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蒲宇飞:从国际背景等四角度看战略新兴产业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6日 18:55  新浪财经[ 微博 ]
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第十二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1年1月16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上图为国家信息中心综合部副主任蒲宇飞。(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第十二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1年1月16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上图为国家信息中心综合部副主任蒲宇飞。(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第十二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于2011年1月16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上图为国家信息中心综合部副主任蒲宇飞。

  国家信息中心综合部副主任蒲宇飞在分会“国企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做主题演讲,他从国际背景、发展方向、竞争格局和国企和国企创新关系四个角度阐释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际创新。

  以下为发言实录:

  蒲宇飞:各位老总,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

  刚才听了各位老总的演讲有一个感受,王总是用显微镜把企业的转型、转向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解读,还有的老总是从行业的角度用放大镜对建材行业和能源行业进行的扫描,还有老总是从全球的视野,用望远镜纵观历史进行了解读。听完之后我想我自己只能用我的眼镜,戴着眼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我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际创新。我想讲四个方面: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背景;第二发展方向;第三竞争格局;第四是国企和国企创新的关系。

  第一国际背景。

  我们10月18日国务院出台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基于对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今天的国际环境是什么样的环境?我们用四个“化”来概括:

  一是政治格局多极化。

  二是经济格局的复杂化。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之前,全球经济经历了一个黄金发展期,黄金发展期背后的支撑是一个实体经济的增长,就是发达国家提供市场和消费,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主要是提供生产,能源国主要是提供能源。在这样的三角循环之中来支撑过去10几年的发展。但是这一轮危机之后,很明显的传统的三角已经开始被打破,这样的三角格局已经无法持续。所以全球经济应该是进入了一个深刻的、复杂的调整之中。

  三是产业竞争的白热化。大家知道,曾经有人对1780年的世界经济划分了三个大的阶段,这一轮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多学者都认为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60年的持续期进入了末端,下一个长周期靠什么来支撑?下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什么?应该说各国都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但是基本上这个判断也是方向性的,都不是特别的明确,所以各个国家的布局,我们讲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日本、欧洲基本上都是三个四个五个六个,按照这样一个产业组合的模式来进行布局和谋划。不管怎么样谋划,都充分的说明了大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新兴产业,如此重视未来的产业布局,也就意味着今天的国际产业竞争已经白热化了。

  四是发展方式的多元化。上午杨秘书长讲到,从1995年开始就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讲了15年,到今天加了两个字,“加快”,把经济增长方式改变成“经济发展方式”。15年的过程,一方面说明了转方式非常重要,另外一方面也说明转方式非常之难。在全球来看,发展方式转变不但是中国的任务,全球都在转,全球都很难。发达国家再制造化,去杠杆化非常漫长,发展中国家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发展,从产业低端向产业高端发展,这样的转型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我想这样的国际背景,这样的“四化”,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来讲,意味着在中国我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败将影响到我们在国际政治格局之中的话语权,影响到我们在国际经济格局之中的主动权。影响到我们在国际竞争产业之中能不能真正的战略制高点,影响到我们在国际发展方式转变之中能不能成为一个领先者,成为一个率先者。

  第二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式我想用几个“新”来概括:

  一是新空间。10月18日国务院的决定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领域23个方向,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个大的领域,23个方向。从国际经济来看,我们为什么选择这样七大领域23个方向?国际上基本上成长率都是在15%以上,从我们国内的情况来看,有一些产业成长速度甚至超过30%,所以这些产业都是有着非常大的成长空间,都是非常可能为我们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重要的主导产业。

  二是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背后一定是新产业和新技术的融合。大家在反思我们过去发展模式的时候一直在讲一句话,就说我们中国的产业没有自己的心脏。还有专家进一步的总结,说在历史上,凡是我们能从国外买来的技术,这个产业基本上都是依附于国外的产业,凡是买不来的技术,这个产业基本上我们都可以自己独立撑起一片天空。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看,我想背后一定要有前沿的技术,这个技术不一定是所谓的自主的,不一定是完全原创的,可能是集成的,是依托于全球创新资源的。但是有自己的心,主要体现在要有自己的知识附加,有自己的智慧附加,有自己的集成。如果没有自己的集成,那么你最后还是在产业链的一个低端,还是像刚才王总所讲的,你是发展的别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前有个小品讲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要形象的用这句话来接我们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没有自己的集成的话,那么这样的产业肯定很快就会被拍在沙滩上。

