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郑永年:改革应分开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31日 11:50  新浪财经
2011年5月28日,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在上海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活动。图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2011年5月28日,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在上海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活动。图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2011年5月29日,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在上海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活动。图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专栏)演讲。

  郑永年:谢谢,今天我想讲一个中国模式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大,但是我觉得今天来讲,金融危机以后来讲中国模式更有意义。经过刚才张老师说的,中国政府成功地应对了一个金融危机,当然其实中国没有金融危机,温家宝总理说过,中国是受西方金融危机的影响,只能说中国政府有效地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现在来回顾一下金融危机之前、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一些发展模式的变化,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未来怎么走,我觉得主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我们讨论中国模式,当然也有其它的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亚洲四小龙模式,我们要比较哪一个好、哪一个坏没有多大意义,苹果跟橘子各有各的特点,每一个模式都有它的优势,也有优势,世界上从来没有产生一个没有危机的模式,很完美的模式是没有的。

  我们应当看到中国模式的优势,更重要的我觉得要看到中国模式的劣势在哪里,你要改革和改善你这个模式,要面向未来的话,就是要总结你的历史在哪里。讲金融危机之前和之后的中国变化,我觉得金融危机之前的中国模式可以用六个字概括:改革、发展、稳定,通过改革得到发展,通过发展得到稳定,这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那么金融危机之前,1978年、1979年改革开始,先是经济改革,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再到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我觉得进展得不错,那么政治上也是有变化的,邓小平先生我是觉得做了很多的事情。90年代尽管没有政治改革,但是实质性的东西也是有的,讲1997年十五大法制建设,村民选举也是做的。我觉得金融危机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是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无改革,高发展,不稳定。无改革,不是说领导人不想改革,而是没有实施下去,所以客观的现状是没有改革,所以这方面可以看,经济改革,我想金融危机之前基本上停止了,中国基本的市场经济制度就是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建立起来的,尤其是朱镕基当总理的时候,加入WTO那个时候解决的。改革一点,但是没有突破,当然十二五规划说了要有突破,但是能不能有突破不知道。它是无改革的,但是它有一个非常快的发展,高发展。没有改革怎么会发展呢?我想今天有很多的经济学家的,我觉得中国这些年没有改革的情况下高增长有几个根源:第一个就是加入WTO,这几年中国的出口增长非常快,主要是WTO的效应,还有一个就是私营企业的发展,主要是朱镕基当总理的时候抓大放小的发展。这是前面改革的收获。第二个经济增长的根源就是国家动员,国家动员体制就是中国所说的举国体制,我们这些年有很多,有奥运经济,去年的世博经济,这些都是,甚至汶川地震重建,这些国家动员机制,当然动员也不是改革。我觉得更大的国家动员机制就是刚才几位提出来的,就是金融危机以后中央政府出台4万亿,这4万亿大部分的钱都跑到国有企业里面去了,国有企业大扩张,我刚刚去美国,跟美国的学者交流,中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现在是普天之下莫非央土,浙江是我老家,是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最好的,最近这个情况也不妙,很多的民营企业依附于央企,放弃了自己的企业。更重要的经济增长的根源,中国依靠的是破坏社会而得到的高经济增长,这个是最严重的。

  我们看北美欧洲,所谓的社会领域,包括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医疗、教育,还有一些公共住房都需要政府大量投入,而在中国这些领域是暴富领域。上世纪97年金融危机后,怎么对付危机?就有很多经济学家提出来,高层智囊提出来了——教育产业化,当然不是作为政策,实际上教育产业化是非常厉害的,我以前写过中国改革的三大失败,其中就有一个教育产业化,那时候朱镕基当总理,还批评过我,我就说中国教育改革的三大败笔,这说这篇文章是最大的败笔。我去欧美国家考察,中国的教育是最产业化的,但是教育跟产业是最没有关系的,这就是刚才所说的,张老师提出来的,教育本身跟产业没有关系的,所以就导致我现在到珠三角去看,大学生毕业后跟农民工竞争工作,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技术工人,这就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的结果。医院在每个国家都是有很多的投入的,在中国最赚钱,所以到中国看病,连一个感冒都给你检查半天,这就是产业化。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大家盯上了房地产,搞得现在大家都买不起房子,大家如果去查一下的话,实际上很多的国家,当然在住房产业,包括美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确实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说房地产成为支柱性的产业,唯一只有中国一家,中国的房地产是支柱产业,对很多地方的政府来说,房地产不仅仅是支柱产业,差不多是唯一一个大产业,房地产产业要提供他百分之六七十的财政,所以我觉得有一个误区,中国的改革者把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不分,早期改革,80年代开始的时候,经济学家把什么都看成经济政策,把社会政策也看成经济政策,所以把社会搞得很杂,在西方新自由主义,西方讲的看不见的手主导的经济模式,中国是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发生在市场领域,西方在经济领域要强调深化市场,但是在社会领域是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市场化,所以讲中国的市场化要具体分析,中国有些该市场化的地方根本没有市场化,民营方面有点影响,但是一跑到国有部门受到了政府强大的抵制,新自由主义根本没有发生作用。不该市场化的东西,教育、医疗、房地产高度市场化,我觉得社会的领域不能过多市场化,但是经济领域一定要市场化。这样一个体制下来就导致现在的情况,不稳定大家很容易理解,因为你是破坏社会得到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的基础是什么呢?我觉得社会没有基础,道德基础已经没有了,那还有什么呢?现在土地也快没有了,我最近非常担心,下一步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大家说建设消费社会,但是我觉得中国建设消费社会比建设共产主义还难,欧美的消费社会,欧美亚洲四小龙,消费社会等等跟中产阶级是同立的,没有中产阶级就没有消费社会,中国现在是一部分人过度消费,因为收入分配差异很大很大,中产阶级越做越小,我们不去看欧美世界,看日本亚洲四小龙,培育了庞大的中产阶级,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中产阶级越来越小。中国说中国的老百姓存款率很高,好像说中国老百姓不会花钱,其实不是的,不敢花钱,我刚才说了,西方的消费社会就是因为有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好的医疗、好的教育,我在英国工作了以后,一般一个英国的家庭有3000英镑的存款已经不少了,美国有3000美元的存款已经不少了,看病不需要很多钱,教育不需要很多钱,那你肯定要去消费了。中国大部分的家庭都要看病,中国叫什么?孩奴、房奴,要供小孩去上学,哪能去消费啊?所以没有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中国的消费社会根本建立不起来。

