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6月28日消息,“2013陆家嘴论坛”6月27日至29日在上海召开,在28日晚的“浦江夜话七: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地方政府的角色”讨论中,上海交通大学[微博]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丽表示,地方政府盲目投资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潘英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谈三个问题,第一个谈谈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和内部隐含的风险。过去,其实我们地方政府真正发挥作用是从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开始,地方政府成为经济推动,甚至于自己也成为重要的经济主体。从发展模式当中,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开发区。开发区我们知道,它的流程首先是征地,然后是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硬件基础设施的投资,这是投资硬环境的改善。然后是招商引资。通过开发区实现一个是工业化,城市化,第三个是失地农民的就业,这样的模式中有三大风险。三个地区性的风险和一个宏观风险。第一个风险,地方政府很可能存在着盲目投资。我最近有一个案例,学生告诉我。
中西部有一个省会城市在未来的五年还是十年内要上二十条地铁。这样一种盲目投资,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这是一个。第二个风险,很可能在招商的环节上没有兑现,就是招商失败,那就是我们很多开发区晒太阳,05年中央政府整顿的,6千多个开发区,后来就整顿掉很多,招商失败、土地占用了、农地占用了。这就很失败。
第三个我们发展过程中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农民失地不能解决就业问题社会矛盾激化,城市经济发展本身是不可持续,这就是现在很多中心地区出现了巨大的鬼城,成片房地产卖不出去。这就是说当地经济发展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就不可能有人气,不可能有派生经济的发展,你的商业都不可能成功。解决了就业问题,才有可能可持续发展。你能够吸引人口来,你有人气,你应该是一个宜居城市,你能吸引人气,能够创造就业岗位,这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心。
我也在考虑,接下来,干部考核制度,在我们目前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当中还是非常有效的。所以,我们未来恐怕考核指标要做重大的调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减少,或者是取消GDP的考核,增加就业的考核,这也许对于地方政府的发展模式,可能产生一些好的效果。
第四个是宏观经济的风险,我个人认为目前的发展,需要避免的是个体的理性带来集体的非理性。就像企业也一样,我们一窝蜂去做风投,去做太阳能,最后大家都破产。那么所有的项目都往一个领域投,最后出问题。
举一个案例,有一家肉制品公司,到东北上了第七条生猪屠宰的生产线,按照他的产品生产只需要四条就够了,他已经有六条,已经有50%的产能过剩,为什么还去东北上第七条生产线?因为不好意思,地方政府太热情了,给了多少多少的优惠条件,土地几乎不需要成本,所以实在不好意思就去投了第七条。这就说明什么问题?其实我讲的,地方政府在发展本地经济的时候,带来了产能的过剩。重复建设和产能的过剩。我们现在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竞争性行业,企业的数目90%甚至于99%是多余的,地方政府保护,比如说家用电器,90年代的时候是两万多家,现在不到两百家。
也就是说经过这些年的产业的重组,其实99%的企业已经消失了。假如90%甚至于99%的企业是多余的,那么这些小企业很难有一个升级或者是技术创新,或者是品牌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的维护。原来有学生问我:为什么现在利润都在流通企业,生产企业为什么不赚钱?我说:很简单,因为生产领域竞争太多了,而渠道是垄断的,所以这种状态就说明竞争性行业企业数目太多,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保护招商引资,然后发展,没有一个地方政府愿意关掉本地的企业。
第二个问题,中央跟地方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到底监管也好,或者是发展也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个人认为,地方政府在金融发展过程当中,最大的一个风险,或者是中央比较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政府的投资的软预算约束,可能是把银行的资金当财政来花了,也有可能把融资平台的钱当财政来花了,地方政府可能还本付息不怎么考虑,那是下一届甚至于下几届政府来承担这个问题。软预算问题,所以是到目前为止没有解决。我们中国很大,它肯定是地方政府要承担更多的软硬件的投资,所以地方政府的融资,有它正当的权利,有它正当的合理性,但我们怎么再满足地方政府正常的融资的同时,能够给它一些硬约束,这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我接下来进入第三个话题。我有一个方案。这就是什么呢?我最近写的文章《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市场推进机制》。我的建议很简单,就是允许地方政府,到香港去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地方政府债券。通过香港的法律制度,以及成熟的国际资本市场,对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进行衰减和约束,同时地方政府应该推进行政的民主化改革,增强它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和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有些配套要改革,首先第一条,中央跟地方的财税关系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