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何面对广告业无法再吸引优秀人才的窘况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2日 17:43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10年4月8日,第六届第3种人论坛·营销领袖峰会在北京召开,以下为分论坛“人才与团队—如何面对广告业无法再吸引优秀人才的窘况?”实录。

  主持人卞霞文:大家好,非常高兴邀请到在座的三位嘉宾和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个共同的话题,这个话题是人才与团队—如何面对广告业无法再吸引优秀人才的窘况?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我们在座的三位嘉宾,第一位靠我最近的这一位是见证了上海通用别克在中国的品牌成长的并且大中华区的发展有作出卓越贡献的梁桂泉先生,还有一位是我们威汉传播董事总经理李骥先生,第三位是非常著名的蓝色创意董事长柳军先生。最后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群势董事总经理卞霞文。

  这个话题是这样的,我们大家知道,在十年之前4A特别是对优秀的毕业生来讲,他们非常憧憬进入4A。但是津亭的情况可能不一样了,今天我们有很多新兴的技术公司的兴起,特别是百度、腾讯等等,对优秀的毕业生已经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在国际的4A体系当中,我们一个毕业生他的平均的薪资可能不会超过3700,但是如果在一个技术背景的公司可能像一些百度、网易等等这样的公司他们的工资达到6000,这样把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吸引到那边去了。在座的三位嘉宾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请你们把你们的看法写到手上的小白板上面,请大家用关键字描述。

  柳军:改变创新,我觉得现在个时代确实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真正数字狂欢的时代,这是一个趋势,如果说你没有一个超强的能力的话,我觉得你就真的没有办法去竞争。包括你的业务结构和你运作的方式,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创新,创新因为我们我们在广州也有4A的成员,我们给客户的服务究竟应该在原有的基本范围之内,还是真的有一个往上走的过程,如果在这一方面做好,我觉得我们做的一些尝试真的是大有可为。关于人才竞争,说到底我觉得不是一个薪酬问题,而是一个发展空间的问题,如果在这种舞台上做得越来越小,越来越不受社会的关注,薪酬高也不是他的路,谢谢。

  李骥:我上面写的字比较多,我觉得现在创业产业在兴起,广告公司的问题现在已经不再那么独特,我们要做的是什么?我们需要在广告公司的模式上面,自己再造,加强文化的创新和文化的吸引力。其实在十几年前,广告公司代表的是一种创意文化,是很独特的,互联网产业在这些年来讲,对于业务来讲越来越难做,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在这方面下工夫,在管理方面做强。其实靠薪酬我们也拉不住,其实广告公司在薪酬来讲是不健康的,还得靠自身的无形资产。

  梁桂泉:老实讲观点差不多,一个是理想,一个是机会,一个是前途。这三组字其实跟两位讲的差不多,我觉得广告行业在以前来讲,很多年轻一辈十几年前加入4A是很理想的,这是很光芒的行业,一个很大的理想、很大的包袱。接下来创意产业非常多,不仅广告公司想做,很多别的公司也想做,所以广告公司不是在独特是一个创意行业,以前广告公司是以创意为主的,一讲创意大家都有一个很大的光环在这里,每个人觉得广告公司出身的人看的东西特别多,特别广,特别有魅力。但是机会来了之后这个光环分割掉了,现在发觉很多媒体所讲的关注的东西都是新兴创意产业,广告公司很少在媒体上出现,那个光环没有了。接下来他们会考虑前途是什么,以前广告公司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看看年轻人是第一个4A的总经理。可是现在的role model不再是广告公司出身的,很多其他的行业里面都有很多英雄出现,我进去广告公司有前途吗?还是我进去技术公司?还是我进去客户里面?这对广告公司都是不利的。广告公司是靠人的,我们人的资产越来越少,我们缺少这些,我们的成本越来越高。这个钱分成两个成本,人才除了看钱之外还要看前途,对广告公司来讲钱是我们的成本,我们的成本越来越高,找到的人才没有以前那么尖端了。

  主持人卞霞文:谢谢三位嘉宾的分享,刚才大家都是言简意赅的去阐述了这个观点,下面我们可能去很具体的探讨一些这样的问题。大家为了这个光环加入了,现在有很多这样的公司、新兴产业出现了,我想这个产业不再像以前那样了,但是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才加入到我们的团队当中。在您所带领的团队来讲,您会用什么样的方法或者是什么样的招数来吸引一些优秀的人才呢?

