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2010年4月8日,第六届第3种人论坛·营销领袖峰会在北京召开,以下为如何加速互联网创新化产品的商业化过程论坛实录。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新浪的舒畅,今天上午第一场嘉宾互动论坛由我主持,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在场的,包括网络公司的,包括广告主能够有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我想今天是一个机会,能够和网友,包括和现场大屏幕外很多在场的观众能够有一个机会去分享我们在场专家的一些独到观点和分享。首先介绍一下嘉宾,我身边这位是来自蒙牛媒介总监王晓征先生,来自实力传播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的郑香霖先生,还有来自安瑞索思首席执行官的应宜伦先生,还有中粮食品营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宋含聪先生,还有世纪华美总经理厉鹏先生。
整个议程是这样的,我们大概一共45分钟时间,时间比较紧,希望大家尽可能控制一下。之后我们每个人阐述完了以后,咱们可以进入到互动环节,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投票环节,是关于你们对新浪业务发展的看法。
首先我想把整个问题先抛出来,今天我看到整个互联网的新媒体和技术是在不断发展当中,这种发展会催生很多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出现。我们知道2009年最火热的产品应该就是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http://t.sina.com.cn),国内相对来说比较有影响力的产品是新浪微博,可以这样说。其实这里边大家不一定都非常了解,包括以新浪为代表的这样一些互联网媒体,其实它们本身有大量核心的产品和技术人才,今天这些技术人才他们努力把新浪发展成一个有很多创新的产品,把新浪塑造成集门户、资讯,包括博客、视频、社区,还有微博这样一些多个产品平台的全方位互联网企业。这里边来说,其实不光是新浪一家是这样,但是这里边其实我们的产品和技术人员他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就是怎样将这些优秀的产品快速商业化,从而进入到产品的良性发展阶段。因为我们知道上市公司,本身来说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所以很多优秀产品是因为缺少商业化的支持无法持续投入而夭折。
所以我的问题是,您认为互联网企业应该如何做,可以去加速这些创新化的产品商业化进程,让产品获得成功?这是我主要的问题。如果您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对于您来说回答觉得不是特别地方便或者说角度不是特别好的话,也可以换另外一个角度,您认为在这样的商业化进程当中应该避免什么样的问题?我给大家每人半分钟的思考时间,咱们争取每个人只用两分钟结束你们的概括。
郑香霖:我们做互联网的广告加上大量的传统广告为主,所以我们作为一家广告公司来说,我们碰到这种问题,跟主持人说到的并不全一样。我们很多角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是广告主要理解到客户的需求,然后要理解到客户对于受众的需求,这是最基本的。基于整个互联网广告或者互联网营销产业的变化,在中国来说我作为广告公司,基本上是需要所有的员工需要数据化,这是第一个。回到技术方面,因为大部分广告公司,非数据广告公司,一定需要技术方面的资源。我们基本上主要从美国跟欧洲两方面,他们在当地的很大部分的一种技术的发展,还有跟全球互联网公司的合作。所以,在中国其实我们也是这样去做的。
