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林:产业转型升级核心是要深化改革开放

2013年06月06日 23:40  新浪财经 微博
“中国产业改革发展年会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13年6月6日在北京隆重召开。图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昌林。   “中国产业改革发展年会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13年6月6日在北京隆重召开。图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昌林。

  “中国产业改革发展年会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13年6月6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新浪财经图文报道本次活动。图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昌林。

  王昌林:谢谢,宋会长的邀请。首先我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产业改革与企业发展委员会成立表示祝贺,我们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对这方面也会大力的配合,今后也会大力配合,共同做好这个事情。

  今天没有做很细的准备,第一,我们的产业升级对深化改革开放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刚才会长说了,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我们产业核心的问题就是四个字“转型升级”,转型升级面临很多机制体制的问题,比如从三次产业来看,农业现代化,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呢?必须是要大规模、机械地应用和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这种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要求我们必须把握现行的以家庭承包为主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前提是要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集中,没有这种农村的劳动力向城镇的集中,没有土地制度进一步深化改革,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刚才孔司长也讲了一些,关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这个我就不详细讲了。今年上半年所里也搞过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农业研究室也提了一些思路,我就不详细讲了。

  第二,从产业升级来看,必须要推动服务业的大发展。去年人均GDP已经达到了6000美元,但服务业的比重一直比较滞后,远远低于国际水平,主要的原因还是不改革开放。因为不改革开放,大家都知道永远不改革开放就意味着我们的供不应求、高成本和群众不满意。现在有很多例子,比如金融,金融改革仍然滞后于整个经济发展的要求。金融是现在经济的血液,但我认为我们的金融改革是滞后的。大家知道现在需求很大,健康的需求很大,健康产业规模也很大,也是未来的增长点。健康产业是未来非常大的产业,包括医疗、医药、绿色保健食品,怎么都得有上20万亿的产业规模,我初步算的这个产业规模巨大。但由于我们这种改革不到位,开放不到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非常突出。包括前两天我的腰不好,我去医院去看,一等就一下午。我觉得为什么不让我们的民营资本、民间医疗大量发展?我想不通这个。包括中医,我到中医药局说,那么多老中医,为什么不让他们开店呢?他们说,因为怕出问题。我认为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下,在管制经济下永远是短缺的。比如说电子信息产业,如果现在还是管制,像80年代一批国有企业,我相信现在买电视机还需要找关系。我认为核心的问题是改革。教育,我们的教育需求也很大,教育产业也很大。现在我们把小孩送到国外去上学。但教育为什么不对外资、民营大力开放,当然这需要影响力分析。服务业的核心问题是开放、改革不够。对于工业来说,也面临很多体制机制问题。工业现在也到了转型升级的阶段,包括核心的标志,要提升创业能力,促进工业向高端化、知识化、服务化、低碳化、信息化发展。

  高端化,我们的产业链、价值链要从目前的制造环节向上下游研发,向下游的品牌延伸。因为现在全球的产业分工基本上是价值链分工的态势,从行业结构来看,主要是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这是从行业结构来划分,要往这方面走。还要推进向服务化的转型,现在制造业做的不错,但下一步如何向服务化转型,还有低碳、绿色。创业能力面临很大的体制机制制约,比如说创新,我们的垄断性行业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没有形成,存在的问题是创新不挣钱或者是创新挣钱很少,华为经常告诉我,在国内创新不挣钱,钱被移动挣了。很多医药行业对我说,挣钱很少。搞一个创新药物,按投资多少亿、花十年,冒了极大的风险,钱被流通环节挣了,钱被医院、招投标挣了。产业是一个链条,在生产环节,市场化的改革已经比较市场化了。但在上下游,比如说流通行业。要素,比如说创新,必须通过创意金融来发展,大量的中小企业找不到钱,因为没有钱。很多企业告诉我,创新是找死,不创新是等死。这种局面如何创新,前两天我们正在写一篇文章“改革红利论”,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我说到要让我们的创新者挣大钱,要像比尔盖茨这样。一旦像比尔盖茨那样,中国创新能够制造财富、能够挣钱,如果是搞房地产,搞一个矿挣钱,那谁也不会去创新。

  体制机制的问题,在创新环节,地方激励机制的考核体制也不利于创新。比如说地方投资一个项目,我宁愿花几十亿招商引资,但舍不得投创新的钱。考核机制,对国有企业,虽然是保值增值的考核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很多企业也不愿意对创新进行投入。科技创新机制,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研体制也不行,大家知道科研院所大量成果没有产业化,去年2D投入3万亿,其中政府投入了大概2、3千亿,但我们的产业化与国外差距很大,大量的钱投到水里。这些体制问题都是制约我们创新的核心问题。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目前都不是创新型的。比如说美国,存在创新创业的精神。我们国家现在还是官本位。像我80年代毕业的时候,大量的人下海创业,现在的人都不下海创业了,都在等。所以这种体制机制的制约也比较大。

