。从经常被中年人批评的《小时代》的数据来看,看了几份大数据样本的分析,发现真正对它评论和跟踪比较多的是三、四线的中小城市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主要是女性。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收入相对高的人群看的很少。所以我曾经把这个数据给到一些著名的导演,比如说我给了王潮歌,问他们怎么看,她说这表明20岁左右原来没有消费能力没有收入不能表达自己消费诉求的这一代人开始登上文化休闲的需求舞台,所以你必须要关注他们的这种审美的需求和偏好,你怎么卖他都没用,就是几千万拍的成本,又有5、6亿的票房。为此我还专门看了一下这个电影,说实话还真不是那么令人讨厌,所以我想背后看的实际是什么?我看它有一些小幽默,情节也很简练,不是那么拖泥带水,跟现在的网络生活很契合。所以从我们这个角度来看,不同人群他的需求直接影响着不同的产业,然后在不同城市的发展。

  第三个线索就是空间线索。不同的产业在什么城市能够繁荣,背后一个是这些产业和它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集聚,带来的人才、信息的交流,这是一个力量。另外一个力量集聚多了,土地成本就上升,土地成本上升之后会挤出一部分承担不了那么高的土地成本的产业。这就是背后在推动着不同的产业在不同的城市流动的很重要的一个力量。

  从美国的产业布局来看,80%的高科技制造业集中在100个最大的城市,按三个比例来看,100个最大的都市区,红色的是中小都市区,小的是非都市区。你看高科技水平的制造业80%在这些大城市,而中高技术水平的制造业57%是在这些大城市,平均水平在59%。所以不同地方的集聚,不同地方的产业推动的土地成本的变化,背后会带来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重新的再布局。所以如果从房地产的角度里看,秦虹主任来了,我们看到不同城市它的房地产需求结构会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出现巨大的变化。这是一个不断再配置和再流动的过程。

  一些中技术产业会从城市迁移出去,可贸易的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一些成长型产业集聚流向中心,它能够承担比较高的土地成本。而中间高成本的地区会集聚一些地区性和地方性的服务中心,一些低劳动力成本的制造业会挤到一些低成本的地区,周边地区。我们从一个国家、从一个省、从一个城市都可以看到演变的轨迹。

  正好半个小时,谢谢各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朱镕基新书今日出版 部分内容曝光
  • 体育世锦赛林丹成就5冠王 李宗伟决胜局伤退
  • 娱乐郭晶晶被曝20日剖腹生子 霍震霆默认
  • 财经研究称房价越高地方官员升迁可能性越高
  • 科技银行系电商成鸡肋:无竞争优势使用者少
  • 博客李银河:打飞机服务被判无罪的启示
  • 读书毛泽东对周恩来有不满又离不开(组图)
  • 教育武汉一大学山寨著名建筑似世界公园(图)
  • 沈建光:中国经济最坏时刻或已结束
  • 郎咸平:什么是治理腐败的绝招
  • 张庭宾:美联储9月退出QE可能性大
  • 姚树洁:21世纪中国会输给印度吗
  • 徐斌:十年繁荣的三大要素逐步消失
  • 西向东:美国人工贵 贵如挂窗帘(图)
  • 谢百三:何以北京市新房开盘一抢而空
  • 龚蕾:彩票市场为何火爆
  • 叶檀:中国滞胀压力不减
  • 张卫星:全民对赌李克强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