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2012年7月15日,远见引领世界——《哈佛商业评论》中文新刊庆典在北京举行。图为博源基金会理事长秦晓发言。
秦晓: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看法。首先,我觉得我都很高兴看到《哈佛商业评论》在中国落地,刚才大家都讲到,继续向中国传播一些好的新的理念,也可以从中国正在发生剧烈变动的经济变动中了解一些新的东西。今天的会议叫远见引领未来,我们先要看看对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怎么看?刚才傅成玉老总也讲到几年前他们也看到情况了。这个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碰到了一个周期性和结构性叠加的问题,总体来说都是下行的风险,因为周期性的问题有欧洲的有美国的,金融风暴之后受到的影响还在发展作用。对中国已经有很大的经济体必然受到影响,所以我们看到一季度的经济指标是逐步下滑的,到了第二季度应该是到了最低点,这是周期性的问题。政府会采取一些货币政策,当然我不认为会采取像09年4万亿很强的政策,我不这样认为。
但是,这个政策的效果还需要一些时间,总体看法就是在下半年的时候环比上会逐步的上升,减速会回落,全年业绩接近8%,或者8%的样子。但是,这个来得很快,对大家来说是有一些明显的影响。当然说起来更大的影响是中国经济是不是进入一个拐点?这是有争议的,很多经济学家包括政府官员都讨论到这个问题。一派观点认为由于人口红利的衰减,由于拐点的到来,由于一些外部需求结构的减少,中国两位数的增长已经到了拐点,会降到8以下,当然这指需要一段时间慢慢实现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工业化、城镇化还没有完成,我们还有农村现代化,中国还有一个未来20年后更长时间享受8以上的增长。
我个人比较同意第一种观点,我觉得第二种观点大多是用一些实证研究,比如说韩国和美国,它有多少年的增长期,从经验的实证研究。第一种观点认为有一些具体结构性的研究,一些数据研究。那么,这个问题还在争论中,大家也可以关注这个问题。作为企业家,我想我们宁可把情况估计的更差一点,这样会更稳妥一点。如果我们认为中国未来进入拐点,拐点首先不是一个坏事情,我们从10降到7,可能会付出一些代价。只要这个下滑是一个平缓的有序的过程,我想它会更平衡。我们原来增长是一个不太平衡的增长,会更可持续,会腾出更多的空间为我们的制度改革提供一个机会。
当然,对企业来讲,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两位数增长的外部环境中,即便当时全球经济也是进入了一个十年的黄金期。那么,经济全球化又为我们生产边界大大的扩展了,这个会造成什么结果?就造成一个投资冲动的,规模扩张型的增长。每个企业都经历过这个过程,所以说企业增长主要的源泉不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不是结构的调整,不是资产的优化,不是人力资本的提高,大部分是靠投资,规模扩展。有那么好的黄金时期,这件事情做了也是应该做的。问题是,像傅成玉老总刚才讲到了,要未雨绸缪,早看到问题。而且,最终企业的竞争力要回归到它的竞争行上,就是它的劳动生产力上去。
如果我们认为中国将来进入一个拐点,那一个最大的命题对中国,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我们曾经在两位数增长下活得很好,我们能不能在6、7的增长率下活下来,或者活得很好?说起来好象简单,大家去算算帐,这个帐就大了。两位数可以把银行的不良率消化掉,银行没有什么不良率,只要每年增加二三十贷款,分母越大,不良率仍然是1%,2%,那要是6、7,银行会不会有更大的不良率。有些企业,从盈亏表上看,我们每年的利润都是6、7,资产负债表上看,我们原来贷的款就会转为效益,负债方见效,资产方增加,有些资产被认为是好资产。如果到了6、7,我们有没有那样的贷款能力,还款能力,那个资产原来是好的,是不是就变成不好的是。所以,对我们现金流量表,对我们盈亏表,对资产负债表都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怎么办?我想一定要从企业的治理,企业的管理,企业的制度,企业的流程,还有劳动生产力诸方面解决,就是刚才傅成玉讲的练内功。
我觉得有几个均衡要把握,不管它整个的趋势是向上的,还是向下的,对于一个企业家我觉得可能有不同的应对,但是总体的一些它应该有几个均衡。一个是资产质量规模,我觉得资产质量,就是速度质量和规模这三者的平衡。一个企业的发展,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无论说总资产规模的增长的百分比,还是利润增长的百分比,这个就表现在它的速度上去了。一个是他的规模上,就是他最后在5年中,10年中要扩展成一个什么样的规模。不但是横向的规模,还是纵向一体化的扩展,还是一个网络性的,都有一个规模的东西。还有一个资产的质量,在行业中它的技术含量,它的产出能力是不是好的。我想这几个之间有一个均衡关系,他们本身是互相依存的,但是如果有一个跑得快了,可能造成几个失衡,在短期内的失衡应该是能够接受的,容忍的,但是如果长期失衡,就必然产生问题。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就是讲规模质量效益的均衡发展,我认为是企业的长青之路,做起来大家都有大家的经验。
第二个就是效率和制衡的关系,我们现在出了一些风险,当然不好的风险更大,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我们就要在一个企业的治理中和决策环境中加强各种制衡,避免风险出现。但是,另一方面企业的治理、管理也必须保证它有一定的效果。如果说企业完全没有效率,这个企业也是有问题的。这两者既互相依存,又不完全互相都能兼得。就是能在制衡和效率中找到一个均衡点,也是我们领导人体现领导能力的一点。
第三配置组织。我们定价的时候,治理市场资源的时候,可以用市场的方法做,也可以用组织的方法做。比如我买一个产品还是买一个工厂,这是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我需要这个产品,有两个选择,一个我自己去市场买,一个我自己建厂。你建一个厂就把市场交易内化为组织内部交易,相当于一个组织行为了,要在市场上买,那就是一个市场交易,这是一种选择我们经常会面临的,是不是大而全就最好?不一定,是不是完全依靠市场,没有自己一些核心部件的生产?也不是。一定有交易性质和交易结构。主要的高管的配置,我们董事会是一个股东,有一些独立董事,但是CEO这些东西是由组织派,还是由市场选择?也是我们要面临的问题。我们的主要的一些中层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更多用组织来安排,还是用市场选择?我想两者是结合的,两者都需要。但是,如果事情能做到的事情尽量由市场来做,因为市场有一个比较好的定价机制,有一个比较低的成本。我们总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来评价每个人,其实市场会给你提供一个价格,这是人员的配置。刚才讲人员定价,奖励、激励,都搞出一套一套的东西来,包括我们国资委也是用预算考核。其实这些事情很多由市场来做,一个财务总监,一个信息总监,一个首席风险官,一个法律总监,甚至一个CEO值多少钱,市场是可以告诉你的,他今天做得好不好,市场也可以告诉你。你自己设定的很多指标,其实并不能完整的反映这个事情,因为你也不能判定是市场好了,还是他做的好了,是他享受了钱的成果,还是他做得好,是他透支了未来的人的成果,还是他做的好,这个断定的成本太高了。所以,一个现代企业的领导者永远面临这样三个均衡,我们未来会遇到更大挑战,我希望大家能够把中国企业做好,谢谢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