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钟伟:中国A股市场没有泡沫(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1日 21:02  新浪财经
钟伟:中国A股市场没有泡沫(2)
  21世纪中国资本市场年会于1月30日在广州举行,图为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熊俊萍摄)

  所以,我们预估全年由于通货膨胀基本水准的提高,央行必须要走完这三步,这三步现在基本上走完了两步的。第一步是通过引导央票利率的走高引导同业间利率的走高和货币市场利率的走高。第二步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成本提高。第三步是直接加息。第一步,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在央行票据这一块,从3个月到一年期的央票都略微的提高了收益率水平。第二步法定准备金率也调完了,第三步是加息,加息是必加的,而且我想全年可能需要加2到3次。从过去20年平均的情况来看,可能基准利率在3-3.5一年期,贷款应该在6.5到7之间相对比较正常。目前存贷款利率的水平还比较偏低,如果CPI达到3-3.5,就意味着人民银行把存款提高50到70个基点,所以加息是必要的。如果我是央行的官员,我希望在春节之前就加息,因为这样子能使得机构投资者更认真的在春节期间思考一下对于2010年整个宏观调控和经济走势有什么样的看法。从中长期来看,也就是从1-3年的角度来看,信贷的量不是问题,但是信贷资金的价格肯定是一个大问题,目前主要面临的困惑就是信贷资金的价格过于便宜。这是关于银行业的增长情况和银行业是不是会形成不良,我个人倾向于认为2009年的情况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2009年是不值钱的金融资本换取了本来应该之前,但是产能放空效益欠佳的产本,所以商业银行在2009年所做的信贷扩张的业务,在未来并不会对银行构成什么重大的信贷风险。

  同时,也想提醒一下诸位,09年的信贷扩张跟97年的信贷扩张是完全不一样的。97年东亚危机来了,97年到2000年这四年时间,中央政府通过政策对国有企业的职工提供了大量的信贷,这是对没有产出效率,甚至已经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提供的信贷,当然信贷的结果肯定是非常糟糕的。但09年它并不是给没有产出效率的企业,或者没有以后市场重估空间的基础设施,或者是给以后在市场价值重估空间的基础设施提供的信贷。所以,97年的信贷跟09年的信贷不可比。我想97年后续的退出政策导致2000年中国经济再滑坡和这次也不可比。之所以2000年中国的经济滑坡,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外部,就是美国2000年互联网的泡沫和2001年“9·11”的问题。所以,总体上来讲,信贷应该是走完了两步了,接下来很快就要走第三步了,如果今年上半年不加息我觉得会很奇怪,因为这跟通货膨胀现实的压力背道而驰。

  最近,在金融方面我想强调两点,一定要发钞速度。中国政府的发钞速度对资产价格有巨大而持续的影响,我到现在很难找到另外一个国家像中国政府一样,在过去30年持续发钞,但是还没有进行币制改革。所以说87年大现在M2的增长每年将近20%,M1的增速在17%,M0也差不多在11.5%-11.6%,这比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的货币收入增长的速度,比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都要快得多。所以,习惯了宽松的货币环境,它必然会导致企业用高负债发展就可以了,也必然会导致资产价格的持续膨胀。

  2010第三部分就是资产价格,尤其重点是跟大家讨论一下就是对资本市场的看法,当然我离市场比较遥远,所以这些看法也不靠谱。我们总体上倾向于认为资产价格,就是A股市场根本就不存在泡沫的问题,为什么有这种倾向呢?我们可以看几个实点,2007年的5月30号,2008年的4月28号,两次调整印花税都是发生在3000点,到目前为止,GDP真实的规模应该比07年的5月份至少要大17%或者是18%,应该说现在市场3500点和3600是一个正常的估值,3000点是一个保守的估值,我不认为A股有什么泡沫。和经济调整复苏相对应的,现在市场也处于这样的转换的关口。我们看一下中国的宏观经济,过去20年平均增速是10%,如果连续两个季度增速超过12%,也许我们就可以判定宏观经济有过热的倾向了,如果连续两个季度同比增速低于8%,也许宏观经济就太冷了。从09年到2010年的情况看,经济增长速度是在8左右推到10左右,也就是09年到2010中国经济增长将从比较偏冷的状态向常态增长的状态转型,资本市场的估值也从低于3000点,比较保守的估值的状态向今年全年3500到3600点左右的常态估值转型。由于次贷危机的冲击太大了,使得我们对经济增长现在产生了困惑,也使得我们对资本市场的估值始终不能从相对保守的估值顺利的转型到相对常态的估值,这个心理上的障碍是很难突破的。3000点或3500点对应的市场又有什么呢?市盈利有20多倍,市场还是挺正常的,我看不出什么问题。

