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成钢:土地国有制是社会问题的基本根源

2013年03月31日 14:16  新浪财经 微博
“第二届岭南论坛”于2013年3月31日在广州举行。上图为香港大学《国之基金》经济学讲座教授、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世界级大学》客座教授(SNU-WCU)许成钢。(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第二届岭南论坛”于2013年3月31日在广州举行。上图为香港大学《国之基金》经济学讲座教授、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世界级大学》客座教授(SNU-WCU)许成钢。(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第二届岭南论坛”于2013年3月31日在广州举行。香港大学《国之基金》经济学讲座教授、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世界级大学》客座教授(SNU-WCU)许成钢在演讲时表示,土地国有制是中国社会问题的基本根源。

  许成钢称,政府以调控为名义打压房地产,最重要的政策就是限购,而限购其实就是用政府代替了市场,与计划经济时期凭证凭票购买东西是基本一样的性质。房地产市场越调控,越扭曲,这就是政府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例子。

  许成钢分析称,政府有意识的限制土地供给,会导致土地增值,可以提高寻租和腐败的价值,因此大家都同意反腐败,不从根本上将腐败的根子拿掉,反腐败是拿不掉的。

  以下为演讲实录:

  许成钢:前面几位提到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也提到了中国和国际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注意到大量的人在讨论中国现在跟国际相比,经济发展的水平,似乎是已经达到了中等发展水平了。因此增长速度会比较慢,从经济学的道路上讨论,逻辑在什么地方。经济学上有专门的分支进行讨论这个问题,这个道路是这样的。从来不是按美元统计的水平和速度的关系,核心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水平跟全世界经济最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当之间的差距很大的时候,可以跟别人学,无论是技术、管理、制度上可以学,可以抄袭。

  因此可以很快的发展,这就是追赶。正确的度量方法不是绝对的按照美元计算的方法,正确的度量方法是用近似的接近国际最先水平之间的差距,真正度量的水平是相对差距,如果相对差距是最重要的话,我们重新的换算一下。刚才蔡先生已经给了很多原始数据,如果将数据拿过来换算的话,中国按照人均GDP跟最先进的水平相比,差别大概是1/9,现在人们讨论的是战后的日本、台湾、韩国的发展,我们相当于日本的五十年代,从日本的五十年代到日本的八十年代末中间有三十多年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我刚才讲的这些道理是什么含义,里面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

  好消息是,按照现在中国相对于国际间最先进的发展水平,如果忽略中国的制度水平不计,假设中国世界最先进的制度,那么中国的发展速度远比很多人想得更加的乐观;可以非常的乐观。

  坏消息,可惜我们没有办法忽略中国的体制问题,没有可能忽略不计。今天中国碰到巨大量的问题,实际上不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已经发展造成的问题,相反是因为中国的体制问题带来的障碍。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压制了内需,严重威胁可持续发展。不是中国经济已经发展了,而是中国体制上的问题。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城镇化,城镇化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过去十年大量用政府代替市场,调控房地产,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重大的房地产市场基本的问题,因此带动了对整个经济的压制,这是真正压制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因素之一,不仅仅是压制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是巨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根源。

  因为时间的限制,我非常快的念一下想要讨论的内容。当我说政府代替市场指的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是政府的垄断土地和限制土地的供给,重要的一点是以保护耕地为名,同时加上地方财政的利益,中国财政制度里面的问题,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将财政的利益和土地的供给方在一起。

  政府以调控为名义打压房地产,最重要的政策就是限购,所有的做法实际上是从基本上违反了八十年代以来改革的初衷,改革的初衷就是用市场代替计划经济,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是倒过来了,用政府代替了市场,重蹈了计划经济,限购政策跟过去的凭证凭票是基本一样的性质,越调控,越扭曲,用政府替代市场,说明政府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例子,而且限购全面影响了中国的国际经济,土地市场中有大量的投机,投机从哪里来,投机的根源是土地严重的稀缺,导致价格的狂长,有需求的时候,供给不足,就导致需求稀缺,需求从哪里来,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持续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当然有需求,中国持续的城镇化过程当然有需求,需求非常高,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一件好的事情。

  在我们这里,一方面有很高的需求,一方面压制土地的供给,需求高涨,供给压制,看一下数据大家就明白了,自从2003年以来土地供给保持常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每年的需求都在大量的上升,房价不上涨才奇怪。当严重的压制供给,另一方面高速需求导致房价上涨,就会导致投机的根源,最大的根源是控制土地供给,之所以控制土地供给,根源就是土地的国有制。

