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佟家栋:新型国际分工与金融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9日 10:18  新浪财经
2011年5月28日,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在上海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活动。图为南开大学的副校长经济学教授佟家栋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2011年5月28日,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在上海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活动。图为南开大学的副校长经济学教授佟家栋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2011年5月28日,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在上海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活动。图为南开大学的副校长经济学教授佟家栋演讲。

  佟家栋:非常感谢上海论坛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那么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新型国际分工与金融危机,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有这么几个方面的背景,一个是关于对2008年发生的这样的金融危机,乃至于实体经济的危机,关于它的产生基础是全球的经常项目失衡,以及引起了资金流动,这一点大家好像有一些共识,但是问题在于这种失衡是不是可持续的,为什么呢?再有失衡调整的可能性如何,我们能不能调整这样一个全球的失衡,第四,新型国际分工论提出来,就是说实际上我们的分工,现在的已经出现这样一种趋向的国际分工,是不是与失衡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它与危机是不是关系非常密切,这是我们想跟大家一起讨论的问题。

  那么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前人有一些研究成果,那么国外的一些学者和政治家早就注意到美国、英国等国家它的金融业逐渐发达,而且应该说在它的整个产业的发展当中逐步的具有高利润、高利润率的这样一个特征。而国内的一些学者也根据我们现在整个经济发展的态势,也有一些对新型国际分工的实证的分析,比如说徐建炜和姚洋(专栏),雷达和赵勇09年,以及其他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他们能够揭示新型国际分工正在出现的过程当中,但是它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看不出它跟现在经济的联系,它的内在特点,最近NBR上,去年发布了一篇文章,凯瑟琳和卡尔,他们两个人发表的文章认为,实际上如果回过头来考察美国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发现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制造业,特别是出口的大企业,他们的经济乃至于资金的使用,跟我们的经济危机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而且他认为这些大企业的制造业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特别强有力的冲击,那么说明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其实这里面暗含着一个问题,就是美国的实体经济部分和美国的虚拟经济和金融部分,它的表现的国际化的特点,还是有所差异,那么我们怎样看待国际分工呢?大家有很多的表述,但是我们想,还是这样给大家用一个比较简单的语言表述一下,就是传统的国际分工是事物产品生产内部的一种分工,而伴随着服务贸易的发展,一个新的可贸易部门出现了,就是现代的服务业,包括金融业,而现代金融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却是我们最近十年发生的事情,以美国为代表的这样一些国家,他借助了金融产业的特殊地位,以高效率的资金运转构成自身我们概念上的新型的比较优势,这是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在这个特点之下,就表明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有一些学者统计表明,美国的比较优势,逐步的从先进制造业转向金融业,尽管这种转移还没有完成,但是已经表明金融也它的利润率显示出它高于科技产业,因此它这个时候的金融业已经成为各自的投资者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最近深圳的证交所他们搞了一个分析,他说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挂牌企业的特点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这个社会它的主导产业的情况,而这种情况表明金融也在美国纳斯达克和纽约证交所上列的数量也在增加,由此相对应的是实体经济部门,在必须保持比较优势的这样一个同时,在那些发展中国家它的实体经济部门日益成长为制成品的优势,出口优势,从而这种出口优势,变成了贸易顺差的一个源泉。

  因此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大量的贸易顺差在发展中国家或者实物生产和实物生产有比较优势的国家积累起来,从而是资金的积累起来,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金融不那么发达,而金融不那么发达又决定大量积累的资金要流到发达国家去,而给那些发达国家提供了这样一种金融国际化的资金的供应。那么这种资金供应一方面是这些实物生产和出口的国家得到了它资金的趋向和投资者渠道,实现了保值增值,美国高效运转的这些金融系统将资金变成获取最大利润的部门产业和国家的投资,并且它能够借助跨国公司来实行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那么这种收益的差异就形成了他们的一个方面来自实体经济的这种资金运用效率所得到的收益,另一方面就是投向虚拟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

  因此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情况,就是一些国家成为金融部门比较优势的拥有者,从而从事专门资金运作中获取利润,另外一些国家专门从事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那么这种新型分工依靠拥有金融运作比较优势的国家,专门高效率的分配资金,并形成资本获取利益,从而同时交换到自己有比较劣势的物质产品,一些国家是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质产品交换到自身资产保值增值,并且获得直接投资的利益。那么这样一种新的分工,我们认为已经有了这样一种态势。