  三是新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托新技术,但是又不能单纯的依托新技术,而是要更多的瞄准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来探索依托新技术的新形态。从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既是产业发展的新态势,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发展的重要新态势。七大产业推动排在第一位的是节能环保产业,看一下国际的统计数据,在这个产业当中,增加值的50%-60%其实是来自于服务业。再比如我们看信息技术领域之中的重要代表性企业IBM,它本来是一个国际商务制造企业,但是今天它主要的利润来源也是来自于服务业。所以我们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单单要关注这样一个产业的制造环节,而是要从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角度来认识这个产业的发展,认识这个产业的新形态和新模式。

  四是新曲线。主要是从全球产业竞争的角度来讲的,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体,一定要从全球产业链、产业格局之中的低端走向高端,从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发展。刚才王总两次讲到微笑曲线,如果我们依旧满足于在微笑曲线的底端,确实进一步的消耗我们的能源,进一步的拼我们的劳动力,对于成就的新兴产业一定是别人的新兴产业,微笑曲线当中最灿烂的嘴角一定是别人的嘴角,我们自己可能最多也就是能够沾沾自喜一下,但是这样的结果也一定是在新兴产业这个碗当中是别人吃肉我们喝汤。所以我们从国际竞争的角度,从国际产业格局的角度,也一定要明确我们要有自己微笑的嘴角,我们自己要向两端来延伸。

  五是新环境。过去这些年我们创新之所以整体推进得比较缓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用我们经济学最基本的术语来讲就是创新的机会成本太高,如果这个企业在房地产投资方面获得更大的收益,它通过资源依赖,通过垄断优势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风险更低,成本更低,那么谁会选择创新?谁会投入创新?所以创新的机会成本就是这些投机的收益,就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界所总结的练金术,通过练金术能够快速的成长,能够快乐的成长,能够轻松的成长,就没有人投入创新。所以下一步,一定也要营造一个新的环境,降低创新的机会成本。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新兴产业要落地要从三个层面做到落地。

  一是宏观的视角。上午讲到主体功能区,包括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从开发方式上来讲是四类:包括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主体功能区的核心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承载一方经济,是一个差异化空间布局的理念,差异化的产业发展的理念。这几天各地都在开“两会”,就是审议当地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很多地区提出的规划目标,未来五年都是要翻番,至少保证13%-14%的成长,规划背后重要的支撑就是传统项目的大干快上,同时还有一个支撑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遍地开发,国家讲七大领域23个方向,很多地方搬过来也要发展七大领域23个方向,甚至是46个方向。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很可能首先是一拥而上,目标可能是要一蹴而就,但是结果很可能是一哄而散。既然主题功能区这样一个差异化自理念是我们“十二五”乃至更长的时间最基本的领域,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也一定要和主体功能区的要素禀赋结合起来,要和不同的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定位结合起来。只有产业发展和空间格局结合起来,这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才会体现真正的战略性,才会由新兴产业逐步的成长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二是中观视角。在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中,未来我们是24个主要的城市群可以按照两横三纵的框架进行布局。我想未来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也一定会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之上,在这样一个城市群的格局之中来进行布局。我们看到在今天我们一些城市群,一些城市在战略选择上已经开始选择了一套创新驱动之路,创新支撑之路。所以我想回顾历史,我们很多学者曾经总结过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就是地方之间的竞争,地方之间的竞赛。我想如果下一步城市竞争、城市竞赛更多的转到创新驱动上来,更多的转到依托自己的要素禀赋,发展自己有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那么我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们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就是可以值得我们期待的。

