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小琳:电力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1日 10:14  新浪财经微博
中电国际董事长、中国电力董事局主席李小琳发言(新浪财经 陈鑫 摄) 中电国际董事长、中国电力董事局主席李小琳发言(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2011年11月11日,2011(第三届)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图为中电国际董事长、中国电力董事局主席李小琳发言。

  李小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能源界的各界朋友们同聚一堂,在座的有企业领导,有业界的专家,也有新闻媒体界的朋友们,很高兴,十分难得的一次机会能够和大家相互交流、学习、探讨。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牢记责任,着力创新,推进电力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结合自己工作的实践与体会,谈一下认知与探索。

  第一,  牢记责任。

  现状

  30年的改革开放,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的能源产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1985年探索到1997年政企分开,确定了市场主体地位,再到2002年厂网分开,引入竞争,三个阶段的发展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发电实力不断提升。全国的装机容量从1978年5700万千瓦,发展到96000万千瓦,年均增长49.5%,发电量从1978年的2566亿千瓦时发展到2010年42280亿千瓦时,年均增加48.4%。从1996年起,我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一直稳居第二,其中,水电的装机已经位居世界首位。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电源结构从1978年水电、火电,二元式的结构发展到今天水电、火电、核电和新能源的多元结构。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的发电装机设备当中,水电占22%,火电占73%,核电占1.12%,风电占3.2%。尤其是自2005年,我国电力新能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10年核电在建规模据世界第一位,风电连续五年实现翻番,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的第二位。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30年来,改革开放之路对我们一代代电力人来说,是一路的艰辛与光明,一路的探索与坚持,我们亲历并见证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人始终有着光明的理想,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寻找社会经济和电力工业发展的自身规律,振兴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电力能源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我们作为基础、先导产业的责任不是弱化了,而是更重要了。当然,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凸显的问题。

  第一,电力体制改革滞后。2000年实现厂网分离改革之后,引入了竞争机制,但是由于自身产业链、价值链的局限,无法将本身的激烈竞争带来的效益传达给最终用户,无法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改革的滞后,煤电关系至今尚未理顺,火电的年年巨额亏损,严重挫伤了发电产业的积极性,局部还出现了电荒危机。

  第二,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同时火电企业年年亏损,可持续发展遭到了严峻的挑战。但是由于今年前三个季度,火电、风电的投资同比负增长,火电新投产和新开发的规模持续减少。预测,今冬明春电力缺口达到3000万-4000万千瓦,区域性和结构性的电荒将有成为常态的趋向。

  第三,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以煤为主的自然资源禀赋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将以火电为主的历史事实,也决定了今后将以电为主。过度、无序、低效的发展带来了隐患,火电企业更是套上了“紧箍咒”。

  第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电力能源效能提速缓慢,体现出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风能的整机效率只占30-40%,特别是新能源产业,一些关键的零部件、材料仍然需要进口,核心的关键技术仍处在消化、引进,联合设计阶段,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核电安全体系、专业人才储备,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的协调优化还很落后,还存在着很大的潜在风险。

  思考。面对成绩和辉煌,面对着压力和挑战,面对着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和机遇,我们常常在思考和探索,我们作为电力能源企业的央企,我们应该怎样在结构转型中承担起更重要的使命和历史重任。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电力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我认为应实施好战略规划,特别要实施好国家能源战略、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作为电力能源的央企,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我们的责任意识,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树立利民利国的理想,贡献绿色能源,服务社会大众。

  其次,应当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远,大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应大力开展节能发电调度,优化调度清洁发电资源,建立电力需求侧的管理长效机制,特别注重稳健转型,满足经济社会对电力能源的需求。

  第三,积极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为新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开发,提供重大的技术支撑平台。为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开辟道路。

  可喜的是,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和行业规则,并对能源企业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布局。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四年来我一共提交了16份提案,大多数都是关于电力能源转型可持续发展。

  2008年:

