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红忠:中国的货币供给和经济周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9日 15:33  新浪财经
刘红忠:中国的货币供给和经济周期
  2010年5月29日,由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开幕。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活动。图为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系主任、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红忠教授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张豫摄)

  2010年5月29日,由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开幕。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活动。以下为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系主任、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红忠教授演讲。

  刘红忠:非常感谢大会主席陈教授的安排,首先在正式报告之前,我想代表上海论坛金融分论坛的人员,感谢会议代表对我们上海论坛的支持。今天我们这个报告由我们四位同事一起完成,我作为代表来发言,我们的题目是中国的货币供给和经济周期。

  在这次危机之后,按照我们论坛的主题:复苏与重构,中国与亚洲经济稳定增长的展望。在去年10月份,澳大利亚央行率先加息,之后很多讨论关于中国何时退出,要讨论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把中国的经济周期作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的解释。这个经济周期与中国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作一个阐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谈货币政策的取舍、走向以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想从这五个方面来展开:

  首先,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的机理。在这个经济周期运行的机理当中,我们的货币供给与产出是什么关系,我们的产出和价格是什么关系?我们的产出与利率是什么关系?在这些关系当中有什么特征?在这个当中我们也做了中国和美国经济周期的比较,这是我们报告的前两个部分,第三和第四部分是我们做的一个模型VR和SVR,当货币供给发生变化的时候,对产出价格有什么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存在不对称性。最后是一个政策建议。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运行机制,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图示来作以概括。我们的起点是中国的人口红利问题,中国的最基本经济特征——人口基数大。当然按照联合国的预期有不同的预期,可能2015年、2020年中国人口红利问题才会消失,但是在这之前人口红利问题是一个基本的特征。基于这个特征,我们的要素分配有利于资本、不利于劳动力。那么这种要素分配会导致劳动工资很低,我们的资本投入是比较高的。由于劳动工资比较低,因此我们的内需内生性不足。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要考虑我们的外需,就是在这里,我们的外需不足,内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很充裕,比如说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我们一个外生制度性的因素,在种情况下会导致中国经济过热。然后,我们的外汇储备增加,导致了货币供给放大。然后是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如果外需也不足的话,这时候的总需求不足,一方面资产价格下降,另外同时会出现通货紧缩。作为应对的政策,央行会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就是所谓的外生性货币供给放大,也会导致资产价格膨胀和通货膨胀。

  在这个过程当中,最终回有一个冲消的过程,这是我们理解的中国经济周期改革开放以后的内生逻辑。在这当中最核心的是需求,我们认为需求冲击从理论上讲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核心要素,通过实证研究,我们试图验证这种理论上的假设。我们看第一个相关系数,中国的国民收入与中国的货币供给,左边这个是中国的,我们用季度数据,1995年年一季度到2009年四季度,当前无论用M1、M2,我们就看M1这条线,在当期是正相关的,我们看一下美国,美国如果用M1来看的话,在当期产生与货币是正相关的。

  但是有差异,差异在哪里呢?这个实质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中国从一个货币供给,比如说从-3到2,那就是五个季度,这个政策可以持续五个季度,但是美国从-8到2有十个季度,就是说中国的政策周期、经济周期比较短,美国的周期比较长,这是一个差异,但都是正相关的。

  刚才是美国,我们针对1967年到2000年的结果,这和2000年瓦时做的理论是一样的。我们的不同在于,我们对美国的数据重新做了,把2000年之后的数据放进去了,这是1990年到2009年,同样是美国的产出与货币,很奇怪,这时候当期是负相关的。从2000年之后,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美国的产出与货币供给负相关,是不是像上午麦金龙说的呢?我觉得很难从理论上给出一个解释,但是这个现象很奇怪。

  第二组相关系数重点看一下产出和价格。左边是中国的,右边是美国的,数据时间段是一样的,中国是正相关的,我们看一下CPI是这条线,当期是正相关的,美国我们用GDP指数和CPI是负相关的,正好与我们相反。对此,美国学者有解释,比如说我们这里举了例子,他说这是一种供给冲击主导的经济危机,但是1995年曼昆的解释是引入了价格黏性,当产出过快增长,价格可能没有变,但是产出回落的时候,价格反而会上升。这是有分歧的,但是我们看一下美国和中国完全不同,我们认为中国应该是需求主导的。

  我们再看一下美国的新数据,刚才那个数据跟瓦时的数据是一样,我们看一下2000年以后的数据又发生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原来是负相关的,现在是正相关的。就是说它的产出与价格现在是正相关了,那么是不是意味着2000年之后,美国的经济周期跟中国一样了,是由需求主导的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但是中国作为需求冲击,这一点我们觉得是可以得到论证的。美国是不是从供给冲击转向了一个需求主导的冲击。

