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晋平:让中国由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

2013年03月23日 14:54  新浪财经 微博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年会”于3月23日-25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贾景涛 摄)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年会”于3月23日-25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贾景涛 摄)

  新浪财经讯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会”于2013年3月23-2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在“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分会场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赵晋平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下是部分发言实录。

  赵晋平:

  大家好!这个题目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题目,刚才主持人先生也讲了,希望大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讨论问题。但是作为经济学家来讲,讲故事往往说一些数字。所以我想利用统计资料来做一些分析。

  我们说,中国已经由世界工厂逐步向世界市场方面崭露头角。这在统计上表现为什么?特别是中国国际贸易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在全球占有怎样的份额?如果说中国过去曾经有过在作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和世界工厂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今后所期待的世界工厂又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工厂?主要想就这两个问题来和大家分享我的观点。

  首先可以看出,正如今天上午的会议,大家也反复强调的,中国过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口应该说是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增长动力和来源。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长,如果我们观察它和全球出口增长的平均水平之间的关系的话,有一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说它首先和全球国际贸易的波动基本上是同步的,当然也有另外一个特点是它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所以也说明中国出口是和国际市场需求波动密切相关的,是适应了世界市场需求的需要。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既然讲到世界市场,我们就需要来看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中国的进口在全球经济中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首先从世界进口近几十年增长的趋势来看,我们还可以得到两个结论,一个结论是它的波动和全球市场需求的波动相一致,基本是同步的。另外一个就是进口的增长明显高于全球的进口平均增长水平,乃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就说明中国的进口在提振全球市场需求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也可以通过我们这份资料(PPT)得到验证,可以看到在80年代初中国进口只占到全球市场的1%这样一个非常低的份额。但是2010年这个指标达到了9.3%。尤其是在2008年到2012年,累计提升了2.5个百分点,幅度超过以往时期。这就是中国市场影响力提升的利证。

  新兴市场国家也崭露头角,这点也离不开中国进口增长的贡献。可以看到,在2008年到2012年期间,从双边贸易的角度来看,中国和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双边贸易增长幅度超过我国的增长也包括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增长。新兴市场的发展,中国需求也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不论是出口还是进口,从国别统计来看,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仍然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和最重要的进口来源地。不论是从出口的国别结构还是从进口的国别结构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当然这个结构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说新兴市场的重要性在提升。从贸易伙伴角度来看,东盟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当然我们我们把欧盟作为经济体来看的。所以国别贸易结构仍然在保持,但是新兴经济体已经提升他在对外贸易当中的影响力和作用。

  从商品结构可以看到,从出口来看,尤其是2008年到2012年期间,其中占到份额最大的机电产品或者是电器、机械、纺织品(这是传统大宗商品)在出口当中占的份额比较大,但是在这个期间增长比较慢。而比重比较小的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这说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也在进行相应调整。

  从进口方面来看,更容易表现出世界市场作用的一种表现。2008年到2012年期间基本所有大类的商品,中国从国际市场的进口都是正增长,而且增长幅度相对来说比较高。增长的幅度相对来说也比较均匀。这也表明中国进口、或者说中国作为世界市场在

  还可以看到,中国过去经常被认为是过度的依赖于出口、依赖于进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但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最近几年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中国经济再平衡也取得了进展。也体现在双边经贸关系当中。如果我们把贸易差额作为双边贸易失衡的表现,可以看出基本上不论是顺差对象还是逆差对象,规模是在缩小的。尤其是从相对规模来看,比例是在缩小的。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占总额比重11%多,2012年降低到6%。尤其是中国对欧盟的贸易,不仅仅是贸易顺差的总额在减少,甚至它的相对贸易差额也是明显的在缩小。所以表明了从双边关系上同样在处于改善过程当中。

  刚才我们所看到的,中国再被叫做“世界市场”方面,它发挥的作用和对世界市场所做出的贡献。

  “世界工厂”这是国外看待中国时使用的概念。严格意义上讲,我不是特别喜欢这样的说法。但是我们姑且用“世界工厂”这个词看待以后的工业化,我们发现不是需要原来意义上的工厂,而是一个升级版的“世界工厂”。更重要的在于中国需要走工业化的道路通过三化并举方式保持中国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当然,这样的一个工业化的过程,它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个努力,需要升级,需要提升质量和效益。我们在很多领域,在高技术的领域、关键零部件的领域我们仍然还处于比较的劣势,需要通过研发、创新的方式加以弥补。

  第二个努力,过去我们大量依赖于资源投入、数量型增长,面临着资源和环境严重制约,需要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采取更多的措施来获得绿色发展的途径。我们也可以看出从中国一二三次产业比例,实际上在逐步走向协同发展的趋势。我们预计在明年、后年的阶段中国的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可能超过第二产业的。当然了,既然是世界市场的作用,同时也有世界工厂(升级版)这就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更多机遇。如果我们做国际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在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方面,如果和全球平均水平相比,利用GDP相比的话,中国还是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今后还有巨大空间,这就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充分获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谢谢大家!