  关于加强循环经济立法大力发展新能源,建议:

  一是尽快出台《循环经济法》及其配套法规,及早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二是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加大区域及行业间的政策协调、统筹,取消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行业、地区行政壁垒,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三是加大循环经济标准建设力度,体现循环经济技术和发展质量。

  关于推进煤电联营加快煤电基地建设,建议:

  一是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层面设立专门的煤电联营的协调组织,负责协调处理行政障碍问题。二是提高一次能源的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二次能源的比例,推进煤炭、电力市场化进程的均衡与和谐发展。

  关于优化结构、完善机制、推进能源产业科学发展,建议:加快制度创新,协调理顺产业链,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2009年:

  提案:关于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建议:

  一是加快《能源法》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出台。增强我国能源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提高我国能源开发利用的经济、环保、可持续,提升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二是完善电力投资机制,优化电源结构。三是深化电价体系改革,理顺价格机制。也使得发电环节的竞争和经济效应,传导到最终的消费端。三是加速资产整合,发挥央企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力。

  提案:关于从正确引导煤电联营入手、破解“煤电顶牛”僵局,建议:加大力度整合煤炭产业,提高央企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力。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正确引导推进煤电联营、一体化。

  提案:关于着力于规划规范规制“三规”、促进电力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议:强化战略规划和规模效应,引导项目投资。加强价格规范,完善新能源的电价机制,三是着眼于“规制”,加大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

  2010年:

  提案:关于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建议:把低碳经济发展作为我们的“国家行动”,建立中国特色的经济与生产生活方式;制定低碳经济的“发展路线图”和相应的产业政策。

  提案:关于规范整合加快电力新能源发展。建议:一是尽快出台新能源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提高电力新能源的建设、运行、管理水平,避免出现盲目投资和粗放投资的倾向。二是整合新能源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三是加强电源项目与电网相协调的统一规划,完善新能源的上网机制。第四,提高新能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力度。

  提案: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建议:一是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形成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整体方案;二是加快深化电价机制改革;三是优化调整电源结构,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今年2011年,对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尤其是火电方面的。

  提案:关于加速提升传统电力能源的优化升级进程的。我认为,基于我国的资源禀赋和电力需求现实,我们在把新能源作为战略产业的同时,仍然不能忽视传统电力能源的优化升级。特别提示: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传统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会导致电力供应保障出现问题。并建议:

  一是从国家经济发展和电力能源的结构优化大局出发,加速提升传统电力能源的优化升级。二是多管齐下,扭转火电行业政策性亏损局面。使得火电行业控制防范安全和经营等多重风险,恢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强化政策法律支持,通过财税、金融等多种方式,从新建和改造等关键环节,加速传统电力能源的技术创新和优化升级,推动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提案:关于加速提升我国清洁能源核心技术创新及应用能力的,建议: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规划,提高我国在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力度;在大规模建设的同时,提升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构建我国清洁能源的产业集群。

  提案:关于实施发电优化 促进节能减排,建议:不但要关停老旧机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同时还要优化发电量结构、从现有机组来寻找节能减排的空间。节约总发电成本,一定程度缓解发电企业经营压力,最终让社会公众受益。

  所有这些提案,很快得到主管部门的反馈,得到业界和社会上的广泛认同,促成或促进了国家相关政策规章、标准规范的出台。

  实践: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行业积极推进上大压小,不但优化能源结构,加大治理力度,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煤耗下降到2010年底的333克标煤/千瓦时,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华能、大唐、中电投等19家集团公司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另外,脱硫机组,投运容量上升2010年底5.78亿千瓦。

  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2003年以来,小火电机组的关停,平均单机容量大幅提升,平均供电煤耗,脱硫设备的投运效率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不断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了水火相济,中国电力的水电比重占21.8%,是同类上市公司最清洁的公司。在火电发电容量比重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60万机组达到了71.53%。