  梁桂泉:你做了一些新生的创意产业为什么还投网络公司呢?他们给我的答案是外面的世界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好,新的产业、新的技术,新的平台的出生不是那么简单的。广告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我们说广告是一个比较有规矩的行业,那么多年来4A的推动,真的是有规矩。我刚刚写了五个字,我们现在不只是做广告,广告只是一个解决的方法,我们现在做的是一个问题的解决之道。所以我们的创意不要局限广告公司,所以我想讲现在如果还是以广告公司出发做广告的话,会活得很苦的。所以我们要开放自己,我们的东西不单只是广告。

  李骥:三个方面强化我们的吸引力,第一我们的广告、传播营销行业的性质还是很好的,我个人从业十几年到现在还是很好的。因为我们是高度创意性的产业,就是靠想法来生存的。这个东西跟我们做很多,比如说金融、技术做很多的其他产业不一样的,它有它的魅力在里面,未来时代这种创意产业,创意属性一定是能够吸引很多很好的思想活跃的年龄人进来,我们要强调这一点。尽量淡化广告公司完全是执行机构,完全是客户催促的印象,它还是有想法的。

  第二是我们公司背景的企业的公司文化,这点我觉得还是非常好的。你们在公司里面可能不是国际大老板那样的,大家打成一片,大家个个都有激情,很公开。我经常讲一句话,广告公司比起很多行业,广告公司机构是小的,个人是大的,广告公司有个人成就感,就是你得到的成就感很好的。这点我们广告公司的公司文化做起来。

  第三点我提一个建议,其实我们也在考虑一些管理体制方面的一些变化,比如说原来我们在一些公司也好,长期处在工作的状态,但是别的行业不是。有一些公司靠一些具体的管理办法,用一种全激励的机制,这里会有一个潜力在里面。这里会有一个伤筋动骨的改变,不是表面的文章,这点值得探讨。

  柳军:我非常同意他们的说法,十几年前广告行业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行业,现在随着不断的爆发性的增长,广告行业不再那么有魅力了。实际上如果我们还把这定义成一种传统做那几件事的广告公司的话我觉得是有问题的。我们更多是一个沟通公司,沟通就不止是传统的广告招数,现在的招数很多很多的。包括所有创意领域他们的办法都可以变成我们沟通的工具、方法和思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广告公司的魅力很大,因为它可以帮助所有的戏剧、音乐、电影运用进来,所以思路打开之后,业务的模式方面都有可能进行一定的改变。比如说我们平时做的沟通创意,我们甚至开发一个新的产品,像这个东西做起来我觉得对很多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为人才结构,传统网络一定要走一条多元化的道路,不再原来仅仅是随机做广告的,因为有各个领域的人,所以这个文化变得很多元,多元就很活跃,所以各种格式方法和人才对认得感知更高,这个通过办法可以解决的,我们也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

  主持人卞霞文:刚才三位嘉宾的发言非常精彩,我也深受启发,我是从事专门为国际或者是传播领域的客户提供人才服务的,自然我是很关心我们是不是能够吸引到非常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我们的行业当中。这个困惑我跟三位嘉宾去讨论这个话题,一方面非常希望有优秀的人才加入进来,同时确实也实际上碰到了我们说优秀能力甚至在我们广告行业里面,我们做了多少年之后他也会离开,最后选择客户那里等等,这个现象也是占的比例也不少。

  所以其实刚才三位嘉宾分享到了说我们也确实需要做一些改变,但是我们也需要真正的去吸引适合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我觉得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柳军:像现在政府提的创意产业,什么动漫、设计之类的,所以说被边缘化了。

  主持人卞霞文:接下来有一个问题交给三位嘉宾,政府非常倡导创意产业,中国政府都倡导第三产业,创意产业占了我们GDP很大的比例了。什么一部动漫电影出来之后票房收入非常高,但是我们很少听到说广告放入到政府倡导的行业或者是他们出现的文章当中。我想听听三位嘉宾你们有什么说法?分享一下。