  还有一项消费社会建立不起来的原因是中国的工资太低,我到珠江三角洲去看,30年前是一个农民工,30年以后还是一个农民工,这实在是说不过去,亚洲四小龙差不多每10年有一次产业升级,中国30年都没有一次产业升级,这个大家要思考。为什么?工资很低。所以像珠江三角洲,有一次广东省委叫我去讲,我说:“如果你要依靠廉价劳动力,20年都可以,四川内地没有了,西部还有。中国现在所生产的都是附加值最低的产品。”从西方的角度来看也是的,提高劳动工资是促进技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资本家可以从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甚至免费的土地,已经赢得了足够利润的话,他绝对没有动力去提高技术。为什么我们没有中产阶级这就可以解释了,一个是没有社会保障制度,一个是劳动工资很低,少部分很富裕,大部分都很穷,这样的社会是最不稳定的。现在有些地方在做,城市化非常漂亮,许多人也在讨论,说城市化一定要做,但是中国政府对人的城市化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土地,中国叫土地的城市化,不叫人的城市化,跟欧洲的城市化不一样,欧洲先是人的城市化,等人走了,土地有了,再慢慢的土地城市化。中国现在人都还没有城市化,土地就已经城市化了,所以政府就要求农村来的要放弃农村户口,他是看上了这些农村户口的土地。

  中国的社会基础到底怎么样,我到广东、深圳、东莞去看很多的城中村,有些失地的农民钱很多,因为土地价格高了嘛,但是我觉得这些农民工城中村是非常痛苦的事,无所事事,一天就是吃喝嫖赌,就是干这些事情,他们的子女我觉得毫无希望,这就是政府只关心土地不关心人的结果。所以我说要保护社会,中国“GDP主义”害了多少的人,所以我在想中国现在的既得利益真是集体无意识,中国历史几千年就是这样,当改革停止了,革命的进程就开始了,几千年的历史都是这样,中国没有什么变化的。刚才在说,也有教授讨论到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一个常态的中国,如果要讲中国模式的话,就要讲常态的中国怎么样,改革开放三十年看不清楚,三十年的改革不成为模式,要从中国模式看的话,从文明的角度来看更有效。大家如果去读经典的话,盐铁论开始,中国一直是政府主导的经济体,中国有三个时期是非常态的,就是王莽改革,王安石改革,还有老则动的改革,这是三个激进主义,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有市场经济的,所以这个市场经济也不是西方的概念,所以基本上国家部门和非国家部门相对平衡,政府跟市场相对平衡,现在我觉得1997年金融危机以后,尤其是国有企业大发展之后就破坏了这个平衡,90年代最好,就是改革、发展、稳定,基本上就做到了国有部门跟非国有部门的平衡,政府跟市场的平衡,金融危机以后就使得这两者,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平衡,金融危机之后这三者都失去平衡了,国家跟市场之间,国家的作用占主导了,大型企业跟中小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在主导了,中小企业的生存越来越困难。那么这个东西我是觉得中国会变得贫富分化越来越厉害。问题是国有企业的问题更大,我们说国有企业,但是国有企业不是国家的,现在国有企业代理人的,赚了钱他们自己分配,亏了本要用公款去补贴,国有企业不是国家的,是代理人的。国有企业甚至也不是企业,因为企业要到市场上去打拼,它不用到市场去打拼的,所以我说国有企业的财富很多,但是这些财富我觉得国有企业是最有效的转移机制,从穷人转移到富人,从地方转移到中央,朱镕基总理前段时间在清华讲话,他批评1994年分税制的问题,我自己也写过几篇文章,但是我觉得1994年肯定有它的功劳,确实要改革,因为1994年财政权力全部在中央,逼着就是国富民穷的局面,现在都在骂地方政府,拿了那么多钱在手里,事权没有集中起来,责任没有负,要么把事权集中起来,要么把财权分下去。我自己写过一本书是中国是事实上的地方制,现在是越来越地方了,中国现在的改革没有改革,当然也不怪任何人,就是结构上非常剥离改革的情况。谢谢。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