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经济学人》中国峰会在北京召开,主题为:中国前景可能更可能。图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作演讲。(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刘万里摄)
以下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作演讲实录:
中国的发展与周边和国际政策 (译文)
--傅莹在《经济学人》中国峰会上的演讲
2013年1月17日
感谢Rob Gifford先生的热情介绍,能在此发表演讲我深感荣幸。
首先要祝贺《经济学人》在北京、上海和香港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峰会,这充分显示了你们独到的专业眼光。
现在有关中国的评论和著述众多,令人印象深刻。记得我上世纪80年代在英国留学时,报纸上一周也难得有几篇关于中国的文章。但关于中国的观点仍然经常自相矛盾,也许成为关注焦点往往就是如此。
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导致“世界权力由西方向东方转移”。
另外就是大家熟悉的消极论调,认为中国的发展不可持续。《外交》杂志2012年十大错误预言排行榜上,“中国经济崩溃”与“玛雅人预测世界末日”一同在列。
为什么理解中国会这么难?大概你们同我一样困惑。
消除这些困惑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今天我想谈一些观点。
首先,我不认为有关“权力转移”的说法真实反映了当今世界的状况,记得曾与约瑟夫·奈教授在阿斯彭论坛上探讨过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全球资源,或者是所谓的权力,不是由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而是从传统的西方中心向更广的范围扩散。过去200多年来,工业化主要以跨大西洋地区为中心,10亿人口由此步入现代生活。当前的国际架构就是建立在这一经济和政治现实上的。
冷战结束后,世界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界,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启了。资本、技术、专业技能甚至市场都开始从中心地区向更广范围扩散。世界经济首次融合为一个共同体,此前处于边缘的国家也有机会实现经济腾飞,特别是那些保持了政治稳定的国家,大都抓住了这个机遇。
此前的几个世纪,中国曾错过了很多发展机遇,但现在终于搭上了一列快车,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快速前行。
中国并非唯一成功者。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数据,上世纪90年代,13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达国家的两倍。本世纪前十年,这一数字增至83个。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统计,过去10年来,10个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中有6个来自非洲。新兴经济体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7%,远高于发达国家2.3%的增长率。
从经济增长看,世界的重心正在由西方向外扩展,不仅向东方、也在向其他方向扩展,世界事务的重心也在发生相应变化。
但是,速度和数量并不代表一切。发达国家在许多重要指标上仍处于领先地位,如个人财富、科技、高端制造业、医疗、创造性和适应力等等,不胜枚举。
“转移”一词不准确的另一个原因是,世界财富不是转移了,而是增加了。全球财富的规模、制造和消费能力都显著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从中受益,从来没有这么多人有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统计,10个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中,约有20亿人正在成为中产阶级。这大约是发达国家现有的中产阶级人数的两倍。没有人能够、也没有任何道义上的理由能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全球架构确需调整,以适应新的世界经济、人口和政治现实。
最近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确定了“两个百年”的发展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要实现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小康”出自2500多年前的中国古典著作《诗经》,它的现代意义是在满足基本需求基础上把生活水平再提高一些。
第二个目标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外界谈论中国是否要崛起成为世界强国,但实际上中国对这两个目标的追求是为了实现人民十分朴素的愿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如果只看北京的高楼大厦,这个目标看起来不难实现。但如果你看到边远山区不少农民每天生活费用不足半美元,你就能体会到我们前进道路的艰辛。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主要精力都将投入到兑现让民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承诺中去。
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就是为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提供一个和平环境。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国际关系中要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
近年中国和邻国经受住了世界经济困难的考验,保持了稳健的增长。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地区的持续和平与稳定,得益于中国一贯坚持和平睦邻政策。十年前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出要秉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方针,此后第十七次、十八次党代会都加以重申。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
许多邻国朋友都向我表示,非常期待与中国开展更多合作。但也确实有的人对中国未来走向及其对周边邻国影响有担忧。
首先,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奉行睦邻友好政策。这是中国一以贯之的、被实践证明成功的政策,没有任何理由动摇。我们应更多地倾听邻国,加强沟通,避免误判,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确保合作的顺畅。
其次,我们必须致力于寻求利益汇合点。当前,本地区最重要的共同关切是如何共度经济增长放缓的难关,建立起更强有力的地区金融和经济伙伴关系。本地区国家大多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我们都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刺激消费的任务。亚洲的成功吸引了更多域外力量参与本地区的发展。中国和亚洲国家都欢迎美国和欧洲以符合本地区和平发展共同利益的方式,在亚洲发挥建设性作用。
第三,要妥善处理分歧,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本地区长期以来饱受战争和政治纷争的磨难,许多国家上世纪中叶才赢得独立。因此,在双边关系中存在不少遗留下来的争议问题,必须小心对待和处理。中国在领土争议问题上决不会放弃主权权益的主张。同时我们着眼于地区大局,始终遵循与相关国家通过对话和平解决的原则。邓小平曾提出,在找到解决方法前,可以和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实现这一点需要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
近来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在遇到挑衅时如何回应?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首先是“不主动挑起冲突”,但也主张“来而不往非礼也”。面对挑衅必须坚决果断地回应,但我们的目的仍然是争取回到和平解决的轨道上来。中国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本身也是确保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不可或缺的因素。
回到合作的话题上,党的十八大所制定的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将为亚洲和世界继续创造发展的机遇。
比如城镇化问题,更多改革措施的出台将加快这一进程。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有1300多万人进入城镇,仅未来10年就会新增4亿城镇人口,增加40万亿人民币的投资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也是一个重点,这将更好地释放消费潜力。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普遍认为,如果十八大制定的诸多措施能有效落实,将对本地区乃至全世界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正如OECD最近在报告中谈到的,中国经济每增长1%,中国以外就有770万人脱贫,如此一来中国将是世界减贫最有力的引擎。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保持乐观。当然,那些看到中国面临严峻挑战的人,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我作为会议代表参加党的十八大期间强烈地感觉到,与会代表对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有着清醒和透彻的认识。大会报告强调,我们的党和政府必须面对、也有决心处理好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包括收入差距、教育、就业、社保、住房尤其是腐败问题。你们肯定已经看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讨论。这些日子北京的空气质量又引发了大家对污染问题的高度关注。因此,还是要通过坚持改革来应对挑战。
的确,我还没看到世界上还有哪国政府能30年如一日推进自身改革,并且仍然坚持不懈。改革不仅需要向他人学习的勇气,更需要自我批评的精神。当然,改革越深入,难度就越大,积累共识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中国实行改革并不意味着要改旗易帜。我们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克服了诸多困难,不仅使整个国家脱离了贫困,而且从未如此接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党的十八大重申了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我们没有理由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也期待与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成为真正平等、互信、互利的合作伙伴。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