  前面两个我们作了一些相关系数的分析,对经济周期的运行机制以及主导因素作了一个简单的分析。第三部分我们看一下货币供给对国民收入、对中国的价格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做了一个脉冲反映函数,同样的东西做了M1、M2,也做了贷款,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就看一下M1。M1的变化对中国的产出和中国的价格有什么影响,第一个图是做的短期约束,施加了一个短期的约束。我们假设当期的价格对货币没有影响,当期的产出对货币没有影响,当期的产出对当期的价格没有影响,这是三个短期的条件。基于这样的约束,我们看一下货币冲击出现的时候,我们的产出和价格会有什么影响和变化。

  我们看一下这个图,当货币供给放大的时候我们的价格会上涨,但是到了第20或者15个月的时候会回落,或者第10个月的时候会回落。也就是说我们的价格并非是按照货币数量论来解释,一旦货币供给放大价格就会有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是价格先上升再回落。

  我们的货币供给增加对产出的影响看这个图,我们的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产出增加,但是它的持续时间(幅度)不是很大,相对幅度我们用后面的实证分析来解释。我们关心的是价格,这是对M2短期因素的分析。

  第三个,我们假设当期的货币对长期产出没有影响。如果我们的货币供给增加,对价格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看这个图,也就是说当货币供给增加的时候价格会上涨,过一段时间之后价格又会回落,这和前面是一样的,类似的还有货币供给放大对我们产出的影响。我们来看这个图,也是和短期的情况下结论大体相当的。

  根据前边短期约束和长期约束得出两个基本的结论,当货币扩张的时候产出增加,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会回落的。那么价格同样如此,随着国家供给放大,产出上升之后回落,这个和我们讲的货币数量论是矛盾的,这是中国的货币供给对产出价格的影响。接下来一块是我们做的不对称性的影响,就是货币供给对产出和价格的不对称性的影响。左边是分析M1的变化,右边是M2,我们只看M1就可以了。

  我们分了好与坏的两种状态,好的状态意味着经济增长比较高,坏的状态意味着经济低迷。我们看这个图,这个是当M1发生变化,它对在好坏两种情况下对价格的影响,这是坏的状态,红的是好的往来。也就是说,在经济处于坏的状态下,我们的价格先是上升,然后下降。在红的状态下,也就是好的状态下是经济紧缩的货币政策、收缩银根,这时候对价格的影响是红的这条线。这两者有什么差异呢?就是冷热两种状态,价格对货币的反映是不一样的,是不对称的。

  那么类似的话,我们对产出可以看左下角这个图,在冷状态下对产出的影响以及热状态下对产出的影响,那么很明显,对产出的影响在这条冷的或者说蓝的这条线幅度比较大,或者说在经济处于低迷的时候,货币供给的放大对产出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压缩产生的影响。

  在这样一种不对称性的情况下,它的结论,包括价格对货币的反映也是一致的。这里和我们最早的理论分析,它的运行机制是需求主导是多次得到印证的。

  最后是政策建议。基于这样的分析,中国是一个需求主导的经济体。因此,把我们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状态作了这么一个划分,纵轴表示我们国内的需求,横轴表示外部对中国的需求。我们搭配了四种不同的情景,一种是秋天,也就是说外需不足,我们依靠内需维持经济增长,一种是夏天,内外需都很充沛,出现经济过热。第三种是外需不足,内需也不足的时候就是冬天,就是二次探底。第四种情况就是外需恢复得很快,但是我们内需不足。现在我们中国在哪里呢?

  我们中国目前处于政府投资、拉动内需保证了经济8.7%的增长(去年),今年还要更高。接下来我们要往哪里去呢?一种情况是维持在项线,维持在秋天,第二种情况是进入冬天第二次探底,进入夏天的概率不是很大,还有一种是进入春天。这四种情况到底是哪一种呢?这和内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要做一个预判和预测,这一块内容不是我们研究的主体。

  我们想强调的是:第一,需求管理。我们的货币政策应该防止保持相对稳定,防止频繁的变化,尤其是方向的频繁变化会导致需求不稳定,以至对经济增长的波动加大。第二,可能采取的政策要取决于当局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基于不同的分析,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盯住资产价格,这时候我们应该采取价格型的工具——利率。反之,如果我们是为了控制总量,或者说对信贷规模进行控制,我们现在比较常用的准备金比率,或者说差额准备金比率,差别化的准备金利率,那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工具。

  时间关系,我们的报告到这里。谢谢大家!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