第一个,我们也有一些策略伙伴,包括新浪也是其中一个,基本上我们会确保我们的同事帮客户考虑的时候,会特别了解跟知道相关的互联网大平台,比如新浪里面有一个方便性的发展,这个很重要。然后我们的技术人员可能在中国我们才刚开始,不过我们也希望安排欧洲跟美国,跟相关中国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第三,如何加速,我们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这几年我发现很多客户态度方面有所改变,基本上前几年是对新媒体、互联网有兴趣,现在很愿意尝试。我们希望跟客户一起做更多的尝试,包括一些很新的,比如刚才提到的新浪的微博,很多朋友还不知道,包括国外其实还不知道微博的营销效果。在中国我们不要等,我们希望找到愿意尝试的客户一起跟新浪这样的平台互相合作,在合作、尝试的过程里不断学习,只有通过这个途径我们才觉得可以把速度提高得最快,不管开始的时候有些东西做错,我们从经验中学习,然后我们跟客户,跟平台一起快速成长。
应宜伦:我们是做整合营销的公司,产品的创新无非就三个角色,一个是媒体产品创新,一个是客户产品创新,还有代理公司产品创新。从客户和代理公司角度来讲,实际上互联网的概念已经不再是一个好像客户创造一个产品,由代理公司传播,通过数字化的媒体告知给消费者,这样一个概念还是比较狭隘的。我们觉得在代理公司和客户角度的创新,比起传统的互联网企业,类似新浪这样的还是做得弱很多的。
第二点,我们一直说互联网,我们很难了解自己到底是谁,其实客户需要的是四个力,产品力,怎么创造更好的产品,品牌力,渠道力,是不是在三四线城市,还是旗舰店里都有我的产品可以卖,服务力,如何给客户很好的体验。在客户最后用的当中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服务平台,实际上我觉得在中国做得不是太足。第三,我们也是看到这个问题以后,我们在08年底到09年,我们做了一件看似跟互联网代理公司没关系的事,但是我们觉得非常重要,我们帮几个客户做了一款跟3G和云计算相关的智能终端,这个在4月份的车展可以看到。我们跟客户的研发部门,跟客户的产品部门,包括跟客户的营销部门,包括跟客户的售后部门是共享。
最后一点,我们觉得产品的创新其实基于两点,大家都看过《国产007》的片子,说拿了个鞋子打电话,大家觉得很好笑,其实我想再过十年我们下一代的朋友们看这个电影不会觉得好笑,因为无非就是云上网和端上网的事,将来任何的端都可以上网,未来在鞋子上我觉得都是可能的。对于我们这些企业来讲,如何把云的不足和端的不足做得更好,如何把操作系统的不足,甚至细节都做好。核心是抓好云计算,抓好端上整个部署,我想这两块是现在很多数字公司看重的,这块将是一个新的战场。传统互联网上很多产品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微博等等,但是我觉得真正长久的,具备市场考验的产品不是太多,我觉得还是像即时聊天、短信这两个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不管技术怎么升级,人们一直对它们的依赖性很高。
宋含聪:我本身不是做营销的,就我个人来讲对互联网本身没有特别深的了解,但是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来看,其实我觉得可以给互联网一点建议。第一,我觉得应该把握一个定制的概念,对于快消品来讲,在互联网这样一个新媒体出现的时候,我们如何用定制的方法,比如我们去年做的开心网的活动,包括现在做的中粮生产队的活动,其实本身它有很强的定制性。从这个定制过程中我们发现消费者在体验它,在感受它,在强化对这个品牌和产品的理解和认知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一个互联网在未来从商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理解客户需求的情况下,量身订作我认为是一个比较好而且比较重要的手段。同时要发挥它的一个最优的强项,叫互动性。本身互联网的互动性使很多媒体在目前来看是无法取代的,而且这种互动性其实往往在消费者体验过程当中又显出它非常重要和独到的一面,要把握自己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强项。还一个精准,就是讲受众细分这一块,在互联网这边本身的受众人群越来越广袤,而且众多人群中我们如何找到每一个产品或者每一个品牌非常熟知或者非常希望达成这种心理上或者产品上沟通的人群,其实在未来的运作中找准人群,用好互动的优势,量身订作,我相信这样对互联网整体的操作会有很好的帮助,对商业开发,对品牌消费品应该会有很好的支持和支撑。所以同时对这个广告未来发展的市场应该有一个很好的提升。