  现场提问:

  今天我们谈到从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也谈到中国企业的产业政策,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可能比大家预想的要慢,你们认为如何更有效的促进中国创造?

  赵晋平:

  这在我们讨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之间关系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受到关注的问题。虽然说中国制造业,或者说中国出口在全球市场上已经占了比较大的份额。比如说IT制成品来说,中国的出口占到全球出口30.7%的份额。但是我们始终强调,中国出口或者中国制造业可能是一个大而不强的状态。为什么?问题在于,从我们目前的贸易本身、制造业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更多的是层次比较低的,通过大量数量型投入所获得的市场份额。真正在全球价值链中,“微笑曲线”的两头,我们所占有的份额还是相当有限的。中国的出口商品目前大约有80%左右采用的还是贴牌生产的方式。我们知道,品牌本身也是获取高回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另外一个方面,作为中国的出口商品,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作为主要的竞争优势。但是在一些高技术领域,特别是核心零部件领域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水平。更多的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高技术的一些零部件更多的是依赖于进口。

  这些数字、这些结构都在说明,中国制造业,我们要对它有一个客观评价。它虽然大,但是不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这里有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也是刚才各位讲到的,如何去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变。当然各位更多的是从提供服务的角度来谈。但是我觉得制造业的跨国公司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我参加一次国际研讨会的场合,有些日本企业家开始对日本企业在新的国际竞争面前开始吃败仗了,他们做了总结。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商业模式没有及时适应现在的互联网的新时代。过去日本企业更多相信的是“皇帝女儿不愁嫁”,但是没有调整自己商业模式,比如如何选择广告、如何做定价策略。但是当前的时代,例如阿里巴巴[微博]这样的企业就做得非常成功。韩国、日本企业的一些变化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创新方面还要加大力度,包括自主创新,能够在提升自主品牌的竞争力方面要有更多的投入。我觉得通过这样一些方式都会使中国制造在全球的价值链中的定位逐步的由“微笑曲线”终端向两端延伸。无论从企业角度来看,还是从产业政策角度来看,都需要做出进一步努力。谢谢。

  现场提问:

  有一个问题想问赵部长。讨论这个题目,我认为中国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市场,我认为这两个不能所取代。中国市场和中国工厂都不能说发展市场就把工厂的概念丢掉。另外我有一个观点,这么多年中国市场、中国工厂的发展都跟中国对外开放有关。但是有些官员的谈话对于下一步怎么开放好象不太具体、谈得也不够。那么赵部长,您认为如果要打造世界工厂、世界市场在对外开放上应该怎么做?谢谢。

  赵晋平:

  谢谢您的提问。首先我完全同意您的观点。我刚才所介绍的内容重在强调一点,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并行不悖。我们为引领全球市场发展起着作用,但是我们还需要通过工业化、城镇化以及信息化的相互结合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我观点和您的完全一样。

  我们注意到,中国的公司目前进入迅速成长的时期。这种成长,虽然各自采取的战略、路径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必须走开放的发展模式。包括市场空间扩大、吸引更多的人才、获得更多战略性资产,如果不通过开放式发展难以在国内、甚至是全球获得有影响力的份额。

  我对中国目前对外开放的评价,刚才也已经在我的报告里提到一点。有些人认为中国在吸收外来投资方面是不是太多了。但是我们将投资存量跟GDP相比,可以说这个水平低于全球水平,甚至是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足以说明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还是有很大空间的,还应该继续推进。当然在讨论对外开放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认识,这一点和改革也是密切相关的。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应当进一步的加大推进力度。谢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李克强:政府要说到做到不能“放空炮”
  • 体育亚预赛-于大宝93分钟绝杀 国足1-0伊拉克
  • 娱乐我是歌手周晓鸥逆袭夺冠 沙宝亮淘汰
  • 财经十堰4500套商品房半价售给公务员惹争议
  • 科技汉王进退维谷:电纸书成苦涩“鸡肋”
  • 博客唐师曾:基辛格吊唁乒乓名宿庄则栋(图)
  • 读书高饶事件诱因:毛泽东对周恩来工作不满
  • 教育铁腕外教遭全班学生弹劾皆因不让抄作业
  • 育儿无语凝噎:那些襁褓中被弃的婴儿
  • 梅新育:铁道部改革应始终坚持发展导向
  • 杨涛:税收增速下滑可能是好事
  • 李迅雷:如何让房价软着陆
  • 章玉贵:东亚经济一体化切勿掉入美国陷阱
  • 谢百三:我反对楼市国五条
  • 不是不好:电改重启的谣言为何又复燃
  • 郑风田:嘉兴死猪投江案的六点反思
  • 温晓东:尚德破产映照新能源发展困境
  • 罗天昊:警惕权贵阶层霸占中国梦
  • 沈晓杰:是谁在决定和操控中国的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