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震:走向互联网时代的小微金融法律风险控制

2013年08月07日 14:42  新浪财经 微博
图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发言 图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发言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金融学会、云南省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定于2013年7月27日在昆明联合举办第四届中国小额信贷创新论坛暨第二届全国金融办主任圆桌会议。此会议围绕新型民间金融机构的试点与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产品及创新、地方三民金融(民间、民营、民生)的发展战略等议题展开探讨。图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发言。

  以下为发言全文:

  黄震:谢谢大家,我今天发言的是讲一下走向互联网时代的小微金融法律风险控制,P2P不等于全部的互联网金融。我认为做P2P的时候必须在互联网环境下,用点对点技术,这才是真正的P2P。究竟什么是P2P,什么是互联网金融,现在大家越来越清晰了。三年前我们开始进行探讨交流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可以对话。我想要换一个视角探讨,用四个视角审视互联网金融,他不仅仅是媒体上出现的热门事件,我认为,第一要从大历史看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证券交易所很早的时候是通过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等来进行交易,所以我们中国的上交所、深交所一开始很快就用上了,这就是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互联网金融在面对互联网1.0时代,有,在今天2.0时代有,将来3.0时代还会有。第二大的网络观,互联金融是在网络环境下,在互联网生态环境下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这种网络1.0时代的网络是网络,2.0时代的网络是网络,3.0时代的也是网络,所以互联网金融充分发挥网络的跨界、颠覆,他的渊源与整合,他的风险与低价会改变我们的金融生态。第三从大金融看互联网金融。从我们的银政保信基可以看到跟互联网接轨的方式,同时我们的民间金融从民间借贷到私募股权基金等等,到信用管理调查等等,一系列都可以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互联网结合的产品、模式等等。第四,要从大文化观来看。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运用到金融领域来,他应该还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精神,来改造我们金融的方式,现在我们更多的谈,互联网技术,产品,等等,远远不够,互联网的精神正在塑造、改造整个世界,而且我相信,在互联网3.0时代,会更加彻底。

  小金融再出发,我们今天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个人拿着手机随时随地跟着很大的后台系统、很多人联系在一起,这种生态影响着每个人的思维、生活。小微金融发展,也必然与此相连,这些年我们互联网金融热,就是因为民间金融快速走向了互联时代。比传统金融做了十多年,还有抢眼。因为互联网金融通过每个人可以借用P2P放大的时候,人人都可以参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关注。小微金融,除了P2P我们的小贷公司也这样相对来说小贷他的出生更加有高贵的地位,所以很多小贷公司不愿意跟P2P公司为伍。上一个礼拜我们在北京召开了一个会议关于小贷的会议,提供了可能跨越地域的局限,调处资金瓶颈等等都有可能,其实更重要的是信用控制制度,可能为我们的小贷有了一个新的发展。

  第三个观点,互联网时代小微金融壮心的方向。我们传统大家熟悉的风险控制技术,第二IT技术,第二是法律技术。三种技术综合才能更好的发挥互联网金融。这个时代小金融发展有五个方向,第一更加注重金融消费者的需求挖掘和权利保护,我们叫投资者或者借款人,出借人等等,都可以归纳为金融消费者。第二更加注重数据信息的管理。在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的时候,所有过去的金融交易应该把相关的数据打通,将有利于我们监管层监管,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我们的交易控制风险,提高效率。第三,更加注重金融创新的边界性、简单化、标准化和高效化。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是傻瓜化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就能更加高效的解决问题。我到阿里调研,他们就是要打造屌丝理财平台,怎么用更便捷、更简单的解决问题。第四,高更加注重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的终端的争夺,今后手机可能就是每个金融消费者都可以接受金融服务的终端,移动互联浪潮他的高地就在手机上。手机作为我们小额贷款机构怎么提供服务的断口,大家应该思考。第六,更加注重法律技术和制度创新支持。请专业机构参与合作、专业人员一起制订相关的和约,研究法律政策和推动有关制度变革,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谢谢大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国外长访东南亚绕开菲律宾 菲让越捎话
  • 体育亚锦赛男篮胜印度 王哲林18+9郭艾伦16分
  • 娱乐梦鸽告领班介绍卖淫 家人不知受害人受辱
  • 财经恒天然确认雅培是要求隐瞒的涉毒奶企
  • 科技首个人造牛肉汉堡问世:口感偏硬少汁
  • 博客杨俊锋:法官嫖娼在我国并不鲜见
  • 读书日渐疏离:亚洲国家爱美国还是爱中国
  • 教育福建“被调包”试卷作文空白 考号有涂改
  • 王石: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 易鹏:中国地方眼中的城镇化
  • 沈建光:应告别稳健的货币政策
  • 姜汝祥:民营企业为什么要关心宪政
  • 何亚福:精神分裂的计划生育
  • 黄鸣:职场如情场
  • 刘杉:存款利率市场化图景
  • 石建勋:全球如何走出增长乏力困境
  • 张五常:谁是供给学派开山鼻祖
  • 叶檀:土地卖完才有真正的房产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