  第二点,我们对市场全年的看法,由于信贷的增长,由于单季的经济增长,由于调控措施的不确定性,导致今年A股市场的走势可能和09年非常接近,也是前高后低,一个季度比一个季度差,是不是能在第一季度创出年内的新高我不知道,但是资本市场如果它是宏观经济提前的放大的、扭曲的反应,是上市公司绩效的反应,也是信贷流动性反应的话,今年全年市场前高后低的走势可能就是难以避免的了。

  第三点,现在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一个在于重估,也就是怎么样重新评估2010年的宏观经济和2010年的宏观调控。另外一个因素在于不确定性的扩容压力。对经济再评估和市场扩容节奏的难以把握,是现在市场陷入困惑的一个主要的原因。这是我们对资本市场粗浅的看法。

  最后一点是对房地产市场的看法,我觉得中国政府还是陷入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思路,房地产市场如果评说2009年的话,基本的态势就是一线城市出现了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过猛的问题,海南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泡沫化的症状。从全国70个大中城市来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在过去的10年困惑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因素就是供求不平衡,如果我们看一下2000到2009年,一共新增的房地产的商品房的面积大概不到40亿平米,商品住宅的面积大概35-36亿平米,期间城市人口增加了1.7-1.8万亿,也就是新增的36亿平米的左右的商品房住宅和新增的1.7、1.8万亿的城市人口基本人均20平米,这还不包括2000到2009年原来城市原有的居民,每年大约每人一平米的改善性需求的推动作用。比如说2000中国城市人口大概4.6亿人,仅仅改善性需求每人一平米,一年需要住宅的供应量都在4.6亿,所以说改善型居住的需求量仍然是非常大的。在过去的10年,中国商品房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持续的供不应求的问题。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销售的面积增长了45%,销售金额增长了74%。由于时间所限,我们给一个结论,2010年我们预估商品房的价格同比大概是持平,或者是微微下跌5%,销售面积下跌大约10%,所以全年的销售金额维持在4万亿左右,下跌10%-15%,这是我们对2010年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看法。总体而言,由于2010年我们看不出地方政府有非常强的能力去调控房价,房价在今后中国完成城市化,完成人口的峰值到来之前,以及人民银行更谨慎的发钞的态度出现之前,房地产仍然是吸收过量发钞和吸收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尽管2010年房地产商品房的价格可能会出现平稳或略有滑坡的现象,但是土地的价格仍然将上升,主要的原因在于2009年整个的土地供应大概是3.2亿平米,开发掉了2.3亿,所以2009年开发商的土地储备仅仅稍微增加到了不到1亿平米,所以房地产企业土地储备量仍然不足。我也想指出,国土资源部所说的房地产企业有300万亩的土地储备,这个数据是非常令人困惑的,因为折算过来差不多20亿平米了。而我们所作的研究报告显示,2000-2007年全部累加起来,房地产企业全部拥有的规范和不规范的土地储备大约在10亿平米左右,我不相信08年、09年两年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储备就能够实现翻番。从房地产行业的价格来讲,第一季度价格同比和环比仍然上升,第二季度环比回落,同比平稳,三季度开始,最迟到三季度商品房新房的价格同比跟环比都应该掉头向下,因为在三季度的时候供求的情况会有非常明显的好转。

  总结一下我跟大家汇报的问题。第一个关于宏观经济,我希望诸位能够对2010年的宏观经济和宏观调控进行再评估,目前市场已经反映了这样的压力。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长是逐季滑坡,和09年是完全相反的,尽管从总体增速上来看高于09年。其中对通货膨胀,对宏观调控的能力我们都需要进行再评估。第二个是信贷,信贷价缩量升、加息是难以避免的,惟有加息才能够有效的平抑后期接踵而来通货膨胀的威胁。第三个是对于资产价格的评估,我不认为A股市场存在着泡沫,我认为A股市场目前只是处于从保守估值向常态估值艰难的转型,但是创业板的泡沫还是比较明显,但是要解决创业板泡沫的问题或者解决A股的问题还是要从两头入手,一个是把发行权交给发行所,证监会去管这个干什么呢?既然是A股或者是创业板能够上市,你把退市的通道弄得更痛快一点,今天上了,过了大半年它也可以马上退掉,这样子可能会更好一些。对于市场全年的看法,资本市场我想还是跟宏观经济、跟信贷等等类似,出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对于房地产的情况,我想局部是有上涨过快甚至泡沫的现象,但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发钞的速度过快,而且是持续几十年的过快,因此房地产的问题仍然是非常难以达到供求平衡,非常难以消化过于充分的流动性的大的问题。谢谢诸位!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