  梁桂泉:我觉得我们广告行业要做的东西是让政府觉得广告对他们有价值,对政府是有价值的,所以他才去放资源进去。打个比方,很早之前我们帮上海市做了一个形象广告,让很多人知道上海市是一个什么形象,海纳百川的形象。我们也帮成都市政府做了一个很大的我爱成都的形象,政府觉得说广告是真的可以帮助我们,不光是我们所说的动漫这些东西。我觉得广告事业、广告人要争气,要让政府觉得我们有用,不要坐在那里问政府,为什么不把我们的行业放进去,我觉得我们不要被动。

  李骥:我也同意梁总的观点,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不能等政府对我们行业有惠顾,因为整个经济产业的走势不是推动我们这个行业的意图。很多社会关注方面怎么来,还得靠自己。我想特别号召一下、倡导一下我们广告公司共同的努力。广告公司在这个行业里面相互竞争的趋势大过相互配合、相互合作趋势。可能大家还没有碰到一个真正的难题的时候,现在我们正在面对一个整个行业的困境,而不是我们一家公司的困境。现在不说人才的问题,首先是商业的问题,我们盈利的利润率在下降,每个公司都是这样的,竞价的竞争非常厉害。我们的策略思考,创意想法得到公众的支持不多,空间变小了,整个营运的环境在变化,我觉得会促成我们这样的公司坐下来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共同行业的走势。如果配合一些行业协会、媒体等等我觉得可能会出现一些力量,广告传播整个行业主动去散发自己的声音,把我们的创意文化做起来,我觉得逐渐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了。可能很多广告公司的老总意识到这是越来越受关注的事情,越来越要投入进去。我们跟北京广告协会领导们沟通也是听他们的观点,也是想传导这样的观点,协会应该起到有利的作用,对整个行业的推动,我们才能过得好,不要恶性竞争,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柳军:广告行业为什么不受政府的重视,这跟广告行业过去的做法有关系。广告行业过去是自我感觉良好的行业,我们养成了一个习惯,实际上公司比个人小,个人比公司大,政府恰恰反过来,他的公司是大过每一个个人的。所以我觉得这一点差距应该向世界上的华人学习,更多的参与到当地的政治,竞选议员也好,同样我们要竞选人大代表,我们要进入这个议事日程上去。广告能干什么?能为这个城市带来什么,能为这个国家带来什么,至少我们本行就是形象的问题,很多城市都在谈形象品牌,是不是我们这个行业,我们在广州其实在讨论问题,包括亚运会,我们都希望我们是以一个集体的方式去参与不是哪一个公司参与。我们是整个32家公司一起来,跟他们的宣传部长一起做沟通,正在做一些工作,就是希望用我们行业的力量,让政府感受到我们是有你们所缺乏的,可以帮到你把这个城市在世界上宣传的更好,传播的更好。这也是另外李总谈到的关于行业竞争的问题,他是行业的挑战不是哪一家公司的挑战。行业竞争,我们有行业规则,有标准我参加,没有标准我不参加,将来的收费最低是多少,我们形成一个文件直接给客户。如果哪家没有这个,同行可以把他投出去。还有就是你的底稿要收回,然后规范我们的竞争,不是把自己做得非常非常糟糕,不是把自己的地位降得非常低,由脑力工作者变成一个体力工作者,那是没有意义的,更多是传播这种号召力,谢谢。

  主持人卞霞文:我想接着这个话题跟大家做一个探讨,我们变成体力劳动者,我们的行业竞争,我想在资本没有进入广告传播之前,我相信包括现在一些独立的广告公司,独立的创意公司他们还是会有自己的原则。我记得在60年前说过如果客户的营业额占到公司超过25%的时候,你应该跟他说不,我不服务你,我不接你的生意。为什么呢?因为他说这个会影响到广告公司的专业度,会影响到你专业度发挥,你有专业度的时候,才能赢得客户的尊重。

  我想请教我们三位嘉宾,您觉得资本进入广告传播领域,你觉得是更有利于我们传播行业的更有利,还是利多还是弊多?

