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2013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于7月13日-14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在演讲时表示,创新研发的目的不是博士论文和科技成果评奖,而在于应用。
李毅中在谈到“创新驱动”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其称,用户应自始至终参加创新研发,这样研发才会有目标、有针对性,才能提高效率。同事,让用户参与的第二个含义就是,研发的目的不是为了博士论文、不是为了科技成果评奖,而在于应用,只有应用了才能进入市场,没有用就没有进入市场。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毅中:各位工商界的领导人、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好!本届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让我来说一说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转型中的中国:新领袖,新愿景,论坛给我出的题目和主题还是有点联系的,我想就此提一点思考。
第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大家知道新型工业化道路本身就是创新之路、改革开放之路,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十七大进一步的丰富、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十八大提出一个新观点就是到2020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而且把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四化同步发展、协调发展,这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绝非易事,要付出巨大的、艰辛的努力。
那么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内涵是什么呢?根据从十六大到十八大认识的深化,我归纳了几点,不一定完整。
一是要坚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工业化要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第一个内涵是科学技术。二是坚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回报,简单讲第二个内涵就是经济效益。三是要坚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突破能源、资源的约束,就是我们讲的要节约能源、资源。四是坚持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使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和谐发展,特别是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把环保提到更加高的高度。五是坚持以质取胜,为社会提供能够引导消费、满足要求的产品和服务,这个内涵在十六大没有提,但是根据我们的实践质量兴国的要求,这个应该成为国家的战略,应该和环保、节能同样成为我们的的基本方略。六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改善民生,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这一条是综合了十多年的经验,把以人为本要扩展到人力资源、扩展到安全发展。七是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四化联系在一起。
纵观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有点什么特征呢?什么叫中国特色呢?我想也有这么三个特征。
一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我们看一下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先行国家不客气的讲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节制的使用能源、资源,先污染后治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比如上世纪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的污染、伦敦烟雾的污染、日本汞对水源的污染,曾经酿成了人类历史的悲剧。所以我们不能重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必须在工业化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倡导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构建两型社会,实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统一。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但是它同时要使用资源、要污染环境,如果不注意、不重视,那就要造成灾难,所以我们把生态文明和工业文明不矛盾、应该一致起来。
二是两化的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我们必须两步并作一步走,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充分利用学习先进国家的知识和技术的效应,借鉴他们的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的经验成果,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步并作一步走,赶超发展、创新发展,进而实现全社会的信息化。
三是我们实现工业化要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转变方式的重要途径,怎么转变?必须走两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发展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怎么扩大内需?不能只靠投资拉动,而是要发展城镇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城乡统筹,消除二元结构的必然选择,工业化和信息化是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现代农业水平的强大力量。
所以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非常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新时期推动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客观规律,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新丝路、新举措,因此我们要遵循工业化的客观规律,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确保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全面建成小康。
第二、着力解决工业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实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向中期的历史性跨越,但是实事求是的讲,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仍然存在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左右,属于发明专利的数量很少,只占世界的不到3%,甚至远低于韩国等新型工业化国家,一些成套设备、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还依赖进口,比如我们的电子制造业规模是世界第一,一年的手机11.8亿部,一半国内、一半出口,计算机3.5亿部,彩电1.3亿台,这在世界上绝对是第一,但是高端芯片80%还是要依赖进口,有机无芯,我们的航海航空制造业有了长足的进步,这都是举世瞩目的,但是发动机、核心设备还要进口或者是依靠国外的专利,因此我们中央国务院决定把航空航海发动机作为第十七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要公关。我国的高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还出口到新型国家、出口到欧洲和美国,但是轴承、轮毂、轴还要进口,3年多以前我陪温家宝总理到南客、北客去,他们给我们介绍,前不久了解了一下,依然在进口。我们的高端数控机床这几年发展很快,但是95%以上被国外的品牌占据,这些例子都说明我们的自主创新还是不足。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到1%,最近我看到的数字很吃惊,由于经济下行,企业利润不好,降到了0.7%,这个投入太少了,远低于跨国公司3-5%的水平。
二是资源环境已经难以支撑。这方面有很多数据,讲了多次。工业的增长过度的依赖物质资源,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单位GDP能耗是世界水平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4倍,去年我国的能源总耗能折合标准煤36.2亿吨标准煤,占全世界的能源21.3%,创造了全世界的GDP11.6%,这个数字很扭曲,原油进口的依存度超过56%,预计到2020年要超过69%。铁矿石按含铁量计算一半进口,铝和铝材一半进口,铜和铜材70%进口,所以说我们的资源确实是难以支撑的。从环保看,尽管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二氧化硫一年排放2200万,二氧化碳没有准确的数据,我们简单的算一算,至少71亿吨,燃烧能源以后排出的二氧化碳,还不算生物、其他的排放,肯定是世界第一,虽然节能减排取得了成效,但是如果不加快转变方式,资源环境不可支撑,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落后的产能占20%,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这恐怕不需要争论,确实是严重过剩,钢铁、水泥、部分煤化工、平板玻璃、造船甚至加上风电设备和光伏电池等,这些行业都是国务院点过名的,用业内的标准看,设备利用率和产能利用率低于75%就严重过剩,过剩一点也是规律,但是利用率不到75%那问题就大了,上述行业统统低于75%,最低的是多晶硅由于多种原因35%,甚至还低。协会有人告诉我,全国58个多晶硅企业开工的只有7个,这当然还有其它的原因。高技术产业占制造业比重只有12.5%,一些行业集成度不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整合的大企业、大集团,一些产品质量低下,我们总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能一提到中国产品就是假冒伪劣,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但确实一些产品质量低下,已经造成了不良影响。总的来看我们的制造业还处于世界的中低端。
四是地区行业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突出。重大生产力的布局和资源的禀赋不匹配,西气东输、西油东调、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能源、资源是全国大调动,物流成本很高。除了资源分布的问题以外,这也没办法,生产力布局也有很大的缺陷,区域经济、空间布局、产业链条、企业结构失衡,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产业雷同的现象比较突出,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不足、质量不高,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这四个问题如果没有明显的改善,我们一味追求GDP的增幅,不可能实现工业化,而解决这四个问题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难点,也是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切入点。
在分析国内工业经济的同时还要看到国际经济技术变革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后,他们吸取了教训,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智慧地球等等,目的还是要强占经济、技术制高点,发展中国家致力于转方式、调结构,正在限制资源的出口。他们也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国际贸易战、货币战加剧,资源、能源的价格持续走高。我讲句冒昧的话,不可能希望原油降到每桶40美金的年代,根本不可能,而我们又需要大量的进口。国际、科技正在酝酿以新的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形成,特别是能源互联网、新材料、先进的制造技术,都对我们带来挑战。
以上这些国际科技经济的新变革促使我们必须加强忧患意识与高度的紧迫感,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努力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迎头赶上。
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靠什么?
