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崛井伸浩:中国环保技术和节约型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9日 14:16  新浪财经
2011年5月28日,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在上海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活动。图为日本九州大学副教授崛井伸浩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2011年5月28日,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在上海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活动。图为日本九州大学副教授崛井伸浩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2011年5月29日,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在上海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活动。图为日本九州大学副教授崛井伸浩演讲。

  崛井伸浩:谢谢主席,首先我们不能用英文来作演讲,我讲中文只能讲非常慢,所以由于时间的关系,恐怕我要见尽量用中文去讲。我叫崛井,饮水不忘掘井人,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我。今天我的发言课题是中国环保技术和节约型创新,首先我想说一说到底Frugal Innovation是什么呢?中文应该是节约型继续创新,进入低碳经济的话,我觉得还是技术创新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我的意思是在中国现在进行的Frugal Innovation,是有可能改变很大的气候变化对应的可能性吧。那Frugal Innovation是英国的一本杂志《Economists》里面写过印度、中国有很多制造业生产的汽车,很便宜的价格,有人说中国制造的产品是虽然价格便宜,但是质量不怎么好,但是Frugal Innovation,就是《Economists》说,那就是一个过渡性的情况,以前比如说日本的汽车,60年代开始向美国出口,那时候美国人说日本的汽车不能走高速,太快了,太差了,实际上那时候的价格比美国的价格便宜多了,所以那时候大家说虽然非常便宜,但是不可靠的。但是以后丰田、本田,他们生产的汽车不但便宜,而且质量也好,背景也有一些结构性的创新,所以不但便宜,而且质量也好。所以Frugal Innovation,在《Economists》上说,以前日本汽车的情况有过的那个事情,有很多中国的产业里面也是这样的。

  据我的调查,就是按照脱硫、风电、核能,也有这样的FrugalInnovation,这是2001年到2010年,这个线表示节能的GDP耗能量的,上午的会议当中有很多人说过相当了不起的情况。然后这是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这些也是相当不错的,最多的是2006年,但是以后就慢慢下降了。然后2010年的时候已经比2005年减少了14.1%,实际上绝对的排放量是增加了,但是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绝对量也是减少的。因为这个期间,经济成长的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绝对量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我觉得是相当不错的业绩。

  这是二氧化硫的减少背景,这是有一个技术,主要是发电厂按照脱硫设备进行的,很重要的是政府的带动,他们的目标是三亿五千五百万KW的发电厂当中打算研究脱硫,但是到了2009年的年底已经超过这个目标了,达到了461Million千瓦的发电厂已经研究脱硫了,也就是说71%的发电厂已经安装好研究脱硫了。但是这个结果实际上包括我2005年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感觉这个目标太高了,实际上可能达不到这个目标。为什么呢?按照脱硫,那个技术当中日本和德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是特别贵,所以我觉得现在中国的情况还想研究脱硫有点早,可能负担不起这样很大的成本。但是,中国有了Frugal Innovation,首先看一下这是投资的成本,研究脱硫的成本,1000瓦的成本,在2000年的时候大概800~1300元人民币的成本,但是过了五年以后减少到了150~250元,80%的成本压缩了,真是了不起。为什么呢?脱硫的话,60年代美国、德国、日本都是安装的,所以是非常成熟的一个技术了,所以我跟很多美国的工程师说过:“这个是不可能的,我们真的不相信。”但是实际上中国企业能够达到80%的成本压缩,那背景有什么呢?一个是有非常激烈的竞争。2003年的时候只有七八家公司,这些公司大部分是跟国外企业合资的,但是过了一年半以后已经有了46个公司了,2006年年底已经超过100个公司了。所以Frugal Innovation很重要的是有非常激烈的竞争,然后达到这样的FrugalInnovation成本压缩,由于时间有限,我不能讲很详细的内容,但是有一些背景。

  比如说继续改造,实际上在国外的技术当中有的技术,在中国不一定要有。还有另外一个,就是配件的原材料特别便宜,比如说我做过一个调查,不锈钢的成本,一个发电厂以前安装的时候要14.11Million,后来国产化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达到了0.14Million,90%的成本压缩了,中国核心的竞争力在哪里?就是原材料非常便宜了,因为有规模经济,所以很多钢铁、化工,很多原材料特别便宜了,所以我的意思是中国也有Frugal Innovation成本压缩的结果,这个背景是非常结构性的,风电也有这样的情况,大家知道去年中国风电的装机容量是全世界第一的,然后中国的一个企业是全球第二大生产商了,很快的发展速度。那么背景是什么呢?也是Frugal Innovation。2008年的时候,风电的设备成本是6500元人民币/千瓦,但是过了两年半,已经下降到4600~4800元人民币/千瓦,30%的成本压缩,跟2006年相比,是降了一半的成本。当然,中国企业有竞争力了,以前海外的市场份额是82%,但是2008年的时候已经下降到38%了,去年中国企业生产的风电设备市场份额已经差距80%了,也是有Frugal Innovation,还有中国企业的态度是很好的。

