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之初,我国各行业都急需大批尖端科技人才,特别是新兴边缘科学技术领域,如核物理、空间科技等。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应运而生。
1958年初,北京地区一些研究所的科学家,包括钱学森、华罗庚等提出以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力量为基础,创办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与黄松龄、严济慈、钱学森等人创办中科大,设置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术物理系、化学物理系、物理热工系、无线电电子学系、自动化系等12个系。
1958年9月20日,中科大进行了成立暨开学典礼;次日,《人民日报》加以报道,称之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的一项重大事件”。
北京时期(1958年—1969年)
创建之初的中科大校址在北京市玉泉路中共中央党校内,首任校长为郭沫若。建校第二年,被列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全国重点大学。从1963年开始,中科大曾短暂地招收过一些研究生,并有成立研究生院的计划,但由于文革的原因,没有能够实施。
第二次创业(1970年—1992年)
由于文革的冲击,以及战备疏散的要求,尽管受到师生的一致反对,中科大还是于1969年12月被迫迁出北京。
搬迁处曾三次易址(初为河南南阳,后改安徽安庆),最终确定迁至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校址为原合肥师范学院。整个搬迁过程一直到1970年10月才基本完成,搬迁过程中图书、器材、教员流失大半,其中教师数量不足百人。
此后,由于师资缺乏,学校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300多名往届毕业生,组织他们回校学习作为师资补充。虽然受到文革严重影响,学校规模还是逐渐扩大,到1977年底,全校教师达到1157人。
重新崛起(1978年—1992年)
1978年中共“拨乱反正”后,中科大逐渐回到正常的办学轨道,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中科大第二任校长是严济慈,他提出了“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建校目标。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中科大被国务院批准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十所高校之一,再度成为中国最受瞩目的理科大学之一。
第三次创业(1993年至今)
中科大是首批入选“211”工程和“985”工程的一类大学。学校建校40周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中科大四十周年校庆题词“面向二十一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李鹏题词“庆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十周年,为国家科教事业做出新贡献”。
如今,当人们漫步于中科大校园,都会沉醉于她朴实无华的优美环境。很美,很雅静,很有学府气息,这是人们对中科大最多的评价。的确,中科大勤奋踏实的学风早已渗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安徽合肥这个宁静美丽的城市里,中科大不浮躁、不跟风,脚踏实地,奋发向上,师生们始终保持着勤奋学习、理实交融的优良学风。中科大就像一座熔炉,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锻造、成就着她的莘莘学子。
(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