  在战略新兴产业化方面,也存在体制机制的制约。比如说新能源,风电,有并网的问题,这是核心的体制机制问题。去年200多亿度电上不了网,现在大量的风电企业能不能活过今年都成问题,就像一个包袱一样。这是并网体制。还有风电的管理体制,产能过剩的问题。比如说光伏,我们一直也在跟踪研究,2009年多晶硅特别火的时候,我们还到全国各地调研,写了调研报告,要防止多晶硅的产能过剩问题,当时说是暴利。我记得中能是40多亿的销售收入,他们挣了30多亿的利润,非常高。结果暴利引发了这个行业的爆发式的发展,很多地方都大量投入。还有地方政府大力推动,我去看了很多地方,很多地方直接投入了很多钱。比如说前几天有的地方大企业,政府投入几个亿。我去年在行政学院讲课的时候也说到,国有企业投了几十个亿进去,亏得很厉害。政府的大力推动造成了行业过剩。还有内需体制,内需没有拉上来。这种体制造成了光伏产业存在很大问题。但说句实话,我自己感觉不是什么,这种问题是产业发展过程当中的问题。我们要避免政府推动的产能过剩。我们看历史上所有的新兴行业,都出现一些泡沫。近期的网络泡沫,大家一窝蜂地投。再早像英国的铁路也出现过大的泡沫。这从长期来看,我们认为这种发展前景是比较好的。这些体制机制问题,我感觉还是应该着力解决。

  战略新兴产业,比如说医药,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医药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每年增长20%多,因为国内市场很快地增长,规模不是问题。现在两万亿,到2010年底增长10万亿没问题,但是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的创新能力不行。我们基本上没有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为什么这个新药搞不出来呢?核心问题是体制机制不行。比如说我们在科研体制方面,搞了重大专项,但重大专项和我们经济需求、产业界是脱节的。大量的钱,每年投入几百亿,主要是一批科研院所在走道。这难以变成现实生产力这是从研发环节来看。从管理来看,新药的审批,现在很多企业反映,审批一次,我记不清了,大概是一两百天。医药环节要有很多次审批,审批环节我们一定要严格管理。在流通环节,大体上在创新链条上60%的利润是在流通环节,企业大体上是拿20%。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说不搞创新了,搞创新挣不了钱。还有就是药品价格体制,企业反映也很大,比如说美国搞一个药品价格很高,收回成本。我们这个价格很低。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是药品进入医保部门,不进入医保目录的就没有市场。药品和我们的电子产品不一样,直接卖给消费者。而药品除了OTC外,必须要进入医院。不进入医保,不行。现在进入医保目录又是很难的问题。2003年我们在研究生物医药政策的时候,我们和有关部门反反复复协调,协调了半天,所有问题没有解决。现在是说医药没有创新能力,从长远来看,也不可能有创新能力。我感觉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难度很大,不解决这些问题,我想我们这个产业最后就没有竞争力,也没有创新能力。比如说怎样出现一批创新药物,具有国际创新影响力的企业,对于具体产业的研究还是很重要,特别是研究改革,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每个产业面临的体制机制都不太一样,怎样系统地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涉及到的面很难,如何找到突破口,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问题。今天由于时间有限,我就不多说了,我就举两个行业的例子。我们的新兴产业发展,在转型升级当中,核心的问题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和释放巨大的生产力。中国创新的潜力和民间的创新活力非常长,怎样给大家把体制机制理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也在不停地研究,围绕具体的行业,怎样推进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我简单就说这些,可能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长春市长就致120人死大火事故做检讨
  • 体育热身-王永珀破门 国足1-2乌兹别克 视频
  • 娱乐韩国小姐冠军旧照曝光被疑整容(图)
  • 财经汽柴油每吨下调95元和90元 各地油价
  • 科技史玉柱营销心得:坚决不降价促销
  • 博客在加纳军警围捕中逃难的中国人(图)
  • 读书继任公安局长不择手段争上位:前门
  • 教育北大卖猪肉校友:高考拼爹 明星祝福(图)
  • 育儿母亲给男婴穿袜子系橡皮筋致其双脚溃烂
  • 苏鑫:楼市投资五大最新趋势
  • 水皮:中投怎么成了烫手山芋
  • 叶檀:中美都靠房地产
  • 郑风田:比中储粮大火还可怕的是什么
  • 姚树洁:为何中国大学还不如不上
  • 朱大鸣:抢房再现暗示楼市度过寒冬期
  • 太友:粮库火灾为何刑拘五名工人
  • 杨涛:地方国企运营亟需制度创新
  • 罗天昊:粮食连续九年增收值得怀疑
  • 徐斌:强美元时代的中国通缩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