要靠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增强我们的活力和动力。
转变发展方式是“十二五”以及今后经济工作的主线,调整产业结构是主要战略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会议上说我们调整结构主要的方向是什么呢?他讲了五件事,改造提升创新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型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能源、交通、城市等基础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他讲的这五件事是调整结构的方向,当然逐一分析,工业理应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上述五件事转型升级是最紧迫的任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支撑中国经济还是要靠传统产业,但是它要改造、要升级,加快培育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未来经济的增长点,这三件事尤其重要。实现工业化、完成上述任务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要靠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
展开来说:
一是创新驱动是关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产业链,促进由产业链的中低端向高端升,关键是要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花钱买不来,买来的顶多是二流技术,过去我们市场化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怎么办?只有靠自己创新。刚才我提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十七项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快许多关键性的突破,在加强原始创新的同时要注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且不能只靠单个企业,要靠行业组织攻关。要切实做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这个口号提了几十年,它的新意就在于企业要成为主体,市场要成为导向,要在用之上加工,我建议一个是用户要自始至终参加创新研发,这样我们的研发才有目标、有针对性,才能提高效率。用户才能在有成果的时候主动的使用、采用而不是单靠手上的政策。用户参与的第二个含义就是研发的目的不是博士论文、不是科技成果评奖而在于用,只有用才进入了市场,没有用就没有进入市场。所以要加强产品的创新,品牌创新、科技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五个创新,讲的很具体,其中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光产品就讲了两个创新,这五个创新既有战略意义,也有操作性,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利用,用在传统产业的改造上,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上,没有新技术就没有新产业,搞新兴产业是换汤不换药,没有新技术搞什么新产业?那是忽悠人的。关键还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
二是深入推进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建设开放性经济,充分发挥发展市场配比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宏观调控的手段需要更多的靠市场、靠法律、靠经济、靠科技扩大内需来稳定外需,均衡发展,首先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深化国企改革的同时尤其要切实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这点我不展开说了。国企、民企改革开放30多年都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是优势互补、不可替代,要多看对方的优点,少挑对方的毛病,不要炒作、不要争论,而是要协调发展、融合发展。
其次要加快财税、价格、金融体制的改革,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前年经济工作会以来,社会上对经济实体重新高度的重视,但是恕我直言,政策落实的并不够,并没有太大的改观。要避免脱实向需,实体经济的销售率那么低,虚拟经济那么高,资本是向投资回报最高的地方投入,他怎么能投到实体经济上去呢?都去搞别的去了,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要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形成独立、脚踏实地的社会氛围,增强社会资本,投资实业的信心和动力,防止避免资本、人才的过分流失。这句话心知肚明,我一说就知道,用不着展开讲,改革开放的程度不能同步发展,这样下去很危险。
再次,当今我国的经济已经融入了全球经济,面对发达国家和新型国家的双重挑战,要统筹好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当务之急稳住出口,开拓海外市场,支持产业资本走出去,实现资源全球化配置,为我国的工业化创造有利的条件。当然这不完全取决于我们,当前出口的形势相当严峻,而且还在下行。
三是东中西部要协调发展,东部发达地区离不开中西部的能源、资源和劳动力,东部没有西部的资源和劳动力,东部发展不起来。同样,西部的人才、技术、市场也在东部,因此,实现工业化是全国整体的概念,不宜说哪个省、哪个地区已经工业化,没有全国的一盘棋,工业化不可能实现。要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产业政策的激励和约束政策,要推进产业的有序转移和产业积聚发展,促进全国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各地不能什么都搞、什么都上,包括战略型新兴产业7个,每个省都搞,这样很不好,应该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市场状况和产业基础,选准你的优势产业实现差别发展,政府要实施差别化政策,防止产业雷同、低水平重复。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中部地区依托资源的优势和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培育发展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建设一批符合新型化、新型工业化要求,国际竞争力强的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促进产成结合。
四是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首先是企业努力,在座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只有企业做强做优,工业才能变强,工业经济存在的生存问题、结构性矛盾才能缓解,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大企业,要发展一批专精特批的企业,构建和完善中小微企业配套完善的企业。构筑和完善产业链,这里面不要贴所有制的标签,就是生产力的关系,以大型企业、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微企业深入加工配套延伸。企业要自觉的遵循市场规律,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大力提升产业大军的基本素质,培养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
当前我们的农民工两亿多进入了二产、三产,他们成为新的产业大军,但是素质亟待提高,当前和今后企业生存发展仍然会有许多困难,但总的趋势是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会逐步改善,关键还是要靠我们企业自己适应市场、自强不息、练好内功、创新发展,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以上意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