  尤其是在依托香港红筹上市公司的中国电力,在香港运作,不仅为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整个中电国际的负债率76%,优于行业的水平,保持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同时,“大力开发清洁能源”是我们的战略重点,我们一直秉承着“奉献绿色能源,服务社会公众”,致力于新能源的投资、开发、运营,在“不仅为这个世界带来光明和动力,也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的核心理念的引导下,打造了中国电力新能源这个平台,并借助这个资本平台进行了新能源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多方面的合作。

  经过五年的努力,中电新能源在全国的17个省市自治区,从事着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拥有和管理的项目,达到了22个,并初步形成了五大区域,五大版块,风电、生物发电、水电、太阳能、天然气等项目的开发格局,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比如我们的海口垃圾发电厂,建设由两台日处理垃圾600万吨的垃圾焚烧炉,和两台12兆瓦的发电机组,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超过了欧盟标准,为区域的循环经济做出了示范效应和应有的贡献。

  二、着力创新

  我的体会是,不管是传统能源还是新能源的发展,都要以高效、经济、环保、生态为要义,加大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尽快克服新能源发展的“瓶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相结合的新机制。为此,我想,着力推动“四个创新”非常迫切。

  1、思想观念的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应从哲学高度,反思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生产消费方式。当然,电力能源企业,必须把创造可持续性价值始终贯彻,坚持走清洁、循环、可持续的道路,集中精力优化结构调整布局,优化配置内外资源。从大局和长远来看,不但是电力能源行业要大力节约能源资源、持续降耗、减排,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也应成为各个行业、全社会共同的目标和行动。这是一个思想文化的基础,夯实这个基础,将更有助于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更有助于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2、核心技术的创新

  针对我国电力新能源面临的问题,制定国家层面的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规划,提高我国在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力度,推动我国在清洁能源竞争领域,走上战略制高点。不但要加强在风电等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也要系统的、多层面的优化,强化清洁煤、碳捕捉、电能储存、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技术创新。

  具体方式值得积极探索,如,产学研相结合为途径,以产业集群为平台,以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税收减免等多种形式为手段,鼓励自主创新。同时,也应抓住国际新能源市场的有利时机,加大国际并购重组,将境外优秀的人才、核心技术吸收进来,接纳消化。

  3、产业管理机制的创新

  加强制定国家层面的优化升级规划,加快制定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相应的保障措施。从国家经济发展和电力能源的结构优化大局出发,综合资源禀赋与历史现实因素,实事求是,进一步正确定位、科学规划“十二五”期间的传统能源,特别是火电的发展,加速提升传统电力能源的优化升级。

  并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理顺价格等相关要素关系。进一步理顺价格形成机制,真正地反映市场情况,符合市场规律,也使得发电环节的竞争和经济效应,传导到最终的消费端,这样既有利于电力能源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另外,还要提升电力能源产业的协调优化发展。不但要提升供应电力能源的能力,还要提升区域布局能力,避免部分地区窝电、部分地区缺电的不平衡现象。同时由于电力能源产业,本身就包含发电、输电、配电等众多环节,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这些产业内各环节之间更应该相互协调、动态平衡。

  4、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积极引导电力能源企业推进管理机制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从电力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角度,加快技术创新,以科技和管理创新力,持续推动节能降耗、减排环保水平,提升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规避财务资金风险、经营风险,保持稳健水平。

  合理规范电力能源企业的投融资机制,不断提升“走出去”的国际化水平。由于连年巨额亏损,很多电力能源企业存在盲目多元化的投资冲动,在国际化方面的能力尚待提高,因此要强化投融资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包括经济风险、国家风险、政治风险等。

  以上心得、思考,与大家共勉!

  各位领导、专家、同道们,朋友们:

  我相信,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有科学发展观的引领,有能源规划的宏观指导,有业界领导专家、广大同仁的齐心协力,有社会各方的共识、关心和支持,预期不久,电力能源产业的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一定会开辟一个全新的历史局面!谢谢大家!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