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2013民营企业领袖社会价值榜”启动仪式于7月15日在北京大学正式举行。上图为北大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特别助理郑少武。
以下为演讲实录:
郑少武:民营企业家社会价值项目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已经第3年了,前两年我们做这个课题,以单老师为主组建了一个团队,以民营经济研究院为主,同时联合了几个院系老师们的力量,包括光华、社会学系的老师们的研究力量。在这样研究团队下面,我们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关于评估方法的研究工作,总体来讲,就像刚刚水皮总编讲到的一样,社会价值这个概念其实在国外是没有的,对中国企业家来讲,在商言商只是自己的底线,社会对你的要求和你的底线是不一致的,中国文化底线要求你达则兼济天下,民营企业家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候,必然要求他对社会有所贡献,能够在社会上体现价值。经过我们研究团队两年来的不懈努力,反复修整,我们认为民营企业家社会价值概念可以明确一点,具体来讲包括五大要素:一是经济价值,企业家本身要把企业做好,能够为国民经济创造GDP,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价值;二是社会贡献;三是公益价值,通常讲的国家发生灾难时候你愿意不愿意帮助国家渡过难关,这是公益价值;四是社会影响力,比如柳传志在IT界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有很多更重要的企业家甚至会在党政机关担任一些职务;五是美誉度,来自于普通老百姓对企业家认可不认可,喜欢不喜欢这个企业家。
在这5个要素下面,发展了5大类21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来讲,5个方面的结合,一个是企业层面指标、个人层面指标的结合;二是客观数据和主观数据的结合;三是既有定量数据也有定性数据;四是有直接衡量企业或者企业家的指标,也有间接的指标,比如媒体曝光率这样一些间接的指标来衡量企业家的变量;五是有反应企业家历史层面的指标,社会价值涉及到历史沉淀,也有我们估计的这个企业未来发展的指标。
企业家社会价值排名的计算方法,我们需要对原始数据重新进行编码,转换成统一的指标,在5大类里对转换后的指标做因子分析,把数据简化成3-5个指标,再根据因子分析结果确定权重,然后把它们加总,这样可以得到每一个分项的得分。对于5大类分项得分采用平均方法计算之后折合成百分制的得分。这就是2012年企业家社会价值评估的结果,到小数点之后两位,从我们做排行榜研究角度来看,我们觉得这样的得分的意义不大,请专家们提点意见,加权平均结果又不一定完全反映了各个人之间排名的次序,我们认为更好的解决方案是前20名是一类,这类企业家的贡献是最大的,社会价值最大,20-50名稍微低一个层级,按照分层原则给出评估结果会不会更好一点?这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思考。2012年和2011年相比,我们觉得结果没有太大变化,其中次序可能有些许变化,提出了我们做这个评估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实际上很多企业家的社会价值基本上不可能一年之内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今年是第三年,第三年做的时候是不是又会给出一个差不多的结果呢,如果给出差不多的结果,这样的评估是不是能够有实际意义呢?这是我们自己思考的第二个问题,请专家们给一些意见。关于评估结果,我不再细说了,报告里有。
思考与改进方向,我认为是三个平衡一个细化:第一个平衡,社会价值的概念是大是小?大可以打到什么范围?小可以小到什么范围?之前媒体上经常见到的是关于慈善、关于企业社会价值这些相对来讲比较明确、比较细微的概念,我们提出社会价值,我们认为企业家应该对社会既有价值又有贡献,既有物质上的贡献,又有精神上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价值概念应该限定在什么范围?我们觉得这是今年应该改进的一个方面。第二,关于指标的多跟少,第一年37个指标,第二年21个指标,第三年我们是要增加指标?还是要减少指标?跟第一个问题是相关的,如果增加指标,可能会让大家觉得评价体系更全面、更系统,我们真正收集数据时候,我们发现很多数据找不到,尤其是比较小的企业,我们自己去找企业要非常困难,如果继续进一步压缩指标,比如慈善或者社会价值的可能就五六个、七八个、十几个,如果进一步压缩,能不能涵盖五大类要素里面要测量的核心的问题。第三,不可避免的既要涉及到指标权重的评价,某些方面又采用专家评分方法,有主观因素在里面,怎么在主观和客观数据之间获得平衡呢?这也是我们自己希望改进的一个方面,如果今年条件允许的话,在这里跟水皮总编有提个要求,是不是还应该把网络投票这种形式引入指标体系中来,我们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引入网络投票,整个结果就会更有说服力。一个细化,就是分析报告的细化,单老师也说一定要把分析报告做好,我们的工作量毕竟非常大,主要消耗在数据的搜集和处理方面,后来又赶时间发布,相对来讲报告做的不是很细,我们希望对重点的企业家做重点分析,或者针对一些主要行业做行业分析,这是2013年希望细化的一个方面。
我就简单介绍到这儿,把更多时间留给专家,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