从目前的数据可以显示出来,2009年消费者从品牌参与到互联网网络的数量来看,我有个数据,好像增长51%,现在已经达到11958家品牌或者企业在互联网上进行操作。说明互联网本身从传播角度来讲有叠杯的现象,因为其实我们日常我们认为我们是传统行业,传统行业自认为是相对比较保守,随着互联网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什么问题呢?当年上网的小女孩们变成了今天家庭主妇,她们会经常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影响家里面的生活习惯。如果这个时候影响到我们的传统行业,及早利用网络去接触未来的家庭或者社会的主力人群,我认为这是叠杯效应。从这个逻辑来讲今天可能只倒一个杯子,未来可以使众多杯子中都有酒。我觉得未来会更有很好的蓬勃的希望。
这是我的观点。
王晓征:大家好,刚才其实专业人士在讲的时候我也在想,我的发言基本上是站在媒体的角度讨论如何加速?我们拿微博为例,我们把微博这个产品完全当成我们传统行业的一种产品来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第一要加速推广它的市场,加速让它快速地盈利,首先要发掘它的核心价值,作为媒体来讲,微博这种东西是一个很好的媒体,但是它对客户来讲它的核心价值在哪里?我相信还是在传播这方面。第二个方面,一定要设计出针对客户的产品,你有产品让客户看得见,这个才能促成下一步的销售。第三个方面,要想加速,无非是让客户认识到你这个产品的价值,你可以比如借助一些国外的成功案例去展示给客户看,因为像微博这种新媒体对于国内大部分客户来说是一种新生事物,在没有尝试之前大家谁也不知道会带来什么样的收益。所以我觉得必要的成功案例展示对这个加速也是有帮助的。第四个方面,完善体系。所谓的体系指产品从设计到推广,到销售,到售后服务,到最后的客户回馈,到客户体验式互动,整个这个体系。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售后服务这一块,售后服务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是标准的制定,让客户知道我投资的每一分钱会得到什么样的回报,我的投资回报率是怎么样的。
另外我觉得可以在推广初期给客户一些体验式的服务,比如因为我没试过,你可以设计一些产品先让我试一下,看一下小范围内的效果,我觉得这些都可以尝试。像媒体发展这一块,尤其像微博这种产品,快速、即时,但是我觉得它的一个缺点是难以控制,这个也需要替客户考虑的很大问题,就是你究竟设计什么样的产品形式客户会接受,另外就是说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厉鹏:我个人认为互联网不管出现任何新技术,还是把它定位成新媒体,它都是适应了普通老百姓,就是身边消费者他们最大的需求。前两天我看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新闻,在美国有一条新闻是说Twitter,美国一个调研机构对Twitter进行了调查,发现80%的Twitter忠实用户他们认为自己是记者。就是说其实人都希望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跟大家分享自己抓取到的信息,它跟Facebook是一样的,它是抓住了消费者的需求。如何加速商业化?我个人认为,现在互联网主流的产品和平台跟它最开始诞生的时候它们那个定位关系很大,比如淘宝,像阿里巴巴,它们那些平台都做商务中介。像新浪最开始定位是门户,它最拿手的产品其实是新闻,还有一系列的资讯。包括Twitter,我觉得现在中国做得最好的微博就是在新浪,我觉得因为新浪本身就拥有一定的新闻等等方面的内容、资源,它也适应了刚才前面讲的普通消费者对微博这种新的作为通路产品的需求。
如何商业化?其实我也想了一天,昨天接到这个主题就在想,但是也没想出更好的,就是如何在微博里帮助客户做营销,但是我个人认为,既然微博的诞生是源于消费者希望去分享和把一些有用的资讯和信息进行传播,我个人认为微博的定位将来也是一个媒体或者说一个传媒的载体,它的主要收入来源应该不是向消费者收费,应该是定位在媒体和广告。目前在中国互联网觉得口碑营销很重要的一个领域,前一段时间新浪也发布了一些新闻,有一个媒体正在推动一些口碑方面的方式。目前我们已经在微博上帮蒙牛尝试一些针对品牌营销方面的新案例和方式,我认为新的产品其实最主要的是适应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当广告主普遍都在应用这个平台的时候,它的营销价值自然已经显现出来了。接下来是代理公司、客户,包括未来的营销目标怎么完善,真正应用好这个平台。
