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存智:福利制度应与户籍相对脱离

2013年03月31日 11:04  新浪财经 微博
“第二届岭南论坛”于2013年3月31日在广州举行。上图为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第二届岭南论坛”于2013年3月31日在广州举行。上图为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第二届岭南论坛”于2013年3月31日在广州举行。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表示,福利制度应与户籍相对脱离。

  胡存志称,城镇化分为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两块内容。其中人口城镇化就是要促进各类人口进城定居,其享受的福利制度跟户籍相对脱离,使农村进城务工的人员,逐步享受城市应有的保障和福利,这需要逐项的落实,不能太着急。

  其次要解除户口上的限制条件,消除外来人员入户的限制,增进城市定居人口,只要是进城的人都应享受同样的福利。

  以下为演讲实录:

  胡存智:我有一个PPT,我大致上按照这个来说。大家知道“十八大”提出了新兴城市化的战略,对国土资源的管理,土地的管理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优化格局和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土空间的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的合理利用安排提出了要求。

  第二,对于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对国土利用方面,对产业的优化配置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以人为本,围绕竞争和发展,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三个要求来看,我们相应在国土资源的利用上,有三个相应的工作。

  重视城镇形成的规律和引领的作用,优化城镇的发展格局,提升城镇转型升级。李克强总理在2012年很早就提出,要研究制定全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划,有条件的地方要建设各具优势的城镇群,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由于现代化的城市,我们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各个城镇的发展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作为整体有机的联系,相互促进发展的。

  从现在来看,这方面在城镇化过程中很好的体现出来。从2000年到2010年有简单的数字可以表明。这段时间内,目前大城市呈爆炸性的增长,中小城市增长相对缓慢,从北京的情况来看,北京的人口增长在十年中增长了17倍,稍微慢一点的增长也有26.5%,增长非常之快。这些城市飞快发展的同时,全国的其他城市十年来仅仅是5.8%,尽管有些地方城市化率每年达到1%甚至1.5%的速度,但是有的地方发展速度非常慢。

  另一方面,战略上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没有在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空间上搭配协调上没有进行具体的安排,目前大城市空间上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充分的发挥,中等城市的支撑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小城镇发展也没有起到过渡和梯度转移的作用。

  同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因为各自发展,因此城镇发展称之为市场公益倾向严重,表面上看都是政府和各方面经济实体的推动,实际上背后都是倾向于按所谓的效益来办事,哪个地方投资效益高,就往哪个地方集中。在此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导向。

  第三,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忽视自然地理人文因素和历史条件的影响,盲目的引进发展方式,使得城市的发展和建筑风格上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考虑城镇体系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发展质量,从城镇化发展的过程来看,世界城镇的发展历史来看,城镇的发展并不需要很多人为的干涉,一般的情况下是缓慢形成的,有市场经济的作用,有人文因素的作用,进行不断的协调,不断的文化奠基和建筑后慢慢的形成,这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并不需要过多的人为干预。但是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这些因素,包括市场的动力,城市之间的互相影响受到一定的削弱,在这个时候,就要关注和注意,要有科学的理论,成功的做法引导和指导城市的发展,以免进入盲目和错误的方向性引导。做好这项工作就要编制科学的城镇体制规划,从城镇集群的角度协调大中小城市的发展,而不是盲目的发展。

  从目前来看,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建议要研究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从区域发展和主体工程战略的角度,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强化我国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角度,落实城乡统筹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研究整个城镇集群的发展形态。

  2、打破行政区域的范围,以城镇集群为单元,突出城镇相关关系配套作出研究和安排。

  3、对城镇集群中的各个城镇的规模以及作用功能作出界定,引导大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避免大城市无限的扩张,中小城市无序的发展,小城市无力发展。

  4、城市的布局和选点进行研究和安排,从人流、物流、资金流,城市之间的协调配合上作出考虑。

  5、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提出这些指标进行适当的引导。

  6、城镇的发展和建造模式、建造风格和运营方式作出指引。

  在这样的基础上编制适当的城镇体系的规划,尊重引导城市发展和提升,注重城市发展的质量,这就是各个城镇集群的示意图。

  协调城镇发展中的关系,提升城镇化的质量水平,李克强总理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关键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农民,让农民工逐步的融入和进入城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一般有经常用的两个指标,一个是土地城镇化,一个是人口城镇化。从一般的情况来看,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上个世纪美国也呈现了这样的规律,土地的城镇化的速度甚至一度出现了比人口城镇化的速度高17%、18%,韩国、日本也有这样的情况,这是美国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的对比。