  那么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之下,每类国家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相互交换,并且获得利益,但是这样一种新的比较优势,当出现之后,跟我们传统的国际分工的模式有了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就是什么呢?就是现在的国际收支按照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那么出现了一种经常项目的不平衡,甚至持续的和严重的失衡,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问题。但是按照新的国际分工理论,那么这种不平衡实际上是一种制造业和金融部门,制造业和服务部门这样一种分工的新的平衡的特征。这是我们觉得值得关注的一件事情。

  那么金融危机是怎么样?金融危机就是在新型的国际分工的主导下,美国掌握了大量的资金,如果这种资金以高效率的在全球范围内运行,而且获得利润的话,那么资金的供应应该是平衡的。但是美国的主导性决定了,无论是政府,无论是企业,它都希望这种借助廉价得来的流入资金会成为自身经济增长的这种资源,从而形成了全球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资金供应,而这种丰裕的供应表现为美国市场上的资金的相对过剩,那么这种资金的相对过剩是在美国政府和市场的激励政策下形成,并且形成了一种高风险的信贷投资,从而是次级债务的不断增加,而金融衍生品的不断被创造出来,当对金融衍生品的需求停滞时,金融危机从而是信贷的危机爆发了。

  那么这种危机的爆发,首先是美国信贷系统的问题,其次,是由于信贷系统倒塌引起了主要依靠信贷运转产业的中断,从而是进出口的中断,从而是这种进出口波及到以出口作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或者是经济增长动力的这些国家,他们的经济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击。因此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的,在美国表现为主要是金融危机,而在其他的这些物质商品生产国表现为经济危机的这样一种情况。因此,美国制造业不再是危机的主体,我们看到的是金融部门才是新型危机的主体。

  这是我们想表述出来的一个东西。

  那么这样一个表述就是说新型的危机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新的主导部门需求的不足,即使对创造出来的新型资本衍生品需求的不足,从而是金融产品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就是这种危机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物质产品过剩,是金融产品过剩问题。因此,新型的分工和新型的危机的联系就成为指责新型分工,从而是传统的全球经济不平衡的原因,但是我们认为在新型的国际分工概念下,这个有它存在的道理。

  我们有一些资料得到的统计分析,实际上资料表明,2007年全球跨国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总和已经是全球GDP的3.6倍,这是从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它的金融的全球化程度也在提高,显然它有一些资金可以运作。而贸易一体化,也由原来的23%到25%,现在变成了58%这样一种情况。那么在发达国家它表现为金融的高速的融入国际化,而发展中国家它贸易高速的这种对世界的依赖也在不断的增强,这是它的整个的一个,我们从统计上得到的这么一个特点。当然我们也做了一些实证的分析,这些实证分析表明它支持这样一些观点,就是金融的RCA指数和其他的部门,制造业部门做一个比较,那么这个比较的结果,就是越是金融有显著的比较优势的,那么逆差也就越多,而RCA信贷部门越发达,越容易出现贸易收支逆差,或者是经济不平衡现象。

  那么Obstfld和Rogoff,他们曾经也做过这样的计算,现在这种不平衡应该怎么办,按照他们的计算,如果美国要恢复平衡的话,美元要贬值65%,这是一种人为的调整,发达国家常常逆差占到5%的时候就出现自动的调整,或者是由于经济周期性带来的强制性调整,但是不管怎么样,这种调整的选择确实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金融危机如果作为一个变量的话,这种金融的比较优势也表现出来这种相关性,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什么呢?一国的比较优势越倾向于金融业,越容易发生以金融作为主体的这种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而一国的金融比较优势越高,越有可能出现金融发展脱离实际经济运行的这么一种状态。那么美国的学者自己也分析,如果他们要恢复传统平衡,那么它的GDP要缩减30%,但是中国要按照传统的平衡概念调整,它也相应的要有一些工业化的问题,因此,这两个有代表性的大国该怎样调整的问题,是一个世界的难题,但是这个难题我们不能够从这样一种新的国际分工的倒退来寻找调整这样不平衡的原因。因为我还有三分钟,后面不讲了。新型国际分工是实体经济部门与以金融服务为代表的高效率运转的虚拟经济部门的分工,这种新型分工形成了新概念下的国际收支平衡的概念,这种平衡是传统概念下的不平衡,新平衡带来的以金融部门为主导的新型金融危机会产生波及性的影响,那么这些是我们目前的一些认识,至于政策的含义,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加以研究。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