主持人:刚才大家第一轮阐述下来,我总结一下大家的主要观点,你们都写了关健词,我发现一些共性的东西,比如郑总提到一个站在广告公司的角度,其实贴近市场,并且数据化去了解这个市场的客户需求,其实客户来源是用户,所以用户需求的了解很重要。再一个,新产品其实一定要尝鲜,它有这样一个过程。第三,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广告公司也很看重这个。应总提到广告公司在技术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开发能力,一个是应用能力的问题。宋先生提到几点,会有一点不同。第一,在产品的营销端的应用化来说,其实不同的客户会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定制化可能是一个问题,包括互动性和精准性怎么去发挥,这可能也是互联网新产品要考虑的。王晓征先生提到几点,一个从媒体的角度来说,做新产品开发你的核心价值是否能够去延续,其实很重要。包括把这个核心价值如何产品化,而不是为了产品而产品化,这个其实是很重要的。包括案例推广的一些问题在里面。厉鹏先生指的更明确,他说新浪比较适合的是发挥媒体价值,所以广告收入是你的主体,并且在口碑营销方面应该做一些事情。
我看到一些相对比较一致的问题,所以想进一步跟大家进行沟通。我先抛出一个问题,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其实今天在说产品,产品背后很重要的一点,一个是你的运营能力,就是你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如何掌控,技术的原动力很重要,这一点我非常认同。这里边提到一点,包括广告主,其实代理公司的服务能力很重要,代理公司对于技术的了解以及甚至技术层面上自己做的一些革新和开发,和媒体之间怎么去做串接?同时做好和客户之间的互动沟通的过程,这个我觉得可能是技术商业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因为对于媒体来说,我们也在了解客户需求,但是其实我更多擅长的是产品和技术本身,在这个层面来说的话,我想听听代理公司的几位同仁他们的想法。从广告主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的,可能往往一个新的技术产品出来的时候一开始大家是看不明白的,在这个过程中广告公司或者媒体来说,在营销应用层面应该和广告主做怎样的沟通和交流,或者说从广告主的角度来说,你们更希望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了解这种技术的商业价值,或者营销当中的应用?这个我想听听你们的见解。
应宜伦:我先说一下,微博这个东西对新浪来讲先把它做深,像腾讯一样你有一个做深的东西把用户贴住,微博就是群发性,它的盈利模式一定是围绕微博边上的,我先跑个题。回过来说,我觉得数字代理公司要具备的能力不只是说有一个简单的开发能力,它是在一个很好的平台体系,它里面可以把内容服务商、应用服务商吸收进来。比如像我们做汽车的,汽车里面用不同的系统效果是不一样的。他们所谓的开发是很简单的,从云里面调一片,就能够把微博这样的推给你,我觉得这是一个技术的生态环境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实际上关键取决于客户,客户是否采纳这个,他要冒很大的风险。
宋含聪:任何一个广告主都不会拒绝一个非常有效的媒体,这是第一,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如何让人认识到你讲的微博它的力量在哪?你如何让你媒体的核心价值被我们这些客户真实地感受得到,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他如何能够应用他不同的产品类别?因为每一个客户不仅仅是一个单一产品,他有众多的产品,每个不同的单一产品能够事先在这里进行试水。因为从去年整个11900多家的品牌参与到这样的网络来看,其实大部分在试水,之后如何留得住,就是最后这个网络是否能够对这个产品传播过程中发挥到他想达到的效果,就是如何提高认识的问题。最后鼓励尝试,我觉得这是一个说简单也很复杂的问题。
王晓征:作为客户来讲,实话实说,我确实不太关心技术是怎么来的,我更关心它的应用,就是这个产品对我的营销有什么帮助,有什么效果,是不是有更新、更快、更好的,对于我的目标人群的传播性。第二,传播完了以后,我完成一波投放以后,你是不是有一个科学的、量化的、有效的一个评估体系,另外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的评估体系,是不是能让客户真正认识到投资在你这个媒体上投资回报率是怎么样的。
