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人口城镇化是发展转型最大潜力

2013年08月10日 10:51  新浪财经 微博
“2013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于8月10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2013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于8月10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2013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于8月10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以下为演讲实录:

  迟福林:谢谢主持人的介绍,谢谢新京报的邀请,借此机会我向新京报长期以来对中改院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当前讨论城镇化,有四个判断很重要,第一个判断,未来十年我国的城镇化还有十个到十五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因此,年平均城镇化一个百分点的增长是有条件的,这是一个前提。第二个判断,推动未来年均一个百分点城镇化的增长靠什么,是继续靠工业产业推动还是什么?第二个判断就是消费结构升级拉动的城镇化呈加快趋势。

  总的来看,以往三十五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重在工业化和产业发展的拉动,进入现在发展的新阶段,工业化和产业发展拉动的城镇化还有作用,但是有逐步减弱的趋势,消费结构升级的拉动,未来五到十年有加快的趋势;第三个判断,消费拉动的城镇化有加快发展的趋势,那么消费的主题是什么,所以城镇化的核心区别于以往三十五年重要特点,在于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

  如果到2020年,我国的人口城镇化有现在的35%提高到50%左右,一年两个百分点的提升,我们初步实现人口城镇化。这样也达到了2011年世界平均52%的人口城镇化的水平,这个十分关键。

  如果以上三个判断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说第四个判断,人口城镇化是发展转型的最大潜力。建立以上三个判断的基础上,所以未来五到十年,我们以人口城镇化为支撑,推进消费主导的转型与改革,充分释放国内最大的需求潜力,将形成我们未来五到十年转型发展的突出优势和主要动力,并且使我们的中速增长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

  下面简要的以人口城镇化转型发展最大潜力为主题,当前城镇化四个争论性问题和大家交流讨论。

  第一个问题,人口城镇化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拉动消费需求。毫无疑问,城镇化是消费的一个载体,在消费结构升级拉动,城镇化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背景下,我想恐怕需要充分估计城镇化带来的消费需求结构和消费升级的客观大趋势,有三句话特别重要,第一句话,就看城镇化能不能适应未来全世界消费结构变化的大趋势。

  消费结构的变化大趋势,哪几个,我概括了三条,一条发展消费需求增多;第二个物质性消费需求减少,服务性消费需求明显增多;第三个一般东西短缺矛盾减少,公共需求产品短缺的矛盾突出。到目前为止,全社会全面上涨的公共需求,公共产品供给不到位,公共服务不到位成为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矛盾,通过人口城镇化推动消费主导的转型改革,这是一个大趋势,这是一句话,城镇化关键在于能不能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消费主导的转型改革;第二句话,城镇化能不能拉动中产阶级的形成,我们知道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产阶级能在这个社会当中占主体。现在最大的问题,城镇化52.6%,但是中产阶级只有23%左右,我们从这一点来说,城镇化有这样那样的一些历史贡献,但是城镇化23%左右的中等收入群体,52.6%的城镇化率,不能不说我们的工业化,产业拉动的城镇化特点十分突出,未来人口城镇化,到底能不能拉动中产阶级的快速发展,我想恐怕可以做三个判断,一个如果真是以户籍课题为前提的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是中产阶级快速形成的过程;第二,我们关键是要以人口城镇化带动中产阶级的增加,因为工业的收益远高于农业收益,所以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形成,主要原因是人口城镇化的转移和供给,所以我们搞人口城镇化很重要的在这里;第三,在这两个前提下,未来十年,中产阶级能不能达到45%,今年两会期间我一再建议,我说尽快形成国家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规划,如果国家搞城镇化,没有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约束,这个城镇化如果搞到60%,我们的中等收入群体不到30%,这个人口城镇化是失败的。从我来看,如果我们的人口城镇化相关课题,户籍、土地课题破解,与此同时某一些方面有所进展的话,估计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有可能从现在的不到25%提升到40%左右。如果是40%左右,那就达到6亿人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或者中产阶级,无论对中国的城镇化,无论对中国转型升级,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合理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数字。

  到底这种情况总体估计拉动消费有多大,下一步的发展取得什么作用?我的估计,人口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一个就是社会的总体消费形象在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明显提升,基本服务均等化,人口老龄化等等等等,这样的估计,我估计未来大概到2016年,也就是十二五结束的时候,消费规模能达到30万亿以上,2020年搞的好消费总规模有可能接近45万亿或者50万亿。

  按照经济学的长期分析,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大概在0.7左右,我们现在消费的实际增速大概在7.6到8.9之间,如果这个态势能保证,也就是说我们未来十年7到7.5的增长是有条件,是有消费支撑的。