  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土地的城镇化也是快于人口城镇化。二十年中,确实也存在着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中,土地城镇化的速度比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快1.71倍,从2000年到2010年的数据来看,也呈现了这一趋势,仍然快了70%,这是有关的背景情况。2000年到2010年基本上保持这样的趋势,仍然是1.85倍,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考虑到目前在城里居住的两亿没有户口的常住人口,这些人用地的情况并不充分,从这个角度计算的话,土地城镇化的速度会更快一些。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比的速度来看,土地城镇化的速度稍微比人口城镇化提前,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不能过大,过大过小都不太合适,一般来说将两者进行比值计算,将它叫做弹性系数,公认的弹性系数是1.12左右,如果低于这个数字,说明太拥挤了,人口城镇化跟得太挤了,可能会出现很多的城市病。如果距离拉得太快,例如目前的情况是1.85,这样的情况下拉得太开,这就显示土地比较浪费,城市扩张得太快。

  目前,我国增长的弹性系数高出正常值,因此要下功夫来解决问题。从现在来看要扭转土地城镇化过快的趋势,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要加快人口城镇化的速度。第二要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过快的扩张,使土地城镇化的速度稍微下降一些。采取的措施不是简单的将目前已经扩张出去的土地退出来,而是要把已经进城的人口固定下来,同时进一步的发挥城市的积聚人口的作用,将人口的素质提升上来。

  首先要加快各类人口进城定居,包括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常住人口,不要总是流动。应该享受的福利制度跟户籍相对脱离,使农村进城务工的人员,逐步的享受城市应有的保障和福利,逐项的落实,不能太着急。

  最后是解除户口上的限制条件,消除外来人员入户的限制,确实增进城市定居人口,不要将户口和户籍看得这么重,只要是进城的人都要享受同样的福利。

  减缓土地城镇化速度方面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一,按照城镇发展制定用地的极限,以人均用地制约城镇的土地规模扩张,城市规模的控制和引导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对于人均用地标准的掌握和控制是比较容易的,要通过人均用地就是将土地的使用和居住人口挂钩,通过人均用地引导和控制城市的对外扩张。

  第二,对不同类型的城镇的规模实行差别化的引导,优化开发区和主体功能区等需要优化的城市,要减少土地的增量,使它扩张的数量下降。为了保持这些城市的继续发展,给予一定的土地流量进行发展,也就是说,新增建设用地的同时,也要建设一些原有使用不合理,布局错乱的建筑用地,使得城市布局得到调整,同时建设用地不过快的增加。对于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区域,加大新增建设用地的供给,使它在积聚人口的同时,得到适度的发展。

  第三,划定城市的边境优化城市的布局,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可以看下面一个图,这是行政区域和现状的行政用地,对于现状的用地,我们规划出新的发展用地,在新的发展用地外围可以设置扩展边界。城市的发展就不能超出扩展边界。原则上是在棕色土地中发展我们的城镇,对于周边的地区,有条件建设区进行严格的控制,最终不能超出扩展边界,使扩展边界的外围成为绿色的发展区域,从而使城镇的规模不过快的发展。

  第四,约束城乡建设总量,通过开展增减挂钩,防止人地分离,人走了,地没有走,这样造成盲目的扩张。

  最后,建立节约集约的用地标准制度,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的水平。

  第三个方面,城镇化转型发展中的土地制度改革

  李克强总理在2012年4月份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明确指出推进城镇化要有利改革空间中破解深层次的矛盾,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进行调整,土地集约利用调整的问题,布局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生态环境等问题,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对城镇转型发展提升质量,在土地制度上主要进行五个方面的改革。

  1、完善布局和用地的均衡。土地的制度和用地的结构是比较不合理的,目前来看,目前地区建设和开发的速度,开发的强度都过高。根据国土资源部卫星检测,在重点开发区的19个城市群中,有7个已经超过了建设用地的规模。长江三角洲达到20%,这是比较高的数据,山东半岛达到17%,北京天津河北达到了20%,东京、大阪的建设密度是15%,其他的城市更低。