厉鹏:其实我个人认为,做很久的互联网广告以后,我发现其实我们挺担心客户把一些网络媒体应用成技术公司,去年曾经跟一个百度的朋友聊天,我说你千万别跟我讲技术,因为那个对客户来说太复杂了,所以我觉得新技术,我之前一直在想是不是,比如中国未来五年互联网的格局会不会因为一些新技术而改变?但是昨天我跟另外一个媒体的同事也在探讨,我发现比如像腾讯,包括像一些平面的传统媒体现在也没有死亡,我觉得随着消费者行为累积,习惯的累积,逐渐他会让这个媒体变得更成熟。如果是新技术,我觉得也是随着时间的积累,也能够形成比较好的。技术太强我觉得是一个门坎。
郑香霖:我非常同意,其实技术对客户,我们觉得目前来说技术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想办法把技术如何简化,让客户知道效果,这个是排前面的。作为一个广告公司来说,像我们这样是传统加上数字化的广告公司,我们现在面对技术的挑战还有两个部分,同样的问题是如何整合。第一个部分,一个很大的话题,如何整合传统媒体跟数字媒体的部分,现在几乎所有客户都有这个问题。第二个整合的话,就是数字媒体,互联网里面有那么多,每一年都有新项目出现,那么如何在数字互联网里面自己本身的整合,这两个整合是目前我们那么大的广告投放量里最关注的问题。
在客户的角度,客户愿不愿意尝试,其实很重要的他们都希望做一个投资要看到回报,有些客户愿意高风险,有机会要回报。有些客户比较保险。因此很多客户尽量希望可以有一个保证,不管这个是否是一个新的尝试,他们希望这样做了之后拿到什么样的效果可以量化,或者从别的角度,或者那些消费者的反应,有些时候很难量化。然后我希望也是补充一点,最近我参加一个会议,他们基本上不把自己定位为媒体,他们把自己定位成受众、消费者的公司。我觉得这个没有对和不对的问题,他们也认识到一切都是为用户、消费者,对广告主来说是消费者,对于平台来说可能就是用户,很多用户和消费者,他们买东西他们可能也不懂这个技术,他们想到的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是否人性化,是否好用,对广告主来说也是这样的,这个新做法,包括微博的做法,是否用这个微博,是为了用更小的投入达到更大的效果。
主持人:第二个问题希望大家从自己的角色里跳出来一些,今天的主题是关于怎么商业化的问题,站在产品的角度更多一些。其实宋先生也说到,关于企业的营销需求,其实一般来说是希望能够有差异化或者定制化的,但是这个坦率来说从媒体公司或者从一个产品,无论是一个媒体还是产品的开发公司角度来说其实它也有它的难度,就是怎么去平衡定制化需求和规模化、标准化之间的平衡,一方面要尽可能贴近广告主满足你的需求,另一方面这种需求的满足也是希望能够在规模化发展的情况下进行成长。我知道这个话题本身就很复杂,也很难,我希望大家比较简短地表达一下你们的看法,什么样的看法都可以。
郑香霖:我们现在采取的是做法是这样的,我们是跟品牌商共同发展一些技术的东西,前期做一些尝试。我们希望选几个尝试,因为很多时候很多新技术出现,选择好几个,在我们的客户中做推广。
应宜伦:对我们来讲商业化的过程我觉得还是最传统的盈利模式永远是最长久的,比如我们现在做荣威的项目,软件、广告这些模式都是放在后面。我同意永远用户的需求最重要,我这里讲的是一些革新性的技术。比如我们现在讲豆瓣,这个活动真的很好,但是它的活动是你看完网站到线下,但是如果可以在车上,我只要有兴趣我就可以过去了,这个对用户来讲非常方便。我想在整个技术的本身来讲,我们实际上希望能构建出一个把地图、导航、声音搜索很多东西能够更加有效跟用户放在一起的模式。媒体很难定制化一些深度的服务给到品牌。比如未来两年以后,人们开车在北京或者上海,他会看到所有的导航不是什么A20、A30,而是他喜欢的商品出来。我想其实未来厂家、媒体,还有平台提供商,还是数字代理公司,我相信只要把用户的需求抓住,让用户有全新的体验,最后实际上在盈利模式上,所谓定制化的思路还是可以呈现出来的。
宋含聪:从今天来看,中粮其实在试用一个网络的,叫中粮宣传队,我们期待用这种完全定制的,量身订作的方法在网络上试水。从目前使用情况来看,实际上受众、体验的消费者已经超过100多万,这比我们预期好很多。像我们这种企业,产品本身非常多,利用这种定制的方式来试水,其实还是非常可靠的,可以去发展的一种方法。当然,因为本身定制的前提条件,一个是这家网络,或者新浪也罢,要及时了解到商户和广告主真实的需求,同时用你们的技术启发我们在网络上的认知。我相信这方面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关键是认知和不断的试验,我觉得是这样的。