  我简单的跟大家总结研究的结果,如果看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宪法,只有11个国家在宪法中规定土地最终是国有的,中国、越南、北朝鲜、古巴等等国家,这里还谈到,土地国有制是非常重要的制度的根源,一开始讲了,如果我们可以忽略不计中国的制度问题,我们就皆大欢喜,中国经济可以有很多的发展,空间大得很,前景非常大,可惜我们没有办法忽略体制的问题,有很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土地国有制,土地国有制是一系列今天看到的社会重大问题的基本根源,其中包括不平等,腐败和社会不稳定,因为房地产的价格最大的问题是土地,当房地产的价越高的时候,土地的价格战的比例越高,而且城镇化过程中,增值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土地越贵,所有权带来的利益越高,国有制就导致了中央政府,包括各级政府不受约束的跟老百姓争夺财富,这就是根源。

  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市民还是农民,只要曾经使用过这片土地,在征地的过程中,没有法律保护,没有权力上的保护,没有法律上的保护的原因,因为法律规定土地最终的所有权是国家所有。接下来土地变成了寻租腐败的根源。因为土地的国有制导致错误的政策有这么大的力量,如果土地不是国有的,错误的政策不会有这么大的力量。错误的政策背后有政府自己的利益,实际上是政府有意识的限制土地供给,就会导致土地增加的增值,可以提高寻租和腐败的价值,导致土地的投机,投机的情况下,会增加寻租和腐败的机会,可以增加寻租和腐败的利益,因此大家都同意反腐败,不从根本上将腐败的根子拿掉,反腐败是拿不掉的。

  在这里再提一点,好多年以来,国务院用压制需求的办法,试图用这个来降低房价,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说,最终的一切一切并不是为了GDP本身,并不是为了GDP的增长速度,不是为了人均GDP,最终是为了社会福利,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说,甚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用压制需求降低房价的政策,实际上就是杀鸡取卵没有什么不同。任何以下的因素上升,住房的需求一定会上升,而且是不健康的。第一是经济增长;第二是城镇化的进行;第三,居民收入增加,中国的居民收入的确在增加,虽然增长速度低于GDP的速度,因此市场的基本规律,当供给不增加的时候,需求上升,房价一定上升,试图用压制需求的办法,来压房价,一定将上面的三个因素全部压下去,或者是中间一个因素全面压下去,就是将经济搞垮,不将经济增长搞下去,不将城镇化搞下去,不将居民的收入搞下去,需求下不去,用限购的办法,需求下不去。

  因此不顾一切的压制需求的政策就是杀鸡取卵的方式,用配给制和行政手段强制的压需求,跟发展经济、促进城镇化和提高居民收入是背道而驰。压制住房需求会带来一系列的恶果,带来了居民从住房消费带来的福利,最终的目的是增加居民的福利,这个道理很简单,看看中国的人均住房面积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均住房面积情况就知道了,中国的人均住房面积是相当低的,中国的居民希望有更大的住房面积,这是完全的出自于自身利益出发,这是他们自己的需求。

  压制住房需求不仅仅是有直接的压制公民的福利,导致内需不足,降低了居民的收入,因为任何的市场经济中,居民需求中最大的部分是住房需求。居民的住房需求才引出其他的需求,比如说汽车,装修、家具、家用电器,甚至艺术品等等,所有的前提就是要有足够的空间,如果没有空间的话,家里没有读书的地方,小孩子连放书架的地方都没有,就会影响了学习。长期的住房需求导致中国整体内需不足的重大原因。

  第一大原因是居民的收入不足,一定是跟整个经济发展联在一起的,当压制住房需求的时候,因为房地产市场是国民经济中非常大的一部分,加上房地产市场的上游下游,上游包括了发电、能源、金属、木材等等,下游包括装修、家具、家用电器、甚至汽车。上游下游合在一起,压制了房地产的需求,一定压制了经济全面的需求,从而压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内需直接不足跟此相关,过去十年里,中国市场扭曲越发严重,市场扭曲中特别大的一点就是限购政策。

  谢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乔晓阳:不许对抗中央者任香港特首
  • 体育范佩西造乌龙曼联7连胜15分领跑 曼城4-0
  • 娱乐陈凯歌忆张国荣:人戏不分做到头了
  • 财经北京楼市新规:京籍单身限购一套住房
  • 科技马云:中国企业不缺创新缺管理思想
  • 博客袁伟时:农村悲惨生活 云南白药的秘密
  • 读书袁世凯权谋与厚黑:中国病人
  • 教育80后弃200万年薪回国创业 一年赚1亿
  • 育儿北京10所名小学幼升小面试题大汇总(图)
  • 谢百三:复旦优秀男女为没有两套房分手
  • 马光远:国五条将成房地产调控的分水岭
  • 石建勋:世界为什么需要金砖银行
  • 姚树洁:银行暴利股票暴跌之惑
  • 罗天昊:中国也需要一场西进运动
  • 刘杉:金融全局收缩起步
  • 陶冬:银监会管得住理财产品吗
  • 章玉贵:银行业亟需增强市场化盈利能力
  • 冉学东:民生领域的改革为何难推进
  • 马宇:习近平北京调研出租车被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