  用地的水平偏高,特别是工业用地的比例高得惊人。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国家一般不会超过10%,而我们达到的用地比例是40%,甚至一些制造业城市工业用地的比例达到了50%,达到了一半,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通过改革和完善用途管制和土地调控制度予以解决。

  2、建立促进城镇转型发展是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当前土地利用人口承载和产出效率比较低,目前来看,全国的城镇承载的人口已经从原来的7700人下降到7000人,也就是说十年时间内,承载人口的能力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了10%,人均用地有所提高。

  工业用地的产出,我们是工业制造业大国,但是产出效率比较低,只达到发达国家的1/3、1/7,同时农村的建设用地出现了大量的闲置浪费。因此要通过建立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实现转型发展,使我们的土地资源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给予有利的支撑。

  3、推动土地财政逐步从出让向税收方向过渡

  目前,离此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当前市县政府过多的依赖土地出让的方式进行筹资,推动城镇化建设,这样的方式,在目前来说,还是行之有效的,从长远发展还需要逐步的进行调整和过渡。目前一次性出让土地方式为主的方式逐步转变为税收方式,目前土地出让纯收益的空间也在逐步的缩小,随着城镇化的进程逐步的发展,出让土地的数量也会逐步的下降,在此过程中,一方面仍然要发挥原有制度的效用,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搞好这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要提前谋划,为新的财政资金,推都城镇化建设的资金,谋划好新的土地的出路,这就是税收的方式。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土地直接的税收,目前已有比较大的增长,到2012年已经达到了1万亿元左右,从这个角度来说,逐步的培养税源形成新的税收土地财政是应该考虑的重要的方向。

  4、要改革农村的土地制度,促进城乡要素和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

  目前,农村的土地制度制约城乡要素的流动。因此要下大力气,要进行积极稳妥的改革,在产权制度上,在其他方面要进行制度上的改革。从而协调和利益关系,人地关系。改革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改革土地征收制度,逐步缩小征地范围,严格征地程序,对现行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逐步提高标准,另外完善多元的补偿政策。其次,完善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制度,这方面广东已经有了很好的改革的实践,广东还专门通过地方立法,确立了集体建设用地可以流转的相关规定。3、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立在更合理,更加合影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上。4、坚持耕地红线巩固城镇化发展的现代农业基础。目前看来,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情况是比较多的,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占用得耕地主要是优质耕地,城市周边、高速公路和交通道路的沿线,这些耕地都是国家比较好的耕地,大部分是水田耕地,补充回来的耕地,质量赶不上原来的耕地,因此要对耕地实行保护,从而稳定农业基础。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要巩固好这一基础,就要保护好18亿亩耕地红线,通过保护耕地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强化耕地的保护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一个是严格耕地的数量保护;二是创新耕地保护机制,三是完善耕地保护机制,使耕地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化转型过程中不仅下来,而且保护得更好,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乔晓阳:不许对抗中央者任香港特首
  • 体育范佩西造乌龙曼联7连胜15分领跑 曼城4-0
  • 娱乐陈凯歌忆张国荣:人戏不分做到头了
  • 财经北京楼市新规:京籍单身限购一套住房
  • 科技深圳IT制造晴转阴 大企业裁员潮来袭
  • 博客袁伟时:农村悲惨生活 云南白药的秘密
  • 读书袁世凯权谋与厚黑:中国病人
  • 教育80后弃200万年薪回国创业 一年赚1亿
  • 育儿北京10所名小学幼升小面试题大汇总(图)
  • 谢百三:复旦优秀男女为没有两套房分手
  • 马光远:国五条将成房地产调控的分水岭
  • 石建勋:世界为什么需要金砖银行
  • 姚树洁:银行暴利股票暴跌之惑
  • 罗天昊:中国也需要一场西进运动
  • 刘杉:金融全局收缩起步
  • 陶冬:银监会管得住理财产品吗
  • 章玉贵:银行业亟需增强市场化盈利能力
  • 冉学东:民生领域的改革为何难推进
  • 马宇:习近平北京调研出租车被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