  李骥: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分开两方面来看,取决于我们这个行业具体某个公司的营运状态,跟媒体的互动等等,比如说它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是业务能力的时候,其实资本进来可能会实现一些整合等等。但是对策略和创意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来讲的话,可能资本不是最直接的因素。我发现我们做很多客户的方案,策划、执行、整合营销等等,好象没有说可以通用通吃的方法,全是订制的,每个公司大大小小做的一套东西完全不一样。比如说我拿1000万投资,我的公司就可以当我整个规模,拿钱去外面招一倍的员工进来,我的竞争力提升一倍,不是这个原理,我们不是招技术人员,不是上手就做,不是这样的。你要招这些人很好在文化方面管理好,在创造力方面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合作非常花时间。我们在里面有规模,它不像其他行业客户资本的力量可以实现倍增。好象我们以创意为核心的比较难,所以说会停留在一个比较分散的状态,我们这个广告行业虽然有大的危机,在做整合,但是目前为止还是很分散的状态。门槛比较低,创业比较容易,但是做大很难,单靠资本的能力不行的,还要靠核心竞争力,还有管理手段,还有个人得魅力在这行业里面都会起到作用的。

  柳军:我只能说我个人的观点,我其实是比较抗拒资本的力量,实际上在过去的十年里边很多要收购,从奥美到Gray到麦肯都谈过。因为我本人是做Gray出身的,我真的有点害怕,他给了我巨大的数字压力,我不擅长数字,这就是一个矛盾的地方。增长必须要有数字,但是数字过多了以后我们原来所熟悉的环境或者是比较自由自在的人大于公司的状态就变得越来越弱。所以我个人觉得在创意领域里面,同意李总的观点,资本可能在某些方面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说他刚刚说到的人力,他们他有很多的购买力。但是在创意发展,这方面我是抗拒资本,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梁桂泉:刚刚两位的观点跟我的蛮接近的,广告公司不是用钱买得到的,你可以用钱买人进来,但是十个人同时进来说不定公司会跨的。不代表你增加十个人可以业绩增长十倍,所以说人的意志是很难被控制、驾驭的,我觉得用钱买十个很好的创意人才,不代表你的公司会翻十倍的盈利,也不代表你的作品有十倍的好。因为人跟人的接触,而且在广告公司来讲不是个人主义者,所以我非常赞同李总讲的特殊行业有基础性的行业,有规模性的行业来讲,资本进入绝对是好事。但是广告公司来讲,最好是80人最好,产出最好,作品最好,到了100人的时候,我觉得就会出问题,所以说广告公司还是人才,还是专注人才的智慧,不是专注钱买来的智慧。

  李骥:我说几个数字,研究组织机构人和人之间比较亲密,比较近距离的沟通,一个人的大脑最大的负载量是150。一个组织机构,不管是团队,还是公司,150人以内的规模大家可以互相叫得出名字的公司,如果超出我们人脑力的承载能力就变得疏远了,无法变得很亲近了。广告公司可以分成很多的不同的团队,不同的分公司管理,在50-100之间是非常理想的规模,超过100,以前我最多管过200人的公司,非常辛苦,压力还是集中在很少几个管理者身上。很多事情你看不到,很多方案你看不到,还有质量问题,客户就会投诉,这样就会东奔西跑。

  主持人卞霞文:非常好的分享,我们又回到我们的主题,我们的行业怎么吸引住优秀人才。刚才他探讨的问题,我们再回到原点来看,我们作为服务行业来讲,我们除了广告公司来讲,我们还有所谓的现代服务业,比如在这里面依靠人力量特别多的,完全依赖人的定制方案的,比如说科尔尼在这种他们都是一个非常依赖人脑的,但是他们每年都是从名牌大学中找到优秀的毕业生,我相信目前他们还是这样的。从广告公司本身来说,跟像这样一类所谓的咨询公司来讲,我们在吸引人才方面,我不知道三位嘉宾你们觉得,我们是不是有什么可以从麦肯这种公司当中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或者是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他们依旧可以找到优秀的人才,他们似乎比我们容易一些。

  李骥:你说启发就很多,但是实际应用到真正的运营管理里面运用多少呢,你说咨询公司是这样的状态,麦肯、波士顿什么的,可是在整个咨询行业这种公司是个人公司,非常非常小,比广告公司还小的公司。那个是市场的主流,大家都觉得麦肯很好,但是咨询行业只养出这几个公司,全球几万个都是非常小的公司,非常专业化、非常细分的公司。我觉得将来也有类似麦肯这样的形式,体系化很好,规模很大,特别是商业基础、财务基础很扎实。我觉得人才的有序性的这种选拔、培养,提升等等成为一个精英团队,这种模式是可以做的。但是不是每家公司可以去学,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威汉在北京、上海做了一个中级的规模,也没法说大型的。学生这块,比如说从基层的小孩开始培养起,现在是得不偿失了,两三年就走了,根本就没有忠诚度的。像我们做管理的,你没办法只能是在中层或者是有经验来做,根本不可能两三年培养成一个AE、AM,在客户里面起到重要的角色,没有办法。第一,你没法等,我们不放有序经营的阶段,有一个新客户我们招一大波人。第二,你等也没用,两三年之后他会走的。