  这是Sinovel,世界上第二大企业,这是Galdwind,Sinovel的话2006年只有很小的份额,成立只有三五年,就成为世界上第二大企业了。我讲一下结论,我的结论是Frugal Innovation为中国的压缩成本是结构性的,一个是生产成本得到了降低,但是非常重要的是配件的,原材料的成本是特别低,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调整质量,技术的进步和简化也是可以降低成本,中国享受规模经济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一般的中国企业也进行非常激烈的竞争。一般的国家市场大,但是规模经济一般企业很少,就一两个,那没有竞争,那就没有成本压缩的必要了,但是中国市场太大了,同时激烈的竞争,还有规模经济,本来是别的国家的时候,一个矛盾的情况。

  但是中国政府有一点很厉害,对我们日本企业来讲,有点困难,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策,很多日本的企业,还有欧美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一定要先到中国市场培育配件的公司,这对我们日本企业有点困难但这个做法非常了不起,比如说风电设备70%以上的,这个措施已经取消了,但是有75%的配件,一定要从中国国内拿过来的。这是从去年取消了,因为美国有点生气,但是已经太晚了,实际上现在中国的配件公司力量非常大了,就是风电的。

  还有一个非常也意思的,就是研究脱硫、风电都是维修的成本有点高,当然有一些故障等等,但是中国起来劳动力便宜,就是售后服务好一点了,发生故障也没有关系的,因为成本是便宜80%、30%、50%,那就是售后服务成本高一些也没有关系的。

  慢慢中国的Frugal Innovation究竟是好事还是不好的事情呢?对于解决亚洲国家的低碳经济实现的话,实际上一个是短期的看法来讲是好事。为什么呢?不仅仅是中国,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了达到环保的目标,当然成本低更好,实际上以前的话不能做到环保的工厂和国家等等,又没有中国的Frugal Innovation便宜的成本,肯定是做不到的。我觉得中国的企业不到中国市场,而到其它国家

  ,其实也是可以的,亚洲国家为了达到低碳经济的话,还是中国的FrugalInnovation有相当好效果的。但是长期看法来讲,也有一些危险。一个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日本用的自己的技术赚的钱有点少,所以看他们将来技术创新的投入等等,还是有一些问题的,特别是日本的企业非常怕的是中国开始出口到别的国家了,那就是没有市场了,他们的技术投资怎么办呢?

  还有Lock-up effect,中国研究脱硫的话,脱硫的效率大概是93%,有可能85%左右,日本的话99.9%,一旦安装中国的便宜技术的话,便宜好啊,但是质量稍微差一点,但是这样的投资一般放心的话要30年、40年,那这样差一点点的效率,最后差别也是很大的。所以十二五规划当中,中国政府还是感到要提高中国制造技术的质量。所以,我觉得日本的企业可以发挥很好的效果,但是很遗憾的,这是前20名研究脱硫的企业名单,日本只有两个,其它都是美国、德国,所以日本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效率最高的技术,但是拿不到中国的市场。为什么呢?日本企业有点担心IPRs Protection Problems,还有市场的问题,比如说我刚才说的国产化的要求,还有中国的标准也是太低了,所以拿不到日本的水平,或者说国家的标准Standard,我觉得我的建议还是我觉得中国的市场,包括IPRs,还有政府的问题,这些都是要解决的。中国的企业已经开始不少的技术投资,对于这样的中国企业也是该解决的,中国政府也应该开始做这样的改革,我们日本政府非常愿意帮助他。还有一个,标准是很重要的,比方说研究脱硫的话,基本上没有标准,所以有很多很多质量不可靠的东西在市场上都普及了,所以国家标准是很重要的,所以做国家标准的时候,我觉得日本政府也可以发挥自己很好的作用。

  实际上我还有一个关于核能的讲演,但是我不讲了,时间关系,如果感兴趣的话,请你提问,非常高兴,谢谢。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