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城市化

2013年06月29日 17:19  新浪财经 微博
“第三届全球智库峰会”于2013年6月28日-29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第三届全球智库峰会”于2013年6月28日-29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第三届全球智库峰会”于2013年6月28日-29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

  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一鸣:你刚才的判断有点不对,说这个《规划》是不是我在做?肯定不是,这是第一。第二,我所知也甚少,刚才尹主任已经讲了一些精神要点,我觉得发改委徐绍史主任在人大报告里面把主要精神都讲了,我也很难再讲出更多的媒体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很难满足要求。

  我讨论一下未来中国城镇化的路径问题,我们摆脱贫困要靠工业化,中国过去30多年工业化发展很快,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真正实现现代化,按照我们原来既定目标要达到现代化,那还得靠城镇化,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口大部分在农村的国家是现代化的国家,这是不可能的。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已经到了一个要迈过一道坎的阶段,就是我们讲得要转型。转型我们第一单元讨论了,我的理解是,要培育新的增长引擎,要推进结构调整,要创新,这是从供给端来找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城镇化主要是解决中国经济需求端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创造需求。城镇化对中国来说,未来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新的投资需求。

  我们刚才说了,现在城镇化率是52.6%,7.1亿城镇人口,这在全球是最大规模的城镇人口,是两个美国的人口规模还要多。但是这里面有2亿6千万没有市民化,它享受不了城市居民的公共福利,这部分人他基本上是勒紧裤腰带蜗居,它的生活方式跟城市居民不一样,在城市打工挣钱,然后回自己的家乡创业,到家乡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

  我生活当中遇到一个例子,我的老家是浙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大家如果去过浙江会发现浙江农村的楼越修越高,为什么?因为他到外面做生意打工,挣钱回来建楼,有的地方推了再建,楼越来越高,但是主人平时不在楼里面住,家里面都剩下老人。老人从来也不上楼。因为浙江地区当地乡镇企业很发达,当地也有很多外来打工人员,他们发现这种现象以后,就拿个梯子,晚上爬到楼上去住,老人也不知道,因为老人睡的很早也不知道,早晨再悄悄爬下来,日复一日,没有人知道。等主人回来了,发现楼上有人住过,但是主人回来以后,这些当地打工的也回家了,就是过春节了嘛。 所以为什么有这样的故事呢?就说明什么呢?就是他没有市民化。

  所以我们说未来城镇化的路径是什么?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把现有2亿6千万人尽快的市民化,使他们像城市居民一样去生活,我觉得这是最为迫切的一件事。当然还可以再继续吸纳一部分人口,但是这种转移,现在这种规模已经大大放缓了,这种转移的速率已经下降了,现在重点是转向已经进城的这部分人怎么市民化,这就需要创造一系列制度条件,我觉得有几个关键性的。

  第一,户籍制度怎么办。从地方政府的角度,一般都不愿意主动去承担这个任务,为什么?财政是要掏钱的,你要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就学,解决他们的养老、医疗,财政是要有投入的。当地的政府,他也愿意外来农民工来务工,但是要解决他的市民化,解决他的公共服务,要让他有投入的时候,他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所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城镇化的问题是土地的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的城镇化,我们能不能把人口与地挂起钩来,你要占土地,就必须解决多少人市民化的问题,怎么让这两个协调起来。这是第一。

  第二,中国的任何改革都非常复杂,比如户籍制度改革,人们都说户籍制度背后隐含着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在改户籍制度的时候,中小城市现在要求放开,但是没有人去。大城市根本就不敢放开,比如说北京现在2000万人,上海也2000万人,广州也接近2000万人,它能不能放开?它即便是不放开的情况下,北京每年有50万人进来,还有很多北漂。什么原因呢?它背后的制度因素是什么?我的理解是,中国的城市是以大管小体制,它的行政管理体系跟城市等级是契合在一起的,越高等级的城市,资源的集聚能力就越强。就是优质的资源一定是在最高等级的城市,最大的城市,所以会带来一种什么现象呢?人们都愿意往大城市去,去分享最优质的资源。

  如果做一个比较你就会发现,比如中国最好的大学一定是在等级最高的城市,等级越高,它的大学越好。在英国,牛津、剑桥不在伦敦,美国的耶鲁也不在华盛顿,也不在纽约,任何一项改革它背后的制度性因素都是非常复杂的。你不要看户籍制度改革,我们现在说了中小城市放开,大城市逐步放开,特大城市要尽量降低入户的标准,但是我们说真正操作起来跟背后的制度关联性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很简单的。这是户籍制度。

  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解决要素的流动问题,只有农村土地慢慢市场化以后,城乡的要素才能自由流动,我们讲城乡统筹才有基础。我们以前讲城乡统筹讲了一层意思,就是政府要加大农村的投入,比如新农村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服务,但是光靠政府这种力量是很难的,我觉得很难做到。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怎么样通过市场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农村的要素要市场化,就是土地能不能流动,能不能市场化,这也是一个制度的变革。

  现在中央正在推动的是农村土地的确权办证,市场经济一定要产权清晰,产权清晰了才能交易,有交易的要素流动。所以我们说首先要确权办证,然后要建立土地的流转市场,使土地流动起来。当然还要有严格的用途管制,农业用地可以流转,但它是种粮食的,不能盖房子,要受到人大严格的监管,不能用于其他用途。18亿亩耕地是可以流转,但是不能用于其他用地,可以规模化经营。只有要素流动起来以后,城市的资源才会向农村流动,这才能解决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问题。

  我对中国的城市化归纳一下,第一,核心任务或者说当前的重点是解决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不是物的城市化,而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第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相应的制度变革,创造相应的制度条件,而这种改革应该说它的复杂性也是很大的,我们不要把这个问题看简单了。第三,城镇化在未来发展进程中,它也不会像过去30多年速度那么快,它也在发生阶段性变化,它跟工业化一样,我们以前工业化主要是规模扩张,现在我们产能扩张已经到极限了,过去城市化也是靠规模扩张。未来它城市化中心应该由规模扩张转向提升它的质量,不是依靠廉价劳动力来支撑,不是依靠低要素成本来支撑,不是依靠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支撑,是要有更高质量的城市化。这就是我们未来需要追求的,而且也是我们要努力去实现的。

  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还得靠改革,我们要有好的战略设计,但是要实现这个战略设计,也要靠改革去实现目标,谢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习近平批示鄯善暴恐案及和田群体事件
  • 体育中超-国安客场1-1憾平中能 视频
  • 娱乐导演自称张艺谋大舅:妻儿曝光系联手炒作
  • 财经中石油负债万亿引入600亿民资分骨头汤喝
  • 科技苹果或上调App Store中国最低售价至8元
  • 博客米卢:国足成绩差的根源在主教练
  • 读书往事:张学良替宋美龄守住一生的秘密
  • 教育学士帽抛4米帽檐能切入西瓜(图) 状元
  • 育儿女童被藏獒咬断气管身亡母亲目睹惨状
  • 花木兰:为什么人们怕转基因
  • 刘步尘:中国彩电全面超越日本了吗
  • 黄小鹏:三张图解释此次钱荒
  • 谢百三:钱荒这场恶梦过去了吗
  • 倪金节:地方财政收支告急怎么办
  • 赵伟:中国改革红利是如何耗竭的
  • 姚树洁:国人为啥犯有移民焦躁症
  • 叶檀:6月钱荒三大启示
  • 张捷:本次流动性危机是金融战争
  • 郭世邦:盘活存量可能只是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