  现实角度来讲,大部分的广告公司还是在人才的现在、及时我怎么招到好的人才,大家想了很多的招数,只是希望别再互相之间,广告公司之间的竞争,客户方面的压价,人才方面涨价,如果这两个东西同时发生就会很惨。大家人对自己评估水平,由于抢夺人才的这种情况自我膨胀很厉害,对个人、公司都没有好处,他个人跳来跳去把工资跳得很高,但是能力不够。所以说行业互相之间,也像柳总说的有一些规矩要去遵守。我不能说急需这个人要不择手段去抢,这是对行业和个人得大的伤害,我觉得这个要倡导一下,要有规则。

  柳军:我同意李总的观点,我们可能会跟咨询行业比,我们可以探讨一些问题,我不知道麦肯锡的组织结构是什么样的。但是如果要留住人才,有竞争力的话,我不知道广告公司经过创新之后有没有可能形成一种资深合伙制的方式,会不会是一个解决的办法。我们现在尝试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合伙制,当然薪酬是很重要的问题,还有他做了几年之后,三年之痒,其实他也是这么想的,三年五年我还在这个职位上浮动。所以说比如说律师行,咨询公司是不是这样的,可能也有这种情况,为什么广告行业不可以尝试,可能有一些硬性的约束。

  梁桂泉:我觉得刚才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两位是本土独立的没有压力的广告公司,他可以做一个东西是股份制,很多东西给员工。但是我们有很多总公司规定,我们失去人才的机会更多,因为很多好的人才会流到他们那里去,他们有很大的空间。我们遇到很多的问题,我们流失很多很好的人去一些独立的公司里面,不是公司的问题,而是他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在里面,我觉得这值得我们国际广告公司去考虑的。这个问题我们探讨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所谓的专业形象,我们是广告顾问,很多人他进来做顾问,他不想去做广告。个人形象来讲,我们真的没有做到这个东西,所以不可能跟他做一样,不可能跟他拼起这个人才。我们怎么能做成呢?我们不要硬得去争取,因为对行业不好的,对我们自身所做的东西也是不好的。我们先把份内的事做好,用我们对政府的影响力去提升我们的地位,这是我们行业需要做的。不管是国际广告公司,还是独立的4A,还是国内的小的广告公司,都应该是这样的。

  主持人卞霞文:非常感谢三位嘉宾,最后有一个投票环节,请大家在你的小白板上面写下你的一个答案。这个问题是,如果目前的广告环境没有任何改变,您认为广告行业对优秀人才还是具有吸引力的行业吗?投票是或不是,因为在座的是三位肯定是一个单数,肯定有一个结果。大家刚才说到了我们再往下走,或者是我们更多的参与了体力的劳动,更多的在执行我们没有用脑,没有真正发挥我们的脑,发挥我们的创意、策略,这是由什么造成的呢?各家公司的CEO可能都面临很多的指标,我们都要上市,我们都要追逐最大的利益,我们每年都要增长。这时候我们就会失去一些相对的独立性,我们不应该去花费这样的精力和财力的时候,所以可能带来一系列环境的恶化或者是环境的改变。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假设没有改变,您认为广告行业对优秀的人才还具有吸引力吗?

  答案是2:1,不管是还是不是,我们的答案,我相信今天我们的探讨是让我们未来我们的行业有所改变,让我们的行业能够吸引住优秀人才。虽然我们广告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有十几年的时间,其实我们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因为跟传统的快销行业来比,他们是几百年,我们跟他们比还是非常新兴的产业,我们还应该去吸引优秀的人才,我们自身要去做改变,要去做突破。相信今天三位嘉宾的探讨会给同行业的同仁一些启发,我们共同努力应该能够成为被政府所关注的真正的创意产业。谢谢大家。

  —完—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