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中关村创新论坛暨中国产业园区与企业发展论坛”于2013年5月22-23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宋鱼水。
以下为演讲实录:
宋鱼水: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中关村不仅代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法律也在飞速发展中。过去30年,海淀法院的很多案件反映了经济生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可以说,经济越活跃,矛盾越活跃,法律越发展,它为解决各个利益主体的冲突在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以及全社会公民法治建设中发挥着规则的作用,构建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律体系。
30年来,海淀法院的案件直线上升(1982年1943件,1992年6235件,2008年55594件),海淀法院办案最多的法官常常是北京市、全国法院系统中办案最多的法官。无论是刑事、民事、商事、行政、以及我们今天谈论的知识产权案件,在罪与非罪、侵权与否、违约行为判定、赔偿数额多少等方面,社会热议的案件常常是新的经济模式带来的法律问题,驾驭法律的难度是空前的,破解这些难度无疑促进了法律的发展,也与经济的发展相互博弈,在滞后与适应方面寻找社会认可的坐标。如果说,从中关村看中国的法律,很多案件为立法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30年是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之年,3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已经走入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时代。18大报告提出“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习总书记要求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已经拥有法律体系,具备各行各业守法的基础。
当立法逐步完善,人们会把更多目光聚焦司法。期待司法用个案的方式更好地贯彻法律,解读法律精髓。自2010年法律体系形成以来,全社会对法律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互联网,它的出现不仅仅带来新的经济革命,也带来互联网的秩序思考。企业的互联网利益、消费者新的消费平台,再次让互联网的利益冲突加剧,法律面临互联网的空前压力。经济主体、消费主体、经济主体与消费主体之间、管理者与经营者之间,各个层面的法律问题都是新问题,都会以当事人矛盾冲突的方式再次考验着法院的裁判和法官的能力。当然,不仅仅是司法层面。
法律的发展包括法律自身的发展,也包括法院的建设和法官素质能力的提高。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法院建设的好坏不仅仅需要精神层面,更需要经济层面。从海淀法院自身的建设来看,10年前诞生的海淀法院新大楼原计划容纳20000件案件。但近几年收案量已在50000件左右徘徊,高峰期要做好60000件的准备。法官的办公室极其拥挤,法庭不够用的情况仍然存在。这座大楼原计划容纳200余人,现在,法院在编及非在编人员已达700人,各庭研讨案件的会议室几乎均改造成办公室,每个法官尚不具备独立的办公室,法官与书记员们都是挤在一个房间里办公。最重要的是基层法院法官级别低,工资不高,法官人才流动较大,法官辅助人员更是难以稳定,法警、速录员的招生出现难题,法官男女性别比开始出现巨大变化。近几年招录的人员,几乎是女性的天下,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基层法院无法吸引男性,经济杠杆和社会地位无疑是择业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其它原因。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女性该担当时亦要担当。经过全院干警的共同努力,海淀法院在过去的60年,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司法奋斗,有了巨大的工作积累,海淀法院的司法影响力为中关村创新示范区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海淀区是在上级法院领导下大胆进行司法改革的示范法院。在我们经历的改革岁月中,为适应社会经济变革所带来的案多人少、案件效率与质量的要求,满足全社会对个案公平正义的呼唤,法院的改革从未停止过脚步。海淀法院在少年审判、知识产权审判、案件繁简分流、审判管理办公室的设置、特邀专家陪审员、与北京民营企业家协会探索商人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都率先进行改革,力求简出效率,繁出精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这里我想说的是,一个法院公正文化的积淀非一日之功,需要几届领导、几十年的努力。培养一名法官也与经营一名研发人员一样,可能是5年,10年,甚至20年,所以,企业之间人才问题是法官所能深入理解的,全社会的共同问题法院也并非真空,司法公信力的形成一靠法院,二靠全社会的理性支持,法律文化、法治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海淀法院力求培养更有实力的法官,老实说,其仅能在现有的区域支持及首都支持下不断迈进,其所面临的更具有强力的发展还很艰难,而且,司法制度的建设需要全国统筹。正如经济建设不能太快一样,法院的发展也是当事人、律师、法官综合实力的展现。比如,公民诚信与企业诚信制度的建立直接影响传票是否能以尽快地速度找到并送达当事人,债务人的偿付能力直接影响判决书的执行力,经济价格的合理性与透明度直接影响裁判标准的准确性、打击力度。等等。司法的环境受全社会法治环境的制约,鉴定体系、评估体系发达与配套更为司法裁判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句话,司法依赖于全社会的法治文化及公民有序维权能力的加强。
我想在这个层面上汇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问题。海淀法院是全国首家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基层法院,这一定缘于中关村的知识产权法治需求。我这里强调的是法治需求而不是保护,因为保护的主体范围很广,在中关村地区,任何受到侵犯的知识产权权利主体都可以诉至法院寻求平等保护,中关村的企业可能是原告也可能是被告。从硅谷经济到创新示范区的建立,专利保护也需求迫切,为了更便利地审理案件,前年,区法院开始审理部分专利案件,目前,全国有3家基层法院审理部分专利案件。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中,知识产权产业化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法律角度思考。今年4月26日,海淀法院成立了中关村法庭,其不仅审理网络知识产权案件,也审理网络侵犯人格权(包括侵犯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姓名权、企业名称权、荣誉权、一般人格权等)的案件,因为这些案件共同涉及网络企业整体产业政策、商业模式等宏观层面的问题。然而,人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仅是知识产权问题,社会发展到今天,越来越需要研究综合治理和基础问题。我们也纳入了中关村街道辖区的少部分婚姻案件、普通民事案件。总之,中关村法庭成立的目的是希望应对创新示范区的司法需求,从经济、公民建设、知识产权矛盾的成因与源头解决的角度强化法律的研究和司法裁判的水平。有经济的矛盾就会有司法的界定,司法已做好努力应对的准备。
海淀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最近10年审理的案件多为知识产权网络案件,著作权、商标权、不正当竞争,等等,去年审理的韩寒诉百度文库的案件成为全国知识产权十大案例,涉《二十四史》点校作品著作权案件背后的商业问题与法律问题争议很大,开过多次专家论证会。在审理技术秘密和软件著作权案件中,由于技术难点比较多,我们扩大合议庭组成人数、倡导技术辅助人员、鉴定人员出庭,力求将案件吃得透、审得好,有些案件审判比较理想。考虑到法官背景、阅历问题,一方面,我们采取可行的办法鼓励法官继续增长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学者型法官,另一方面,用开放的心态进行企业考察。前不久,我还随北京高院知产庭去过淘宝网[微博]调研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中关村法庭成立之后即举办了“商业模式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论坛”,企业代表、作家、学者汇聚在海淀法院。司法是严肃的,它用中立、冷静、促进规则形成的方式为有争议的当事人提供解决问题的标准平衡器,让全社会有序的发展。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未来是什么?我想,未来不仅会有争诉,而且,只要有知识产权创新,争诉的问题就一定充满难度。但我们期待,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加强,司法就会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界定标准,引领社会规则。我们现在面临的大部分案件都是常规案件,重复相同问题的解决。希望未来一个判决解决一类案件,司法更多地起到引领作用。
最后,希望经济的明天和法律的明天更美好!
衷心祝贺《中关村杂志》走过10年,下一个10年更汇聚我们的思想。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