王晓征:宋总讲得很好,生产队的概念,我们也是生产队的一员。定制跟规模化的矛盾怎么解决?从买房子就可以看出来,以前买房子精装修只有一种,现在精装修可能有四种、五种可以选,为什么要这样呢?可能大家不想千篇一律,核心的问题还是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客户的需求可能不只一种,但是他们一定有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你把这个问题研究研究,根据媒体的特性去设计,比如三到五个套餐,这个在传统媒体很常见。比如电视媒体,它有很多的套餐,郑总他们就是以购买套餐为强项。
第二,我觉得还是拿新浪微博来讲,媒体的特性其实很重要,它有局限性,但是它有它的特性,我觉得对互联网来讲,口碑营销是越来越重要的方向,而且以微博的这种例子来讲,它更适合口碑营销,140字、即时性、随时发,跟手机的联动,跟互联网的联动,我手机里还有新浪微博的号码,但是很不方便,短信和彩信的号码不一样。
厉鹏:像互联网,如果你开发一个新技术,首先是规模,如果说真正定制化,其实是客户跟代理公司一起在一些品牌核心理念,围绕一些新型媒体的特性产出的特性化的东西可以被客户定制化。其实我们倡导的公司理念,未来在数字媒体营销上应该是跟媒介整合到一起工作,通过这种方式结合媒体的特性,还有客户本身的定制化的需求,然后创造出一些媒体形式甚至活动形式。这是第一。
第二我认为互联网关键在于客户和代理公司完成一个品牌营销过程中如何定位,可能2000年我们刚刚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互联网媒体主流客户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传播的小通路去测试,现在我们可能会用像新浪这种门户做很多关于企业形象的营销,当然也有很多促销活动的展示。当然互联网媒体出现很多垂直频道,比如汽车频道,汽车频道完全是一个工具,帮助消费者在网络上如何进行汽车导购的工具,所以我认为在一个营销过程中如何定位,这个是很好的。把它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还是说把它作为一个可以整合传统媒体的互动平台,我觉得未来肯定有很多的创新机会,不光取决于技术本身。
主持人:在微博的应用来说,我们也在推动客户做一些事情。我总结一下大家今天的内容,其实我觉得还是有一些,对我来说是有一些启发的,不知道对现场的观众有没有什么启发。我理解有几个要素。
第一点,还是借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走到人民当中去,就是你要了解用户潜在的没有被发掘的需求在哪里,随着需求的变迁抓住机会开发相适应的产品。首先在产品有没有商业化之前先要解决用户的问题。
第二点,我觉得可能站在我们的角度,站在新浪角度我也稍微说一句,其实新浪并没有完全把微博定义为一个媒体平台,我们将来会把它作为一个多元化平台,什么概念呢?这里面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来说,从广告营销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它肯定还是有它的独到的价值,但是另外一方面,刚才大家也说到其实你做出来的产品一定要稍微多元化一些,这种多元化的方式能够去满足尽可能多的客户需求,但不是所有千奇百怪,所有的需求,基本上能够更加多元化地解决一些问题。但在这面,根据二八法则,你有最主力的资源和方式,是解决你自己的营销规模化的问题。其实新浪也在思考,包括我们的微博平台将来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应用更加多元化?我们也在考虑,除了广告营销的渠道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有没有可能开发出另外一种营销的方式。
另一方面,对于广告主和代理公司都很关注,无论你今天的这个东西多么好,最后怎么去表达和衡量你的价值,包括刚才王先生提到的,你的这个价值其实在你一开始的案例推演过程中就应该能够有阐述说明。所以在微博的效果研究上,新浪已经开始启动这个工作了。简单来讲是这些。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想请各位嘉宾帮我们做一个投票,这个投票是什么呢?投票的内容是说您相信在未来的两年当中,针对于微博产品会出现非常理想的营销商业模式吗?答案只有两个,你们没有其他选择,“是”或者“否”,告诉我答案就可以。
好,大家都投的“是”,谢谢大家。基本上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参与,各位嘉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