  三是微观的视角。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落脚到产业集群中来。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应该是鹤立鸡群,而是应该融入一个群,在这个群之中来带动上午厉老师所讲的纵向的上下游,横向的左右岸,这样的一个格局的发展。只有在这样一个创新集群中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之中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效应,否则单打独斗的创新在今天已经非常之难了。

  第四落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国企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于国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应该有什么样的定位?应该有什么样的路径?我想有三个定位:

  一是在产学研用这样一个链条之中,要扮演好协调者、资源主推者的作用。我们到很多地方做过调研,比如一些开发区,一些科技部门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我们中国现在已经开始强调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但是在我们产学研用这个格局当中,中间的链条是塌陷的,我们原来讲中部塌陷,后来提出要中部崛起,在产业链条之中其实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国外的大企业一方面对市场需求有准确的把握和洞察,另外一方面和科研院所之间有深度的合作,可以准确的把市场需求传递给科研机构,提出下一步的基础研究需求,应用研究需求。但是我们的很多企业确实一方面对市场洞察不够,另外一方面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还不够。所以我想下一步一些大的国有企业,也包括一些民营企业,应该在产学研用这样的链条之中承担真正的主体角色,承担真正的协调者、主推者的角色。

  二是要成为创新的投入者。相对于国际大企业来讲,相对于国际的企业投入来讲,我们的数字仍然是偏低的。所以我想下一步国有企业一个重要的定位就是一定要增加研发投入,要成为研发主要的投入者。

  三是在未来的创新之路之中,不管是自上而下的创新还是自下而上的创新,国有企业都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推进者和执行者。自上而下的创新这是我们传统的模式,我们举国体制的优势就是体现在自上而下的创新,不管是两弹一星也好还是今天的高铁也好,其实都是自上而下的创新模式。毫无疑问,国企应该继续是自上而下创新的核心。返过来还有一个自下而上的创新,确实对于新兴产业,国有企业也好,民营企业也好,都应该更多的投入其中,成为一个探索者,成为一个突破者。在这样一些领域,可能政府看不清,政府看不到,而必须依托我们对市场更敏感的企业来进行自主的探索。

  对于国有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来讲,在具体的创新路径上我想用几个字来概括:

  一是“链”的问题,就是都要融入产学研用的创新链条。

  二是“强”,刚才王总讲到,要打破传统的创新。在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强,创新平台不能共用,创新资源不能共享,下一步也要推导这样一种强,形成创新平台共用,创新队伍共享的机制。

  三是“群”,核心的理念就是对应前面讲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不管是国有企业也好还是民营企业也好,一定要融入这样的一个创新集群,融入这样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我记得光华管理学院的董事长在讲企业组织管理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说在一个企业之中,要有看山的虎,看家的狗和下山的狼,只有有虎有狼有狗,包括其他的动物,才能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对于创新也是一样,必须融入这样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中找准你自己的位置,你是虎也好,狼也好,狗也好,只有进入这样一个系统,才能真正的推进创新。

  四是“线”,第一重含义就是要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划一条线,政府做你该做的事情,在战略性的布局之中来进行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谋划,一些新兴产业的探索确实交给市场,交给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第二重含义就是在真正的创新和房地产的投机之间要划一条线,要支持真正的企业创新,抑制以创新之名、高科技之名、文化创意之名来行房地产投资、投机之时。所以我想也一定要划这样一条线。

  五是“求”,我们2006年1月份全部创新大会特别强调一个理念,就是自主创新,但是大家注意到,这几年我们对这个词的强调越来越弱,一方面有国际压力,另一方面确实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今天应该说更深入了。我们的创新不一定是关门创新,不一定是完全的意识形态上的民族意义上的创新,我们应该开明创新,我们应该更多的依托国际资源,我们应该更多的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只有在这样一个意义上进行创新,我们的创新才可能实现突破性的创新,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

  我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非常漫长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国企的创新也好,民企的创新也好,可能也是非常曲折的。但是不管路如何漫漫,如何修远,如何艰难,我想我们都应该选择一套正确的路,一条创新的路,而不是取巧的路,来百折不回的探索,谢谢!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