  第二个大问题,对人口城镇化,投资转型的影响  ,因为在现行的体制下,一谈城镇化主要是投资问题,我想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能不能适应人口城市化的大趋势,加快投资结构的转型。这里面有三个判断,第一人口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关键问题在于投资机会转型,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实现投资转型,实现消费投资的动态平衡,现在问题在于怎么样加大转型,主要是加大公益性项目的投资和消费,供给能力的投资,你比如说以文化产业为例,现在的文化增加值只有3%,没有22%到25%,我们预计2020年文化增长值达到8%或者10%,实现这个目标累计投资要20万亿,这个投资空间巨大。这公益性,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投资需求是巨大的,关键是投资结构的转型。第三,最核心的是国有资本的转型,我提出了以公益性为重点,调整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我们过去为了做大总量,国有资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公共产品短缺成为主要的矛盾,如果国有资本继续以作大总量为目标,和我们发展的大趋势不相适应,2011年保障性住房央企占的比例是13%,太低了,所以推动公共产品短缺的背景下,重点配置到医疗教育与民生相关的公共产品领域,给社会资本投资更大的市场空间,发挥国有资本公共产品投资的巨大作用,首先要看到巨大的投资空间,第二是投资资本的转型,第三是国有资本的转型尤为重要。

  第三个大问题,人口城镇化能不能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个问题现在看法很多,产业城镇化还是城镇产业化,这个讨论很多,我的看法是我们不仅要强调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当前更要强调人口城镇化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我说这样一个观点,第一产业城镇化与城镇产业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另外一方面,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也往往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重点,你比如说服务业比重的上升,就是人口城镇化拉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必然的大趋势,所以我们在这个背景下,要改变过去形成的工业城镇的发展模式,这是第一个大看点。第二人口城镇化对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在日益增大。

  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都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时期,这是可以做到的,你像日本的服务业是工业产值的三倍,德国是2.68倍,我们刚才讲了只有0.98倍。为什么我们的服务业发展这个样子,就是我们看到301、协和医院比菜市场还热闹,关键问题在于公共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均衡以及由此某一些制度上的障碍,应该说我国加快发展服务业与其内在的需求和条件,第一市场需求巨大,我讲一个数字,麦肯锡去年发布一个报告,说现在中国的医疗市场的规模是2011年3570亿美元,2020年他们估计要达1万亿美元,结论是中国的医疗市场将是全世界增长最强劲的医疗大市场。所以很多企业看到了这样的市场空间,开始进入中国。

  第二,我们有先进制造业的支持条件,发展服务业不是不要工业,不是去工业化,而是需要工业的转型升级,现在服务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发展重在政策和制度创新,比如说现在服务业的用地,现在还比较高,你看看我这个例子,2011年全国105个主要城市的工业用地价格只相当于居民用地价格的11.53%,服务业用地长期高于工业用地的价格,所以能不能实现服务业用地,工业用地,同价不仅能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决房价贵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人口城镇化能否带动城乡一体化,我的判断是两条,第一条我们已经进入人口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的阶段,第二,城乡一体化依赖于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主要矛盾是发展中小城镇为重点促进城乡一体化,为什么中小城镇不愿意发展,我六月份到非洲,有两万人的城市就可以办大学,我了解了一下,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公共资源配置的均等,所以我这里提出来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城镇化严重滞后于规模城镇化,公共资源配置向大城市集中,而中小城镇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足,北京高房价的背后是公共资源。所以我们看目前大城市集中了80%的优质医疗资源,其中80%又集中在几个大医院,所以要发展中小城镇,推动城乡一体化,需要实现公共资源由行政级别配置转向人口配置,这样实现大中小城镇公共资源配置的均等化,而这些的配置需要财税体制重大的改革。

  我的结论是通过这些讨论,人口城镇化是转型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它承接着释放内需潜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使命,承载在实现中速增长,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使命,我赞成上述演讲者的观点,实现人口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取决于我们转型改革,在一些重要方面的实质性突破,谢谢大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上海法官招嫖爆料者讲述跟踪举报始末
  • 体育亚锦赛-中国男篮首负中华台北 无缘4强
  • 娱乐金像三级女星息影 经纪人欲索赔千万
  • 财经中央级党报驳斥“全民均分国资”言论
  • 科技手机套餐流量清零 消费者怒告运营商
  • 博客兰和律师:李天一案介绍卖淫线索扎实
  • 读书中共开国将帅的漂亮妻子们(组图)
  • 教育13岁在校女学生为500元“主动约嫖”
  • 谢百三:何以北京市新房开盘一抢而空
  • 龚蕾:彩票市场为何火爆
  • 叶檀:中国滞胀压力不减
  • 张卫星:全民对赌李克强总理
  • 水皮:在商言商的空间小吗
  • 陶冬:计划生育解禁在即
  • 谢作诗:大师流行是社会不公的表现
  • 王石: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 易鹏:中国地方眼中的城镇化
  • 沈建光:应告别稳健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