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年会”于3月23日-25日在北京举行。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在主题论坛中表示,中国要成为新经济秩序的制定者,而不仅仅是接受者。
以下为文字实录:
首先非常荣幸来到这里,和大家第二次进行演讲的分享,我的讲话时间不多,上一回我谈到了发达经济体的前景,对他们未来七年的前景我是比较悲观的,现在我对他们的判断还是没有改变,今天我要讲的是互补型的。
像刚才斯蒂格利茨教授最后说的,中国加入到全球经济当中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到2020年,中国按照市场价格计算已经是最大的经济体了,购买力评价已经是最大的经济体了,同时会拥有全球最大储蓄的来源,也会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同时他在对外贸易方面会比欧盟还要大,同时还会继续持有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当然我们期望不要比现在的规模比有更大的增长,同时会成为经济增长的超级力量。但是中国的人均国民产值比高收入国家还要低很多。
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看看中国的角色是什么?问一个基本的问题,中国的利益在哪里?中国要成为新的经济秩序的制定者,而不仅仅是接受者,当然这是我的一个说法。另外中国也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市场为基础的,规制比较好,同时又是尊重国际经济秩序,基于多边原则,符合中国利益的制度。我觉得这样的设计能够给中国足够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来帮助他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工作,另外能够使他在国际舞台上跻身为强国之列。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再依赖于出口或者原材料低端发展模式。
一些主要的问题,在贸易领域,我们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而且对贸易依存度非常高,这一点需要获得中国更多的市场开放。另外中国也需要有更多自由贸易方面的促进,所以中国应该更多的积极推动多哈回合的结束,另外新兴国家里面,有一些贸易优惠的安排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中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设计优惠式的开放贸易安排的盘子,而不是要一个贸易区一个贸易区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断的崛起,对于世界上的国家都提供了很大的市场。
对于中国,我们看2000年到2012年的比较,中国有19%的出口是到日本,中国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贸易伙伴,对于他们贸易方面的影响是会越来越大的。另外还有收支平衡方面,刚才斯蒂格利茨教授也讲到这方面的问题,在危机之后,我们觉得需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中国发展的因素,因为外需的疲软,所以中国没办法出口更多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需要看怎么通过国内的市场弥补国外市场的不足。中国在经济方面,因为会比其他国家增长都快很多,中国应该能够让它的进口更快的增长。
大家看一下经常帐户的盈余,过去几年,特别是2005年左右,有一个非常大的攀升,之后是进入了衰退期。中国在金融行业怎么做呢?我的假设,中国由于看到国际金融体系还是比较有问题,比较有缺陷,比较脆弱,所以中国在金融开放方面还是会保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我刚才讲这个不是非常稳定的全球金融体系,已经说得非常委婉了,中国看到这样的情况,肯定不愿意完全开放他的金融体系。但是这个对中国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保护中国不受金融风险的蔓延,另外一方面,中国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可能会受到进度的影响。
在投资这一块儿,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拉动作用也看到了一些变化,现在有更多向外投资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投资移动也是对于全球经济发展有一些影响。对于中国对外投资会有怎样的作用呢?我觉得在这一块儿有一些大的问题。比如说对外私营部门的投资移动方面是否放得更开,是否是一个更好的投资其外汇储备的方式。第二,在国际规则方面采取怎样的设计才能使得那些比较脆弱发展中经济的投资对中国来说也是可接受的。
再来谈一下全球货币体系,我的假设,中国不想人民币太快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至少2020年之前不会完全实现人民币的放开和自由化。另外中国也不想再进一步把它的外汇储备做大,已经快接近两万亿或者超过两万亿,不想再增加,已经达到每个人头上有多少美元,所以需要有这样的制约,否则就要进行更多的经常帐户方面的调整,或者说需要来做一些外汇管制方面的松动。
一个大的问题,中国是否能够建立一个国内货币为基础的储备体系之外的替代体系。在过去十年中,大部分国家外汇储备是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但是中国的外汇储备确实增长的非常快。其他国家,大家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更是平缓的增长态势。
总之,中国会成为经济方面非常重要的强国,也会成为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定者,另外全球的繁荣和经济政治的稳定,可以来帮助中国更好的塑造这样的作用。贸易管理、经济、财政、金融和货币体系方面也有一些大的问题会产生,中国在这些领域需要做出大的决策,中国也必须要来做出一些国际化步伐的调整,因为中国现在已经做到了非常大的规模,所以它对全球经济已经是有影响作用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